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春 秋
(遼寧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漢外文化關鍵概念對比研究芻議
趙 春 秋
(遼寧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質,導致了文化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文化自身的豐富性,也導致了文化特征的難以界定性。在文化批評研究、人類學研究、社會學研究之外,我們還需要用更細小更精確的方法來進行文化研究,即關鍵概念研究。本研究對概念、概念分析方法進行了界定,并建構了漢外文化關鍵概念分類框架,篩選了部分關鍵概念,從而確立了研究特定文化關鍵概念的理論基礎,最后以“人”的概念為例進行了實踐探索,探討了在跨文化視域下通過語言學維度、哲學語境、文學語境和社會生活語境分析進行概念對比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得出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可行有效的結論。
關鍵概念;文化;漢外對比
“關鍵詞”研究熱,始于雷蒙·威廉斯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雷蒙·威廉斯開始研究“關鍵詞”,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有些人們用于討論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詞匯,其意義并不局限于各種權威辭書的“適當意義”(proper meaning),因為詞義本身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出現(xiàn)轉變、延伸和轉移;同時,詞義還因為不同的語境而表現(xiàn)出復雜性的一面。因此,雷蒙·威廉斯采用歷史語義學的方法,通過分析詞義的歷史源頭與演變、現(xiàn)在的“風貌”,以及詞與詞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互動性,對于社會、政治、文化領域相關關鍵詞的詞義做出質詢和探討。
這一新的研究觀念和方法,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掀起了以“關鍵詞”為對象的研究熱潮。如譯著有丹尼·卡瓦拉羅的《文化理論關鍵詞》(2013)、約翰·菲斯克的《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2004)、安德魯·本尼特等的《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2007);專著及叢書有汪民安的《文化研究關鍵詞》(2007)、陶東風主編的《文化研究關鍵詞叢書》、周憲主編的《人文社會科學關鍵詞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的《關鍵詞叢書》等;《南方文壇》《外國文學》《長江學術》等還開辟了關鍵詞研究專欄。據統(tǒng)計,21世紀初期以來,每年都有幾十部專著和上千篇論文涉及關鍵詞研究。研究涉及的學科有哲學、文藝批評、文化傳播學、語言學等領域,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詞典、類書、范疇”模式。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大部分是就單一文化關鍵詞進行的分析,跨文化的關鍵詞對比研究還不多見。從研究范式上來看,主要是基于辭書、類書和文藝、哲學類的文獻進行研究。而事實上,雷蒙·威廉斯“關鍵詞”研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他提出占據主導地位的少數(shù)人的精英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文化,只研究經典著作、偉大藝術作品中的文化,是片面的。因為文化還存在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中,文化研究必須關注人類的生活方式,必須體現(xiàn)生活中的文化。因此,他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理念:文化即生活。文化與生活的關系決定了文化概念不僅存在于學術著作,還存在于生活中,并且以潛在的方式影響人們的交際活動。
李建中、胡紅梅(2014)針對當下“關鍵詞”研究的困境,提出文化研究中的“關鍵詞”研究的新出路。主要觀點為:一要突破分科研究;二要突破傳統(tǒng)的釋詞方法,通過文化語言學、語言哲學、認知語義學、闡釋學等方法進行研究;三要發(fā)掘“元典關鍵詞”之文化寶庫,為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提供語義及思想資源*李建中,胡紅梅.關鍵詞研究:困境與出路[J].長江學術,2014(2):69.。從上述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其研究立場,仍然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霸權”意味,并沒有把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整合起來。
本文認為,“文化即生活”研究理念的實踐,要求我們在跨文化研究中,在對關鍵詞所表達的概念來進行文本闡釋的同時,還要對日常生活語境中的概念進行闡釋。所謂日常生活語境的闡釋,就是通過觀察人們的言行,看到人們的觀念。既要看到“概念要明確,概念要準確”,也就是辭書、元典中對概念所做的定義,又要看到日常思維狀態(tài)下,人們所采取的行為,在行為中觀察相關概念或觀念,在對關鍵概念和觀念的理解中深化理解不同文化。
(一)概念
那么,什么是概念呢?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概念與客觀對象之間存在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概念所反映的是客觀對象的本質屬性。例如:
語言學的解釋:“ideational概念[功能]語義學有時用來給意義分類,指說話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或指(按行為定義的)在語言中反映出來的外部世界客觀上可驗證的事態(tài)?!?戴維·克里斯特爾.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M].沈家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75.
邏輯學上的解釋:“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的思維形式?!?朱志凱.簡明邏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41.
哲學上的解釋:“概念是抽象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概念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屬性(固有屬性或本質屬性)?!?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107.
根據上述定義,語言學偏重從意義的角度解釋概念,在與客觀事物的關系上,關注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可驗證性事態(tài)的認知。而邏輯學和哲學上的解釋,是把概念看作一種思維形式,在與客觀事物的關系上,認為概念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語言學偏重于主體的觀念事實,哲學和邏輯學偏重于客觀真理。無論哪一種,按照定義,概念都應該由于客觀事物本質屬性或真實事態(tài)的確定性而具有穩(wěn)定性和唯一性。然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具有穩(wěn)定的可驗證的客觀真理屬性。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數(shù)概念在產生之初,并不能立即獲得其深刻內涵,確切地說只是反映了創(chuàng)造概念的人的認識,之后隨著概念在不同語境的推廣和應用,隨著人們對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物的認識不斷深化,才進一步形成了概念的深刻內涵。也就是說,盡管辭書中的概念能夠對概念表達的內涵做出相對固定、嚴密、精確的描述和界定,概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定以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方式,影響該文化語境中的所有個體,又隨著主體的實踐活動,發(fā)生異化、復雜化或嬗變。另一方面,由于人類認知的模糊性,人類對事物認知的不同角度和深度,也會導致概念呈現(xiàn)出不確定性。
(二)概念分析方法
概念分析是“運用邏輯方法以圖澄清概念(concepts)或觀念(ideas)的意義的活動。它力圖發(fā)現(xiàn)組成一個概念的要素和這些要素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的。”*尼古拉斯·布寧.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M].余紀元,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8.根據這一描述,概念分析要求對表達相應概念的詞語的語義要素進行分析,并且要發(fā)現(xiàn)語義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概念分析還要對對象物的本質屬性和特有屬性進行闡釋。
但概念分析和觀念分析不應只是邏輯上和哲學上分析,“表示世界觀的概念既具有人的個體性特點又具有社會性的特征,既具有民族獨特性,又具有泛人類普遍性,它們棲息于各種不同類型的語境中,比如日常生活語境,文學藝術語境,科學語境等。因而供上述概念(指上文出現(xiàn)的一些概念——作者按)棲息的語境,就成為文化學家、宗教史家、人類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對象”*阿魯久諾娃.語言的邏輯分析:文化概念[M].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91:3.轉引自趙艷.觀念分析的語言學維度[J].外語學刊,2005(4):35.。而任何一種語境中的概念,都不能僅作為抽象思維而存在,概念的棲居地離不開語言。不同民族的語言中,棲居了本民族獨有的概念,兩種語言當中幾乎不存在完全對應的概念。那么,語言學研究對于文化概念對比研究的意義即在于此。因此,本研究以關鍵概念為線索,通過語義學的分析,以及特定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歷史語境、哲學語境、文學語境和日常生活語境中的不同內涵的對比,來實現(xiàn)更細小更精確的文化研究。
(三)詞語表達概念的能力
此外,關鍵詞和關鍵概念,在語言哲學上,存在反映與被反映的邏輯關系。我們認為,盡管關鍵詞作為能指能否或者在何種程度上言說和表達了所指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本文的宗旨不在于此,而在于那些被特定語詞所表達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豐富內涵,而詞語和概念之間在理論上確實存在著對應關系,因此本文對此爭議不做論述。
李建中所提出文化關鍵詞的研究步驟:關鍵詞的遴選、關鍵詞的分類、關鍵詞的闡釋,是極具啟發(fā)性的。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的遴選標準、分類標準和闡釋方式。
(一)關鍵概念的遴選依據和結果
那么,哪一些屬于中外文化的關鍵概念呢?所謂關鍵,意為重要。以中國文化為例,必定是那些能夠代表華夏民族核心價值觀、基本民族特性的符號。這些概念產生的時間必定久遠,歷時悠長,深刻在民族成員的意識深層,為每一個成員所踐行,或者作為公共輿論的評判標準。而這樣的概念的數(shù)量會很龐大,我們需要做的是加以甄別和遴選。
李建中、胡紅梅(2014)認為,關鍵詞的甄別和遴選,應該分兩步。一是選出基本關鍵詞。二是從基本關鍵詞中選出核心關鍵詞。第一步的具體做法包括:一看該詞是否出自先秦元典;二看該詞是否在軸心時代有很高的使用頻率;三看該詞是否活在今天。第二步的具體做法包括:一看該詞的原創(chuàng)性和現(xiàn)代價值;二看該詞是否有“詞根性”“坐標性”和“再生性”*李建中,胡紅梅.關鍵詞研究:困境與出路[J].長江學術,2014(2):70.。究其實質,這一標準是建立在軸心時代文化元典基礎之上的,其研究模式是“歷史—歷史—現(xiàn)代”。我們與之相反,是從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那些指向核心觀念和價值系統(tǒng)的關鍵詞出發(fā),追溯歷史,加以比較分析,再進入跨文化交際的語境,發(fā)現(xiàn)和闡發(fā)關鍵概念的現(xiàn)實交際價值,即“現(xiàn)代—歷史—現(xiàn)代”模式。
關于文化的概念問題,我們看到康德把文化定義為人化的過程??档滤f的“人化”指的是理性行為主體——人,對一切環(huán)境、行為、觀念的適應性的產生過程。人與文化存在一種相互生成的關系,人為了自己的特定目的進行一系列的創(chuàng)造活動,在這些創(chuàng)造過程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中,實現(xiàn)了人的本質,這種過程和所產生的結果即是文化,也就是“人化”。文化,是以人為核心的活動和產品。
關于文化分類的問題,康德把文化分為“技能(訓練)文化”和“教育文化”兩種類型。“技能文化”可以看作是社會的物質文明,也就是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逐步掌握的創(chuàng)造性的技術和手段,具有工具實用性?!敖逃幕迸c人的自身發(fā)展密切相關,是人對自我本質的逐步認識和完善,它包含了道德和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根據,是人類自我成長的精神成果,具有非實用性。然而,人的完善恰恰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兩者缺一不可。
康德的這種兩分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找到一種對應?!兑捉洝は缔o》:“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指抽象的原理和思維活動,形而下者指具體的器物或方法。高一虹(1998)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道”和“器”,“道”指的是交際主體的基本取向,“器”是對信息和技巧的掌握,以及交際的結果或功效*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道”與“器”[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41.。
兩者的實質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主體的活動,即道德與行為。交際活動既能幫助主體獲取信息、交換信息、表述觀點,也是主體作為人的道德理念的實踐。既涉及主體的道德取向,也涉及主體的活動方式,高一虹的“道”與“器”正與康德的“技能文化”和“教育文化”相對應。
相關研究中收錄的文化關鍵詞能夠看到的有:
雷蒙·威廉斯(1976):共收錄關鍵詞131個,未分類。
丹尼·卡瓦拉羅(2001):共收錄關鍵詞18個,有分類。
汪民安(2007):共收錄關鍵詞193個,未分類。
約翰·菲斯克(1992):共收錄關鍵詞286個,未分類。
任可(1997):共收錄關鍵詞5個,未分類。
這里我們以人為核心,以交際活動為軸心,建構跨文化交際中的漢外文化關鍵概念研究分類框架如下。
道德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節(jié)、和、敬、謙。
行為文化:生、死、學習、教育、成長、職業(yè)、犧牲、繼承、婚姻。
觀念文化:時間、空間、人、自然、動物、植物、身份、知識、能力、友誼、愛情、個人、集體。
文化關鍵概念將通過文化主體的道德、認知、心理、和行為特點得到體現(xiàn),這就是本文的研究基礎。本文提出,以上述概念為起點進行漢外文化關鍵概念對比研究。所謂“起點”,意為上述部分概念可能產生諸多下位概念。例如,“身份”,可以有“貴族”“平民”“軍人”“官員”“商人”等下位概念。
(二)關鍵概念的闡釋
選定的關鍵概念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釋,下面以舉例論述闡釋關鍵概念的不同角度和方式。
1.語義分析
我們認為,語言是承載概念的基石,離開語言學分析,是無法解釋詞所指稱的概念的。如,“人”的概念。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了對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的推崇,所謂“天、地、人”為三才,把人看作是與天地相配的性靈所聚的存在。而這種“人”的概念內涵,我們就可以在辭書中找到依據。例如《說文解字》中認為人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書·泰誓上》中說“惟人萬物之靈?!比瞬粌H是性靈所聚,人還是一種仁愛的生物。如《康熙字典》說:“人,仁也,仁生物也?!钡牵S著人們對于“人”的概念的認識的變化,尤其是進入現(xiàn)代語境之后,“人”的概念內涵也隨之發(fā)生改變。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辭書中找到語義解釋。例如《辭源》中“人”是指“能創(chuàng)造工具進行勞動、改造自然的動物?!?漢語辭書中的“人”的概念如此豐富,說明漢語文化中的“人”被賦予了太多社會倫理色彩。英語中的“person,creature,people”所概括的“人”的定義,同樣可以進行語義分析,并進而與中國文化中的“人”的概念進行對比分析(詳見拙文《漢外文化關鍵概念對比研究——中西方“人”的概念》)。我們把語義釋義作為我們認識一種概念的起點和路徑。
2.軸心時期文化元典釋義
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二百年左右,是學界公認的中國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化元典中,不乏對“人”的概念的闡釋。
《論語》:“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p>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p>
《道德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為天下溪,其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莊子》:“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從儒家和道家經典文獻中關于“人”的闡述中,我們能得到如下“人”的概念內涵。
(1)人需是心中有愛的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
(2)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動物,一是因為人有“義”,即理性。二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所以能夠駕馭牛馬一類的動物。
(3)人與自然同質,應與萬物一樣天然。
(4)人在有限的生命中,總是為各種“物”所累,包括知識、欲望、情感、功名、富貴、道德等,人是物的奴隸。
(5)人應該有自主性,有主導性,不應以物害己。
3.文學語境闡釋
文學的歷史,即是人的歷史,文學的世界是充滿人的精神的世界。因此,認識“人”的概念,必須看到文學中的“人”。以下,我們通過文學語境的闡釋,來補充“人”的概念內涵。
(1)人具有美的本質。如《紅樓夢》中的黛玉、寶釵等,各具光彩的形象,是女性美的典型。
(2)人的生命價值有時和草木無異。如《水滸傳》,盡管小說正面描寫了普通人對抗腐朽政權的勇氣和智慧,但對于人的生命卻視如草芥,殺人、吃人在小說中屢屢出現(xiàn)。
(3)人具有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并非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獨有,即使是現(xiàn)代社會,也會有把人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行為。歷代文學作品中有關妓女的描寫、買賣婚姻的描寫,以及現(xiàn)代小說中描寫的把對方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高低作為擇偶標準的行為,同樣是把人當作商品的觀念的體現(xiàn)。如《平凡的世界》中的潤葉,嫁給徐向前,就是把自己當作了商品。
4.概念與人類實踐活動
仍以“人”的概念為例。人類經歷了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從發(fā)現(xiàn)自我到認識自我,從壓抑自我到張揚個性,不斷深化對“人”的概念的認識,其結果應該是人類逐步回歸人的本質。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承襲,主流文化大背景的統(tǒng)攝,使得特定民族的“人”的概念并不純粹,而是異化為多種變體。這些具有民族特性的異化的“人”的概念在日常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得更為具體。
(1)人倫關系中的“人”。血緣關系是中國人最無法擺脫的宿命,“血濃于水”是對這一宿命最通俗和最準確的概括。中國人的血緣關系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作為“人”的最重要的社會身份和社會關系的基石?!叭恕钡脑S多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選擇、決定都是依托血緣關系形成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親屬之間的情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關系異常緊密。人倫關系中的“人”的概念被賦予了血緣、親情、責任、義務、利益共同體成員的意義。
而西方社會的社會關系并不依靠血緣紐帶,他們更加依靠社區(qū)和事業(yè)團隊。同一社區(qū)的納稅人共同承擔社區(qū)義務,共同享受社區(qū)利益。同一事業(yè)團體的成員,在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的同時,發(fā)展事業(yè)團體的利益。而家庭單元內部,父母、子女及親友的關系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精神上的理解、關懷和支持,而不是物質利益、名譽的共同體。
(2)自然中的“人”。自然中的“人”在經歷過對自然的瘋狂掠奪之后,開始認識到,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人們認識到了過度發(fā)展除了毀滅自然并最終自我毀滅之外,沒有第二條出路。然而,在面臨具體行為選擇的時候,人們還是會忘記這一點,一味追求物欲的滿足。在自然中的“人”是充滿物質需求的人,既享受和消費自然,又破壞自然。
西方發(fā)達國家早于中國體驗到過度發(fā)展的惡果,因此他們更早地開始關注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宗教文化的影響也使得他們對其他物種的生命價值更為尊重,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相對平衡。
(3)社會中的“人”。幾千年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等級觀念依然很強。但當前的等級觀念有所改變。一是名門望族消失;二是富人的“貴族”等級出現(xiàn)。一個人地位的高低,將由他的權利和財力來決定。而不是人品、節(jié)操、名譽、學問、血統(tǒng)、能力來決定?;橐鲫P系的締結過程中,物質條件的決定作用日益增強;職業(yè)選擇也以收入為主要決定條件。社會中的“人”丟失的“人”的本質更多,他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喜好和內心需求,更看重物質標簽。在經歷了尋求個性解放斗爭的歷程之后,人們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理解似乎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在自我認識上,仍然不能回歸本性。我們在追問自己內心的時候,往往只發(fā)現(xiàn)親情的穩(wěn)定價值,卻找不到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更高境界的精神領悟。
5.文化根源分析
由于社會、歷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概念內涵有著根本性的不同。而這些不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西方文化的源頭。例如,中西方神話里,都有“神”,但其神性卻大相徑庭。與中國神話相比,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常讓我們無法分辨人性與神性的差別。因為眾神除了具備一些超人的能力之外,他們與人一樣會嫉妒、憤怒和偏執(zhí),與其說他們是生活于超世俗的神,不如說他們是帶有神力的人,他們的神格與人格是統(tǒng)一的。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眾神有一些共性,例如:不食人間煙火,不茍言笑,神格高尚純粹,有極高的品行、操守和修養(yǎng),同時,沒有七情六欲。他們在神圣光環(huán)的籠罩下,成為人類頂禮膜拜、不敢絲毫怠慢的神。也就是說,在發(fā)現(xiàn)“人”之前,人們創(chuàng)造了神,目的是以“神”作為自己的庇護,因此把神格塑造得極其高大和神圣。由此可見,西方文化中“神人”同性,其行為受感情和意志支配,而中國的神受道德和責任支配。西方神崇拜激情和意志,而中國的神充滿理性和使命感。西方的神是自我的,中國的神充滿了奉獻精神。一個注重“自我”,一個注重“他我”。中西方“人”的概念的核心差異的文化根源即在于此。
通過理論探討,我們確立了漢外文化關鍵概念對比研究的理論框架,并通過實踐探索證實了這一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缥幕浑H背景下的漢外文化關鍵概念分析,從語言學維度、哲學語境、文學語境、日常生活語境追溯相關概念內涵的起源、發(fā)展及其綜合特征。既呈現(xiàn)了兩種文化特定概念在不同時期的內涵上的變化、發(fā)展及豐富多樣性,又呈現(xiàn)了人們在交際活動中、生活行為中所秉持的不同的觀念。在闡釋和對比之后,漢外文化關鍵概念的研究還將發(fā)現(xiàn)關鍵概念與具體人類活動之間的因果關系,發(fā)現(xiàn)共性中的差異,差異中的優(yōu)劣,以及差異中的互補和相互影響,最終對跨文化背景下的關鍵概念形成理性的全面的認知,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例如,如何實踐現(xiàn)代意義的理性的“孝道”,即重視人倫親情,打造和諧社會,又體現(xiàn)個體的人的平等與個性。如何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如何激發(fā)“人”對知識本身的探索精神,如何讓“物化”的人格擺脫物質束縛,回歸人的本性,等等,是我們下一階段的課題。
〔責任編輯:李寶貴〕
Humble opinions 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foreign and Chinese cultures’ key concepts
Zhao Chunqiu
(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cultural study leads to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on culture; and richness of culture results in difficulty to defin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ther than study on cultural critic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we need more defined and accurate method to carry out cultural study, which is called study on key concept. This study defines concept and analytical method on concept,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to categorize key concept of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screens some key concepts before entrench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study key concepts of specific culture. It concludes by utiliz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 to conduct pragmatic explorations, probing into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odel of comparative study on concepts via analysis of linguistic dimension, philosophical context, literature context and social context before drawing the conclusion on viability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odel.
key concepts; culture; foreign and Chinese culture compariso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4120
2015-11-17 作者簡介:趙春秋(1975-),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學和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
G04
A
1000-1751(2017)04-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