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郭麗
(呂梁教育學(xué)院外語系,山西 呂梁 033000)
【文化研究】
全球化對離散族裔身份建構(gòu)的影響
——以《白牙》為研究
張郭麗
(呂梁教育學(xué)院外語系,山西 呂梁 033000)
扎迪·史密斯的小說《白牙》是英國后殖民文學(xué)的一部優(yōu)秀作品,它所關(guān)注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熱點,例如:各種族間的隔閡、文化間的沖突以及離散族裔的身份構(gòu)建問題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文化認同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全球化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它廣泛滲透在政治、文化。意識等各個領(lǐng)域。在以后現(xiàn)代和多元文化為特征的當今社會,身份不再局限在二元對立的關(guān)系內(nèi)定義,而是呈現(xiàn)出相對性、否定性、流動性、破碎性、多重性等特征。而《白牙》正是一部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上述問題的杰出范本,引人深思。
全球化;離散族裔;身份建構(gòu);差異理論
扎迪·史密斯的小說《白牙》發(fā)表于千禧之年(2000),隨之好評如潮,震撼文壇,迅速以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扎迪.史密斯也成了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壇新星,而彼時她只是一名24歲的大學(xué)畢業(yè)生。扎迪.史密斯在多族裔混居的北倫敦長大,父親是英國白人,母親是帶有黑人血統(tǒng)的牙買加人。跨種族的家庭背景使她有機會深入并思考有關(guān)種族、信仰、移民、歷史、文化、政治等重大問題。小說《白牙》正是根植于此,以幽默的筆鋒,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鋒和交叉,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斷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濃縮于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qū)之間,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復(fù)雜遼闊的后殖民圖景。
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倫敦西北部的維爾斯頓。阿吉和他的好朋友薩馬德都是二戰(zhàn)退伍老兵。阿吉是一個英國中產(chǎn)階級白人,三十年的婚姻失敗后曾試圖自殺,后又與牙買加黑人姑娘克拉拉閃婚,生了個女兒名叫艾麗。薩馬德是孟加拉穆斯林,出身高貴,教育良好,二戰(zhàn)后移居英國,卻只能在餐館端盤子。薩馬德娶了同族姑娘阿爾桑娜,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馬吉德和米拉特。薩馬德把長子馬吉德送回孟加拉,想讓其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誰知馬吉德卻一心仰慕西方文明,比英國人還紳士;次子米拉特從小在倫敦長大,卻對西方充滿仇恨,加入激進組織。阿吉的女兒艾麗和米拉特在同一所學(xué)校讀書,因違反校規(guī),雙雙被安排到馬科斯家接受行為教育。艾麗懷孕了,卻不知父親是雙胞胎兄弟中的哪一個。馬科斯是猶太移民后裔,生物學(xué)家,正研究一只令所有人抓狂的“未來鼠”。馬科斯的兒子喬舒華是艾麗的追求者,同時也是狂熱的動物保護主義者,強烈反對他父親的不人道行為。本文將運用差異性理論對小說中主要離散人物進行分析,以例為證探討他們身份的建構(gòu)過程,指出全球化對于人物身份建構(gòu)過程的影響。
全球化是以經(jīng)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qū)在政治、軍事、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多領(lǐng)域多層次的相互聯(lián)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是當今世界的重要特征。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必然加快世界各民族間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和沖突。離散族裔原本專指流亡海外的猶太人,后來逐漸泛化,被用來指包含希臘人、亞美尼亞人、中國人以及印度人等散居外鄉(xiāng)的個人或人群??贫髟凇度螂x散族裔》一書中指出:離散族裔主要有五種類型:受迫害(猶太人、黑人和巴勒斯坦人)、勞工(印度人)、貿(mào)易(中國人)、文化(加勒比海人)和帝國(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異鄉(xiāng)的生活給這些移民帶來雙重的生活體驗,也使他們的社會地位始終處于邊緣化,這給他們原有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帶來沖擊:既不能回到原居國,又不能被現(xiàn)居國接納,由此造成了對身份的不確定性,從而引發(fā)對歸屬感模糊而生成的痛苦和焦慮。身份定位并不是主體能夠決定的,它是一種被動狀態(tài),涉及文化沖突、歷史原因、語言差異、情感歸屬等一系列因素,不過也恰恰是在這樣一種不穩(wěn)定的處境中,促使離散族裔人群不斷地思考原有的身份和現(xiàn)實之間的關(guān)系,努力尋找新的認同方向。在后殖民理論中,文化身份具有多維度、多向度的特點。后殖民理論學(xué)家斯圖亞特.霍爾認為身份從未被統(tǒng)一,當代呈支離破碎趨勢,身份也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是建構(gòu)在不同的交叉、相反的論述、實踐及地位上的多元組合;身份是永不完結(jié)的生產(chǎn),永遠處于過程之中。
小說《白牙》中講述的三個家庭無一例外都是離散族裔,盡管阿吉聲稱他是正宗的英國白人,但是他的愛爾蘭姓瓊斯卻掩蓋不了這個事實,后來娶了克拉拉。鮑登,克拉拉是來自加勒比海的黑人女孩,卻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白人祖父。薩馬德和妻子阿爾桑娜都是土生土長的孟加拉人,二戰(zhàn)結(jié)束后隨阿吉移民到倫敦。馬科斯一家則是猶太族裔。在如此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他們都有各自的文化困境,如何走出困境,追尋自我身份,是他們必須面臨的問題。
小說中的薩馬德和妻子阿爾桑娜是第一代移民的代表,最初他們想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時也對孩子們寄予很大的期望。然而現(xiàn)實卻是:他們受盡別人的冷漠和歧視,有一種錯位的感覺。在英國生活了一段時期后,他們既不能面對現(xiàn)在又不能回到過去,這就是離散族裔真正的悲劇所在。因為他們比自己的祖國走的快,回去不會感到快樂,而在移民國家,自己又被當成外人不被主流社會接受,所以也不快樂。
薩馬德作為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移民大潮中的一員,本來對自己充滿信心,他為英國而戰(zhàn),希望英國人把他當英雄看待,誰知人家理都不理。雖然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找不著一份體面的工作,只好在一家餐館端盤子。而對于他們這一代人來說,永遠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國被英國殖民的歷史,雖然接受的是英國教育,然而內(nèi)心對本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卻有深深的眷戀。時間越久,年齡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越清晰,尤其是和白人女教師蒲白有一段婚外情之時,這種文化沖突愈加明顯。事實上困擾薩馬德的就是一種“回歸”情結(jié),對于像他一樣的第一代移民,“回歸”只是一種對故鄉(xiāng)及本土文化情感上的依戀,在居住國,他仍舊要在各個方面迎合,所以這種所謂的“回歸”是不可能或很難實現(xiàn)的。薩馬德一面把長子馬吉德送回故鄉(xiāng),滿足他的這種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使自己沉湎于過去,以逃避現(xiàn)實。他們這一代移民忽視了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性,因而難以融入英國主流社會,所以覺得沒有歸屬感。
馬吉德和米蘭特是二代移民的代表,雖然他們出生在英國白人社會,接受教育和當?shù)厝藳]什么兩樣,但是他們?nèi)匀灰驗槟w色的原因遭受到不公平和歧視。這種不公平會導(dǎo)致兩種身份認同危機:一種是一味追隨居住國文化,離自己的根文化越來越遠;一種是成為自己根文化的捍衛(wèi)者。正像這對雙胞胎一樣,長著一樣的面孔,卻走著截然相反的道路。其實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和西方的同化分不開的。馬吉德和米拉特的不同生活軌跡也向我們表明身份具有流動性,并且社會是如何扭曲這種流動性的。馬吉德后來加入馬科斯的“未來之鼠試驗”,而米蘭特卻成為伊斯蘭激進組織的一員。他們兩人都竭盡全力向別人展示他們是誰。
小說中阿吉的女兒艾麗本身就是白人父親和黑人母親所生的混血兒,她未出生的孩子代表第三代離散族裔。艾麗在童年時期也遭受白人孩子的嘲笑和歧視,她試圖把自己天生卷曲的頭發(fā)拉直以迎合白人的審美觀。但外貌上的改變并沒有給她帶來認可,反而是更多的失意。于是她回顧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外祖母的房間里,她似乎找到了解決困擾她的身份問題的方法。在她心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嶄新的民族文化的圖景。在這圖景里,她用詩一樣的語言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歸屬地。在那里,歐洲文化和牙買加文化能夠和諧共處。在小說中,艾麗是二代和三代離散族裔的聯(lián)結(jié)者,她自我身份的認同過程是從憎恨不同到接受不同的過程。而她未出生的孩子的身份將會更加具有復(fù)雜性和不確定性,身份的構(gòu)建始終具有流動性。
通過以小說《白牙》為例對離散族裔身份建構(gòu)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今多元文化、全球化時代,身份認同過程是隨著文化流動變化而具有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對他者文化的抵制或一味趨同都無助于解決全球化帶來的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只有構(gòu)建一種新的文化氛圍,具有開放的文化認同觀,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身份的構(gòu)建應(yīng)該是雙向的,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一種積極互動。在這樣的趨勢下,個體的獨特性在身份構(gòu)建中將日趨凸顯。
[1][英]扎迪.史密斯.白牙[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
[2]錢程,試論扎迪.史密斯《白牙》對多元文化的探討[J],外語研究,2005(6).
[3]韓震.論全球化進程中的多重文化認同[J].文化研究,2006(9).
2017-03-20
張郭麗(1972-),女,山西臨縣人,呂梁教育學(xué)院英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I207.4-561
A
1672-2086(2017)01-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