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嫻
談《觸龍說趙太后》的勸諫藝術(shù)
劉嫻
先秦歷史散文著作《戰(zhàn)國策》,記敘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斗爭。這些縱橫家們,能說會道,長于論辯說理。其言論,內(nèi)容精辟,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队|龍說趙太后》一文,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其勸諫、說理的藝術(shù)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
觸龍 勸諫 趙太后
先秦歷史散文著作《戰(zhàn)國策》,以記敘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斗爭為主要內(nèi)容。這些縱橫家們,能說會道,長于論辯說理。其言論,內(nèi)容精辟,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至今,還放射著燦爛的藝術(shù)光芒?!队|龍說趙太后》一文,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細細研讀,其勸諫、說理的藝術(shù)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F(xiàn)就文章的勸諫、說理的藝術(shù)作簡要分析。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承了趙國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趙太后執(zhí)政。此時的趙國,新舊更替,動蕩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國又乘機攻趙,連克三座城池。趙國禍不單行,處于危難之中。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拒秦,趙太后只得求救齊國,共同抗秦。而齊國提出條件,讓趙太后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zhì)方才出兵。作為母親,趙太后心理的天平傾斜到了個人的私情一邊。國難當頭,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勸諫,均遭斥責。趙太后甚至蠻不講理的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勸諫趙太后”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此情,老臣觸龍自愿擔當此任,出面勸諫太后。太后得知觸龍進見,知道他為勸說長安君做人質(zhì)一事而來,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準備。她怒氣沖沖,專等觸龍?zhí)岢龃耸拢R他個狗血噴頭,吐他一臉唾沫。心里話:好一個大膽的家伙,竟敢頂風勸諫,自找沒趣。然而,當老臣觸龍邁著急促而蹣跚的步子進見時,太后等來的不是勸諫之辭,而是從行走、飲食、身體等方面親切而又溫暖的問候和關(guān)心,這出乎她意料之外,也使她大為感動,“太后之色稍解”。隨之心里那根繃得很緊的警惕之弦不自覺的放松了,怒氣也漸漸消除了。豈不知,此時的趙太后正中了觸龍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也是觸龍勸諫策略的第一步。
觸龍和太后接上了話,此時還不能步入正題,因為談話才剛剛開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時如果談及人質(zhì)問題,太后馬上會翻臉不認人,必定會唾觸龍滿面。但誰都知道,觸龍晉見太后不可能只是為了問寒問暖,談話還要繼續(xù),怎樣才能讓談話既顯得合情合理,又自然會引到人質(zhì)問題上呢?觸龍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向太后提出給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差使的請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時為兒子作長遠打算。自己雖然腳有毛病,太后雖然怒氣沖沖,但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進宮求見太后,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龍和太后談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無形之中拉盡了兩人之間的距離,這一請求非但未遭拒絕,而且還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親人不愛子?于是她爽快答應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讓長安君做人質(zhì)”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里知道,這實際上是邁進了觸龍的圈套。
應當說,觸龍問候起居、關(guān)心孩子,都切中了趙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動趙太后的恐怕不是這些,而是觸龍的一句話,“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孩子是娘的心頭肉,做父母的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趙太后溺愛孩子,眾人皆知,觸龍從請托孩子談起,欲擒故縱,故意誘導趙太后談及“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從而自然引到趙太后疼愛孩子問題上,這就勾起了太后的愛子之情。在她看來,觸龍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憐的“知己”了。她不僅“笑曰”了,而且饒有趣味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開始毫不掩飾地向觸龍?zhí)宦缎嫩E了。這就為下一步談論如何愛子的話題奠定了基礎(chǔ)。
正當兩人就“愛子”問題不謀而合的站到同一戰(zhàn)壕里的時候,觸龍抓住契機,用旁敲側(cè)擊的激將法說太后疼愛燕后勝過長安君。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發(fā)了太后的反駁“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千回百折,終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說的一句話。此時,他才可以正八經(jīng)地談論他的愛子觀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辈⑶覐娜莼仡櫷略弧皨嬛脱嗪?,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極力夸贊太后愛燕后而為之“計久長”的明智之舉,以反襯出她愛長安君的“計短”。左師公這段話包含以下幾層意思:1、太后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考慮的;2、從對燕后的態(tài)度看,太后是深明大義,懂得是非,很講道理的;3、事實證明,父母疼愛子女并非一味溺愛,而且就拿太后本身來說,也有不溺愛的時候:既有不溺愛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愛的對象----自已的女兒燕后;4、太后對燕后并非沒有親子之情,只是從長遠考慮,使理智戰(zhàn)勝了感情。凡此種種,恰好與溺愛長安君形成鮮明對照。而造成這個鮮明對照的并非別人,恰好正是太后自已。由于觸龍不是像其他大臣那以太后送女兒燕后出嫁時,擔心女兒的長遠利益的事實,使太后深深認識到:要真心愛子女,就要為子女做長遠打算。太后承認了這一觀點。緊接著,觸龍步步進逼,從趙國的歷史說開去,列舉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實:“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微獨趙,諸候有在者乎?”他們都不存在了。這是為什么呢?于是觸龍順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豈非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豐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敝链?,言歸主題已到火候。觸龍便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長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的危害。從而也解釋了他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愛燕后的理由。這樣,就使趙太后陷入了既疼愛長安君,又不讓他出使齊國,為他作長遠打算的這種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對長安君的愛只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溺愛而已,這種溺子驕子就等于殺子。于是,趙太后深受感動,心悅誠服,慷慨應“諾”。觸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趙國。
觸龍之所以能說服趙太后,與太后并不是一個目光短淺,固執(zhí)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個深明大義、懂得是非、很講道理、有政治頭腦的統(tǒng)治者有密切關(guān)系。但是,能讓一個此時此刻位高又氣盛的老太太心悅誠服,這與此刻來進諫的人勸諫的技巧是息息相關(guān)的。
而說話技巧再高,它高不過“理”字?!妒茦I(yè)道經(jīng)》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lǐng),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lǐng)受,要有信用,要令人無懈可擊。說話的前提要講一個“理”字,觸龍的話最終所以能夠讓趙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zhì),關(guān)鍵在于他能夠在動之以情的基礎(chǔ)上,以理服人。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考慮的長遠一些,就要讓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僅僅依靠權(quán)勢、父母。站在客觀事實的角度,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cè)擊,明之以實,曉之以理,全部對話無一字涉及人質(zhì),但又句句不離人質(zhì)。迂回曲折之中盡顯語言奧妙,循循善誘之余凸現(xiàn)事情必然。
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為人處事離不開說話,要想把話說好,不妨多跟古人學學。
(作者單位:運河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