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盛
【摘要】語文教學中,能巧妙地設計課堂導入語,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激發(fā)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課堂更精彩,生動,自然,順暢。
【關鍵詞】語文課堂 八年級 課堂導入設計
一、預習提問式導入
預習提問式的導入,教師可以在布置學生預習或在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提出有關課文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寫作特點方面的問題。而學生只要通過閱讀,快速地捕捉文本信息即可。如《老王》一課,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本文是一篇寫人記事的…… (文體),材料瑣碎,但是經(jīng)過作者的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是以 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 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課文寫老王,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就兩個字,一曰“ ……”二曰“…… ”。在這樣的提問式導入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
二、情境創(chuàng)設式導入
(一)教師純粹的語言描繪情景。即教師組織語言對所要教學的課文加以文字性的表述。如《核舟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舉世矚目的中華文明和中華。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源遠流長、長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是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數(shù)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精湛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創(chuàng)設情景。如今教學中都配備有多媒體設備,所以在教學導入中恰到好處的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進入新課之前,放一段音樂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可以激發(fā)、感染學生的情緒,增強講課的感染力,提高聽課的效果,能讓學生快速地進入教學的氛圍之中。在講授魯迅《雪》時:(播放音樂,彭麗媛《我愛你,塞北的雪》)再配以文字解說,一曲《我愛你,塞北的雪》似乎把我們帶到了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的北國,塞北的雪如詩如畫,心地純潔,默默奉獻,給人美的享受。對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情,感想也不一樣,今天我們共同學習1925年魯迅先生寫的著名散文詩《雪》,全面回味一番他為我們營造的“雪世界”體味其表達的情感吧!用美妙的音樂,優(yōu)美的歌聲把學生帶入到雪的世界,同時又配以教師的語言導入,更能體味魯迅先生筆下“雪的的世界”。除此之外,通過各種渠道還可以查到更多的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以此導入新課,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學習《核舟記》時,我們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向?qū)W生展示從網(wǎng)絡搜集的微雕作品圖片,在學生的驚嘆之余,介紹我國的微雕藝術。繼而深入文本,走近核舟,共同去探尋它的精妙奇特。
(三)現(xiàn)場模擬創(chuàng)設情景 ,即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所需要的接近實際工作或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在這種模擬的情境中感受我們即將要教授的內(nèi)容。在學習《吆喝》一文時,新課授課前,模擬創(chuàng)設農(nóng)貿(mào)市場的情景:我們準備了一些蔬菜水果道具,讓學生自行選擇其中一種,并且組織語言模仿商販賣這些商品。之后,對他們的模仿的過程評價——“你們剛剛的口頭語言那就是“口頭廣告”,通俗地說就是——吆喝,是早期廣告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們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樣的一番韻味呢?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蕭乾筆下舊北京城那悠遠的吆喝聲?!睂W生在這種互動性、針對性的模擬情景中,親身體會,加上之后教師的文字引導,學生對將要教授的內(nèi)容就更有興致了。
三、溫故知新式導入
溫故知新的導入也可以理解為遷移式導入,就是根據(jù)以前學過的、內(nèi)容相關的課文導入新課,使學生將知識系統(tǒng)起來,加深理解,加深影響。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導語設計:在七年級時我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文中作者回憶了自己的啟蒙老師——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壽鏡吾先生,除此之外在文中作者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阿長。這位阿長與《山海經(jīng)》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讓我們閱讀課文去探個究竟。這樣的導語,聯(lián)系舊課,引出新課,讓學生回顧的同時認識到兩課之間有相同的知識連接,在“溫故”的基礎上,激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四、介紹作者導入
在介紹作者及作品的基礎上,導入對新課的講授。如《列夫·托爾斯泰》:你們看過《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嗎?這幾部享譽世界的名著作者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茨威格所寫的人物傳記《列夫·托爾斯泰》。在對作者及相關作品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學生對與作者相關的新課就有了更加強烈的好奇心。再如《藤野先生》: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們曾學過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白話文小說的先河,可是你知道嗎?魯迅先生年輕時的夢想并不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藤野先生》,在探求答案的同時認識一位給予了魯迅鼓勵和鞭策的外國老師。不僅讓學生再次的重溫了與作者相關的信息,而且給學生留下了懸念,這就給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方向。
五、承前啟后式導入
在對上一課進行簡潔地概括評論之后,自然過渡導入新課的學習。如《我的第一本書》:上節(jié)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他人生歷程的一段回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yǎng)。這樣的導入既對前一課有一定的溫習,又能很自然與新課聯(lián)系,起到很好的導引作用。
六、聯(lián)想式導入
提出與新課有關的事情,有關的知識,引起學生的回憶,加以聯(lián)想,打開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橋》: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lián)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chǎn)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與感受“橋之美”。用這樣的文字引導學生,啟發(fā)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帶著興趣去閱讀課文,欣賞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畫面。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35-136
[2]張泉·初中新課標·金榜學案教師用書·八年級語文(上)(下)20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