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友容
高三語文學困生作文教學的有效突破
姚友容
高三語文學困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如何讓這些學生在高考語文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關鍵在于幫助他們寫好高考作文。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針對語文學困生最為薄弱的作文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個性化教育,把他們召集起來,進行分階段的幫輔——每周三晚上一節(jié)課的作文輔導和訓練。
第一階段:訓練審題立意的能力。收集整理2014-2015年全國各省市的作文題,讓他們進行審題立意的訓練。一次3道題,分別批閱講解,指出他們審題中的問題及可以改進之處,并提供高考作文佳作供他們賞析,讓他們嘗試說出優(yōu)秀作文可取之處,對他們正確的評點及時表揚,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第二階段:訓練論證方法,兼顧文章結構。對于學困生來說,事例論證、對比論證是他們最熟悉的論證法??墒牵鶕?jù)考試大綱發(fā)展等級的要求“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nèi)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可知,因果分析法在議論文寫作中能更勝一籌。那么該如何指導這種“因果分析法”呢?
先學習“一果三因式”,以“史上溫暖圖書館”為例,展開因果思維訓練,掌握“六段式”議論結構。
(一)引材料,闡述“是什么(怎樣)”:流浪漢進館閱讀是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
(二)為何這樣?(內(nèi)外因,3點原因)
原因一:圖書館是公共資源、公共場所,正常公民都可以享用,求知面前人人平等。(外因1:從圖書館的特點分析)
原因二:時代進步了,社會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文明、和諧。流浪漢就館閱讀的文明、和諧的體現(xiàn)。(外因2:從社會因素分析)
原因三:拾荒者、流浪漢,他是精神正常的公民,他與其他讀者不一樣就是經(jīng)濟差距,在追求知識、精神人格方面是平等的。(內(nèi)因:從正常公民的權益分析)
(三)要怎樣:針對這種、這類問題,我們要怎么做(措施分析)
針對這種歧視弱勢群體,拒絕他們享用公共資源、參與公共活動的行為,呼吁:
政府要有政策保障支持,給弱勢人群溫暖與關愛;要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讓學生不嫌棄甚至關心、關愛弱勢群體。
(四)總結扣題,首尾呼應。
在對學困生進行因果思維分析訓練的同時,讓他們掌握議論文基本的寫作框架。經(jīng)過兩個月的幫輔,這些學困生在階段考中作文成績大有提升。作文成績質的飛躍,客觀上也滿足了他們的功利性,因此這些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語文學習當中。
第三階段:繼續(xù)訓練說理方式,學習“讓步說理”和“類比說理”。還是以“史上溫暖圖書館”為例。
“讓步說理”:在第一段引材料,闡述了“是什么(怎樣)”后的第二段,教他們“讓步說理”,用“不可否認”,“誠然”等表示承認某種與觀點相反的現(xiàn)象,或表示可能存在的現(xiàn)象,或幾種選擇中的更好,目的是更辯證。
例:不可否認(誠然),這些拾荒者、流浪漢進館讀書、聽音樂等可能會存在衛(wèi)生、服飾穿著等不太整潔的一面,部分讀者嫌棄他不衛(wèi)生,不文雅,影響了自己的閱讀,產(chǎn)生了不良的歧視的情緒,這些現(xiàn)象可能會出現(xiàn)的。
但是他也是一個正常的公民,他有權力享受公共資源,有權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因此我認為流浪漢、拾荒者進圖書館閱讀是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
“類比說理”:在“因果分析法”之后的段,可以補充“類比說理”。即類比分析產(chǎn)生現(xiàn)象的背景,進而歸納產(chǎn)生問題、現(xiàn)象的根源、意義、影響(壞的方面——危害,好的方面——價值)。
例如:諸如此類的流浪漢、拾荒者在生活中公共場所受歧視還有:流浪漢等弱勢群體乘坐公共汽車、流浪漢到餐館就餐,甚至他們的家屬都受歧視。為什么呢?精心反思,就是等級觀念作祟,就是文明低下、修養(yǎng)不高的表現(xiàn),是對底層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的不尊重。其實這種歧視產(chǎn)生的危害不小,容易讓人更加自卑、自閉,更容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犧牲生命等危害。(類比-根源-危害)
經(jīng)過近半年的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幫輔,這些學困生在基礎等級和發(fā)展等級這兩個方面都得到規(guī)范的訓練,基本上悟出了寫作的規(guī)律,在2016年的4月省質檢中,他們的作文都上了新臺階,平均得分43.5,比原先未幫輔前的30.6分提升12.9分。
學困生的個性不同、經(jīng)歷不同,興趣也千差萬別。如能發(fā)揮他們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寫作題材,讓他們借助“熟識”,寫出別樣精彩的文章來,無疑是抓穩(wěn)得分點的極為有效的策略。同時,讓學困生結合自己的寫作特點,形成一種相對成熟的思維模式,從而快速成文。為此我們教給學困生一套寫作思路——“推迭式”:梳理選定、對接勾連、整合歸納來應對考場作文題。
1.梳理選定:就是根據(jù)考場上的作文題,對自己熟悉的題材進行梳理,深入挖掘自己所熟悉的這一題材的意義點,從中選定一個與考場作文題主旨契合的意義點。
2.對接勾連:就是從自己熟悉的這類題材梳理出的不同角度、不同意義點中選定的某個意義點,用一兩句話與本次作文的作文題搭建起一座橋梁,使之對接勾連起來。
3.整合歸納:就是把自己熟悉的這類題材選定的某個意義點與作文題有共同點或相似點的內(nèi)容整合歸納在一起,而后闡述分析連綴成篇。
比如,有的學生很喜歡被譽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的建筑師王澍,對他的事跡了如指掌,我們就教給他們挖掘“王澍”這一人物的角度和意義點的方法。
扣住王澍“讓自己沉寂10年”這個核心內(nèi)涵進行挖掘。可以采用“追問法(由果溯因)”追問:為什么王澍“讓自己沉寂10年”?他是為了積聚能量,這樣就有了“目標、積累”相關的意義點。怎樣積累能量?要探索,要創(chuàng)新,要持之以恒,要守住寂寞。這樣不斷地“追問”,王澍這一人物題材的意義點就能被不斷挖掘出來,從而為不同的作文題服務。
如果考場作文是以“目標”為話題,那么就可以運用自己“熟悉”的王澍這一題材,按照“推迭式”思路進行寫作:
只有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觀點)。所謂切合實際,就是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浮夸,不空想。只有定立這樣的目標,才可以引領我們通向成功的道路(通過闡釋,選定與話題相一致的意義點)。面對“切忌急功近利,要多思索,多體驗”的導師叮囑,王澍定下了沉寂10年為未來積聚能量的目標,他守住寂寞,厚積薄發(fā),終于成就了《瓦園》的驚艷出世(用王澍題材中的這一意義點對接勾連起與話題的共同點)。如果王澍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定下積聚能量的目標,而是為了追名逐利,他日后能有系列經(jīng)典建筑的相繼問世嗎?可見,我們無論干什么事情固然要有目標,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根據(jù)實際情況確立目標,因為這才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整合語段,舉例分析說理,照應段首觀點句,并加以總結)。
以此舉一反三,讓他們活用自己“熟悉”的題材,這樣不僅可以使自己熟悉的題材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而且寫作思路清晰,邏輯嚴密,閱卷老師一看即明。這樣,作文分數(shù)的增長就不在話下了。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閩清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