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高中生物理物理問題意識是高中物理教學的精神內核,本文認為,在教學實踐中,物理老師應該從對教學內容認知化、建立“問題解決型”教學模式和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行思維。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實踐;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科學研究及其它研究中的重要思維方式,而高中物理作為學生未來進行科研活動的基礎,物理課堂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物理問題意識:
一、認知化處理策略
高中物理教學內容認知化處理就是在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時要符合生的認知心理規(guī)律,換言之,就是教學的節(jié)奏要適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其核心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因此,也可稱邏輯層次學生化。認知化處理主要有三大策略:幼稚化、 興趣化和有序化。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崇尚理性、 重視邏輯推理的科學。實驗為基礎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實驗是獲得概念和規(guī)律的重要源泉;其二,實驗是檢驗概念和規(guī)律的唯一標準。概念和規(guī)律終究通過理性思維、 邏輯推理而形成,所以學生理解含義和規(guī)律,必須通過邏輯加工方式獲得,才是有意義習得,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也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缺乏邏輯推理能力或者由于遺忘不能獲得滿足一次加工所需的信息,就無法獲得新的結論,表現(xiàn)出疑惑不解,只能機械記憶。[1]不論由于自身原因還是教師原因,一個記性差的學生,他獲得的邏輯加工的體驗是極少的,因而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遠不能達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水平,導致對物理望而生畏。這種狀態(tài)的學生,雖然對新奇的實驗現(xiàn)象興致勃勃,但一旦觸及概念和規(guī)律時就索然無味。興趣化和幼稚化的方法主要是為使學生有效獲取并記住滿足一次加工所需的信息,只有促使學生經歷了有序化邏輯思維加工過程,才能真正促成知識向學生有效轉化。
二、建立問題解決型策略
基于“問題解決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提供引導和給予所需的有關資源,讓學習者在問題情境中探索解決辦法,從而使學習者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問題解決技能、優(yōu)化問題解決策略和內化物理學科知識.通過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問題”是該教學模式的第一基本要素,在問題解決型教學單元中,“問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者)是第二基本要素,它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中心,問題是為學生服務的.如果離開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問題解決型”的教學模式就不能成功,也失去了教學的意義.本教學模式的第三基本要素是教師(指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當然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本人或通過討論提出。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還是一名引導者和教練員,是學生問題解決的評價者和資源的提供者。[2]
基于“問題解決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有其獨立的內容和流程,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教材第一章中“電容器的電容”為例來闡述該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和操作策略。從學習順序來說,問題應該是初次遇到的、新穎的、生動的.過去的教學,基本上是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是一種以教師或課本為中心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難以適應現(xiàn)代青少年的生存狀況,它是我們的教育難以帶來人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狀況,正在受到沖擊.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應當是一種教育資源。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應當為教師的教學所用,應當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由此可知,問題的來源和問題的解決都應該利用好學生這種活性資源。
三、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
筆者認為,學生參與學習程度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學習效率的高低。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同一班級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一起上課,一起練習,但學習成績相差很大。雖然形成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學生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學習主動性較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夠,沒有制定詳細科學的學習計劃,或雖有計劃卻執(zhí)行 力不足,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不到位,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或忙于記筆記而忽視了對原理和物理現(xiàn)象的感悟,歸根到底是沒有充分參與到物理學習中來。
高中物理教學中,思維含量比較多,又與實際聯(lián)系非常緊密,知識涵蓋很廣泛,部分或者全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障礙和難度,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無意識地進入主導的狀態(tài),無形中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對教學過程進行精細化處理,運用多種教學技巧藝術化地展現(xiàn) 每一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方面多下工夫,不斷反思教學過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勇于創(chuàng)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上進、樂于動手動腦的學習品質。
四、結語
不同的教學方法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高中物理教學的核心是基本概念、規(guī)律及相關應用。這部分內容多數(shù)來源于自然現(xiàn)象、生產實踐以及物理與實驗等。在這類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發(fā)現(xiàn)法、實驗探索法,結合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將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物理過程直觀、清 晰地展現(xiàn)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和交流,讓他們彼此啟發(fā),拓展思路,激發(fā)靈感,從而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羅勇(1978-),男,漢族,湖南衡東,衡東縣第一中學,學士學位,中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物理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惠作.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認知化處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25):66-68.
[2]趙惠松.基于“問題解決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實踐[J].物理教師,2015,36(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