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人們對充動物、人物、植物和自然景象進行的藝術構思,它們凝聚著史前藝術家的情感。本文對馬家窯裝飾紋樣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馬家窯裝飾紋樣;主題;表現手法;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66-01
一、馬家窯裝飾紋樣的主題和題材
馬家窯人把自然物象、動物以及一些植物不斷地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吸收進彩陶的創(chuàng)作中,反映了馬家窯人的審美心理以及思維方式。他們在陶器上通過對自然的模仿表達自身豐富的情感。
(一)螺旋紋。
馬家窯陶器的螺旋紋是當時的人們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器表上加以臨摹和表現的結果,可以看作是雷電狀貌的一種表現,故被看成是一種雷鼓紋。圓形是鼓的俯視平面形象,填充紋是表示爬行動物的鱗紋、蟒皮等蒙成的鼓面,而圓周圍的波狀紋則是閃電的象征。鼓紋和閃電紋一起,表達了古人對雷電敬畏的心態(tài)。在古人的祭天和祈福的儀式中,鼓是重要的樂器,模仿它主要是在模仿雷神的神威。
(二)水紋。
水紋是馬家窯陶器上常見的紋飾。水對原始人身心的陶冶,讓原始人獲得了極大的精神享受,體現在紋飾上就是對水和水生動物的摹仿刻畫。馬家窯類型的旋渦紋體現了當時黃河上游地區(qū)人們對水的感受,蘊涵著一種生機和活力。彩陶上的漩渦紋深受湍急、奔騰水流的激發(fā)。
(三)蛙紋。
蛙紋等水生動物紋也是源自當時環(huán)境中習見的水生動物對靈感的激發(fā)。蛙可以理解為控制水的神,人們此時已從對水的敬畏中走出 , 轉而對蛙崇拜。當時黃河上游流域農業(yè)已經很興盛,雨對人們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蛙的生理變化與雨水、季節(jié)變換有著極強的對應關系 ,很容易被聯想為與降雨或季節(jié)變化有關。馬家窯類型的蛙紋彩 陶缽,蛙的形象是大眼圓瞪,腹部圓渾,由三條黑色豎線一分為二并繪有整齊的網紋,根據器物顏色可以判斷不是長期使用的實用器,有著特殊用途,可能是人們用來祈雨的。隨著蛙紋演變?yōu)槿f字紋,越來越向抽象化發(fā)展,這種象征意味也越來越明顯。
(四)鳥紋。
馬家窯陶器中的鳥紋也別具特色。馬家窯類型中的鳥紋以點為中心,向四周旋轉。有研究提到:“鳥紋經過一個時期的發(fā)展,到馬家窯期即已開始漩渦紋化。而到半山期漩渦紋和馬廠期的大圓圈紋,形象模擬太陽,可稱之為擬日紋。
(五)組合紋。
類似的紋飾還出現了相關內容的組合,如水紋與網紋、水生動物紋的多重組合等 ,構成一個表意的畫面。1966 年甘肅蘭州出土了雙魚網紋彩陶缽,圖案裝飾于缽體內,兩條肥魚很寫實,網紋可以看作是魚網,反映了當時的原始人捕魚豐收的祈愿。網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單純幾何紋, 這也是馬家窯文化時期裝飾的一個特點 , 即:動植物紋和幾何紋組合的使用。此外,還出現了波形水蟲紋、平行水波紋等紋飾。
(六)人紋。
馬家窯時期已經出現將人作為紋飾的陶器,如舞蹈紋已經出現。這種紋飾在盆罐壺上都有發(fā)現,而在盆上發(fā)現的最多。如 1973 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了舞蹈紋彩陶盆,是三組五人的。在甘肅武威磨嘴子采集也發(fā)現一件舞蹈紋盆,另一件出土于青海同德宗日遺址,一組為11人,另一組為13人。當時的人已經將自己的一部分生活狀況反映到了陶器制作中間。
二、馬家窯裝飾紋樣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色彩。
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大部分為黑彩,有小部分在黑彩間飾以白彩。半山類型彩陶主要以紅、黑兩色作為裝飾色料, 進入半山、馬廠類型之后,一改以黑彩為主流的彩陶繪飾方法, 而多利黑、紅二彩形成復彩來裝飾陶器,黑色顏料以磁礦、黑錳礦或鋅鐵尖晶石為主; 紅色顏料以赤鐵礦為主,色彩的運用十分輕松自然,無聲地傳達了各種意識、情感和情緒。就一般意義上說,黑色莊重、典雅、清秀,紅色鮮艷,活潑、熱烈,馬家窯彩陶的色彩,主要不以鮮艷奪目為主,而以自然和諧為特點,這種自然與和諧也許與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相吻合。
(二)線條。
馬家窯陶器的紋飾已經通過線條寫意。線條由具體的紋飾演化而來,是對外在世界的描摹的抽象,傾注了創(chuàng)造者的情感。馬家窯彩陶在單純、明快、絢麗而典雅的風格中,正是通過線條傳達了豐富的情趣和韻味,甚至被視為中國寫意畫的起源。
(三)布局。
裝飾紋樣與器形相得益彰。圖案布局,多根據器形設計,窄長的瓶、壺圖案多作橫分層和散點式的排列。大型陶器,圖案分多層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體繪滿花紋。圖案各部分的位置,也是根據器型的部位來確定,馬家窯類型的圖案最突出的特點是旋動的特點,來往反復,盤旋回轉,交錯勾連,即使同一種花紋,也有不同變體的配置組合。圖案由于有一定的定位方法,隨旋動多變,但組織很嚴密,如有的以陶器各部分的分界處或對稱來定位,也有以圖案中橫分割或豎分割的界限來定位.還有一種較為復雜的定位法,即在器物中心點的對稱各方,再設輔助定位點,將各點連接,形成圖案的主次結構線,依次展開多元的圖案花紋。
三、馬家窯裝飾紋樣的審美特征
馬家窯文化時期的紋飾充滿了自由感和靈動感,隨心所欲又有規(guī)律,和諧自然恰到好處。圖式的豐滿圓潤,飛動流暢在一定程度上顯示著人的精神的健康樂觀,奮發(fā)向上,或大圓,或小圈,或直線,或弧線,或疏或密,或靜或動,都和器型搭配的很好,使人賞心悅目,從中反映著繪制者的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他們的圖式已不求助于固定的框架而循著心靈的軌跡。
有研究表明,人們最偏愛的幾種線條包括形狀分別是(1)圓形(2)直線(3)波浪線(4)橢圓形(5)弧形。而這也是以馬家窯彩陶文化為頂峰的中國彩陶紋飾中運用最多的線條,或許這說明在彩陶紋飾中線條的變化反映出人類一些共同的情感波紋和心理傾向,圓形,弧線,旋渦等紋飾不再是模仿諸如“水波”、“紡輪”之類,而是心靈的飛動,是線條隨心弦的跳動而自由飛舞,象征。
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中的最高藝術成就和審美趣味,應該和這一特征密不可分。
四、結語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 得益于遠古藝術家的藝術想象。正是利用了他們不斷完善的想象力, 對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動物、植物和自然景象進行藝術構思, 通過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而這些作品是以現實中的對象為原型, 在審美認識的基礎上, 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它們凝聚著史前藝術家的情感, 比反映的生活更概括、更典型、更富有審美價值。非常值得我們再去進一步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遠古神韻:中國彩陶藝術論綱》程金城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2]《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郎濟明,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