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云
摘要:小學是系統(tǒng)學習科學文化的最初階段,很多小習慣都是從這個時候養(yǎng)成的,語文作為小學課程里的重點學科,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因此,如何高效的傳播知識文化自然也成了很多語文老師所關心的問題。時間有限知識無限,只有使課堂變得更加高效才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文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就提出了一些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想法,希望能夠?qū)Ρ姸嗾Z文教育愛好者有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 ;有效教學;策略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教育也越來越受重視,其中也包含小學語文教育。對語文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提高一個人的素質(zhì),增加內(nèi)在涵養(yǎng)。小學作為語文教育的開端,承擔了引導的重要角色,是今后學生語文教育的開端與基礎。因此,研究小學語文有效學習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
1、未理解語文教育的真諦。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認字讀句專為考試服務,它還有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語文老師要通過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培養(yǎng)與他人溝通與交流的能力,不斷培養(yǎng)學生進行思維,提高小學生智力與智慧;另一方面,作為一門語言學習,語文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社會思想和情感于一體,是每一個作家的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而小學語文教師對新課標標準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還是抓著分數(shù)不放,只顧著升學率,而忽視了一些本質(zhì)性的東西,導致學生出現(xiàn)高分低能,并沒有真正走入語文的骨髓里。
2、形式老舊。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單一的“知識講授——學習消化”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缺少互動,容易造成學生思想麻痹。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缺乏探尋的過程,難以提升學生對生物這門學科的興趣,這會增加這導致課堂學習效率很低,不但不能做到事半功倍反而是事倍功半,嚴重的還可能觸發(fā)學生的厭學情緒。
3、無區(qū)別教育。人與人都是有差異的,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背景都會導致教育的效率不同。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教育方式都是一棍打死,統(tǒng)一的教學,一點也不體現(xiàn)個性化。這種不考慮學生差異性的教育方式,不僅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不利于課堂的有效學習,而且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破罐子破摔,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1、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教師應該將學生解放,使學生能夠勇于去實踐, 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從根本意義上真正的去解放學生,而不要使用考試、以及各種作業(yè)壓力去逼迫學生。我們都了解,其實學習是一種從外在到內(nèi)部的吸收和應用過程,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大腦內(nèi)加工,然后表述、書寫、或者付諸行動, 學生通過實踐,然后借助于非主觀物質(zhì)的世界,從而達到在實踐過程中完成學習。所以老師要做的事是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去逼迫他們,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去引導學生,讓小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小學語文不再是為了分數(shù)而學習,而是喜歡它,想從中學到知識。
2、轉(zhuǎn)變教學形式?!墩Z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這門課程應該是具有開放性并且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這就是說,教學形式不能只依靠“知識講授——學習消化”這一單一的教學模式,它應該用更多的模式來滿足創(chuàng)新性和開放性等兩大特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課堂質(zhì)量,我們將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梢越柚嗝襟w教學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學習變得鮮活起來;也可以科學組建合作小組,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進行分組,分組時不僅要求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fā),而且在構(gòu)成上也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在小組學習中,會培養(yǎng)同學們自己思考,明辨是非,敢于否定,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教師要引導他們與其他的伙伴們進行討論,這樣就能在合作的同時實現(xiàn)共同提升,即運用“合作學習”的理念。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閱讀來激起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從而引起學生對書本閱讀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學生耳濡目染的學習并接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在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
3、個性化教育。居于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教育的方式也應該存在不同,個性化教育是一個理想狀態(tài),我們不可能完全做到個性化教育,但我們可以盡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對于個性化教育,我們必須了解其個性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學生。如何才能了解學生呢?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基本資料來了解其家庭背景;可以通過一些小測試找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和閃光之處;可以通過問卷調(diào)查或談話反饋課堂學習情況,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表情文字來試著讀懂他的內(nèi)心。在完全了解一個學生之后,我們可以查缺補漏,重點關注他的特性,從而制定科學有效的方法。如一個學生,上課認真聽,可是平時測驗不是很好,為什么會導致這個問題?經(jīng)過觀察,老師發(fā)現(xiàn)他上課的時候只是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在上課,沒有充分融入課堂中來,這樣的學生學習太機械化,效率不高,當老師發(fā)現(xiàn)他的問題后,就可以對癥下藥,在上課的時候適當?shù)靥釂査恍﹩栴}難度不大的問題,慢慢地把他引進課堂,提高課堂質(zhì)量。
三、結(jié)語
教 育者必須明白自己所承擔的重任,不僅僅是會考試而已,作為一名語文教育者,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者,肩上擔著傳播中華文化和塑造人格特性的重要使命,不應為了學習而學習,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交流、溝通、理解的能力。此外,還應注意教學形式,老師不再是一根粉筆走天下的年代了,可以加一些輔助性教學元素來增加趣味性,如多媒體、小組合作、課堂閱讀。在這個越來越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的年代,個性化教育是一種順應潮流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才能使更多的人才凸顯出來。
參考文獻
[1] 金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 李英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的探尋——評《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J].語文建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