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摘要】本文從譚恩美小說的成熟之作《接骨師之女》出發(fā),以中國文化為切入點,梳理出小說中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以此來說明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自身文化身份的確認。
【關(guān)鍵詞】《接骨師之女》 譚恩美 中國文化
【Abstract】This essay is based on Amy Tans most mature novel
【Key words】
一、《接骨師之女》文本選擇原因
美國華人文學發(fā)展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的華人作家,譚恩美(Amy Tan)因其成名作《喜福會》(Joy Luck Club)以及其后的一系列作品,包括《灶神之妻》、《接骨師之女》等一躍成為華人作家中最成功且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為面向西方讀者的美籍華人作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東方元素和中國文化背景往往是華人文學作品的一大特點,譚恩美也不例外。她的作品多通過女性視角、母女關(guān)系的描寫反映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接骨師之女》是譚恩美的第四部長篇小說,此時譚恩美的寫作風格已相對成熟,對母女關(guān)系這一著眼點有了更多的感悟,同時也對美國華人移民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家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時,譚恩美的自身經(jīng)歷:她的父親和哥哥在譚恩美的青少年時期先后死于腦癌,母親獨自一人帶大了譚恩美和她的弟弟,而成長于美國的譚恩美和出生、成長于中國的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行事方式,她不顧母親的愿望棄醫(yī)從文,忤逆母親的心愿,其母親在晚年時飽受老年癡呆病的困擾等都和《接骨師之女》的兩位女性主角情況相符:步入中年的華人女性露絲·楊與其出生成長于中國的母親茹靈有著諸多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在茹靈晚年顯現(xiàn)出老年癡呆的癥狀之后,露絲·楊決定搬去與母親同住照顧母親,正是在和母親的親密接觸之后,露絲·楊才開始認真思索茹靈對中國這片故土的思念和牽絆,才開始審視幼年時期對母親茹靈各種不理解之后的原因。正是由于《接骨師之女》露絲·楊與譚恩美本人的諸多相似之處,讓很多評論家和讀者認為這是最具其自傳作品的一本小說,因此本文認為以《接骨師之女》為文本能更好地理解譚恩美筆下的中國文化,更準確地解讀其作品中的中國視角。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記憶、失憶、努力抓住某些回憶寫成的書,所以是極度私人的作品,是有關(guān)過去五年來我所經(jīng)歷的事情”。
二、中國文化在《接骨師之女》中的具體表現(xiàn)
1.傳統(tǒng)中國家庭倫常關(guān)系。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封建家長制的家庭關(guān)系已延續(xù)上千年,傳統(tǒng)家庭家族至上的群體意識成為中國家庭倫理的核心價值。在這套價值體系里,“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等道德規(guī)范成為日常中國人的行事規(guī)范。
在這套價值體系中,父母尤其是父親是家庭的絕對權(quán)威,子女不得忤逆父母,需謹遵父母教訓認真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樣的教誨在今天的中國家庭教育里也并不陌生,父母會傾其一生之力教育并要求子女成為人中龍鳳。
《接骨師之女》中的母親茹靈出生并成長于中國安徽的一個制墨家庭,她秉持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并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女兒露絲。在自己的丈夫因病早逝后,茹靈獨自一人肩負起教育女兒的重任,希望女兒露絲努力學習,在將來出人頭地,并和所有的華人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希冀:盡自己所能,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機會和環(huán)境讓子女能在美國成功,并且同時擁有中西文化的優(yōu)點。正如譚恩美在其處女作《喜福會》中借由一個母親的口吻說:“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最好的組合,那就是美國人的環(huán)境和中國人的性格。但我怎么知道這二者無法兼容并蓄”。
對茹靈來說,女兒露絲并非一個獨立的個體,更是自己人生意志的傳承和精神的寄托,是祖輩血脈的延續(xù),也是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在小說中,茹靈用中文向露絲的腦子里灌輸種種人生智慧,警告她遠離意外、疾病以及死亡的危險。為了讓女兒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們“從奧克蘭搬到地勢平坦的伯克萊,住進一間采光很不好的小平房里……房子條件很差,但附近有所很好很好的中學,大學教授的聰明子女都在那里就讀……為了露絲的教育她們才搬家的”。不明白母親用心良苦的“孟母三遷”,美國長大的露絲對母親的觀念和做法覺得不以為然,并時常利用母親英語的不靈光,來曲解母親的意思,更利用母親對其生母寶姨的愧疚來操縱母親的行為和意志。在這樣的沖突中,母親茹靈在女兒露絲違抗其意愿時,會氣得直罵“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女兒呢?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我為什么不早死掉算了”。中國式的母愛專橫又慈愛,偉大又無私,但當中國母親遇到美國女兒時,沖突不可避免。母親茹靈與女兒露絲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實際上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家長制和倫理道德觀與西方現(xiàn)代個人主義強調(diào)自由、獨立與追求享樂主義的對立。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說,實際上是中美兩種文化和東西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對立”。
2.東方習俗、傳說的運用?!督庸菐熤分卸啻纬霈F(xiàn)封建迷信和傳說故事。小說中出現(xiàn)的生辰八字、神婆算卦、前世今生等都是神秘東方意象的具體表現(xiàn)。在小說中,男方上門提親前雙方家長都要找算命先生測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寶姨的婚事就是通過算命定下來的。棺材鋪張老板找的算命先生算的是“兩個人的八字想和極好,因為寶姨屬雞,張老板屬蛇,這兩個屬相最是合適……寶姨腮上有顆吉利痣,痣長在十一正口位,這表示她生性溫順,善甜言蜜語”;而小叔,茹靈的生父,找的神婆則說“寶姨火命屬雞,小叔木命屬馬,兩人屬相不合,恐婚姻不幸”。這些關(guān)于生辰八字的描寫讓西方讀者閱讀起來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東方異域風情和濃郁的民俗韻味。
同樣,東方文化中的鬼魂說和凡人異象在小說里也常有體現(xiàn)。劉家老太太救下自殺未遂的寶姨是因為“小叔托夢給老太太,說若是寶姨死了,他們兩個的冤魂定要大鬧家宅,找那些不肯憐恤寶姨的人報仇”;茹靈讓女兒露絲在香灰上寫漢字,露絲極不耐煩得在灰上劃了一筆,這隨意的一筆和茹靈生母寶姨在去世前留給茹靈的最后一個字“一”完全一樣,這使得哪怕在美國生活多年,仍對迷信思想堅信不疑的茹靈,認為女兒露絲有通靈的本事,時常讓露絲幫助她和寶姨進行陰陽對話。
在小說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凡人異象也常有體現(xiàn)。小說以接骨師之女為題,夸大了寶姨的父親接骨師的接骨能力“把病人抬到一張?zhí)贄l做的擔架上面,把擔架放到一個盛滿鹽水的大缸里。一進水,病人的斷骨就能浮起來,裝回原位?!詈蠼庸谴蠓虼蜷_放龍骨的罐子,用小鑿子敲下指甲尖那么一點龍骨。寶姨用一個銀球把這點骨頭磨成粉末,放到外敷的膏藥里,或者內(nèi)服的湯藥里。然后這個大難不死的病人就可以回家了。要不了多久他就會回到礦上,可以整天干活了”。這里的接骨治療過程神奇夸張,和中國文化中認為某些凡人具有仙人一樣的本領(lǐng)或被神仙附體有著同樣的離奇之處。
此外,小說里還有大量的中國東方元素的體現(xiàn)。在茹靈留給女兒的中文手稿里,茹靈給自己的每個故事都加上了分別為“心”、“變”、“鬼”、“命運”、“道”等不同標題,這些漢字的特定內(nèi)涵,在哪怕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富有相當?shù)纳衩厣?。另外,傳統(tǒng)中國節(jié)日,諸如中秋節(jié)也被逐漸理解了母親的故土之情的露絲解讀為對所有華人都有非常重大意義的節(jié)日。除了以上例子以外,小說中對中國文化的描述比比皆是,如風水、陰陽、童養(yǎng)媳、因果報應(yīng)等。這些都是譚恩美小說里中國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這也成就了譚恩美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和風格。
三、結(jié)論
《接骨師之女》的主人公露絲通過自己母親茹靈的一份中文手稿,找回了母親對中國的記憶,完成了對中國文化理解、認同和回歸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有誤解、有沖突、有困惑,但呈現(xiàn)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jié)局:露絲通過回溯自己和母親的中國文化來消解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尋和確認,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傳達了美國華人和中國文化的聲音。
參考文獻:
[1]陳愛敏.母女關(guān)系主題再回首—譚恩美的新作《接骨師的女兒》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03.
[2]譚恩美.張坤譯.接骨師之女[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譚恩美.程乃珊譯.喜福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