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興華
戶籍檔案管理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全國人口進行普查,登記造冊,并據(jù)此征調稅賦、勞役和兵役以及劃分職業(yè)等級的重要制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普查、實行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國家,且歷來執(zhí)行最為嚴苛。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農業(yè)人口嚴加管制,把他們束縛在土地上,登記造冊,編戶入籍,征調徭役賦稅,這成為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的基本治國方略。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在中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其產生的源頭究竟在何處?本文擬對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起源進行去偽存真的探析。
中國戶籍檔案管理制度之起源,往往可以從“版圖”這個非常通俗的詞語說起。“版圖”一詞在今天表示一個國家的領土疆域,但在先秦時期它卻具別樣的含義?!吨芏Y·天官·小宰》云:“小宰……聽閭里以版圖”;《周禮·天官·司書》云:“司書,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圖”。鄭玄引鄭司農注:“版,戶籍;圖,地圖也?!痹诋敃r,“版圖”就是戶籍地圖。它反映著一個國家的人口和丁口的地域分布狀況,是一個國家全部資源與財富(人丁與土地)的象征。先秦時期的戶籍管理者是將每家每戶的人丁狀況都刻在竹板或木版上,則“板”與“版”相通?!吨芏Y·天官·宮伯》云:“宮伯……掌王宮之士庶子凡在版上者。”鄭玄引鄭司農注:“版,名籍也。以版為之,今時鄉(xiāng)之戶籍謂之戶版。孫詒讓正義:“漢時戶籍亦以版書之,故又謂版?!?/p>
上面所引《周禮》中的文句可以說明,“版”即戶籍檔案。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我們思考戶籍檔案制度起源的重要材料之一。而且,《周禮》中有關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內容還遠不止上述幾條,甚至可以說是難以勝數(shù)。如《周禮·地官·大司徒》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人民之數(shù),以佑王安擾邦國?!薄吨芏Y·地官·閭師》載:“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數(shù)?!痹凇吨芏Y·秋官》中有:“司民,掌萬民之數(shù),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辨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shù)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shù)于王,王拜受之,登于王府。內史、司會、冢宰貳之,以王贊治”[1]。這樣十分詳盡的介紹,并且已經有了大司徒、閭師、司民、司寇等專門管理戶籍檔案的官員,可謂是分工明確、管理嚴格。我們由文獻記載還可以發(fā)現(xiàn),《周禮》中的戶籍管理分別歸屬于兩個既獨立又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這兩個管理系統(tǒng)分別是:
1. 地官戶籍管理系統(tǒng):
2. 秋官戶籍管理系統(tǒng):
《周禮》中有關于戶籍檔案管理工作是目的明確、分工詳細、程序嚴格、管理得當?shù)摹?/p>
然而,《周禮》中的這些文獻記載并不意味著我國早在西周之時就有了如此完備與發(fā)達的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其理由是顯而易見的:每一種制度的形成均有一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均是由幼稚的形式開始,然后逐步走上成熟與完善的。而《周禮》中戶籍制度的完善程度是我國歷代戶籍檔案管理制度難以比擬的,這不可能是戶籍制度的初始和起源的狀態(tài)。很顯然,《周禮》中所述及的與其說是西周政權機構設置與運作的實際情況,不如說是《周禮》作者本人精心構筑的社會理想狀態(tài)。經現(xiàn)當代學者考證,《周禮》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觀點逐漸得到公認。這就意味著,《周禮》中對戶籍制度的描述并不是完全可信的,我們不能僅憑此即得出西周已有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結論。因此,我們只有在《周禮》以外去考察西周社會的人口管理方法,才能得出比較接近事實的結論。
《國語》的史料價值甚高,歷代學者對《國語》所記載事件的真實性很少質疑?!秶Z·周語》記錄了一則有關西周進行人口管理的史實,時間為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其文如下:
“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xié)孤終,司商協(xié)民姓,司徒協(xié)族,司寇協(xié)奸,牧協(xié)職,工協(xié)革,場協(xié)如入,廩協(xié)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審之以事。王治農于籍,蒐于農隙,耨獲亦于籍,狝于既蒸,狩于畢時,是皆習民數(shù)者也,又何料焉?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且無故而料民,天之所惡也,害于政而妨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廢滅?!盵2]
這段話中最重要的是理解“王治農于籍”中“籍”字的含義?!凹弊?,其下左為“耒”,耒是古代一種翻土用的農具。顯然,“籍”字與耕種有關。按古典文獻記載,“籍”非指普通百姓之耕種,而特指天子親耕即籍田。何謂籍田?《禮記·月令》云:“(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都,躬耕帝籍。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諸侯九推?!笨梢?,“籍”字的本義為天子親耕之儀式,“王治農于籍”中的“籍”字也正好是其本義。實際上,籍田不僅是天子三推耒耜翻土之儀式,而且是王室強行征用庶民百姓為其服勞役的行動?!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跋暮笫衔迨暎笕似呤?,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3]東漢趙岐注:“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謂也。”可以設想,在采取這一行動之前,王室官員就已經將應役人丁的姓名、性別、特征等基本狀況登記在案了,到天子籍田時官員們真正的工作只是核實一下應役的人丁到來與否。這樣,天子籍田之事就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控制并役使庶民百姓即“治農”或“治民”的一種關鍵手段,是天子賦稅的一個重要來源,天子如“治民惡事”,就會“無以賦令”。這也是王室了解其直轄領地上的庶民百姓之數(shù)量即“習民數(shù)”的一個主要機會,所以,仲山甫便把天子籍田和“習民數(shù)”聯(lián)系在一起。殷墟卜辭有一片上刻著“辛丑貞……人三千籍”[4],這說明了天子籍田與登記應役人丁數(shù)的統(tǒng)一。在西周社會存在著一套“不料民而知其少多”的“習民數(shù)”制度。該制度由兩個既相互區(qū)別又彼此互補的支系統(tǒng)共同構成。其一是各部門的主要官員在履行本職工作時登記各自管轄的人口數(shù)量,司民登記平民出生與死亡的數(shù)量,司商登記賜族受姓的貴族的數(shù)量,司徒登記軍人的數(shù)量,司寇登記罪犯的數(shù)量等等。此為人口的分類登記;其二是王室官員在天子率領百官和庶民于春籍、夏獵、秋收、冬狩之時登記民眾的狀況與數(shù)量。此為人口的分期登記系統(tǒng)。
這里就又產生一個問題,所謂“料民”就是清點人數(shù)。如果在周宣王料民之前就存在著一套有效的習民數(shù)制度,那么宣王又何必去料民呢?其實,宣王料民并非是以前的習民數(shù)制度不存在,而是他早已把這一制度棄而不用了。《國語·周語》載:“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王不聽。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奔锸率橇暶駭?shù)制度的核心,不籍千畝必然意味著整個習民數(shù)制度的荒廢,賦役來源枯竭,結果不得不在困境中料民。同時,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料民”實際上相當于我們今天的人口普查,只是人口統(tǒng)計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盡管我們不知道西周進行人口或人丁登記時是不是以戶為單位,以及各類登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王治農于籍”和“習民數(shù)”制度是中國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起源。
那么,籍田與借民力助耕公田始于何時?殷墟卜辭有云:“王其蒞藉”,“王往蒞藉”。據(jù)近人考證,商朝的官職中有“小籍臣”之職,當主管籍田之事。殷墟第一期卜辭有:“囗囗卜,嗀貞:王大令眾人曰:脅田,其受年?十一月”的記載??梢?,早在殷王武丁時期(嗀是第一期卜人)[5],商朝已經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孟子·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亦可知借民力助耕公田始于商代。從理論上推定,若說周時就已有比較完善的籍田、習民數(shù)制度,而意味著戶籍制度已經出現(xiàn)的話,那么商代有籍田、借民力助耕之制表明戶籍檔案管理制度之萌芽是不無道理的。
可是,《詞?!罚?989年版)以及許多詞典、文獻均注明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始于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其依據(jù)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該年秦國開始實行“戶籍相伍”制度。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這一說法并不正確。因為從理論上講,那時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與山東(崤山以東)諸國相比是落后的,很難設想會由秦國來開創(chuàng)這個對階級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社會制度。“戶籍”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管子·禁藏》,對應的內容為“戶籍田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6]。也就是說,戶籍制度與田地登記制度,是政府了解本來不可測量的社會貧富程度的一種手段。
雖然《管子》因成書年代的長期性而使它的真實性受到了影響,但齊國的戶籍制度卻得到了《國語》一書的驗證。后者的史料價值是眾所公認的。《國語·齊語》記錄了管仲劃分四民并定四民之居的主張。“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言嚨,其事易”。為此,他建立起“叁其國而伍其鄙”的制度,“定四民之居”,即對士、農、工、商的職業(yè)及居所予以固定,禁止人口的自由遷徙,使得“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難設想,這時的齊國如果沒有執(zhí)行十分嚴密的戶籍檔案管理制度,要達到“定四民之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斷言,《管子·禁藏》中所言的管仲相齊時(公元前685—645年)齊國已經出現(xiàn)了“戶籍抬內結”制度,是可信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考證出中國古代戶籍檔案管理制度起源于商代,“籍田”與“借民力助耕公田”象征它的起源。這項制度發(fā)展到西周時期已經基本成型,“習民數(shù)”制度是周代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進入春秋時期后,齊國創(chuàng)立了一套嚴苛的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即“定四民之居”,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戶籍檔案管理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
[1](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徐光烈,吳紹烈.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總序[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4.
[5]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25.
[6](唐)房玄齡.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