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文化史與中國紅色文化研究

2017-03-08 19:19魏本權
紅色文化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文化史紅色文化

魏本權

自2002-2003年起,學界開始從 “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等角度解讀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以來的文化革新與創(chuàng)造,紅色文化研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得到學界關注,其學術品格與激起的學術活力衍生出對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中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等文化資源的再解讀與新闡釋。目前,已有學者從社會人類學、傳播學、教育學、歷史學等領域展開對紅色文化的專題研究與理論思考。如李娟立足 “文化整體論”的視角,提倡紅色文化研究的全球視野和人類學的視角轉向①李娟:《“文化整體論”:中國當代紅色文化研究的視角轉換》,《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年第6期。;孫平、熊平秀、于昊等強調以科學發(fā)展觀及傳播學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支撐,對紅色文化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重新界定和闡釋,以期建立一個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新時期紅色文化傳播機制②孫平、熊平秀、于昊:《新時期紅色文化的意義表達與傳播機制探析》,《現(xiàn)代傳播》2015年第5期。;張文提出了全媒體時代強化內(nèi)容、創(chuàng)新形式、打造平臺和營造氛圍的紅色文化傳播策略③張文:《全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的實效性研究》,《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12期。;吳凱則提出了紅色文化研究的兩種范式——解構范式與建構范式④吳凱:《紅色文化:一個認識框架》,《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等等。

類似的研究已顯現(xiàn)出紅色文化研究創(chuàng)新的意圖,但總體而言,目前的中國紅色文化研究視角與理念仍待拓展深化,“紅色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行動邏輯、建構體系并沒有發(fā)展起來”⑤吳凱:《紅色文化:一個認識框架》,《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仍以紅色文化的價值與功能的挖掘、傳播與接受的研究為主。中國紅色文化研究的話語體系、理論方法、研究范式尚未完成自身建構。另一方面,中國紅色文化研究的視角尚需進一步深入,跨學科的紅色文化研究亟待推進。本文順應目前學界新文化史研究勃興的趨勢,將紅色文化研究置于近代中國文化史的脈絡中加以認識,主要基于歷史學的學科視野略談新文化史對紅色文化研究的價值與借鑒。

一、紅色文化: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

紅色文化的概念提出于21世紀初。目前對紅色文化概念已形成基本共識,“絕大多數(shù)學者在具體研究中,是把中國紅色文化理解為一種跟中國革命、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建立的紅色政權密切聯(lián)系的積極進步的文化,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并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的先進文化?!雹僦旃鹕彛骸督陙砦覈t色文化研究文獻述評》,《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就此而言,紅色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與社會變遷中孕育形成的新型文化,是近代中國文化史的一部分。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②《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因此,應把紅色文化置于中國近代以來革命與社會變遷、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探索的宏觀視野下加以認識和討論??梢哉f,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紅色文化代表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對中國特色發(fā)展道路的探索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結晶。

在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遷中,紅色文化獨樹一幟,由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由邊緣文化而為主流文化,由區(qū)域文化到主導文化,代表著20世紀中國文化發(fā)展前進的主流方向。在近代中國文化格局中,紅色文化從三民主義文化、西方殖民主義文化中突圍而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整合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一躍而為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文化。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變遷,滲透著中學與西學、保守與激進、啟蒙與救亡的激烈交鋒,紅色文化即孕育生成于新舊交替的20世紀上半葉。五四運動之前,從 “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到“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 “中體西用”思想的踐行,均未挽回近代中國江河日下的頹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 “民族、民權、民生”為導向的三民主義以及倡揚 “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將中西文化之爭推向新的時代高度,馬克思主義在此背景下輸入中國,為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的思想武器。在隨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脫穎而出,較之三民主義文化、“中國本位文化”與 “全盤西化”的殖民主義文化更契合時代潮流與社會需要。因此,紅色文化是吸收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構建起來的新的文化形態(tài),且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傳承不輟。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紅色文化借助國家政權建設,融匯于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建設之中,其發(fā)展走向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歷程相呼應,既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豐富經(jīng)驗與巨大成就,也不無缺憾和教訓。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市場經(jīng)濟理念、大眾文化的傳播與消費社會的導向,影響著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的生產(chǎn)與傳播、消費與接受。當前,發(fā)揮紅色文化在引領和規(guī)范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培育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功能及價值,已成社會各界的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學界雖然較為重視對當代中國紅色文化的探究,但是對作為近代中國文化史一部分的紅色文化關注不夠,還沒有將其納入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視野中,未將紅色文化置于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遷與文化格局中加以考察和研究。究其原因,或與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定位有關。本文認為,紅色文化是近代文化史的分支,是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關注較少的新領域,同時也是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領域,應將紅色文化置于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變遷的視野下加以探究。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理解紅色文化,它還應納入當代文化研究的視野。

二、新文化史: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資源

長期以來,紅色文化研究面臨的掣肘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視閾上的狹窄、研究方法上的貧乏與理論資源上的瓶頸。什么是紅色文化、如何研究紅色文化仍是有待探討的問題。將紅色文化視為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則為從新社會史、新文化史角度研究紅色文化提供了可能。目前,國內(nèi)學界在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以社會文化史與新文化史的研究最具學術活力。新文化史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史學 “文化轉向”的結果,社會文化史是國內(nèi)學界倡導社會史與文化史互融共榮的結果,也是積極引介西方 “新文化史”而形成的學術潮流,二者在研究理念和思路方法上異曲同工,均強調跨學科的學術取向和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這為紅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資源與方法借鑒。尤其是近年來 “新文化史”的積極引介與運用,為紅色文化研究洞開了新的廣闊視野和研究思路。

一般認為,社會文化史 “是一門社會史和文化史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要綜合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生活、大眾文化與思想觀念相互關系變遷歷史的史學分支學科。”①左玉河:《從傳統(tǒng)文化史到社會文化史: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趨向》,《河北學刊》2015年第1期。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社會史復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988年,史薇 (劉志琴)首倡 “社會史實際上是文化的社會史,文化史則是社會的文化史”②史薇:《復興社會史三議》,《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的觀點,1990年,李長莉提出了 “社會文化史”的學科概念,并隨后對社會文化史做了廣義與狹義的界定:“廣義而言,主要指其研究范圍,即社會文化史是研究以往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社會文化交織現(xiàn)象的歷史。狹義而言,主要指其研究視角或研究方法,即社會文化史是研究以往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社會生活與思想觀念的相互關系的歷史,是用社會史的方法來研究歷史上的文化問題,或用文化的視角來研究歷史上的社會問題的歷史研究視角?!雹劾铋L莉:《社會文化史的興起》,《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社會文化史倡導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融合,大眾文化、日常生活、社會風尚、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社會心態(tài)、公共空間、新詞新語、社會意識等均成為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對社會與文化關系的探尋、對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深描、對文化能動性的撬動,將近代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以 “新文化史”相標榜的西方史學給中國近代文化研究帶來了更為強勁的沖擊和影響。新文化史 (或稱社會文化史)作為一種史學思潮與研究范式,出現(xiàn)于20世紀60—70年代,它既是歷史學 “文化轉向”的直接成果,也是對經(jīng)典社會史研究的一種批判與超越。 “新文化史的出現(xiàn),或者稱社會文化史,它經(jīng)常被視為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轉折?!雹贄钤?、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記》,《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這一 “文化轉折”孕育了至今仍方興未艾的史學潮流——新文化史。回溯西方新文化史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新文化史的興起受到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與法國年鑒學派史學、歷史編纂學、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文化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廣泛影響。林·亨特指出,“近年來,在曾經(jīng)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史崛起的馬克思主義和年鑒派史學解釋模式中,一個研究重點的重大轉移正在發(fā)生,這兩派史學家對文化史的興趣愈益濃厚”。②[美]林·亨特編,姜進譯:《新文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最先將文化因素引入社會經(jīng)濟史領域并置于中心位置的是英國 “文化馬克思主義”者愛德華·湯普森,他在1963年出版的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將 “階級”視為一個歷史范疇,而非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社會結構要素,他強調,“階級是社會與文化的形成,其產(chǎn)生的過程只有當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自我形成時才能考察,若非如此看待階級,就不可能理解階級”。③[英]E·P·湯普森著,錢乘旦等譯:《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4頁。在法國,第三、四代年鑒學派的歷史學家將研究重心從經(jīng)濟—社會史轉向了以人的心態(tài)為中心的社會—文化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態(tài)史研究。1975年,勒華拉杜里 《蒙塔尤》一書正式出版,堪稱心態(tài)史研究的代表作,借助豐富的檔案資料并輔之以社會調查,對700年前的一個村莊作了精細入微的述描和分析。同在1970年代,歐美后現(xiàn)代主義和文化人類學領域的學術思潮也極大地影響了歷史學的發(fā)展趨向。1973年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出版的 《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以及同年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茨的 《文化的解釋:論文選》兩部著作,“分別代表了新文化史的兩個理論來源”。④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興起與走向》,《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其他如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德·塞都、雅克·拉康、路易斯·阿爾都塞、米歇爾·???、皮埃爾·布迪厄等則為 “文化轉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在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1989年主編的 《新文化史》一書中,這股新的史學潮流以 “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相稱。

新文化史的研究領域或主題并無統(tǒng)一的界定,彼得·伯克認為新文化史的研究主題包括五個方面:“一、物質文化的研究,如食物、服裝等;二、身體、性別研究;三、記憶、語言的社會歷史;四、形象的歷史;五、政治文化史,這里不是研究政治事件、制度,而是非正式的規(guī)則,如人們對政治的態(tài)度、組織政治的方式等。”⑤楊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記》,《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林·亨特認為新文化史探討的焦點是“人類心智 (mind)”,“文化就駐在心智之中,而文化被定義為解釋機制與價值系統(tǒng)的社會貯藏所。文化史研究者在正規(guī)運作的法律、文學、科學、藝術的底下挖掘,力求尋找人們借以傳達自己的價值和真理的密碼、線索、暗示、手勢、姿態(tài)。最重要的是,研究者開始看到,文化會造就不同的意義,因為文化象征始終不斷地在日常的社會接觸中被重新塑造?!雹伲勖溃輪桃了埂ぐ⑵諣柋?、林恩·亨特、瑪格麗特·雅各布著,劉北成、薛絢譯:《歷史的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頁??梢姡挛幕肥且粋€非常寬泛的領域,是囊括了日常生活史、微觀史學、心態(tài)史學、社會記憶研究、歷史人類學等名目的研究方法的概稱。也正因為如此,新文化史 “其影響所致,漸有一切歷史都是文化史之勢?!雹趶堉倜瘢骸缎挛幕放c中國研究》,《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新文化史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文化史、社會史研究的主要特征,或者說新文化史的主要學術品格,體現(xiàn)在新文化史家對文化因素、文化實踐、文化生產(chǎn)、日常生活的強調和重視?!靶挛幕穼W家追求一種更大程度的人類自由,認為文化影響甚至決定政治和經(jīng)濟的行為”③楊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記》,《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新文化史超越了對人類歷史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結構化界分,而將文化視為人類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強調 “文化對社會關系的形塑作用”④姜進:《總序》,[美]林·亨特編,姜進譯:《新文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可見,新文化史在研究理念、敘述方式及研究領域等方面,均體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文化史、社會史研究的巨大差異。新文化史研究擺脫了對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因素的過度強調,將視角轉向了處于社會實在與人類社會行為中介地位的語言、符號、儀式、表象等的研究,試圖從文化角度解讀歷史?!拔幕穼W家的共同基礎也許可以這樣來表述:他們關注符號 (the symbolic)以及對符號內(nèi)涵的解釋”⑤[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輝譯、楊豫校:《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解讀潛存于符號背后的文化意義與文化基因。新文化史注重運用圖像、文學作品等 “邊緣”資料,以敘事學手法再現(xiàn)微觀的歷史,將研究觸角伸至人類日常生活的深處,轉向難以捉摸的人的意識、觀念、態(tài)度與價值觀。新文化史將傳統(tǒng)史學不屑為之的普通大眾納入研究視野,“自下而上”的呈現(xiàn)微觀的、底層的歷史。這些新文化史的研究理念、視角與方法給紅色文化研究帶來了諸多啟示,也為紅色文化研究洞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三、新文化史視野下的紅色文化研究

作為近代中國文化的一脈,紅色文化理應納入新文化史、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視野。紅色文化研究有其特殊性所在。紅色文化也是中共黨史學的一個分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動員的展開與落實,對文化領導權的爭取與實踐。中國共產(chǎn)黨面向人民大眾進行思想啟蒙、政治教化、革命動員的文化活動,人民大眾對文化動員的理解、認同與接受等行為與心態(tài),中共革命中的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傳播等實踐活動,內(nèi)涵極為豐富多彩,批判借鑒新文化史的理論與方法,著重研究中共的文化動員與革命進程、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多元互動,對中共的崛起與成功進行 “文化”闡釋,將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領域。對此學界已投石問路①郭若平:《投石問路:中共黨史研究與新文化史的邂逅》,《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12期。,加以倡導,相關研究業(yè)已展開。結合目前學界的相關研究及未來趨勢,本文認為,新文化史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紅色文化研究助益良多。

首先,新文化史可以拓展紅色文化研究的全新領域。新文化史學理念的引入將會衍生出紅色文化研究的更多領域。新文化史將革命年代留存的日記、圖像、繪畫、木刻、肖像、標語以及歌謠、戲劇、小說等文藝作品,革命節(jié)日、民俗、習慣、信仰、休閑娛樂、社會心理、群體與個人心態(tài)、思想觀念、價值觀等行為文化與心態(tài)文化,革命年代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方式,以翻身、解放、民主、自由、革命為中心的新式話語系統(tǒng),圍繞服裝、發(fā)飾、放足、婚姻等為中心的身體建構,與衣食住行相關的物質文化等等,納入研究視野,極大地拓展了紅色文化研究領域。在新文化史的視野下,可以圍繞上述領域的任一方面展開研究,解讀革命文化生產(chǎn)、傳播、接受的基本元素、表征與符號,有關圖像、文本、話語如何體現(xiàn)生產(chǎn)者的革命心態(tài)、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并為大眾默化、認同和接受;解釋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關系;大眾文化在革命動員、日常生活變遷中的作用,大眾文化進入日常生活的途徑、機制;提煉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掌控文化領導權與話語權的基本策略,如何將以革命理念為中心的大眾文化逐步建構為主流文化。

其次,新文化史可以為紅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心態(tài)史、記憶史、時間史、空間史、身體史、醫(yī)療史、環(huán)境史、日常生活史……這些新生的研究領域幾乎都與新文化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些研究領域運用于紅色文化研究,將會呈現(xiàn)出革命中鮮活的、立體的人民大眾日常生活,再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史與革命史研究所忽略的大眾文化。心態(tài)史的研究可以深入革命年代民眾社會心理的深處,探究其思想觀念、價值觀、態(tài)度、信仰的歷史變動,探討紅色文化與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追求、道德觀念的關系。“日常生活是人類尤其是普通民眾慣常的經(jīng)歷與感受”②李金錚:《眾生相:民國日常生活史研究》,《安徽史學》2015年第3期。,日常生活史研究興起于1970年代,1990年代以來日常生活史研究逐漸引起中國學界關注,進入革命年代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世界自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認知,革命重塑了大眾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活經(jīng)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無不發(fā)生深刻變化。在身體史研究領域,革命、傳統(tǒng)習俗與身體的建構之間的復雜關系也可從新文化史角度加以研究。時間史則提供了重新思考革命與時間關系的視角,以歲時節(jié)令、日月朔望為標志的靜謐、悠然的鄉(xiāng)村生活中,滲入了槍聲、炮聲與號音,生活節(jié)奏與時間觀念以生存、戰(zhàn)斗為中心被重新加以整組,改變了大眾生活與生產(chǎn)節(jié)奏??臻g史則轉向對革命與空間關系的探究,既包含了革命進程與地理空間的移易,也內(nèi)含著革命對大眾社會空間的重塑。

再次,新文化史可以為紅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新文化史之 “新”在于其研究方法的跨學科移用與借用,強調敘事、深描、田野調查、微觀研究、口述訪談等是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顯著特征。新社會史和新文化史等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應用,對于深化紅色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擴展學術視野,都具有啟示性和借鑒意義。一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研究方法。歷時性研究可以從文化變遷的角度來梳理紅色文化發(fā)展演變的歷程,共時性研究突出對紅色文化的先進性與時代性的研究。二是文化發(fā)生學、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方法,即注重考察中國紅色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近百年來紅色文化演變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揭示紅色文化現(xiàn)象的成因。三是微觀史研究方法。在宏大歷史命題之下進入革命年代民眾日常生活的微觀世界,見微知著,以各類資料所見個人、村莊層面材料為基礎,以個案的方式解讀大眾文化。四是口述史與田野調查法。展開對革命年代健在者的口述訪談,傾聽他們對當時生活的理解、感受與體驗,以回到歷史現(xiàn)場的方式,從生活者的視角還原大眾文化。其他如社會記憶理論、符號學、敘事學、大眾文化研究,都可成為紅色文化研究的方法論資源,為紅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維度,其方法上的借鑒意義非常值得重視。

概而言之,新文化史為重新認識和詮釋紅色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思路、方法。目前的紅色文化研究往往過多地注重了對紅色文化的概念、價值、功能的挖掘,較少注意紅色文化與革命年代大眾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日常生活、行為態(tài)度等的互動關系,遮蔽了紅色文化在推動革命動員、強化文化認同中的作用。在此方面,新文化史的研究力圖貫徹文化是歷史發(fā)展主要動力的主張。如洪長泰將繪畫、木刻、評書、歌曲、報章、戲劇等作為一種新的政治文化,探討其在抗戰(zhàn)中的表征與功能。①Chang-tai Hung,War and Popular Culture: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1937-1945,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美國學者裴宜理以文化置換與文化操控概念對安源革命傳統(tǒng)的研究亦是新文化史方法的運用。②[美]伊麗莎白·裴宜理著,閻小駿譯:《安源——發(fā)掘中國革命之傳統(tǒng)》,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四、新文化史視野下紅色文化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綜上所論,近年來新文化史視野下的紅色文化研究已初現(xiàn)端倪,對革命史視野下的文化史研究頗有補益。新近的紅色文化研究中,與時俱進的研究理念、日益明確的問題意識、跨學科的研究視野與理論方法、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并重,凸顯出紅色文化研究旺盛的吸引力和生命力③魏本權:《2015年中國紅色文化研究綜述》,《井岡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但在具體研究中,尚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秉持開放性的學術視野,堅持跨學科研究的學術理念。紅色文化研究是一個高度開放的領域,近年來,教育學、資源學、傳播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文藝學等理論與方法的運用,極大地推動和深化了紅色文化研究。“新文化史”引入紅色文化研究領域,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有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研究范式、概念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借鑒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資源,在跨學科的視野下構建面向紅色文化研究的概念體系和理論框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學學科,仍是紅色文化研究者的努力方向和重要使命。

第二,尊重歷史,注重實證,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文化史對文化因素的強調,對政治、社會、經(jīng)濟因素的有意規(guī)避,特別是將文化置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因素之上的做法,也將新文化史推向了另一極端。作為黨史研究分支的紅色文化研究,應堅持價值中立立場,加強實證研究,尊重歷史,“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fā)言”。習近平強調:“黨史研究是一門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從中國共產(chǎn)黨的活動揭示當代中國社會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要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雹僮诤停骸读暯秸劮磳v史虛無主義》,http://www.zgdsw.org.cn/n/2015/0925/c244522-27634787.html。也唯有如此,方能警惕歷史虛無主義。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②宗和:《習近平談反對歷史虛無主義》,http://www.zgdsw.org.cn/n/2015/0925/c244522-27634787.html。加強紅色文化研究,正是為了深刻揭示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文化領域的有益經(jīng)驗和成功做法,以確鑿的歷史事實回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第三,淡化意識形態(tài)色彩,深化問題意識。紅色文化研究還應注重問題導向,在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整體視野下界定紅色文化的價值、功能及其意義。習近平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哿暯剑骸对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 (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對紅色文化的研究,除了探討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功能,更應展開紅色文化在中共革命進程、近代社會變遷、文化格局中的意義追問。

猜你喜歡
文化史紅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紅色是什么
紅色在哪里?
熾盛與深化——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五年歷程(2010—2014)
誰遠誰近?
追憶紅色浪漫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凸顯價值:文化史教學的應然追求
路徑與旨趣:近代浙江文化史研究嬗變
尖扎县| 阜新| 德格县| 钦州市| 彩票| 大同市| 恭城| 宜州市| 江源县| 濮阳市| 临沧市| 突泉县| 枝江市| 托克逊县| 长子县| 瑞丽市| 民和| 开原市| 清河县| 双鸭山市| 长泰县| 田阳县| 扶绥县| 泗水县| 泰州市| 澳门| 三穗县| 札达县| 钦州市| 富锦市| 沙坪坝区| 偏关县| 广州市| 建德市| 广汉市| 子洲县| 丹阳市| 霍邱县| 长乐市| 九江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