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社區(qū)矯正裁決前調查制度的完善建言

2017-03-11 15:56:43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監(jiān)外執(zhí)行犯罪人量刑

郭 瑋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法律與社會問題研究】

我國社區(qū)矯正裁決前調查制度的完善建言

郭 瑋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社區(qū)矯正是新興的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方式,符合刑罰個別化、人性化的刑事理論,強調對犯罪人教育矯正,促使其回歸社會,有助于刑罰功能的實現,適應了刑罰由注重過去到注重將來的全球性發(fā)展趨勢。裁決前調查制度作為社區(qū)矯正的一項重要制度,保障了社區(qū)矯正決定的科學性、前瞻性,改善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為社區(qū)矯正的社會效果的實現預先做好妥善安置。相比國外較為完善的裁決前調查制度,我國的裁決前調查制度在主體、內容、對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和完善。

社區(qū)矯正;裁決前調查;人身危險性;刑罰個別化

一、裁決前調查制度概述

裁決前調查制度,來源于刑罰個別化思想,是對犯罪人是否適用社區(qū)矯正進行評判的制度。刑事近代學派強調刑罰個別化,認為由于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情況,每個人的犯罪原因存在著差異,為了使社會免受具有犯罪性格和傾向的人侵害,也為了消除、改正這些人的犯罪傾向,就不應當以其犯罪行為的外部表現和客觀損害來確定刑罰,而應以犯罪人的反社會傾向即人身危險性大小來分別處遇。[1]269裁決前調查制度則是判斷犯罪人人身危險性大小的有效手段,旨在通過對犯罪人有關的,體現再犯可能性大小的所有因素如已然的犯罪狀況、犯罪人個體因素、犯罪人日常表現及所處的環(huán)境等進行調查評估,為社區(qū)矯正提供依據。通過裁決前調查,可以有效降低社區(qū)矯正適用的風險,增強社區(qū)矯正裁量的可操作性。隨著我國社區(qū)矯正的逐漸適用,非監(jiān)禁刑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一旦讓犯罪人在社會上服刑,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是否不致危害社會安全,是否真的不關押也能實現改造目的,就成了判決時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使刑罰措施的判決、決定與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相符,建立健全判決前調查制度勢在必行。[2]249自從2012年《社區(qū)矯正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將裁決前調查納入社區(qū)矯正環(huán)節(jié)后,裁決前調查制度取得了很大進展,如上海市2013年從監(jiān)獄假釋的罪犯調查評估率達到100%,由法院宣告緩刑的罪犯調查評估率接近90%,其他省市可能沒有上海這么高,但調查評估的比例也在穩(wěn)步提高。[3]85

對于裁決前調查,有很多種稱謂,如社會調查、審前風險評估、人格調查等,主張社會調查的學者認為,社區(qū)矯正社會調查程序是對擬適用社區(qū)矯正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出具調查評估報告的活動。并指出,很多著作或規(guī)范性文件中將該程序稱為“審前社會調查”,但是由于目前社會調查程序不僅發(fā)生在審判前,而且會發(fā)生在其他訴訟階段,因此,稱為“社會調查”更為合理。[4]82主張審前風險評估的學者認為,裁決前的社會調查也可稱之為“審前風險評估”,又稱為審前評估,是審判的向前延伸,指人民法院在判處或裁定緩刑、假釋等非監(jiān)禁刑罰或決定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之前,委托社區(qū)矯正機構或其他機構調查被告人戶籍、前科、家庭狀況、一貫表現等背景資料,并由該機構綜合判斷該被告人能不能在社區(qū)得到有效矯正,預測再犯罪可能性,最終評估是否適合適用非監(jiān)禁刑罰,形成審前社會調查報告提供法庭作為適用非監(jiān)禁刑的重要參考依據的過程。非監(jiān)禁刑審前風險評估是一個集基本信息、基礎調查、綜合分析、結論定性功能為一體的過程。[5]12主張人格調查的學者認為,社會調查制度也稱人格調查制度、即對犯罪人的性格、特點、家庭環(huán)境、社會交往、成長經歷、犯罪行為特征、事后表現等進行全方位的社會調查,最終對其人身危險性和責任程度進行評估,以此作為法院實施個別化處遇的參考。[6]105筆者認為,將裁決前調查理解為社會調查并不妥當,雖然調查主要圍繞調查對象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等事項進行,社會化程度較高,但如果只將裁決前調查理解為社會調查難免抹殺了該項活動司法裁決的性質。

裁決前調查旨在通過司法過程之前對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調查,貫徹教育刑法理論與刑罰個別化原則,其中包括量刑前的調查、假釋前的調查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前的調查,上述調查均由法院、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及監(jiān)獄作出或者委托司法行政機關作出,調查后的裁決均由人民法院或公安機關作出,整個過程突出了司法裁決的特點,因此在裁決前調查的概念中,必須蘊含這一特點。將裁決前調查理解為審前風險評估亦較為片面,首先,根據《辦法》第四條之規(guī)定,司法機關可以委托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這就意味著不排除司法機關自己調查評估的可能性。其次,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僅緩刑、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可以適用社區(qū)矯正,管制及剝奪政治權利也可以適用,因此“審前風險評估說”對于上述兩點的理解略有欠缺。另外,“審前”一詞易將裁決狹義化,使人僅僅理解為法院審判前。“人格調查說”對于裁決前調查的理解亦較為狹窄,不僅縮小了裁決主體的范圍,而且用“人格調查”一詞企圖涵蓋裁決前調查的全部內容,恐難以做到。筆者認為,社區(qū)矯正裁決前調查是指裁判機關在受理刑事案件和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等案件后,根據被告人或擬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罪犯的犯罪情節(jié)、主觀惡意、社會危害性及悔罪表現等情況,擬依法適用社區(qū)矯正,在作出裁決前親自或者委托被告人或擬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罪犯戶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社區(qū)矯正機關或專業(yè)社區(qū)工作者對他們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進行調查了解,并形成評估意見以供裁判時參考的活動。

二、裁決前調查制度的法律依據

裁決前調查在我國最早是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程序,早在20世紀80年代,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qū)法院就建立了“少年刑事案社會調查制度”,取得了較好反響。200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21條規(guī)定:開庭審理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制作書面材料提交合議庭。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關社會團體組織就上述情況進行調查或自行進行調查。2002年8月,根據司法部的要求,上海市開始嘗試社區(qū)矯正工作。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聯合發(fā)布了《關于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在全國正式鋪開。200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在全國實行社區(qū)矯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人民法院要依法充分適用非監(jiān)禁刑罰和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措施,對依法可能適用非監(jiān)禁刑罰的被告人,在審理中可以委托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前社會調查,并將有關法律文書及時抄送司法行政機關。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將對社區(qū)有無不良影響作為判決緩刑和裁定假釋的重要條件。201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聯合發(fā)布了《辦法》,其第4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jiān)獄對擬適用社區(qū)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qū)影響的,可以委托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2012年,《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專門規(guī)定了社會調查制度,其第268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這些都為確立裁決前調查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裁決前調查的主體

根據《辦法》第4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jiān)獄對擬適用社區(qū)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qū)影響的,可以委托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根據該條規(guī)定,裁決前調查的啟動機關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jiān)獄,實施機關是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啟動機關與實施機關之間是一種委托的關系。筆者認為,從字面意思來看,“委托”是將事情托付給其他人辦理,是一種授權行為,此處用“委托”則暗含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具有推脫的權利,而調查評估應屬一種責任而非權力,用“委托”二字明顯不妥,這模糊了調查評估的定位,削弱了調查評估的作用。所以,應明確職責分工,將“委托”替換成“通知”。另外,上述規(guī)定中“可以”一詞的運用保留了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監(jiān)獄自己開展調查評估的可能性,但筆者認為調查評估只能交給作為專門社區(qū)矯正機構的司法行政機關開展,理由如下:首先,由社區(qū)矯正機構開展調查評估,能夠保證調查工作正式、深入、細致、專業(yè)地進行。其次,社區(qū)矯正機構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有獲得真實、翔實調查資料的條件和可能性。再次,社區(qū)矯正工作者直接承擔矯正對象的監(jiān)督、管理、幫助和教育任務,讓其進行調查并出具調查報告,他會傾向于根據自己的矯正經驗和犯罪人回到社區(qū)后的矯正難度,對被調查者盡量全面了解并作出綜合、客觀的評價。最后,由社區(qū)矯正機構派員調查,有利于保持司法官的中立地位,從而對犯罪人作出相對冷靜、正確的裁判和決定。[2]251

由司法行政機關開展裁決前調查固然是目前的最優(yōu)選擇,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司法行政機關普遍存在人員配置不足的現象,往往一個司法所專門從事社區(qū)矯正工作的只有一兩個人,給裁決前調查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甚至有的工作人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認為少一個社區(qū)服刑人員可以少一份壓力,從而極力找出被告人或犯罪人不適合開展社區(qū)矯正的種種理由。另外,社區(qū)矯正人員的業(yè)務素養(yǎng)普遍較低,據統(tǒng)計,很多城市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絕大多數是大專學歷,具有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統(tǒng)計學等與裁決前調查有關學科的人員較少。而在美國,社區(qū)矯正工作者的學歷一般是本科以上,平均學歷高于監(jiān)獄工作人員。在加拿大,假釋委員會為其成員提供廣泛的培訓體制和表現評估。培訓是通過假釋委員會的職業(yè)發(fā)展準則和發(fā)展項目來實施,年度有建設性方式的審查制,向成員們提供其決定的反饋信息。[7]171在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甚至還出現了私人準備的量刑前調查報告(privately commissioned presentation report),并且把這種量刑前調查報告作為由緩刑部門準備的量刑前調查報告的補充或者替代形式,受委托準備這類量刑前調查報告的第三方,主要是犯罪學家、其他有關的科學家、以前的緩刑官等。[8]113針對目前社區(qū)矯正人員專業(yè)性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邀請高校、科研單位和醫(yī)療機構從事刑法學、犯罪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統(tǒng)計學、精神病學的專家學者為裁決前調查工作的開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把關。通過引入專家學者,除了提升裁決前調查的專業(yè)水準外,還可以對社區(qū)矯正人員起到引導、監(jiān)督作用,增強社區(qū)矯正人員的敬業(yè)精神。與此同時,應當通過多種途徑擴充社區(qū)矯正隊伍,補充專業(yè)人員,提升矯正人員待遇,并建立教育培訓機制,逐步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四、裁決前調查制度的內容

(一)域外裁決前調查內容簡介

1.量刑前調查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緩刑前的調查又被稱為量刑前調查,現代量刑前調查制度始于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緩刑資格調查制度,當時主要是對犯罪人能否適用緩刑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到了20世紀30年代,緩刑資格調查演變成為整個量刑提供“量刑前調查報告”(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report,PSI),從而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審前調查制度。[9]89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量刑前調查極為重視,作為一項準司法活動,他們的理念是:法官主要基于犯罪事實對案件進行審理,但在具體裁判時又必須考慮到當事人的個人情況。而人的情況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犯罪行為只是人的成長過程的一個點,并不能完全展現當事人個人的主觀惡行,而且當事人個人的性格偏好、人際關系、家庭紐帶也會對其認罪伏法復歸社會產生深層的影響。[10]215量刑前調查報告,是根據法官要求而由緩刑官準備并向法庭提交的包含有關犯罪、犯罪人和量刑建議等內容的書面報告,主要描述了犯罪的性質、犯罪人的特征、犯罪歷史、被害人遭受的損失和量刑建議。[8]95研究者通過對美國量刑前調查報告進行研究,概括出了包含9部分的量刑前調查報告、包含13個方面的量刑前調查報告以及包含33個項目的量刑前調查報告等類型。在英國,根據英國《2000年監(jiān)督社區(qū)中犯罪人的國家標準》,量刑前調查報告包括了封面、犯罪分析、犯罪人評估、侵害公眾危險性和重新犯罪可能性的評估、結論。筆者通過整理,上述量刑報告涉及的調查事項主要包括犯罪行為及證據、犯罪后果及證據、個人與家庭背景、前科情況、重新犯罪可能性、被害人意見、犯罪后關系修復、量刑建議、個人健康狀況、社區(qū)環(huán)境與資源、服兵役情況、宗教信仰、就業(yè)歷史、經濟狀況等。通過調查上述事項,法院得以了解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及改造可能性,能夠全面評估社區(qū)矯正的適合性,體現了教育刑理念、刑罰個別化原則以及保護公眾的考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亞拉巴馬州社區(qū)矯正法,該州規(guī)定:矯正局工作人員有權對適用本項目的特定罪犯進行調查,提出建議和其他有助于幫助矯正局官員執(zhí)行本節(jié)規(guī)定的項目的信息。但在罪犯加入本計劃前,主審法官和主控檢察官應提前10天獲取書面通知。被害人已經因為罪犯的犯罪行為受到身心傷害的,地方檢察官或其助手可以向矯正局局長提交被害人的反對意見。[11]14亞拉巴馬州注重對罪犯危險性進行全面調查,如考察罪犯的家庭條件、工作狀況、犯罪記錄、人際關系等,這對于社會安全的保護以及罪犯矯正效果的保證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允許被告人和律師提前了解量刑前調查報告的內容也是美國量刑前調查報告所要強調的,雖然有反對者認為這種做法對量刑前調查的順利進行構成了阻礙,報告的內容對被告人可能會有傷害,以及報告內涉及的機密信息有泄露之虞,但現實的考量更側重于被告人知情權的保護以及信息準確性的保證。1978年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在排除診斷建議、信息來源保密等情況下,有保留的賦予了被告人及其律師閱讀量刑前調查報告的權利。

2.假釋前調查

假釋前調查與量刑前調查的調查內容較為相似,但調查的范圍和報告的內容要難于量刑前調查,除了調查罪犯的個人背景、社會關系、社區(qū)意見等幾大板塊外,還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犯罪的嚴重性;二是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三是在獄中的表現。[10]217由此可見,獄中的表現只是假釋前調查的眾多內容之一。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極為重視對罪犯的假釋前調查,以期在保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罪犯的更生改造。其中的典型立法如美國亞拉巴馬州社區(qū)矯正法,該法規(guī)定:除非赦免和假釋委員會認為,如果釋放該罪犯,他將自由生活并不違反法律以保持自由狀態(tài)且不具有與社會公共秩序發(fā)生沖突的合乎情理的可能性,否則,任何罪犯不得僅因高質量地完成監(jiān)獄分配的任務或者監(jiān)獄中良好的行為表現而獲得假釋。且明確規(guī)定,假釋委員會目的是考察假釋對象回歸社會的可行性。根據加拿大國家假釋委員會的政策要求,如果釋放犯人,假釋委員會成員應系統(tǒng)地審查該犯人可能對社會造成的風險。首先,假釋委員會成員審查所有可得到的關于犯人的相關信息,作出風險的初次評估。這包括犯罪、犯罪歷史、社會問題、心智狀態(tài)、較早釋放方面的表現、關于犯人關系和就業(yè)的信息、心理或精神治療報告、專業(yè)人士和其他人的意見、受害人的意見以及顯示釋放是否會構成對社會不當風險的任何其他信息。[12]246跟加拿大類似,在西方很多發(fā)達國家,假釋前調查旨在保護社會,同時為犯罪人重返社會提供便利。這些國家批準假釋的條件主要包括假釋適合性、假釋計劃、被害后果陳述等,上述也當然成為假釋前調查的重中之重。在假釋適合性中,服刑表現只是其中一項,另外還包括原判刑罰、罪犯情況、服刑時間等,這些條件成為犯人假釋的前提性條件。在假釋計劃中,假釋官會根據每名犯人的具體情況作出假釋后的安排,假釋委員會在審核假釋計劃時,主要考慮犯人假釋后是否會威脅社會、罪犯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能否順利適應社會。被害后果陳述則使被害人參與了假釋決定的作出過程,是一種較新的嘗試,充分體現了國家公權力向個人私權利的讓渡,以及對被害人情感的尊重。被害人可以就犯罪給自己造成的傷害以及犯罪人假釋后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充分陳述,成為假釋決定作出與否的重要參考。

然而主觀的描述畢竟彈性過大,為了更加客觀的展現罪犯是否適合假釋,美國犯罪學家戈特弗雷德森、萊斯利·威爾金斯和彼得·霍夫曼在美國假釋委員會的支持下發(fā)展起了一種實用性假釋決策輔助工具,即“突出因素分數”(SFS),經過數次修訂,最終形成了包括6個因素的預測表,具體包括:以前是否被定罪/判決;以前被監(jiān)禁是否在30天以上;本次犯罪/以前被監(jiān)禁時的年齡;最近監(jiān)禁/自由時間;這一次是否屬于緩刑/假釋/監(jiān)禁/逃跑者;老年犯罪人等六個組成部分。得分在0分到10分之間,得分越高,說明犯罪人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越低,假釋的適宜性越大,反之亦然。[8]216上述量化指標較為務實,雖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準確,但已經盡最大可能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

(二)我國裁決前調查的內容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擬判處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罪犯缺少調查,或者只考慮犯罪現實,較為片面。在社會行為論及人格行為論日益得到提倡的背景下,人們對犯罪現象的認識趨于客觀,犯罪原因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犯罪人的認識不斷豐富。因此,罪犯處遇前的調查范圍必須盡可能的全面客觀,盡量克服調查的隨意性與形式主義,這樣才能還原真實的案件與犯罪人,保證刑罰執(zhí)行的效果。根據《辦法》第四條,裁決前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人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辦法》第四條沒有區(qū)分量刑前調查、假釋前調查以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前調查,雖然三者大致內容相似,但假釋前調查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前調查各有其側重點。對于假釋前調查而言,假釋的條件為“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所以,除了犯罪行為及后果等事項之外,假釋前調查必須側重于罪犯人身危險性的評估,即對罪犯前科、經濟狀況、受教育情況、改造情況等進行重點考核,以此為根據考察罪犯是否有再犯之虞。對于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而言,由于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條件的緣故,此項調查較為復雜,更側重于調查符合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三個條件,即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yī)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不致危害社會的。同時,刑訴法還規(guī)定,對適用保外就醫(y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yī)。除了上述調查事項外,還需要考察犯罪事實及證據、保證人資格、經濟狀況、醫(yī)療及生活環(huán)境等事項。根據浙江省《社區(qū)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實施辦法》(試行),審前社會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家庭背景、個性特點、犯罪前表現、悔罪表現、社會反響、監(jiān)管條件、轄區(qū)公安派出所意見等。根據湖北省《適用非監(jiān)禁刑審前社會調查實施辦法》(試行),審前社會調查的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調查對象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和社會上的表現情況、調查對象在監(jiān)獄、看守所表現情況、社區(qū)群眾和單位職工對調查對象的評價和反映、受害人意見等。青海省《適用非監(jiān)禁刑罰審前社會調查實施辦法》中關于社會調查的內容與湖北省基本一致。上述省份的規(guī)定基本涵蓋了《辦法》第四條所要求的事項,但仍需完善。首先,審前社會調查過于依賴調查對象的一貫表現及在看守所、監(jiān)獄內的表現,對調查對象的其他情況缺乏掌控,不利于全面了解調查對象,也暗藏著調查對象為爭取非監(jiān)禁刑罰而功利化的風險。還應考察調查對象的經濟條件、職業(yè)歷史、身體條件、受損社會關系修復的難易程度等等。其次,社會調查沒有區(qū)分量刑前調查、假釋前調查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前調查,導致后兩者的調查缺乏重點,不利于準確評估罪犯假釋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適正性。如何評估罪犯的“人身危險性”及身體狀況,如何在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罪犯的身體狀況與矯正狀況之間找到平衡與兼容的方式,值得深思。對于假釋而言,應當借鑒國外假釋成敗預測的做法, 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研究我國的假釋成敗預測工具,具體可以通過綜合考慮三個因素,即已然之罪情節(jié)、監(jiān)內服刑表現和監(jiān)外服刑條件,來判定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進行假釋成敗預測。[13]157

鑒于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及復雜性,司法機關充分考慮了特殊預防及教育刑理念,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進行處理。因此,未成年人犯罪裁決前調查規(guī)定較為詳細。1991年,最高院《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試行)》指出:“開庭審判前,審判人員應當認真閱卷,進行必要的調查和家訪,了解少年被告人的出生日期、生活環(huán)境、成長過程、社會交往以及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審查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和動機。”根據1995年最高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在具體量刑時,不但要根據犯罪性質、犯罪情節(jié),如犯罪手段、時間、地點、侵害對象、犯罪形態(tài)、后果等,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慣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有無悔罪表現,個人一貫表現等情況,決定對其適用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以及相應幅度,使判處的刑罰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過自新及健康成長。2001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明確提出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控辯雙方可以提供書面調查報告,并明確了調查的主體、內容以及調查時間。2006年修訂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第16條規(guī)定:“可以結合社會調查,通過學校、社區(qū)、家庭等有關組織和人員,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家庭環(huán)境、個性特點、社會活動等情況,為辦案提供參考。”2006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guī)定,并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于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012年“兩高兩部”的《辦法》第33條更是明確了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的思路,體現了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有別于成年人的特殊處遇、保障未成年人受監(jiān)護權及就學就業(yè)權利等理念,為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指明了方向。

五、我國裁決前調查制度的對象

我國社區(qū)矯正的裁決前調查包括管制前調查、緩刑前調查、假釋前調查、剝奪政治權利前調查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前調查五種情形。對于這種分類,有學者認為,《刑法修正案(八)》只明確規(guī)定了管制、緩刑和假釋犯適用社區(qū)矯正,因此不應將剝奪政治權利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罪犯作為社區(qū)矯正的對象。[14]76同時,一些省份也沒有規(guī)定剝奪政治權利及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前的社會調查,如浙江省《社區(qū)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實施辦法》(試行)第三條只規(guī)定了對擬判處管制、宣告緩刑或擬裁定假釋的被告人或罪犯開展審前社會調查。筆者認為,新《刑事訴訟法》第258條明確規(guī)定,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罪犯,依法試行社區(qū)矯正。此外,在《辦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了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罪犯應進行社區(qū)矯正,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監(jiān)督、處罰條款?!缎淌略V訟法》跟《刑法》一樣,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因此,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罪犯適用社區(qū)矯正具備有力的法律支持及政策支持,無可辯駁。對于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應否適用社區(qū)矯正,筆者認為,當前相應的法律缺位,恪守罪刑法定原則,認為不應適用社區(qū)矯正似乎無可厚非。但從應然的角度而言,應當將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納入社區(qū)矯正的適用對象范圍。首先,對其適用社區(qū)矯正符合中央司法精神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根據“兩高兩院”2003年出臺的《關于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社區(qū)矯正的任務在于矯正社區(qū)服刑人員的不良心理和行為,使他們成為守法公民,同時幫助解決其在就業(y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利于他們順利回歸社會。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跟一般罪犯在需要救助及矯正方面無任何區(qū)別,因此我們不能罔顧他們的需求,將他們拋向社會而置之不理。其次,根據“兩部兩院”2003年《關于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及2009年《意見》的規(guī)定,社區(qū)矯正的適用范圍包括了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契合了刑事政策的要求。同時,根據《辦法》第32條之規(guī)定,“兩部兩院”對于被剝奪政治權利者適用社區(qū)矯正持肯定、支持態(tài)度。大量的犯罪數據統(tǒng)計也證明,被剝奪政治權利者的再犯罪率較低,社區(qū)矯正功不可沒。再次,剝奪政治權利雖然為附加刑,但不同于沒收財產與罰金刑,沒有切身利益受損的感受,剝奪政治權利雖然列出了具體剝奪政治權利的事項,但缺乏相關的保障措施,有失刑法嚴肅性。對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人適用社區(qū)矯正,能夠將其置于司法行政機關與公安機關的雙重監(jiān)管之下,更有利于監(jiān)督其履行判決。當然,對于被剝奪政治權利者違反《刑法》第54條規(guī)定的情形,相應的制裁條款尚付之闕如,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社區(qū)矯正的刑罰屬性,值得進一步研究完善。

此外,由于我國戶籍制度及人口流動的加劇,一些省份規(guī)定裁決前調查的對象只限于具有本省戶籍及將在本省執(zhí)行社區(qū)矯正的人,如浙江省。但也有一些省份沒有特殊的限制,如根據上海市《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實施細則(修訂)》的通知,“判斷不致再危害社會,應當根據罪犯的原判情況、悔罪態(tài)度、服刑期間的一貫表現等進行全面考察。對外省籍罪犯,還應考慮其回歸社會的生活保障及幫教條件”。根據青海省《社區(qū)矯正對象監(jiān)督管理工作規(guī)定(試行)》的通知,“矯正對象應當在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7日內或離開監(jiān)所之日起7日內到戶籍地(戶籍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經常居住地為準)司法所報到并辦理登記手續(xù)”。筆者認為,如果人為以戶籍地為標準區(qū)別對待,違反了教育刑的初衷,不利于案發(fā)地社會秩序的好轉,會削弱社區(qū)矯正的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公平公正的實現。

[1] 馬克昌.刑罰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 但未麗.社區(qū)矯正:理論基礎與制度構建[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3] 梅義征.社區(qū)矯正制度的移植、嵌入與重構—中國特色社區(qū)矯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4] 司紹寒.《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社區(qū)矯正社會調查程序[J].中國司法,2012,(10):82-88.

[5] 王宏玉,張學超.突破與完善:我國社區(qū)矯正社會調查制度探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1-17.

[6] 劉立霞,路海霞.品格證據在刑事案件中的運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

[7] 王增鐸,楊誠.中加矯正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 吳宗憲.社區(qū)矯正比較研究(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9] 蔡雅奇.論社區(qū)矯正中的裁決前調查制度[J].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2,(2):88-93.

[10] 武紅玉.社區(qū)矯正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11] 劉強.各國[地區(qū)]社區(qū)矯正法規(guī)選編及評價[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12] 王玨,王平,楊誠.中加社區(qū)矯正概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3] 吳宗憲,蔡雅奇,彭玉偉.社區(qū)矯正制度適用與執(zhí)行[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14] 司紹寒.社區(qū)矯正立法基本問題研究[J].中國司法,2012,(4):75-80.

【責任編輯 劉 蓉】

Perfect Suggestion in 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in China

GUO Wei

(College for Criminal Law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Community corrections is a booming penalty execution way of non-custodial penalty, conforming to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ized punishment and humanized, emphasizing on the education and correction towards offenders, promoting offenders return to society, contribut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punishment and adapting to the punishment’s global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focused on the past shift to the future. 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is an important system in community corrections, ensuring the scientific and forward-looking nature ofcommunity correction decision, improving the judge’s discretion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effec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mature presentenceinvestigation,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main body,content and object of 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We should have further study, reference and perfec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personal risk; individualized punishment

D924

A

1009-5128(2017)03-0041-07

2016-12-20

郭瑋(1987—),男,河南平輿人,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

猜你喜歡
監(jiān)外執(zhí)行犯罪人量刑
刑事程序法向度的量刑規(guī)范化研究
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與犯罪人的再社會化
新華月報(2019年24期)2019-09-10 07:22:44
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制度的完善
減刑假釋實行申請制之倡導
終身監(jiān)禁判決能不能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
方圓(2016年20期)2016-11-21 19:41:22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罰制度分析
論自首在量刑中的適用
西藏科技(2015年5期)2015-09-26 11:55:20
淺析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檢察監(jiān)督的完善
論未成年犯罪人的矯治
商(2015年6期)2015-05-30 21:02:25
潛逃歸案疑犯的量刑規(guī)范
左云县| 承德县| 鸡东县| 上犹县| 绥棱县| 保定市| 连江县| 宁城县| 石屏县| 慈利县| 汝南县| 凤庆县| 郎溪县| 北碚区| 富平县| 荃湾区| 高尔夫| 宝清县| 上饶市| 洪湖市| 沁阳市| 荣昌县| 大悟县| 公安县| 敖汉旗| 论坛| 从江县| 鄂州市| 兰西县| 科尔| 金门县| 疏附县| 广昌县| 腾冲县| 新建县| 宁陕县| 浦江县| 宁乡县| 东兰县| 水城县|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