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
摘 ? ?要: 在“幸福教育”理論研究已經(jīng)十分豐富而實踐探索相對薄弱的當下,本文從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設的幸福課入手,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石,以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為準則,借鑒國外幸福課的已有成果,對面向高校研究生的、有中國特色的幸福課體系做出一些積極有益的分析及思考,期望能引導高校教育工作者加深對幸福教育的認知,加快研究生幸福教育的積極探索。
關鍵詞: 高校研究生 ? ?幸福課 ? ?幸福教育
1.引言
研究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在人生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在對幸福的理解及實現(xiàn)途徑的認識方面急需得到教育與引導。
一般而言,幸福觀教育是將幸福作為核心價值理念和教育內(nèi)容,以培養(yǎng)人的幸福情感為目的,主要講授幸福觀及獲取幸福的途徑與方法的教育,即“教幸福、學幸福”。它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心理健康,注重通過幸福課進行獲得幸福的知識教育及人文精神培育,從而使受教者成為身心健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真正了解幸福、懂得如何實現(xiàn)幸福,擁有積極情感體驗能力的人[1]。
就研究生而言,加強幸福觀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僅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還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研究生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同時對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作用。
2.相關概念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追求幸福的途徑的看法和標準,是個體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對待幸福問題上的表現(xiàn)。不同的幸福選擇在現(xiàn)實中的反映構成幸福觀的內(nèi)涵,幸福的含義和價值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幸福觀。要研究幸福觀,首先必須對幸福的研究加以梳理[2]。
幸福是一個亙古常新的話題,西方對幸福問題的研究大部分是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闡釋關于幸福的不同觀點。其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英國哲學家貝蘭特·羅素的《幸福之路》、英國哲學家詹姆斯·愛倫的《幸福的蹊徑》、德國心理學家斯特凡·克萊因的《幸福之源》、法國阿蘭的《幸福散論》、英國弗格斯的《幸福的終結》等。國內(nèi)也有很多相關研究,如孫英的《幸福論》、陳瑛主編的《人生幸福論》等。對于幸福的定義,筆者比較贊同孫英的觀點:“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重大目標得以實現(xiàn),生存和發(fā)展達到某種完善的心理體驗?!盵3]
幸福觀教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關于幸福的各種觀點的教育活動,以至于受教育者能樹立積極的正確的人生幸福觀,是一種培養(yǎng)自由人格的教育[4]。即要讓個體學會正確處理幸福與痛苦、個人與社會幸福、當前與未來幸福、創(chuàng)造與享受幸福之間的關系[5]。
幸福觀教育在課程建設領域的最佳實踐是“幸福課”,也就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幸福含義、知道如何并學會創(chuàng)造幸福、提升幸福指數(shù)的課程。
3.相關研究
本部分主要從與幸福教育密切相關的幸福觀教育和幸福課教育兩個層面展開。
3.1幸福觀教育研究現(xiàn)狀
關于幸福觀教育的內(nèi)容,范雙利等學者認為幸福觀教育應包含精神、過程、社會、德福一致幸福教育四方面內(nèi)容[6];王良玉認為應包含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理財教育、理想教育等特殊內(nèi)容[7]。這些觀點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的內(nèi)容,還增強了幸福觀教育的可行性。
關于幸福觀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鄢永慧等學者都認為當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對人生幸福和幸福觀的教育或直接缺失,或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以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的政治教化和以道德知識灌輸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教育內(nèi)容即使涉及了幸福觀,也只是一語帶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導致部分研究生出現(xiàn)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扭曲幸福觀的重要原因[8]。吳璇認為幸福觀教育倡導的教育理念和現(xiàn)實生活存在距離,幸福觀教育內(nèi)涵缺乏明確的定位,與德育關系撲朔迷離[9]。
3.2幸福課研究現(xiàn)狀
“幸福課”在高校的實踐首先是從美國開始的。1970年,積極心理學的大力倡導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率先開設與快樂和幸福相關的課程。之后,英國威靈頓公學、哈佛大學也加入這個行列。隨后,澳大利亞、丹麥等國家紛紛效仿,幸福教育浪潮開始席卷全球,其中以2006年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幸福課”效果最好。該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為依托,以鍛煉、反思、記錄、冥想等有效且易操作的方式讓學生找到幸福的方法,成為2006年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
隨著我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幸福課”特別是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實踐課形式的幸福課程正在中國逐步發(fā)展起來。2008年3月浙江大學試水幸福課程,浙大心理學會探索性地向廣大學生推出了一門教學生“幸?!钡倪x修課—“幸福課”;2015年9月,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舉辦了“夢想成真,幸福人生”的大學生幸福講堂入學教育,將幸福教育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必修課,讓新生入學教育煥發(fā)新的活力,這在全國高校尚屬首創(chuàng);清華大學、云南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幸福課”。
目前,相關研究基本都是從理論層面研究幸福教育的內(nèi)涵與價值、幸福與教育的關系等,對于實踐層面的“幸福課”本身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除楊宇然對幸福課的定位、理論內(nèi)涵、內(nèi)容構成的論述[10],馮芳對高校設置幸福課的可行性路徑的論述[11],苗元江對幸福課的任務、目標、內(nèi)容、組織形式等的系統(tǒng)論述[12]外,直接針對幸福教育課程建設進行研究的專項課題和成果非常少。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有關“幸福課”的研究仍然偏重 “人”或幸福理念,關注如何讓學生愉快地學、老師愉快地教,而非“課程”構建本身,在建設原則、建設內(nèi)容、教學模式等方面遠沒有達成共識,可以借鑒的成功經(jīng)驗不多。
總而言之,國內(nèi)對于幸福觀教育的理論探討已比較充分,但對于幸福觀教育的課程建設,即“幸福課”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探討還是實踐研究方面都十分薄弱。歐美高校在開展幸福課方面的主要做法、創(chuàng)新之處和基本經(jīng)驗,可以為我國開展幸福課提供參考。為促進研究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文順應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設與“幸福教育”相關課程的潮流,結合研究生的時代特征、社會角色和歷史使命,借鑒國外幸福課的實踐經(jīng)驗,構建符合我國國情、民情和價值取向的幸福課體系。
4.面向高校研究生的幸福課的構建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價值判斷,對幸福的理解會折射出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研究生在學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面臨沖擊,有一部分研究生對幸福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上,價值判斷上容易出現(xiàn)偏差,影響了他們追求真正的幸福。
為改善現(xiàn)狀,本文從完善教學目標、拓展教育渠道、豐富教學內(nèi)容等途徑入手,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石,以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為根本準則,堅持以人為本、統(tǒng)籌兼顧,立足實踐活動開展幸福觀教育,以引導研究生順應時代需求,樹立主張物質(zhì)與精神、個人與社會、享受與勞動、索取與奉獻相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并在實踐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培養(yǎng)感知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從而自覺將創(chuàng)造、追求和諧社會中的幸福作為自身的行動動機、理想目標、價值取向和生活意義。
4.1完善教學目標
幸福教育核心是解放和激活,一方面解放人的思維和心靈,引導研究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另一方面激活研究生對幸福的追求,使之成為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不應局限于認知的收獲,還應涵蓋其他情感相關的目標,如壓力釋放、意外驚喜等,從抽象的書本知識延伸到研究生實際學習、生活當中。
4.2拓展教育途徑
就研究生而言,科學幸福觀的樹立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引導。然而現(xiàn)實中,這些課程不僅缺失幸福教育內(nèi)容,還往往與實際脫節(jié),教學效果不佳。要改善現(xiàn)狀,促使研究生樹立崇尚責任和貢獻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可通過以下途徑:
4.2.1開設馬克思主義幸福課
與以往幸福觀不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在分析人類幸福觀積極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社會勞動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形成并發(fā)展著的辯證唯物主義幸福觀。作為全面的、科學的幸福觀理論,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對研究生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開設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課程,不僅有助于系統(tǒng)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基本理論和觀點,還有助于增強研究生對幸福觀形成的重視。在課程設置上,要積極吸取國內(nèi)外優(yōu)秀高校的先進經(jīng)驗,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這門課程。
4.2.2作為德育的核心內(nèi)容
幸福與德育密切關聯(lián),缺少了幸福教育的德育是不完整的,也是注定不會有實效的。突出德育對研究生物質(zhì)觀、利益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把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融入德育教學目標中,自覺地把研究生的主體性放在首位,一方面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引導他們堅持物質(zhì)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統(tǒng)一、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tǒng)一。在德育方式上,堅持以研究生為中心,增強課堂的參與感,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4.2.3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
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幸福觀教育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就是關注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人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應該貫穿幸福能力的提升,最終促進這個社會朝著幸福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加強幸福觀教育,應成為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任務,同時要在教育理念、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上加以改進,以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功能作用。融入幸福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關注研究生的個性發(fā)展和人格成長,引導研究生在追求、享受物質(zhì)生活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和追求幸福,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4.2.4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點
21世紀初,教育部先后發(fā)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心理健康與幸福正式納入教育領域。各級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系列課程為幸福課的開設做了理論鋪墊與教學準備,但幸福教育涵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不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讓研究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感知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
4.3豐富教學內(nèi)容
幸福課在內(nèi)容的選取上,以關注人類幸福的積極心理學為主,同時廣泛涉及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乃至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
4.3.1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理論基石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儒、釋、道等諸子百家思想為源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了豐富的包括人生哲學、道德修養(yǎng)、文學藝術在內(nèi)的人生智慧,其中有很多對幸福的追求與思考。如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五福臨門”,是中國人對幸福的最樸素的需求和表達。此外,有儒家“內(nèi)圣外王”“仁者愛人”的理念,佛家“無執(zhí)解脫”“滅欲修心”的修煉之道,道家“清靜淡泊”“返璞歸真”的境界等。以這些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石構建幸福課,不僅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特點,還能提高幸福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讓研究生對該課程更有認同感,從而更好學習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幸福觀思想。
4.3.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準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研究生幸福觀的形成有根本性的指導作用,在“幸福課”教學中,積極引導研究生將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融入對國家、社會、人民的熱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懈追求中,引導研究生樹立“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幸福理念,明白“國強則民富、社會和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的道理,將個人幸福與國家、社會、集體的幸福結合起來,將個人的幸福夢與“中國夢”“民族夢”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實際行動中努力做到既重視國家、民族、社會的利益與發(fā)展,又兼顧個人發(fā)展與幸福[13]。
4.3.3以加強和重視情感教育作為重點內(nèi)容
研究生幸福教育應當更重視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人生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抽象思維所需要的諸如“聰明才智”、“學習能力”等智力因素,又包括實際生活所需要的諸如“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飽滿的情緒”、“堅強的毅力”及“良好的個性”、“強大的抗挫折能力”、“感恩的心”等非智力因素,而能否感知幸福更多取決于后者[14]。
基于沙哈爾提出的“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能力”理論,研究生幸福觀教育不僅要側重客觀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為幸福的獲得奠定實實在在的基礎;還要側重主觀世界的改造,優(yōu)化研究生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體驗。故而,從內(nèi)容上看,幸福觀教育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重視感恩教育。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并沒有增強大研究生的幸福感,原因在于他們?nèi)狈Ω兄腋5哪芰?。因此在高校中可以開展類似于感動中國的主題活動,樹立典型模范,讓研究生找回自己不曾珍惜和感受到的幸福,從身邊找到幸福。
其次是挫折教育。沙哈爾認為一定的痛苦和挫折是生活所必需的,它并不影響一個人的幸福,相反讓我們更加珍惜幸福[15]。只有身心堅強才能應對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并在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樂觀,因此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解決困難的自信心、恒心和決心,使研究生具有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質(zhì),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強。
再次是人格教育。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在我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高校教育,都過于注重智育,沒有充分發(fā)揮研究生的主體作用,應加大對研究生心理需求、個體差異或者興趣特長的重視,加強人格教育。
4.3.4以優(yōu)化教學方法作為主要手段
為增強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和長效性,幸福觀教育需堅持理論講授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幸福體驗,增強幸福感知能力,構建積極人格。具體可以通過如下三種方式實現(xiàn):
首先,以課程講授為基礎,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有關理論的講解與研究生學習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有利于研究生快速認知積極人格,加快樹立自信、勇毅、創(chuàng)造、正義等優(yōu)秀品格,提升個人幸福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講授豐富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還要系統(tǒng)辨析模糊概念和認識誤區(qū),從實踐中總結獲得幸福的方法,并用言簡意賅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讓研究生真正領會課程的本質(zhì),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
其次,以素質(zhì)訓練為核心,開展參與式教學。采用以提高心理素質(zhì)為主要目的、以團隊訓練為依托、兼具體能和實踐的綜合素質(zhì)教育形式,同時要采用參與式教學法,發(fā)揮研究生的主體性,讓研究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發(fā)自覺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有助于激發(fā)研究生個人潛能,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樂觀的心態(tài)和堅強的意志,提高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是研究生學習生活經(jīng)驗、體驗社會教育,培養(yǎng)積極人格、形成正確幸福觀的重要途徑。
最后,以主題討論為重點,融合案例分析教學。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班級討論等形式讓研究生加深對幸福的理解,多結合社會熱點選取鮮活的幸福相關案例,以研究生關心的幸福、理想、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主要內(nèi)容,開展諸如理想與幸福、職業(yè)發(fā)展與感悟微幸福等主題體驗活動,并圍繞真實案例進行設疑、答疑活動,幫助其釋放積壓的負面情緒,喚醒內(nèi)在的愛與感恩,從而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蒲轉(zhuǎn)莉.大學生幸福教育的實踐及思考[J].成功(教育),2013,01:18-19.
[2]張喜忠.構建幸福課堂追求幸福教育[J].遼寧教育,2012(10):52-54.
[3]孫英.幸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柴素芳.大學生幸福觀教育之道德情感維度[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28-130.
[5]單連春,劉佳.論審美境界視域下的幸福觀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06:32-34.
[6]范雙利,劉新秀.加強與改進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7,11:38-41.
[7]王玉良.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8:20-21.
[8]鄢永慧.論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J].世紀橋,2010,19:84-85.
[9]吳璇.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探討[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9,02:176-179.
[10]楊宇然.心理學視角下高等教育中的“幸福課”實踐[J].理論學刊,2012,S1:106-107.
[11]馮芳.淺析高校幸福教育學課程的設置[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199-203.
[12]苗元江,朱俊杰,王旭光.幸福課程概述[J].江西教育,2013,Z3:21-23.
[13]任洪舜.關于集體主義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6-8.
[14]詹文喜.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理念給我國幸福觀教育的啟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0:14+22.
[15]泰勒·本·沙哈爾,著.汪冰,劉駿杰,譯.幸福的方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