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娟
(1.阜陽師范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41; 2.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上海 200083)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研究
杜麗娟1,2
(1.阜陽師范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41; 2.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上海 200083)
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shè)等重要戰(zhàn)略的實施,足以說明中國正值對外宣傳的好時機。中國的對外宣傳離不開外宣翻譯,翻譯的“忠”與“不忠”直接影響著對外宣傳中國的效果。外宣翻譯的目的昭彰鮮明,即,讓中國走向世界,傳播中國的良好形象,贏得更多的讀者,以及取得更多的國際支持。為實現(xiàn)其翻譯目的,外宣翻譯堅持“譯有所為”的原則,而外宣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唯有逐漸加強譯者的“目的”意識,“雙重文化角色”意識,“讀者至上”意識,才能名副其實地遵循外宣翻譯中的“譯有所為”原則。
中國文化“走出去”;外宣翻譯;譯者主體性;譯有所為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翻譯的目的昭彰鮮明,即對外宣傳中國,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樹立和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為實現(xiàn)外宣翻譯的目的,外宣譯者責(zé)無旁貸,一定要牢記外宣翻譯的目的和譯者所擔(dān)當(dāng)?shù)呢?zé)任,并在翻譯活動中積極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第一,譯者要有針對性,即根據(jù)受眾心理與受眾文化等因素保證其翻譯能夠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讀者;第二,譯者要有創(chuàng)造性,因為每種語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且日新月異的新詞不斷涌現(xiàn),外宣譯者必須發(fā)揮其主體性來應(yīng)對翻譯的挑戰(zhàn)性;第三,譯者要有目的性,善于分析和掌握中西方思維模式的細微差異,時刻不忘按照國外受眾的思維模式把握翻譯,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并加快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外宣翻譯,就實質(zhì)而言,定當(dāng)是“譯有所為”。在這一過程中,譯者務(wù)必要勇于挑戰(zhàn)翻譯中的障礙,積極拓寬跨文化思維,加強譯者主體性意識,樹立正確的翻譯觀。外宣譯者只有樹立正確的意識觀,才能名實相符地做到“譯有所為”。
張健教授認為,“外宣翻譯指以中國走向世界為目的,在明確了目的受眾(外國普通民眾)的前提下,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將漢語宣傳材料翻譯成外語的活動”。[1]20-27這個定義明確指出了外宣翻譯的目的、信息源、信息載體、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并明確了外宣翻譯形式迥異,受眾迥異,目的迥異。 廣義的 “外宣翻譯”,一應(yīng)俱全,包括一切從事對外宣傳中國的翻譯活動,文學(xué)翻譯也屬于廣義的外宣翻譯,宣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狹義的“外宣翻譯”包括各省市的企事業(yè)單位介紹的翻譯、各級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各省市旅游景點等公示語翻譯等等,其主要任務(wù)是“促進中國經(jīng)濟、宣傳中國形象、創(chuàng)建外宣環(huán)境 ”。[2] 77
外宣翻譯具有特殊的受眾和傳播目的, 對外傳播的效果在對外宣傳過程中壓倒一切,首屈一指。美國傳播學(xué)先驅(qū)拉斯韋爾( Harold Lassewell)提出著名的“傳播五要素”模式(Five W’ s Communication Model),即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3] 24外宣翻譯的成功與否,傳播效果好壞是關(guān)鍵。在譯語環(huán)境中,譯文傳遞的文化信息及原作的意圖不為目標(biāo)語受眾所理解和接受,傳播效果則欠佳,甚至有時適得其反,那就失去了傳播的意義。換言之,如何用外語向世界講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故事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在處理外宣材料的翻譯時,任何缺少目的語受眾意識和傳播意識的行為則不利于對外宣傳,而任何以“對內(nèi)”的宣傳方式去搞“對外”宣傳,其傳播效果更會事倍功半,目標(biāo)文本在譯語交際環(huán)境中可接受性將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總體戰(zhàn)略下,文化要“走出去”,企業(yè)要“走出去”,外宣翻譯是關(guān)鍵,譯者應(yīng)該當(dāng)仁不讓,勇挑重擔(dān),讓中國的聲音傳遍全球,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1. 機遇
自國家“走出去”戰(zhàn)略實施以來,中國對外宣傳活動的范圍拓寬了,對外宣傳的方式更加靈活多變了,中國文化產(chǎn)品蓬勃發(fā)展,并通過多種載體和渠道逐步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生機勃勃、持續(xù)、健康、快速發(fā)展的國家形象。截至2010年,中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shù)、日報總發(fā)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國報刊發(fā)行已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圖書和期刊等出版物已進入193個國家和地區(qū),版權(quán)貿(mào)易引進輸出比從2005年的7.2:1變?yōu)?010年的3:1。[4]影視業(yè),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近年來逐步擴大了對外宣傳的步伐。2012年,中國在境外舉辦了將近120次中國電影展,以一種動態(tài)的形式正向世界講中國的故事,幫助西方理解中國的變化與發(fā)展。[5]中文和孔子學(xué)院的推廣被認為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成功的形式。截至2014年12月,全球126個國家(地區(qū))建立475所孔子學(xué)院和851個孔子課堂。[6]自1999年以來,國務(wù)院新聞辦先后在世界20幾個國家舉辦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將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shù)介紹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之一。[7]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走出去的數(shù)量日益增加,外宣翻譯服務(wù)的前景非常廣闊。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將有更加豐富的文化產(chǎn)品逐步走向世界,以不同的載體述說中國故事。
毋庸置疑,全球化為外宣翻譯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中國文化“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依靠對外宣傳中國文化的形式來完成。誠然,對外宣傳中國離不開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必然承載獨特的文化價值。北京師范大學(xué)于丹教授在解讀十八大報告時說,語言其實是一種詮釋,是一種價值判斷,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中國的很多造字都是會意的,要讓西方受眾看到方塊字里的趣味,給他們講這里面的故事。[8]
2.挑戰(zhàn)
與機遇并存的,是全球化帶給外宣翻譯的新挑戰(zhàn)。雖然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以不同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對外宣傳中國的傳播效果,如中國的電影、語言、廣告、文化交流、圖書以多樣的方式,以不同的載體向世界傳播著中國的聲音,但是外宣翻譯仍然挑戰(zhàn)重重。
一方面,翻譯問題已然成為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障礙物。2007年4月,時任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蔡武指出,“翻譯問題已然成為制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絆腳石,導(dǎo)致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每況愈下”。[9]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黃友義委員提出,“漢譯英人才緊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認知,社會沒有完全認識到翻譯的價值”;他提議,“將重大的黨政文獻的外文同步發(fā)布,這既能滿足國外受眾了解中國信息的需求,又能體現(xiàn)中國的文化自信,并建立中國的國際話語權(quán)”。外宣譯者不僅要駕馭雙語轉(zhuǎn)換能力,還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識,消除文化誤解,準(zhǔn)確傳播中國文化。黃友義先生在《對外傳播》訪談節(jié)目中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深刻理解對外宣傳中國翻譯的工作性質(zhì),他指出中譯外高端人才極度缺乏,所以,對外宣傳中國一方面需要中外譯者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中國必須不遺余力地打造自己的中譯外隊伍,爭取依靠自己翻譯高端隊伍把對外宣傳中國的材料由漢語翻譯成英語。[10]19-22因此,從事外宣翻譯的每一名譯者務(wù)必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基本功,不僅要通曉雙語言,更要通曉雙文化。當(dāng)然,正如黃友義先生所言,一味強調(diào)依靠中國的翻譯人才唯恐力所不及。中國文化“走出去”還需要有國際合作的前瞻眼光,中國政府仍需鼓勵、資助漢學(xué)家和海外華人投身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對外宣傳翻譯的工作。
另一方面,中國和西方國家意識形態(tài)存在巨大差異,一些西方國家仍然對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甚至有些西方媒體惡意歪曲事實。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片面報道、以及歪曲報道比比皆是??v觀外媒報道,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盛況,他們對“中國閱兵”不約而同地用了“showcase” “display”,比如:
BBC:“showcase its military might”(展示了其軍事力量),
Reuters:“put on its biggest display of military might” (展示了其軍事力量),
The Guardian:“put on a massive show of force” (展示了雄厚的軍事力量),
CNN:“with its biggest ever display of military might” (用史上最盛大的方式展現(xiàn)其軍事實力),
AP:“display growing military might” (展示出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
漢字“秀”是網(wǎng)絡(luò)用語,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一個字,是英文單詞“show”的音譯,為“展示,炫耀”之意??v觀以上報道,外媒無非想傳達其隱含信息“中國為了閱兵,不惜花費巨資”。這些歪曲報道的產(chǎn)生根源在于大多數(shù)西方人對中國的歷史、政策、外交還存在著誤解。
除此之外,在意識形態(tài)、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等方面,中西方的表達方式大相徑庭。如果外宣譯者不能掌握這些中西方文化不同之處,對外宣傳中國的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國外讀者難以消除對中國的誤解,中國也難以獲得更多的國際認同和支持。因此可見,外宣翻譯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和對外傳播的效果,中國的國際形象問題,以及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quán)等問題。
由于外宣翻譯的目的、信息源、信息載體、傳播渠道、傳播對象的特殊性,外宣譯者必須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作用。為實現(xiàn)外宣翻譯的目的,譯者需要具有“目的”意識,“雙重文化角色”意識,“讀者至上”意識。僅有如此,譯者才能有的放矢地堅持外宣翻譯“譯有所為”的原則和實現(xiàn)對外宣傳中國的傳播效果。
胡庚申先生首倡使用“譯有所為”?!白g有所為”,顧名思義,指譯者和譯作的作用,即,一方面,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譯作在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豐功偉績。[11]10許鈞、唐瑾在他們主編的《巴別塔文叢》(代前言)中指出,歷代的翻譯家們在許多“不可為”的情況中爭取“有所為”。正是由于他們在翻譯中的建樹,人類文明得以不斷延續(xù)與發(fā)展。[12]2換言之,譯者是翻譯的主體,更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梢姡g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查明建教授認為:“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其本質(zh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盵13] 22
1.譯者的“目的”意識
德國學(xué)者弗米爾(Vermeer)70年代提出了目的論(Skopos Thoery),目的是指某個譯文或翻譯行為的目的,“Skopos ”為希臘語,“目的”;根據(jù)目的準(zhǔn)則,一切翻譯行為都是由三種目的所決定,即譯者的基本目的,目的語環(huán)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和使用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即目的決定手段。[14]262外宣翻譯的基本目的是真實完整地對外宣傳中國,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為了達到外宣的目的,外宣譯者要潛心研究外國文化和外國人的心理思維模式,始終以讀者至上為原則處理外宣翻譯。譯者還需要根據(jù)外宣翻譯的目的來調(diào)整自己的翻譯策略,靈活地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并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的受眾心理和閱讀習(xí)慣對外宣原文進行調(diào)整或重組。[15]49
例如:“農(nóng)家樂”的英譯在網(wǎng)上有很多版本,如,“Countryside Tour” “Countryside Tourism” “Countryside-flavor Tourism” “Farmhouse Touring” “Farmyard Touring”。評判哪一個翻譯更加貼切,還是先了解一下“農(nóng)家樂”的真正內(nèi)涵,以及國外受眾是否有相同的體驗,這符合翻譯的一切規(guī)律?!稗r(nóng)家樂”是指“在農(nóng)家吃、住,且享受農(nóng)家樂趣”。在西方國家,與我國的“農(nóng)家樂”在內(nèi)涵與外延上十分對應(yīng)的說法叫做“agritainment”,這是一個由agriculture和entertainment組合而成的拼綴詞(blends),即兩個單詞一個被掐頭,一個被去尾,然后被重新合成。該詞的意思是在農(nóng)家(agriculture)的環(huán)境里招待(entertain)游客,“agritainment”正和我國的農(nóng)家樂的真正意思相吻合?!稗r(nóng)家樂”的眾多翻譯,“Countryside Tour” “Countryside Tourism” “Countryside-flavor Tourism” “Farmhouse Touring”?!癋armyard Touring” 在內(nèi)涵與外延上并非與國外的說法相吻合,它們只側(cè)重一個方面,即,在鄉(xiāng)村“游玩”,卻把農(nóng)家樂的真正實質(zhì)“招待游客”摒棄了。這樣的翻譯并不能在目的語讀者語境下產(chǎn)生共鳴,也不能起到傳播中國文化的效果。
再如,“北京的腿,西安的嘴,桂林的山和水?!?/p>
原譯:Beijing’ s leg, Xi’ an’ s mouth, and Guilin’ s mountains and water.
該翻譯根本無法達到宣傳中國旅游城市的目的,因為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的國外受眾無法理解北京和腿,西安和嘴,桂林和山水是什么關(guān)系。所以,譯者需要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需要增添解釋性信息,解釋說明“北京名勝之多,走也走不完;西安古跡之盛,道也道不完;而桂林則是山水環(huán)繞之地,其美麗也不需要用言語來表達?!痹谧鹬卦男畔⒌幕A(chǔ)上,譯者有權(quán)利改變原文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對原文進行改造,以期達到宣傳中國的北京、西安和桂林的目的。
改譯:In Beijing, there are so many places to see that the tourists guide has to walk a lot; In Xi’an, there are so many histories to tell that he has to talk a lot; In Guilin, he does not have to or walk a lot because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attractive enough for the travelers themselves to see and enjoy.[15]98
2.譯者的“雙重文化角色”意識
翻譯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為了盡最大努力減少跨文化交際失誤,譯者在翻譯中必須對語言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實際應(yīng)用保持跨文化意識。在翻譯過程中,語言與文化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將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比作人體內(nèi)“心臟”和“周邊組織”的關(guān)系。心臟與周邊組織相互作用才能使生命活力得以延續(xù)。換言之,在翻譯過程中,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制約。只有當(dāng)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才會使得翻譯的生命力永駐。這個恰當(dāng)?shù)谋扔麝U明了文化在翻譯過程的重要性。譯者翻譯時不考慮文化因素,則事倍功半。[16] 22
例如:如果將“三農(nóng)”翻譯成 the “three rurals”,將“三嚴三實”翻譯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這樣的翻譯顯然會使國外受眾不知所云,因為大多數(shù)國外受眾并不熟悉中國文化,他們不了解中國的“三農(nóng)”問題和“三嚴三實”是什么,所以這種翻譯沒有將中國特色的文化傳達清楚。“三農(nóng)”最佳的翻譯是“the three rurals” (namely the rural economy,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demography )”,[15]248而“三嚴三實”應(yīng)該翻譯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 Be strict in morals,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 be honest in decisions, business and behavior”(中國日報網(wǎng)發(fā)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為了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譯者在翻譯中必須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或增添背景知識,或增添文化知識。正如操縱論提出:“翻譯活動永遠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也永遠不可能在真空中被接受。它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展開的,這個背景就是歷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背景。[17]210稱職的外宣譯者要正確譯介我國國情、對外政策和中華文化的精華,讓全世界能夠全面、及時、真實地了解中國。
再如:廣大消防指戰(zhàn)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原譯:The broad fire-fighting officers and soldiers feared neither hardships nor death, displaying the spirit of the old foolish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
中國獨特的宣傳文化方式在國內(nèi)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中屢見不鮮。對國內(nèi)受眾來說,“愚公移山”在中國家喻戶曉,對于國內(nèi)受眾來說,這是一則耳熟能詳,耳聞則誦的古代寓言故事。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tài)大相徑庭,譯者需要考慮國外受眾的接受情況,強行輸出“愚公移山”的字面意思,只會造成中西方文化上的巨大摩擦。如果直譯,國外受眾唯恐百思莫解,對于“愚公移山”的具體內(nèi)涵只能是霧里看花,一頭霧水。所以,翻譯時有必要做語言方面的修改,將“愚公移山”的內(nèi)涵,“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and tenacity”,傳達出來。改譯:“The firemen braved hardship and risks, displaying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and tenacity”.
簡言之,如果用回避的方式簡化文化差異,誤解和沖突會隨之而來。用“如履薄冰”來形容譯者的工作一點也不為過,因為譯者必須正面處理文化差異,不可敷衍了事。而且,譯者應(yīng)該樹立與時偕行的職業(yè)精神,不遺余力地尋找文化適應(yīng)的路徑,勇于提升跨文化的敏感性。處理文化負載詞匯時,切勿戰(zhàn)戰(zhàn)兢兢,急功急利。未能感知文化差異,未能拓展跨文化敏感,則談不上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目的語文化背景下的受眾,面對同一個外宣材料中的事件,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外宣譯者不注意文化背景,缺乏文化意識,務(wù)必會造成文化誤解,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疑竇叢生,因此,對外宣傳并未名副其實地傳達核心信息,對外宣傳中國的效果得不償失。所以,外宣譯者需建構(gòu)“雙重文化角色”,既要掌握中國特有的文化,又要努力研究外國文化,以及外國人的心理思維模式等。換言之,外宣譯者既要擔(dān)當(dāng)原文的“文化使者”,又要擔(dān)當(dāng)譯文的“文化使者”。
3.譯者的“讀者至上”意識
“讀者至上”,顧名思義,指把讀者的需求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站在讀者的立場,為讀者考慮。外宣翻譯始終要堅持“讀者至上”,以讀者為中心,為讀者服務(wù),使他們能夠看得懂譯文,進而能夠了解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諸多領(lǐng)域的巨大成就。根據(jù)弗米爾的目的論,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眾——譯者心目中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14]262因為外宣翻譯的目標(biāo)讀者大多不熟悉中國文化,而且中西方文化之間,以及英語和漢語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為了達到目標(biāo)讀者的理解水平,譯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更應(yīng)該盡可能地貼近目標(biāo)讀者的閱讀習(xí)慣,思維習(xí)慣等。
例如:“異地高考”的英文表達絕非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這樣的逐字翻譯所能說清楚的。該譯文不能準(zhǔn)確傳達信息,不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異地高考”包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因素,譯者要吃透原文涵義才能避免誤譯和漏譯?!爱惖馗呖肌笔录瑢τ趪鴥?nèi)讀者,司空見慣,專指外來務(wù)工人員子女在他們父母工作的城市參加高考的。根據(jù)該內(nèi)涵,其貼切的翻譯為,“Migrant students sitting for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 or‘gaokao’ in the cities where they live now or their hometowns”(作者譯),這樣才能準(zhǔn)確無誤地傳達其內(nèi)涵,也有助于消除讀者的迷惑。
再如:“天府之國”旅游業(yè)今年實現(xiàn)開門紅,1月份游客人數(shù)達到88萬,同比增長18%。
原譯:Tourism industry in The Land of Abundanc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 with 880,000 arrivals in January, and 18 percent increase year on year.
“The Land of Abundance”傳達了“豐饒之地”之意。對國外讀者來說,他們無法把握豐饒之地是指中國的哪一個地區(qū),這樣的翻譯根本起不到傳達核心信息的作用。國外讀者無法理解“天府之國”的具體所指,這樣的傳播效果只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外宣譯者需樹立“外國人不是中國人”的意識,在翻譯中務(wù)必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便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核心信息。該譯文需要增加“天府之國”的背景知識,即,中國西南部四川省被譽為“天府之國”。
改譯: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s Sichuan Province, also known as the Land of Abundanc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 with 880,000 arrivals in January, and 18 percent increase year on year.
外宣譯者心中要永遠有“讀者”,按照目標(biāo)讀者的閱讀習(xí)慣、思維習(xí)慣處理翻譯,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譯中處理文化負載詞時,譯者需要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其主體性,可以通過解釋該詞的文化內(nèi)涵,更加清楚地傳達出該詞富有的文化獨特性。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外宣翻譯在中國對外宣傳過程中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無論是廣義的“大外宣”,還是狹義的“小外宣”,都需要外宣譯者始終牢記目標(biāo)受眾的閱讀習(xí)慣和心理思維模式,始終不忘按照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模式把握翻譯,并樹立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的翻譯觀。外宣翻譯質(zhì)量直接影響著中國的對外宣傳,為了使中國在國際上爭得更多的國際支持,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從事對外宣傳材料翻譯者的責(zé)任義不容辭,譯者應(yīng)該當(dāng)仁不讓,勇敢挑戰(zhàn),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消除語言轉(zhuǎn)換和文化轉(zhuǎn)換的障礙,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以便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真實狀況。外宣翻譯的“譯有所為”需要外宣譯者靈活發(fā)揮主體性作用,對原文語言進行方方面面的改造,經(jīng)常采取解釋性翻譯,增加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譯者還需要積極樹立“目的”意識、“雙重文化角色”意識以及“讀者至上”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外宣翻譯的傳播效果,為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1]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xué)(季刊),2013(1).
[2]李崇月,張健. 試談“外宣翻譯”的翻譯[J].江蘇大學(xué)學(xué)報 (社會科學(xué)版),2009(5).
[3]張健.報刊語言翻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黃維.“十一五”時期新聞出版業(yè)總資產(chǎn)總產(chǎn)出總銷售翻番[EB/OL]. (2012-02-28)[2016-03-1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28/c_121129534.htm.
[5]張曉楠.2012年中國電影海外收入10.63億元[EB/OL]. (2013-01-11)[2016-03-12] 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1/11/content_88387.htm.
[6]阮煜琳.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qū)已建立475所孔子學(xué)院[EB/OL]. (2013-06-22)[2016-03-12]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6-22/7358791.shtml.
[7]華春雨,余曉潔,白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活力中國”[EB/OL]. (2013-01-11)[2016-03-12] http://society1.people.com.cn/GB/136657/15828054.html.
[8]李志健.于丹代表解讀十八大報告: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EB/OL]. (2012-11-11)[2016-03-12]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11/content_27075762.htm.
[9]蔡武.“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EB/OL]. (2007-04-06)[2016-03-12]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zyw/node_7015966.htm.
[10]吳奇志.黃友義:文化走出去需要深刻理解中譯外工作的本質(zhì)[J].對外傳播,2012(12).
[11]胡庚申.翻譯適應(yīng)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許鈞,唐瑾.巴別塔文叢[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 譯,2003(6).
[14]方夢之.譯學(xué)辭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5]張健.外宣翻譯導(dǎo)論[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
[16]Bassnett Susan.TranslationStudies[M].London &New York: Routlege, 2002.
[17]Bassnett,Susan, Andre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opics in Translation[M].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Class No.:H315.6 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宋瑞斌)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Du Lijuan1,2
(1.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41,China;2.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ne Belt, One Road” are illustrative of the fact that China is now in the good chance of going global. China’ publicity to the world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E translation for China’ s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loyalty of the translation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ublicity effect. The purpose of the C-E translation for China’ s global communication is definitely clear, that is, to make China go global, to spread China’ s good image, and to gain more and more foreign readers and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 order to make it come true, the C-E 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must bring their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Translators should not render the best translation and they should not actually accomplish the purposeful translation until they strengthen gradually the consciousness of “purpose”, double images of culture roles, and serving the target readers first.
“Going Global”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E 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
杜麗娟,碩士,講師,阜陽師范學(xué)院;訪問學(xué)者,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研究方向:翻譯研究。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基于語料庫的中國日報網(wǎng)雙語新聞翻譯研究”(編號: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從問題到消解:多元理論視域下教育過程公平問題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學(xué)為例”(編號:SK2015A722),安徽省質(zhì)量工程項目“轉(zhuǎn)型時期民辦高校實踐教學(xué)質(zhì)量體系革新與發(fā)展研究”(編號:2014jyxm719);專業(yè)建設(shè)項目“商務(wù)英語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編號2015zy143)的研究成果。
1672-6758(2017)05-0097-6
H315.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