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倫
二、運用學法,引導學生由感而悟
學習方法的運用和實踐是整堂課的關鍵,更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重點和中心。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切忌盲目、草率。為防止適得其反,教師在教學中可分為三個階段:質(zhì)疑——解惑——感悟。
第一階段:質(zhì)疑。疑是思維的開端,創(chuàng)新的基礎。有疑,才能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質(zhì)疑。引導學生讀課文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沒有問題的讀是不會有多大收獲的,收獲來自于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引導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定,因文而定。筆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從標題入手,順藤摸瓜。圍繞作者思路,逐步提出問題。二是注重文眼,逆向探路。即“追根求源”法。三是抓主要詞句,擴散質(zhì)疑。即抓住文中主要詞句,提出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四是根據(jù)學生當時心境,因情設疑。
總之,質(zhì)疑的方法舉不勝舉,各有所長,質(zhì)疑品質(zhì)有待長期訓練,逐步形成。另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圍繞重點和中心篩選問題,分析問題,找出有價值的問題,抓住重點和中心,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目的。
第二階段:解惑。質(zhì)疑在初讀課文中完成,解惑則可在精讀課文中進行。這一階段要充分發(fā)動學生群體作用,特別是學習小組的作用,引導學生聯(lián)系問題,展開討論共同探尋答案,同時勾畫出文中相關語句,作好筆記。之后再抽學生在全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允許并鼓勵學生有不同看法,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意見還應號召全班同學學習。
第三階段:感悟。這一階段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課文,認識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懂得學習與做人。一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文章核心,領悟蘊含著的道理,受到啟發(fā),得到教育,提高自身道德素質(zhì),陶冶高尚情操。二是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寫作特點、語言風格,反復誦讀精彩片斷,積累寫作素材,從而提高自己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總之,“質(zhì)疑”“解惑”“感悟”的關鍵在于把好“導航”這個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緊扣問題,分析理解,深入體會,靈活運用學法,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三、總結(jié)學法,為學習形成好習慣
學法出于實踐而用于實踐,并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只有養(yǎng)成習慣和方法才能長期而有效地用于實踐,才能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
一堂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會在以后遇到這樣的課文能夠獨立地品析。所以,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學法不能急于完事了結(jié),而要及時、準確地總結(jié)學法,根據(jù)運用中的得與失不斷改進學法,并能用于以后的學習實踐中。讓“總結(jié)——實踐——再總結(jié)——再實踐”成為師生生活的主旋律。
四、交流提升,因?qū)W習而會學習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作讀書筆記,將本節(jié)課的所學、所聽、所想記入筆記中,或作摘錄,或?qū)懽x后感,這無疑是苦一時而樂終生的行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苯虒W是千變?nèi)f化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不可能只用一種教學模式就“打遍天下”。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學法。即使同一堂課也應時時變換活動形式,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學定教,以學定法”,靈活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穿插獨特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有模式而無定式的教學境界。
“導學式”教學模式并非一種定式,而是以學生為本,以自主合作為魂,尊重實際,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新的教學理念系統(tǒng)。我們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應該堅持以清醒的頭腦統(tǒng)帥自己,以實踐創(chuàng)新完善自己,以飽滿的熱情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不渝地堅持以生為本,以教會學生學習與做人為目的,把好船舵,方能駛向勝利的彼岸。
【作者單位:四川省大英縣象山中學】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6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