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善惡報應信仰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2017-03-09 08:14:58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1期
關鍵詞:道教佛教信仰

戴 峰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院, 武漢 430205)

善惡報應信仰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戴 峰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院, 武漢 430205)

善惡報應觀念是一種信仰習俗。善惡報應觀念的淵源極早,遠在道教形成和佛教傳入中土之前。善惡報應信仰是一個融合著儒、釋、道三教思想的混合體,善惡、因果、承負等思想對于古代民眾的心理和生活產(chǎn)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響,從而促成了善惡報應信仰的形成和廣泛傳播。

善惡報應;因果;承負;形成;發(fā)展

善惡報應觀念是一種信仰習俗,它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古代民俗心理的真實體現(xiàn),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根源和文化內(nèi)涵。

在中國,善惡報應信仰的產(chǎn)生,是與先民對鬼神和上天的的敬畏與崇拜相一致的。當先民試圖對夢幻、死亡等神秘現(xiàn)象進行解釋時,“靈魂”觀念便隨之而生。在此基礎上,當人們面對吉兇難測的自然現(xiàn)象和壽夭禍福等問題時,在“萬物有靈”的思維支配下,天帝、鬼神的喜怒臧否便成為最為“合理”的解釋。進而,圖騰、禁忌以及善惡報應等信仰開始流行,并深刻影響到人的生活與心靈。我們在先秦文獻中可以看到大量這方面的言論,如《尚書·商書》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盵1]《荀子·宥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2]由于文獻的原因,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相關記載大多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很顯然,這種觀念的起源更早,但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善惡報應觀念已經(jīng)比較流行了。至于鬼神報應之事,史籍中也多有記載,最著名的莫過于《左傳》中“結(jié)草報恩”的故事了,這則具有神秘色彩的報恩故事被記入史書,顯然表明了時人對其的興趣和贊同。在《左傳》中,關于善惡報應的記載非常多,甚至還出現(xiàn)了“積善”“積惡”的觀念,并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善人遭殃而惡人反而逍遙的現(xiàn)象也做出了回答。比如,齊國大夫慶封在國內(nèi)劣跡斑斑,后逃到吳國,“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濒攪蠓蜃臃莶畬Υ松罡胁黄剑J為“天殆富淫人”,而叔孫穆子則回答道:“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3]也就是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上天待其惡貫滿盈之后必會給予重懲,連其族人也要連帶受罰。這種觀點顯然擴大了善惡報應觀念的解釋范圍。與此相似,孔子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后乎”[4]的詰難,將懲罰的對象延及子孫,其思想的底蘊也是報應觀念。而《周易·坤·文言》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盵5]則可以說是先秦善惡報應觀念最為清晰的闡述。

不過,嚴格說來,先秦的善惡報應觀念還不夠精致,報應的原因和實現(xiàn)主要立足于神秘的天道觀,但古人對于掌握賞罰之權的天帝、鬼神的懸想還頗為莽樸,既缺乏系統(tǒng)性,也沒有完整的解釋。而“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思想還容易使人自覺地放棄對于彼岸世界探求的興趣,所以,先秦時期的善惡報應觀念“只是用體驗性的感悟,以表達宗教愿望、情緒和觀點,并沒有在理論上進行論證。”[6]即還缺乏善惡必然有報的因果證明。而這正是其有待于佛、道二教之處,因為理論的嚴密,正是宗教的長處。它們對于善惡報應信仰的影響,在佛教,主要是因果和業(yè)報輪回理論;在道教,則主要是承負說。

樂生畏死是人的本能?!吧薄八馈笔侨藢ι倔w最為關注的問題,不論是低層次的趨吉避兇的民俗心理,還是形而上的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辨,都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自己的選擇和思考。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人死后的彼岸世界問題沒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而佛教則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

佛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因為人生充滿著各種煩惱困苦,猶如茫??嗪?,沒有盡頭,即便是生命的消亡也并不意味著痛苦的解脫和個體的寂滅。佛經(jīng)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盵7]佛教有“三世”的觀念,即過去世、現(xiàn)在世和未來世,有情眾生的生活不僅僅只有今生今世,還根據(jù)一定的因果關系在這三世界中不斷地流轉(zhuǎn),永無止境。在空間上,佛教則提出了“三界六道”的觀念,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排列,“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傲馈奔吹鬲z、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個體不僅在三世中流轉(zhuǎn),同時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正如《心地觀經(jīng)》所云:“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盵8]只有虔誠向佛,謹慎修行,才能最終到達無色界,即極樂凈土世界,真正超越輪回,而獲得徹底解脫。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認為,個體在三界三世的輪回流轉(zhuǎn),并不是前一過程的簡單重復,而是由前一世的業(yè)力決定后一世的輪回趨向。所謂“業(yè)力”,其本意為“造作”,“即指由眾生內(nèi)心之思維活動和由思維引發(fā)的一切語言行動的總和所產(chǎn)生的一種力量趨勢?!盵9]57也就是說,業(yè)力一指行為,二指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從佛教倫理的角度來說,業(yè)可以分為善業(yè)、惡業(yè)和無計業(yè)三種,“無計”即非善非惡。按照佛家的觀點,首先,世間萬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和條件所導致的結(jié)果,同時,它也可以是引起其它事物或結(jié)果的原因。即萬物皆受因果法則支配,有因必然有果,這就是佛教教義的理論基礎之一——因果論。其次,所有的業(yè)力都會引起一定的后果,而且,當一個人的行為終止后,業(yè)力的作用并不隨之消除,而是形成一種余力,它或遲或早地會作用于行為者本身,也就是說,個體當下的所作所為就是他此后(包括現(xiàn)世和來世)遭際的決定因素,此即“自作自受”。正如《妙法念圣處經(jīng)》所云:“業(yè)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酀案拭溃T苦并煩惱。如影恒隨逐,飲毒自侵害?!盵10]那么,善業(yè)必然產(chǎn)生善果,惡業(yè)也必然導致惡果。積善越多,就越接近于涅槃境界,也越能夠轉(zhuǎn)迷成悟,離苦得樂,并最終超脫輪回;積惡越多,則越容易墜入阿鼻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顯然,佛教的三世輪回觀念及因果業(yè)報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善惡報應觀念多有契合之處,但其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嚴密性則遠遠高于中國傳統(tǒng)的上天崇拜和鬼神崇拜,它極大地擴展了國人的思維空間,能夠比較圓滿地回答現(xiàn)實社會中善惡報應的“不公正”問題:“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兇邪而致慶,此皆現(xiàn)業(yè)未就而前行始應。”[11]

以倫理學的眼光看,佛教因果輪回觀高度強調(diào)道德行為主體與道德存在主體的一致性,今世苦果源于自身前世的惡業(yè),今世的善業(yè)可得后世善果,因此,止惡行善是出離三界、擺脫輪回的不二門徑。于是乎,較之中土傳統(tǒng)的善惡觀念,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能夠在更深的層次上促進人們的道德自律意識,也能在更大范圍內(nèi)促進善惡報應信仰的形成與播揚。南朝僧人慧琳所著的《均善論》就直呈了佛教善惡報應論在學理上的優(yōu)勢:

周、孔為教,正及一世,不見來生無窮之緣,積善不過子孫之慶,累惡不過余殃之罰,報效止于榮祿,誅責極于窮賤,視聽之外,冥然不知,良可悲矣。釋迦關無窮之業(yè),拔重關之險,陶方寸之慮,宇宙不足盈其明,設一慈之救,群生不足勝其化,敘地獄則民懼其罪,敷天堂則物歡其福,指泥洹以長歸,乘法身以遐覽,神變無不周,靈澤靡不覃,先覺翻翔于上世,后悟騰翥而不紹,坎井之局,何以識大方之家乎![12]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佛教的善惡標準同中土以儒家觀念為核心的善惡觀不盡相同,這種異質(zhì)性又多少影響了佛教教義的普及。從根本上來說,“佛教認為,凡符合佛教教義,有益于佛教修行實踐的意識、行為都是善,凡不符合佛教教義,有損于佛教修行的都是惡?!盵9]57這同儒家以忠孝為至善的理解并不相同。而且,佛教認為,善報的極致是涅槃或凈土,所謂涅槃,又意譯為“滅度”、“寂滅”、“圓寂”等,是指貪、嗔、癡諸種“煩惱”和“無明”的徹底斷滅,《雜阿含經(jīng)》曰:“涅槃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盵13]而所謂凈土,是與世俗眾生所居的“穢土”、“穢國”相對的理想福地,是佛所居住的世界,又名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涅槃和凈土,雖有寂滅和極樂的區(qū)別,但在超越六道輪回,斷滅一切煩惱痛苦等方面仍是一致的,其實質(zhì)都是一種與苦難現(xiàn)實相反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建立在對世間的否定的前提下的,這也就是常說的“出世”。而要想覺悟涅槃,往生極樂,就必須持守嚴格的佛教戒律,這自然會妨礙佛教及其善惡報應論在中土的推廣與深入。因此,葛兆光先生辯證地指出:“佛教則更為過分地否定了人的自然本性與享受欲念,認定人生只是一種痛苦,只有從人生中解脫才是幸福,這固然投合了在現(xiàn)世中痛苦不堪的人的想法,卻不吻合在現(xiàn)世還想追尋生活樂趣的人的念頭。”[14]而在與國人文化心理的契合以及教義對于民眾的誘惑力等方面,中國本土的道教則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

道教關于善惡報應的理論主要歸結(jié)為“承負說”。與佛教視人生為苦海,以涅槃為解脫的思想不同,“道教這個宗教的全部理想,就是對永恒生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15]在道教看來,從凡人到神仙往往只有一步之遙,現(xiàn)世就可實現(xiàn),成仙之后,既可以生活在人間當活神仙,也可以到洞天福地的“仙境”去超脫自在。而要想得道成仙,途徑有二:一是修煉道法,二是積善修德。在道教中,指導積善修徳的理論,主要就是“承負說”。

“承負說”是一套與善惡報應相關的倫理觀,在道教早期的經(jīng)卷《太平經(jīng)》、《抱樸子》中就有比較集中的論述。所謂“承負”,簡言之,就是人們今生所遭受的禍福主要與其祖先的善惡行為存在因果關系,而自己的善惡行為也會對子孫的壽夭禍福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短浇?jīng)》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后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后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盵16]525由此可知,如果先人積善修德,后人就會受其福蔭;如果某人作惡多端,則不免遺禍子孫,這是一種相當直接的因果關系。道教同時認為,一個人的此生也有承負之責?!短浇?jīng)》說:“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余殃,不能及此身也?!薄胺踩擞写笞锪?,不可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盵16]22,241顯然,道教宣揚承負之說,就是為了勸告人們“去惡揚善”,告誡人們行善的好處和作惡的苦果。道教以長生久視為最高理想,所以便將善惡的報應反映在個體生命的壽夭之上,即所謂“善自命長,惡自命短?!盵16]525在道教看來,對于一般人而言,“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百二十者應天,大歷一歲竟終天地界也。八十者應陰陽,分別八偶等應地,分別應地,分別萬物,死者去,生者留。六十者應中和之氣,得六月遁卦。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會也。如行善不止,過此壽謂之度世。行惡不止,不及三壽,皆夭也。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謂之無辜承負先人之過?!盵16]22-23為善者即可增福添壽,造惡者就會短命遭殃。如果一心向善,堅持不懈,還可羽化成仙,長生不老?!吧裣芍?,皆不為惡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證也?!盵16]602那么,善惡有報的“裁判”和執(zhí)行者是誰呢?道教認為是各路天帝鬼神?!侗阕印氛f:“按《易內(nèi)戒》及《赤松子經(jīng)》及《河圖紀命符》皆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衷禄拗?,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算者,三日也?!盵17]125這也就是宋元話本和戲曲中常說的“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庇捎谔焐穹V大,神目如電,因此蕓蕓眾生的各項善惡都難逃其“法眼”,他們會根據(jù)各人善惡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賞罰,從而保證報應的公平和靈驗。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行善得惡、行惡得善的情形比比皆是,對此,道教就以“承負說”來加以解釋:“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來留及此人也?!驈瓦^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盵16]80這樣,就不僅解決了報應差錯的問題,而且可以激發(fā)人們行善積德的熱情。因為對凡夫俗子而言,可見的生命延續(xù)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子子孫孫的血脈傳承,長生不老、白日升飛只存在于理想和傳說之中,因此,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子孫后代著想,都應該廣種福田,多行善舉。如果有違天道,缺仁少義,自然就會累及子孫,這在古人看來仍然是一種“減壽”的懲罰?!短浇?jīng)》說:“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當為后生者計,可毋使子孫有承負之厄。”“凡人所以有過責者,皆由不能善自養(yǎng),悉失其綱紀,故有承負之責也。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過于鄰里,后生其子孫,反為鄰里所害,是即明承負之責也。”[16]54由于善惡報應要前承五代,后負五代,前后十世才是一周期,其影響可謂巨大而長久,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當下行為負責,為了能夠消災添福,為了能夠家道永昌,行善去惡乃是不二法門。如果將這種善惡報應推而廣之,道教認為,國家的治亂、自然界的福禍等等,均具有承負之責。

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與佛教的業(yè)報輪回相比,道教的由天神來賞罰善惡、后代須承受先人禍福等觀念,雖在理論的完滿和嚴密等方面顯遜一籌,但在與廣大民眾的親和性和對受眾的誘惑力方面,則遠勝于前者。這是因為,首先,道教幾乎完全接納了儒家的善惡標準,即以忠孝為至善,又籍之“神”的威攝力來推廣其教義,因此其理論更容易讓人接受?!侗阕印窂娬{(diào):“欲成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盵17]53其次,在以宗法為重要特征的古代中國,為子孫后代謀福利乃是人們最為重要的人生追求之一,所以,較之于佛教的“自作自受”,人們顯然更加樂于信奉承負之說。再者,道教的善惡報應之說并不追求涅槃覺悟的高遠境界,而是以現(xiàn)世幸福為目的,以福祿壽喜、子孫吉祥作為行善的獎賞,因此也更符合人們的世俗心理。

結(jié)論

佛教的因果輪回和道教的承負理論盡管各有側(cè)重,且互有沖突,但在勸人揚善去惡方面則是一致的,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天道善惡的思想,使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深入人心,對于廣大民眾的心理和生活都產(chǎn)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響,從而促成了善惡報應信仰的形成和廣泛傳播?!爸T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主張,不僅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佛、道二教的經(jīng)籍之中,更是深入到人們的心中,成為了一種“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18]。

毋庸置疑,宗教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其強大的恐嚇和勸誘之力,確實是使善惡報應信仰流行的重要原因,但也絕非全部的決定因素。從本質(zhì)上說,任何宗教都是一種與科學相對的世界觀,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盵19]因此,在古代,善惡報應信仰產(chǎn)生和流行的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乃是科學的不發(fā)達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清儒顧炎武對此即有深刻之論:“國亂無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見理,于是不得不訴之于神,而詛盟之事起矣?!谑琴p罰之柄,乃移之冥漠之中,而蚩蚩之氓,其畏王玞常不如其畏鬼責矣?!盵20]

綜之,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在中國,善惡報應觀念的淵源極早,遠在道教形成和佛教傳入中土之前。善惡報應信仰是一個包融著三教思想的混合體,儒、道、釋三家的善惡、承負、因果報應等思想對于古人善惡報應信仰的形成和鞏固具有重要作用,它們彼此既有沖突,也有統(tǒng)一。古代民眾對于善惡報應的篤信,主要基于實用和功利心理,并不著意于宗教義理的探析。

[1]孔穎達.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7.

[2]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526.

[3]孔穎達等.春秋左傳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56.

[4]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5.

[5]孔穎達.周易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9.

[6]陳筱芳.中國傳統(tǒng)報應觀的源頭:春秋善惡報應觀[J].求索,2004,(4).

[7]法華義疏·卷6[C]∥大正藏·卷34:536.

[8]心地觀經(jīng)·卷3[C]∥大正藏·卷3:302.

[9]業(yè)露華,董群.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教義·人物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妙法念圣處經(jīng)·卷1[C]∥大正藏·卷17:420.

[11]弘明集·卷5[C]∥大正藏·卷52:34.

[12]沈約.宋書·夷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89.

[13]雜阿含經(jīng)·卷18[C]∥大正藏·卷2:126.

[14]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67.

[15]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46.

[16]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7]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1.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20]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二[M].上海:世界書局,1936:41-42.

On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ind and Evil Karma Belief

DAI F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The idea of kind and evil karma is a religious belief. In China, the idea was generated much earlier than the formation of Tao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t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oughts. The ideas of kind and evil, cause and effect, Chengfu (bearing burden)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ancient people’s mind and life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and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the kind and evil karma belief.

kind and evil karma; cause and effect; Chengfu (bearing burden); formation; development

2017-10-05

戴 峰(1970-),男,湖北云夢人,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戲曲與民俗文化。

B21

A

1674-344X(2017)11-0028-05

彭雷生

猜你喜歡
道教佛教信仰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佛教藝術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沅陵县| 荥阳市| 江山市| 五河县| 永年县| 灵川县| 抚顺县| 荔波县| 汤原县| 重庆市| 香港 | 渝中区| 恩施市| 昭平县| 元谋县| 板桥市| 沭阳县| 布拖县| 冕宁县| 南江县| 马山县| 珠海市| 肥城市| 荆门市| 大石桥市| 屯留县| 武山县| 浦县| 金坛市| 丽江市| 浦东新区| 绿春县| 来安县| 遵义县| 辽中县| 三门峡市| 轮台县| 三河市| 泰州市| 枞阳县|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