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宇
(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處,山東 濟南 250014)
?
“一帶一路”背景下“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研究的雙向視域
李丕宇
(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處,山東 濟南 250014)
縱觀我國以往對“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最明顯的不足表現(xiàn)為,內向型研究有余而外向型研究欠缺,造成我們的視野有限、盲區(qū)不少。在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的背景下,無疑需要我們跳出舊有的“內向型研究”的局限,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開拓“外向型研究”,充分發(fā)揮雙向視域研究的互補優(yōu)勢,同時,積極開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學互鑒,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雙向視域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和“絲綢之路”多國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開啟了“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遺產研究的新時代。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fā)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之后,“一帶一路”戰(zhàn)略引發(fā)海內外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澳壳?,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盵1]國內學界也積極行動起來,圍繞“一帶一路”的各類學術研究和研討會正方興未艾??梢韵胍?,“一帶一路”戰(zhàn)略必將帶動沿線各國和中國學界,針對與陸海兩條“絲綢之路”相關問題的廣泛研究,而且,這種研究必將是全方位的,涉及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法律、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等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正在開啟一個國家和國際間應者云集的研究新領域和新時代。
回顧歷史,“絲綢之路”本就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雙向交流的道路,涉及廣闊的地理空間和眾多的國家和地區(qū),連接著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眾多的文化和民族。今天回望“絲綢之路”,它不僅保留下了大量的古跡、遺址、文物、文獻、圖像、藝術等歷史遺產,也遺留下了無數(shù)的國家、民族、宗教、文化、民俗、語言等方面的歷史之謎;更為現(xiàn)實的是,這些歷史遺產和歷史之謎至今影響著故地和周邊的國家與文化,成為當今沿線國家的民族、歷史和文化中不可抹殺的基礎之一,也是它們傳統(tǒng)中不可忽視和替代的精彩部分。歷史上,我國建都于中原的王朝出于軍事、政治、經濟和宗教等原因,對“西域”、“西洋”多有關注和研究;今天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更要求我國加強對陸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的全面研究。但是,縱觀我國(中原)對“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內向型研究有余而外向型研究欠缺,局限于中國人眼中的“西域”、“西洋”認識,而缺少對“西人”眼中的“東土”、“東方”認識的了解,欲知彼而不真知彼,造成我們的視野有限、盲區(qū)不少、陋見阻隔。
“內向型研究”是一種以自身和國內事務為中心的思維和研究視角,具有防御性、吸納性、比較性等特點,主要熱心于對進入、傳入、帶入轄境內的外來事物的相關研究,具有維護自我的用意和價值取向。這種類型的研究在我國古代歷史中較為明顯,特別是在盛世和守成階段更為常見。這類研究當然具有合理性、現(xiàn)實性和必然性,是一個國家政權所必需的首要研究取向之一。它通常以境內社稷為基點,關心對境外侵入、傳入事物方面的研究,比如外族侵擾、宗教東漸、外僧傳教、文化傳入、藩國朝貢、胡漢貿易、外來文藝等等;同時,又常常表現(xiàn)出天朝上國心態(tài),自得于萬國來朝、威服歸化、羈縻聯(lián)姻、異教漢化、外藝入流等等。“內向型研究”也可以稱為“內向視域研究”,這并不是說它沒有一點投向域外的目光,只是這類研究,從根本上說具有封閉性、內視性和局限性,并不真正關心域外諸國,疏于對域外諸國全面、真正和深入的研究,對域外的了解主要滿足于曾經出走域外的少數(shù)國人的目光、親歷記等,基本囿于中文史料、文獻中的記述,局限于中國人的視點和見解。即便到了今天,我們對曾經出走域外的國人著述、貢獻的研究,也主要關心他們給中原王朝帶來的價值,諸如對張騫出使西域,法顯、玄奘和義凈西域取經,鄭和七下西洋,陳誠出使西域等領域的研究。這種視野的封閉性、內視性,在明朝“海禁”和清朝“鎖國”政策之后尤為明顯,以致我國在近代完全喪失了了解世界、知己知彼的能力,既不了解遠敵也不細知近鄰,一敗于英法等國的堅船利炮,再敗于日本的“明治維新”。
不同于“內向型研究”,“外向型研究”是一種立于自身而關懷天下的思維和研究視角,重視對境外國家、國際事務、異域歷史文化的主動性、開放性、長遠(戰(zhàn)略)性研究,同時,高度重視對中國走出去、參與國際文化建構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堪稱一種“外向視域研究”。這種類型的研究在我國古代和現(xiàn)代歷史中均較為缺乏,即使在當下的中國學術界也是很欠缺的,在很多涉外的學術領域中我們都難有發(fā)言權。這類“外向型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對外研究和走出去研究兩部分。在對外研究方面,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對域外國家有計劃的深入和全面研究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式的“抓狂”,諸如語言、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風俗、政治、經濟、法律、地理、軍事等方面的長期研究;二是對國際關系、區(qū)域關系和全球格局的宏觀性、戰(zhàn)略性研究而不是瞎子摸象式的“猜測”,例如歷史上的政權和轄區(qū)變化、民族沖突和遷徙、征伐和議和交往等,現(xiàn)實中的領土和邊境爭議、國家和軍事利益、政治經濟和資源格局、國際法和各國法律等。在走出去研究方面,也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針對歷史的研究,一方面是中國人走入西域、走向海外和中國文化西傳的歷史研究,基點是外向的而不是內視的,例如中國出走西域的歷史人物、中國在西域的歷史遺跡、中國文化在西域諸國的傳播和影響的研究等;另一方面是西域諸國、民族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歷史回應、域外國家對中國的歷史記述和研究、對華關系的歷史和策略的研究等。二是面對當代的研究,當代中國走出去的途徑、方式和策略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當代中國的認識、評論和策略的研究等,基點是惠通合作而不是敵對排斥。諸如針對不同國家的中國資本、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走出去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走出去研究、中國文化和當?shù)匚幕Y合與包容研究等,以及中國海外移民潮及其影響研究、海外新老華僑和華人生活研究、海外華人文化影響與文化訴求研究等等。
如果說“內向型研究”是一種守己以應事,吸納以歸化的研究思路,那么,“外向型研究”則可以說是知彼以謀事,合作以通化的研究思路??梢?,只有具備雙向的研究視域,才是全面的、主動的、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研究策略。
正如“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中所概況的,古代的“絲綢之路”作為一條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留下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秉持這一理念,中國政府倡議全方位推進“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并提出了“五通”的合作要略:“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盵2]這一切,對我們今天的“絲綢之路”研究而言,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通”及其重點任務可以說是提出了明確的研究領域和課題,四點“絲綢之路精神”也正是今天全面研究絲路的基本出發(fā)點和原則,而服務于“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則正是研究的目的。
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就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這次學習安排這個題目,主要是想通過了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總結歷史經驗,為新形勢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借鑒?!蓖瑫r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在吸取和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盵3]可見,了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吸取和借鑒歷史經驗,恰是開闊視野、務實創(chuàng)新地做好“一帶一路”各項工作的基礎。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因為“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盵4]從歷史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五通”中的“民心相通”主要集中于文化交流和民間合作領域,而這些方面正是“絲路歷史文化研究”的基本領域,也是喚起“歷史記憶”的優(yōu)勢所在?!懊裥南嗤ㄊ恰粠б宦贰ㄔO的社會根基”,凸顯了該領域研究的根本價值,并被概括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5]細數(shù)“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中所列出的重點任務,約可概括為以下17條,[6]均可作為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為簡明起見,按順序試概括如下:
·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guī)模,開展合作辦學;
·互辦文化年、藝術節(jié)等活動,合作影視創(chuàng)作及翻譯;
·聯(lián)合開展申請和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
·加強旅游合作,聯(lián)合打造“絲路”國際旅游線路和產品;
·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
·提高合作處理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能力;
·為有關國家提供醫(yī)療援助和應急醫(yī)療救助;
·擴大在傳統(tǒng)醫(yī)藥領域的合作;
·加強科技合作,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
·在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培訓、職業(yè)技能開發(fā)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在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加強國家間立法機構、主要黨派和政治組織的友好往來;
·開展城市交流合作,互結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為重點;
·各國智庫之間開展聯(lián)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
·加強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廣泛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
·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重點任務,均涉及沿線國家之間的雙邊與多邊合作。這種開放、包容、互利的雙邊、多邊建設任務的實現(xiàn),離不開合作、互學、互鑒基礎上的雙邊、多邊研究作為支持。因此,它需要開放和務實相結合的研究取向,需要內向和外向相結合的研究視角,既要有更全面、開闊的研究視野,也要有更深入、真實的研究成果。
集中到“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領域來看,在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的背景下,無疑需要我們跳出舊有的“內向型研究”的局限,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開拓“外向型研究”,充分發(fā)揮雙向視域研究的互補優(yōu)勢。同時,積極開展中外雙邊多邊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從這個基點出發(fā),我認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研究和借鑒歷史上中國人走出去的經驗
自西漢張騫(?~前114年)鑿空西域開始,“絲綢之路”延傳兩千余年。從此,中國內地(中原)與西域地區(qū)便密切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期間,往來于漢地和河西走廊以西乃至蔥嶺以西之地的各色人等絡繹不絕。其中,歷朝歷代西出國門的中國人也一定不少。更不要說隋唐帝國時期還在西域經略了那么長時間。但是,我們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各國歷史、地理和中原王朝經略西域方面,再就是關注于西域傳入中原的宗教、經卷、藝術、物產、動植物等方面,少有研究中國人走出去、中國文化和生產技術傳出去方面的歷史和境況。除了因為政治和軍事目的,或求法取經目的走入西域的中國人外,作為一條商貿通道,一定還有大量的內地族群、中國商旅、百姓甚至敗軍殘兵等人曾經大量進入或滯留西域諸國,他們必然要將中原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等帶入西域,一定會對當?shù)厝说纳?、生產和文化乃至歷史帶來影響或沖擊。這可以視為一種民間經營西域、文化影響西域的歷史。那么,他們是如何與當?shù)厝讼嗵帯⑷绾伪唤蛹{的?他們在當?shù)氐纳娌呗院蜕娣绞绞窃鯓拥模克麄冊诋數(shù)厣娴纳鐣匚缓拓暙I是怎樣的?這其中必然包含有我們今天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2.研究歷史上外傳的中國文化在各國的影響
從現(xiàn)有的國內史籍和研究成果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古代的中國思想、文化、生產技術、藝術等等,的確外傳諸國并對域外國家產生了明確的影響。但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很不夠的,而且主要集中在對東亞、東南亞主要國家的研究方面,對其他地區(qū)的鄰國和中亞、西亞國家中的中國影響的研究是很薄弱的。同時,我們對歷史上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影響研究,還存在著明顯的間接性、局限性,并沒有做到對所在國第一手文獻資料、歷史文物、代表人物、影響衍化等方面的深度掌握和深入研究。例如,史載唐代玄奘(602-664年)天竺求法東歸后,嘗奉敕將《老子》(道德經)等譯為梵文,傳于印度。由此推論,歷史上曾被譯成他國文字而傳諸異國的中文思想文化典籍,應非個例。那么,被翻譯出去的中國典籍有哪些,主要流傳在哪些國家或地區(qū)?它們的延傳情況如何,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和衍化?另一方面,由出走西域國家的中國人所帶去的中國文化、漢地藝術、生產技術、生活習俗等等,在留住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和演化?這些方面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種“延伸”,正是今天我們必須了解的歷史記憶和可資溝通的人文基礎。
3.研究沿線各國歷史和現(xiàn)實中對中國的認識
“絲綢之路”存在兩千多年,期間中原王朝與西域、西洋國家和民族多有往來,或貿易朝貢,或使節(jié)往復,或文化交往,或羈縻聯(lián)姻,或僧侶傳教,或民族遷徙,或軍事交兵等等,交織出龐雜多樣的歷史關系。這一切,無不給中國和周邊國家的交往、歷史和文化等打上深深的烙印。除了中國史籍文獻的記載,在不同時期的邊地屬國或域外國家、民族的文獻、史籍、藝術、文學、傳說等以及近現(xiàn)代的檔案和研究成果中,一定也記載或反映著他們對中原王國的了解、認識、情感和判斷,真實地反映著他們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戰(zhàn)略等等問題認識和態(tài)度。但是,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似乎更為欠缺,甚至缺乏對其他國家第一手資料的掌握。莫高窟“敦煌文書”的發(fā)現(xiàn)說明,至少在中國南北朝以降的歷史時期中,西域諸國存在有各種文字的文獻記載。另一方面,在兩河流域、波斯、中亞、印度等文明持續(xù)發(fā)達地區(qū)的王朝或國家,也產生有大量的文獻。近代民族國家成立以來,各國的文獻資料則更為豐富多樣。那么,各國在歷史時期中對中原王國的認識和歷史恩怨,在當代對中國的認識、情感和戰(zhàn)略判斷,他們自身的發(fā)展問題和長遠戰(zhàn)略等等,正是我們急需進行研究和掌握的,這也是推進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和現(xiàn)實基礎。
4.聯(lián)合研究絲綢之路沿線的歷史古跡和遺產
“絲綢之路”沿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沿線民族和國家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沿途民族、文化、藝術密切交往的遺跡。由于絲綢之路橫貫多國,支線眾多,又歷經國家更迭、民族攻略等歷史變遷,文化遺產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的歷史信息,適合也需要開展多國聯(lián)合研究和保護工作。2014年,由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獲得成功,本身就意味著開展聯(lián)合研究和保護的必然性。該遺產項目包含路線長度約5000公里,各類遺跡33處,遺產區(qū)總面積為42680公頃,遺產區(qū)和緩沖區(qū)總面積為234464公頃。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筑等遺跡,哈薩克斯坦境內有8處遺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跡。[7]除了列入遺產項目的內容外,沿線還有眾多未列入的古跡、遺址等遺產,也可以開展聯(lián)合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歷史告訴我們,與中國接壤的中亞國家是與“絲綢之路”、中國歷史和文化最密切的地區(qū),甚至可視為唐代歷史的一部分。據(jù)知,這里常年都有俄羅斯、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考古隊在從事發(fā)掘工作,而中國至今尚無考古隊在當?shù)毓ぷ鳌R灾挛覀冊谂c中國歷史和文化有密切關聯(lián)的國際“粟特學”、“突厥學”、“波斯學”等領域,少有建樹和發(fā)言權。這方面的缺憾,當然有著諸多歷史原因?!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的實施無疑是推動轉變的最好動力,轉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格局的實踐,也證明了我們自覺努力是可行方向。另一方面,為推動和開展聯(lián)合研究和保護工作,還需要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和搭建交流平臺,舉辦研討論壇,開展學術交流,借鑒保護技術,聯(lián)合出版成果,乃至聯(lián)合舉辦國際文化活動等等。
綜上所論,“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為當代“絲綢之路”的研究,提出了更廣泛更全面、更急迫更切實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堅實更現(xiàn)實的保障。我們今天的研究,理應在總結已有成果、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研究視野、領域和格局,克服舊有局限,立足一手材料,彌補以往不足,填補空白缺失,深化研究認識,拓展現(xiàn)實智識。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封閉和半封閉的“內向型研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于當代視野的研究需要,大力開辟“外向型研究”,既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的需要,也是與“內向型研究”互補結合的需要。只有具備開放的、雙向的研究視域和研究成果,才能保障將互學互鑒,互利合作落到實處?!敖z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同樣需要開放、雙向的研究視域,需要挖掘被忽視、被遮蔽的研究領域和問題,校正和豐富我們今天的認識,為實現(xiàn)互尊互信、文明互鑒、合作共贏奠定“民意相通”的歷史文化基礎。
[1][5][6]央視發(fā)布權威“一帶一路”版圖加入海上絲路南線[DB/OL].2015年4月14日,來源:網(wǎng)易財經綜合 http://money.163.com/15/0414/07/AN567 KKD00252G50.html.
[2][4]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DB/OL].2015年3月28日,來源:人民網(wǎng)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26764633.html.
[3]新華社.習近平:讓“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6-5-1(1).
[7]劉冕.中國大運河及絲綢之路申遺成功[N].北京日報,2014-6-23(13).
(責任編輯:杜 娟)
2017-02-20
李丕宇,男,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藝術史、文化遺產。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2.001
JO
A
1002-2236(2017)02-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