常天宇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核心詞作為詞匯之綱,它所反映的語義范疇是不同時代的人們共有的認知范疇。因此,理清核心詞的歷史發(fā)展變化過程,可以幫助描寫一個時期的詞匯系統(tǒng)和詞匯發(fā)展史。漢語中表達相同的范疇(即“所指”)在古今不同時期之間所用的詞位(即“能指”)與組合關系是不同的。我們選取核心詞中的一對反義概念“寬”“窄”,對兩者詞位的歷史演變過程進行探究,比較它們發(fā)展的特點和差異,以期對其更替規(guī)律得到進一步認識。
前人對“寬”“窄”已有不少研究,如王鳳陽從同義詞的角度,對“寬、敞、廣、曠、闊、博”“狹、隘、窄、褊”進行了辨析,探究了其詞義上的差異[1](P906),但未對其歷史演變過程進行詳細論證;汪維輝從常用詞的角度,對“廣、闊、寬”的更替做了判斷[2](P375),但一方面沒有與“窄”的歷史演變情況進行對比,一方面由于未借助語義場,沒有能對詞位更替進行更為系統(tǒng)、細致地描寫。王盛婷從聚合關系的角度,對“寬窄”義進行了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的考察[3],但主要是針對主導詞位的考察,對一些非主導詞位則較少涉及。有鑒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具體語料的使用,依照詞匯語義學理論,嘗試以語義場為單位,從義位的角度對“寬”“窄”進行探究。需要說明的是,在詞匯語義學理論方面,本文主要參考了張志毅、張慶云所建立的詞匯語義學理論體系,借鑒了他們對義位、義域等術語的界定[4]。同時,本文立足于漢語共同語范圍,不涉及漢語方言,現(xiàn)代漢語時期義位的界定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為準。
本文主要考察了《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辭書,以詞位的最主要語義特征為依據(jù),以使用頻率為標準,排除比較生僻的詞位,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進行選擇。我們將義位“寬”的詞位確立為“廣、曠、博、宏、闊、寬”,將其組合在一起,建立“寬”義場;將義位“窄”的詞位確立為“隘、狹、窄、褊”,將其組合在一起,建立“窄”義場。語義場分兩級,上位義場為“距離大/小”,用義素結(jié)構(gòu)表示為“[±橫向/兩邊][+距離][+大/小]”;下位義場為“橫向/兩邊的距離大/小”和“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小”,用義素結(jié)構(gòu)分別表示為“[+橫向/兩邊][+距離][+大/小]”、“[-橫向/兩邊][+距離][+大/小]”。此外,由于形容詞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轉(zhuǎn)類用作名詞的情況,我們同時對義位“寬”“窄”轉(zhuǎn)類指“寬度”“窄度”的情況進行考察。
“定性—定量—定性”往復循環(huán)的方法是詞匯語義學的一項基本研究方法[4](P12)。我們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開發(fā)的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所提供的檢索結(jié)果為語料樣本,選擇其中標記明確時代的文本作為統(tǒng)計范圍,對各詞位的使用情況進行大規(guī)模語料的定量統(tǒng)計,用定量的結(jié)果對義位“寬”“窄”詞位的歷史更替情況進行定性描寫。
1.廣
“廣”的原始義位為“四周無壁的大屋”?!墩f文解字·廣部》:“廣,殿之大屋也?!倍斡癫米ⅲ骸暗睿^堂無四壁……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庇纱丝芍皬V”用來指“距離大”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相似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我們對“廣”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20344條語料。具體如表1所示: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廣”最先是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始見于西周時期,如《詩經(jīng)·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p>
“廣”在春秋時期又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如《墨子·兼愛下》:“今有平原廣野于此,被甲嬰胄,將往戰(zhàn),死生之權(quán),未可識也?!?/p>
“廣”在春秋時期發(fā)生轉(zhuǎn)類,可用來指“寬度”,如《墨子·備城門》:“沈機長二丈,廣八尺。”
現(xiàn)代漢語中,“廣”與“狹”相對,僅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
2.博
《說文解字·十部》:“博,大通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十部》:“大通也者,當是大也,通也?!队衿罚骸?,廣也,通也?!庇纱丝芍?,“博”的原始義位是“距離大”。我們對“博”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10423條語料。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詞位“博”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博”最先是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始見于西周時期,如《詩經(jīng)·魯頌·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
“博”在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轉(zhuǎn)類,用于指“寬度”,如《周禮·考工記·磬氏》:“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p>
“博”在西漢時期又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如《淮南子·汜論訓》:“烏鵲之巢,可俯而探也,禽獸可羈而從也。豈必褒衣博帶,句襟委章甫哉!”但用例極少。
現(xiàn)代漢語中,“博”僅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且限于書面語體中使用。
3.曠
“曠”的原始義位為“光明”,《說文解字·日部》:“曠,明也。”段玉裁注:“廣大之明也。會意兼形聲字也。引伸為虛空之稱。”由此可知,“曠”用來指“距離大”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相近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我們對“曠”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2395條語料。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詞位“曠”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曠”只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始見于西周時期,如《詩經(jīng)·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p>
現(xiàn)代漢語中,“曠”僅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但偏重于強調(diào)因“空”而“寬闊”。
4.宏
“宏”的原始義位為“房屋寬大而深”,《說文解字·宀部》:“宏,屋深響也。”段玉裁注:“各本深下衍響字,此因下文‘屋響’而誤,今依《韻會》《集韻》《類篇》正。……屋深者,其內(nèi)深廣也?!庇纱丝芍?,“宏”用來指“距離大”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擴大的結(jié)果。我們對“宏”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3138條語料。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詞位“宏”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宏”只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始見于西周時期,如《尚書·盤庚下》:“各非敢違卜,用宏茲賁。”孔傳:“宏、賁,皆大也。君臣用謀,不敢違卜,用大此遷都大業(yè)?!?/p>
現(xiàn)代漢語中,“宏”不再指“距離大”,它已退出“寬”義場。
5.闊
“闊”的原始義位是“疏遠”,《說文解字·門部》:“闊,?也?!倍斡癫米ⅲ骸笆瑁ㄒ?。闊之本義如是,不若今義訓為廣也?!庇纱丝芍伴煛庇脕碇浮熬嚯x大”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相近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我們對“闊”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3333條語料。具體如表5所示:
表5 詞位“闊”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闊”最先是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始見于戰(zhàn)國時期,如《呂氏春秋·論人》:“闊大淵深,不可測也?!?/p>
“闊”在六朝時期又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如《宋書·竟陵王誕傳》:“又以長江險闊,風波難期,王者尚不乘危,況乃泛不測之水?!?/p>
“闊”在六朝時期發(fā)生轉(zhuǎn)類,可用來指“寬度”,如《法顯傳·烏萇國》:“石高丈四,闊二丈許,一邊平?!?/p>
現(xiàn)代漢語中,“闊”僅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
6.寬
“寬”的原始義位與房屋有關,為“房屋寬敞”,《說文解字·宀部》:“寬,屋寬大也。從宀萈聲。”由此可知,“寬”用來指“距離大”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相似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我們對“寬”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7583條語料。具體如表6所示:
表6 詞位“寬”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南宋 23 3 0 30 56元代 4 2 3 35 44明代 72 29 13 830 944清代 296 91 246 1687 2320民國 96 44 66 1373 1579總計 529 176 331 6547 7583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寬”最先是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始見于東漢時期,如《漢書·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p>
“寬”在唐代又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如寒山《詩三百三首》:“平野水寬闊,丹丘連四明。”①“寬”在六朝時用例極少,從實際使用情況看,此時的“寬”還不能作為詞位表達一個義位,而只能作為語素表達一個素義。因此,雖然計量時納入統(tǒng)計結(jié)果,但我們認為,六朝時期還不能作為詞位“寬”進入“寬”義場的起始階段。
“寬”在唐代發(fā)生轉(zhuǎn)類,可用來指“寬度”,如《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天寶〇六三》:“北李,長五步,寬三步。于后日恐失舊墳,直紀塋北,略銘窀穸?!?/p>
現(xiàn)代漢語中,“寬”與“窄”相對,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也可指“寬度”。
1.隘
《說文解字·阜部》:“隘,陋也。”段玉裁注:“阜部曰:陋者,阸陜也。阸者,塞也。陜者,隘也。然則四字相為轉(zhuǎn)注?!庇纱丝芍鞍钡脑剂x位就是“距離小”。我們對“隘”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1205條語料。具體如表7所示:
表7 詞位“隘”使用情況統(tǒng)計
民國 13 13 0 273 299總計 98 55 0 1052 1205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隘”最先是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始見于西周時期,如《詩經(jīng)·大雅·生民》:“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隘”在東漢時期又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如張衡《思玄賦》:“逼區(qū)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游?!?/p>
未見“隘”轉(zhuǎn)類指“窄度”。
現(xiàn)代漢語中,“隘”僅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
2.狹
“狹”本作“陜”,《說文解字·阜部》:“陜,隘也?!薄队衿罚骸安粡V也?!庇纱丝芍?,“狹”的原始義位就是“距離小”。我們對“狹”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1720條語料。具體如表8所示:
當然不應否認傳統(tǒng)評書的經(jīng)典意義,但同時也應認識到,一味拘泥于傳統(tǒng)只會故步自封。在這方面,相聲的曲折經(jīng)歷或可借鑒。前幾年相聲似乎頹相已現(xiàn)。就在坊間覺得相聲已一去不復返之時,郭德綱的德云社卻給茍延殘喘的相聲帶來一絲亮色。德云社的相聲既有傳統(tǒng)相聲的內(nèi)核,同時也比傳統(tǒng)相聲更接地氣,還融入了小品的許多元素。他們不僅表演,還積極參與創(chuàng)作,所以作品常演常新,源源不斷。
表8 詞位“狹”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從春秋時期開始,“狹”既可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如《墨子·備突》:“使度門廣狹,令之入門中四五尺?!?;也可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如《孫子兵法·計篇》:“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p>
“狹”的轉(zhuǎn)類發(fā)生較晚,唐代始見用例,但數(shù)量極少,且均與義位“寬”并舉。如《大唐西域記》卷十二:“達摩悉鐵帝國在兩山間,睹貨邏國故地也,東西千五六百里,南北廣四五里,狹則不逾一里。”
現(xiàn)代漢語中,“狹”與“廣”相對,僅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
3.窄
《說文解字》無“窄”字,而是寫作“笮”?!墩f文解字·竹部》:“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倍斡癫米ⅲ骸罢f文無窄字。笮、窄,古今字也。屋笮者本義,引伸為逼窄字?!庇纱丝芍?,“窄”用來指“距離小”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相似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我們對“窄”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989條語料。具體如表9所示:
表9 詞位“窄”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窄”最先是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始見于六朝時期,如《華陽國志·蜀志》:“蠶陵以下,河谷深狹,岸道險窄,至綿虒乃略開展,多農(nóng)地?!?/p>
“窄”在唐代又用來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如李白《送長沙陳太守二首》其二:“定王垂舞袖,地窄不回身?!?/p>
“窄”在明代發(fā)生轉(zhuǎn)類,可指“窄度”,但用例極少,且常與義位“寬”并舉。如《西游記》第七十三回:“那箱兒有八寸高下,一尺長短,四寸寬窄,上有一把小銅鎖兒鎖住?!?/p>
4.褊
“褊”的原始義位是“衣服狹小,處處緊窄”。《說文解字·衣部》:“褊,衣小也?!倍斡癫米ⅲ骸耙鞛榉残≈Q。”由此可知,“褊”用來指“距離小”是其原始義位發(fā)生擴大的結(jié)果。我們對“褊”的語料進行了統(tǒng)計,共得到344條語料。具體如表10所示:
表10 詞位“褊”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從春秋時期開始,“褊”既可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如《左傳·昭公元年》:“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也可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如《左傳·昭公元年》:“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曰:‘帶其褊矣’?!?/p>
未見“褊”轉(zhuǎn)類指“窄度”。
現(xiàn)代漢語中,“褊”僅用來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且限于書面語體中使用。
由上古漢語演變至現(xiàn)代漢語,是一個漸變的發(fā)展過程。對義位“寬”“窄”每個時期進行共時比較,必然會涉及漢語詞匯史的分期問題。由于本文所檢索的語料既有文言語料,也有古白話語料,經(jīng)綜合考慮,我們將漢語詞匯史劃分為上古漢語時期、中古漢語時期、近代漢語時期、現(xiàn)代漢語時期進行討論。其中,近代漢語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晚唐五代到元代,為近代漢語早期、中期;第二階段為明代至民國時期,為近代漢語晚期①方一新(2010)將漢語詞匯史分為上古漢語時期(西漢以前)、中古漢語時期(東漢至中唐)、近代漢語時期(晚唐至清初)和現(xiàn)代漢語時期(五四運動以后至今)。徐時儀(2000)將漢語詞匯史分為上古漢語時期(西漢以前)、古白話時期(漢魏至明清時期,包括漢到唐的早期白話、唐到明的中期白話和明到清的晚期白話)和現(xiàn)代漢語時期(清以降)。本文的歷史分期綜合考慮了兩位先生的分期。。
在上古漢語時期,義位“寬”最先使用且主要使用的詞位均是“廣”,共有153條語料,在數(shù)量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其中,86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11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56條語料用于指“寬度”。其次使用的詞位是“博”,共有44條語料。在“空間/四周的距離大”這一語義上,很少用“宏(9)”“曠(9)”和“闊(3)”。未見使用詞位“寬(0)”。
這一時期,義位“窄”主要使用的詞位是“狹”,共有32條語料,其中,25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7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其次使用的詞位是“隘(7)”和“褊(7)”;未見使用詞位“窄(0)”。需要指出的是,“隘”是義位“窄”最先使用的詞位,西周時可見1例;在戰(zhàn)國時期,“狹”開始廣泛使用,并成為主要使用的詞位。
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漢語時期,義位“寬”是從“空間/四周”發(fā)展起來的,而義位“窄”則是從“橫向/兩邊”發(fā)展起來的。從語料規(guī)模上看,義位“寬”遠大于義位“窄”。此外,義位“寬”最先使用的詞位“廣”就是其主導詞位,而義位“窄”最先使用的詞位“隘”并沒有成為其主導詞位。
中古漢語時期,義位“寬”主要使用的詞位是“闊”,共有116條語料,其中,56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36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24條語料用于指“寬度”;詞位“廣”有196條語料,盡管使用次數(shù)多于“闊”,但使用頻率并不高,遠低于“闊”。可見,中古漢語時期,詞位“廣”雖然仍屬于義位“寬”,但其主導地位已被“闊”所取代。這一時期,詞位“寬”開始進入義位“寬”,但用例極少,處于輔助地位。詞位“博”“宏”“曠”在義位“寬”上變化不大,與上古時期保持一致。
這一時期,義位“窄”主要使用的詞位依然是“狹”,共有174條語料,其中,85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88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詞位“窄”開始進入義位“窄”,有36條語料,數(shù)量還很少。詞位“隘”“褊”在義位“窄”上變化不大,與上古時期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時期,義位“寬”的主導詞位發(fā)生了更替,而義位“窄”并沒有改變,但其內(nèi)部詞位的使用頻率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波動。在這一時期,義位“窄”的更替變化要比義位“寬”穩(wěn)定得多。
近代漢語時期分兩個階段進行討論,第一個階段是晚唐五代至元代,為近代漢語早期、中期,第二階段是明代至民國時期,為近代漢語晚期。
在第一階段,義位“寬”主要使用的詞位是“闊”,共有277條語料,其中,116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48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113條語料用于指“寬度”。這時,詞位“寬(69)”的使用率開始增加,而詞位“廣(294)”的使用率繼續(xù)下降,且更偏于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詞位“博”“宏”“曠”在義位“寬”上變化不大,與中古時期基本一致。
義位“窄”主要使用的詞位是“狹”,共有173條語料,其中,84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88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并出現(xiàn)1條指“窄度”的語料。詞位“窄”的使用數(shù)量增多,成為義位“窄”的第二使用詞位。詞位“隘”“褊”在義位“窄”上變化不大,與中古時期基本一致。
在第二階段,義位“寬”主要使用的詞位是“闊”,共有1305條語料,其中,785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191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329條語料用于指“寬度”。相較于第一階段,詞位“寬”的使用量大幅提升,共有953條語料,其中,464條語料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164條語料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325條語料用于指“寬度”。值得關注的是,明代“寬”的使用量仍少于“闊”;到了清代,在指“寬度”時,“寬”的使用量已經(jīng)超過“闊”;至民國時期,在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時,“寬”的使用量也超過“闊”。其他詞位與第一階段使用情況基本一致。
義位“窄”的詞位使用在第二階段出現(xiàn)了明確分工。在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小”時,主要使用詞位“狹”;在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小”時,主要使用詞位“窄”;在指“窄度”時,也主要使用詞位“窄”。其他詞位與第一階段使用情況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漢語晚期,義位“窄”最先出現(xiàn)詞位使用上的分工,不再有唯一的主導詞位,而義位“寬”一直到了近代漢語晚期的末尾,才開始出現(xiàn)了詞位上的分工。
現(xiàn)代漢語時期,普通話中在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小”時,使用“廣—狹”;在指“橫向/兩邊的距離大/小”時,使用“寬—窄”。詞位“闊”既可以單用,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也可以與“廣”“寬”結(jié)合構(gòu)成雙音節(jié)詞,指“空間/四周的距離大”。這一時期,義位“寬”“窄”均不再有唯一的主導詞位。
義位“寬”的發(fā)展,是從“空間/四周”義場開始的。西周時期,“空間/四周”義場的詞位數(shù)量與使用率均比“橫向/兩邊”義場要高。我們對義位“寬”各時期語義場的詞位面貌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寬”義場歷時演變
從表11可以看出,在上古漢語時期,義位“寬”的主導詞位是“廣”;到了中古漢語時期,則為“闊”所取代。近代漢語晚期以前,上位義場中的詞位基本可以轉(zhuǎn)類用作名詞,指“寬度”。在義位“寬”的歷時演變過程中,它的下位義場“橫向/兩邊”的詞位,一直到近代漢語晚期,仍屬于“空間/四周”義場,表現(xiàn)出極強的依附性。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時期,兩個下位義場才分離開來。同時,義位“寬”的語料規(guī)模相當龐大,共計47216條語料。
義位“窄”的發(fā)展,則是從“橫向/兩邊”義場開始的。我們也對義位“窄”各時期語義場的詞位面貌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12所示:
表12 “窄”義場歷時演變
近代漢語早期、中期狹,窄、隘、褊狹,窄、隘、褊狹,窄、隘、褊 狹近代漢語晚期狹、窄、隘狹,窄、隘、褊 窄,狹、隘窄,狹現(xiàn)代漢語 狹,褊 窄,隘
從表12可以看出,義位“窄”的主導詞位一直到近代漢語中期,都是詞位“狹”;中期以后,詞位有了一定分工,義位“窄”不再存在主導詞位。中古漢語時期以后,很少見到其轉(zhuǎn)類用例,數(shù)量不多,一般是與義位“寬”的詞位并舉出現(xiàn),且使用的詞位是義位“窄”的主導詞位。在義位“窄”的歷時演變過程中,它的兩個下位義場基本是并列發(fā)展的,盡管是從“橫向/兩邊”義場開始,但兩個義場的詞位并無太大差異,不存在只屬于某一個義場的詞位。同時,義位“窄”的語料規(guī)模較小,共計4587條。
借助于語義場,我們對義位“寬”“窄”的歷時演變過程進行了比較,具體如圖1所示:
總的來看,在義位“寬”“窄”的歷時演變過程中,存在以下差異:
1.義位“寬”的下位義場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依附性,并沒有在義位“窄”中得到體現(xiàn);
2.義位“窄”先一步完成詞位的分工,而義位“寬”要滯后一些;
3.義位“寬”發(fā)生轉(zhuǎn)類、用作名詞指“寬度”的詞位要多于義位“窄”,且各詞位使用頻繁;
4.義位“寬”的主導詞位經(jīng)歷了“廣→闊→廣/寬”的變化,而義位“窄”的主導詞位長時間保持為“狹”,僅經(jīng)歷了“狹→狹/窄”的變化;
5.整個歷時演變過程中,義位“寬”的使用率遠高于義位“窄”。
汪維輝指出:“現(xiàn)代漢語說‘寬窄’,上古漢語說‘廣隘’(也說‘廣狹’),中古漢語則說‘闊狹’。”[2](P375)實際上,從上古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義位“寬”“窄”所用詞位存在著更為豐富的變化。從上位義場的角度來看,更為確切地說,應是上古漢語說“廣—狹”,中古漢語說“闊—狹”,近代漢語說“闊—狹/窄”,現(xiàn)代漢語則說“廣—狹”和“寬—窄”。
同時,義位“寬”“窄”演變過程中所存在的差異,證明了反義義場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并不一定是同步的、以相同模式進行的。從穩(wěn)定程度來看,處于正向意義的義位“寬”,其演變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不穩(wěn)定程度要遠高于義位“窄”;從詞位來源來看,義位“寬”中的詞位多是轉(zhuǎn)移而來的,義位“窄”中則存在詞位的原始義位即“窄”;從轉(zhuǎn)類情況來看,無標記的義位“寬”,很容易就發(fā)生詞位轉(zhuǎn)類使用的情況,而有標記的義位“窄”并不可以。
在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存在著諸多反義義場,是否所有的正向義位語料規(guī)模都比較龐大,其下位義場是否具有相同的依附性,正向義位的詞位是否也都常源于轉(zhuǎn)移,容易發(fā)生轉(zhuǎn)類等,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