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珍
女大學生正確生命觀缺失的四維因素剖析及對策
謝秀珍
女大學生認知特點與情緒特點的獨特性、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內容的缺位、家庭教育觀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錯位,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信息傳媒的影響,四者構成了女大學生正確生命觀缺失的主要因素。開展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觀教育,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當前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女大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必須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合力。
女大學生;生命觀;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67世界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是生命,沒有生命的世界是空洞的毫無生機的世界。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史中,人類在不斷追尋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而個體生命也越來越受到關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苯陙恚髮W生自殺事件屢見報道。2009年,這種自殺趨勢越發(fā)明顯,僅上半年北京市就有14名大學生自殺。[2]廣東省教育廳在2010年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上透露,2009年全省共有26名大學生自殺身亡,另有5人自殺未遂。[3]2015年4月10日,天津師范大學的一名大一女生在宿舍內燒炭自殺身亡。[4]2016年11月21日,嶺南大學一名鐘姓女生因感情及家事問題困擾,在宿舍內吊頸自殺。[5]同時,不斷有大學生虐待小動物的事件發(fā)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來噓聲一片。女大學生校園暴力、吸毒等行為已非偶然事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個性心理等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人與人之間豐富的情感被網(wǎng)絡隔離得支離破碎,人際關系逐漸淡漠。正如羅洛·梅所言:“當個人的內在生活開始枯竭,感受力下降,冷漠感增加,個人無法影響或真正接觸到另外一個人時,暴力便成為直接接觸到外界的一種瘋狂驅動力?!盵6]87生命的形成與繁衍都是大自然神奇的創(chuàng)造,生命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而某些女大學生對此無法認知,更何談珍惜和尊重生命呢?以上案例是部分女大學生畸形生命觀的表現(xiàn),雖然不能反映女大學生生命觀的整體狀況,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一些女大學生對生命的本質和意義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我們有必要靜下心來叩問,到底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生命觀是人們對于生命的總的認識、態(tài)度和看法,它是一個哲學范疇,是在對各種生命現(xiàn)象觀察和認識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來的理性認識。它既包括對“生”的理解,又包括對“死”的態(tài)度。生命觀不僅是對人的生命的總體看法,而且包括對于他人、社會和自然的認識,同時還受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影響女大學生正確生命觀的因素主要有女大學生認知特點與情緒特點的獨特性、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內容的缺位、家庭教育觀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錯位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信息傳媒的影響四個維度,部分女大學生正確生命觀缺失是這四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女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擁有更多的知識,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辨別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客觀世界進行理性的思索。同時,女大學生心思細膩,多愁善感,當她們沉靜下來思考政治、哲學、生命的意義以及其他抽象問題時,往往因為對生命黑白無常的凄涼認知、對人生意義的糾纏不清,而心生無限感慨,情緒變得憂郁悲觀。當理想主義和理性認知共同遭遇現(xiàn)實人生時,她們常常陷入困惑和茫然狀態(tài)之中。
根據(jù)聊城大學2013年10月對2013級600多名學生開展的SCL—90量表心理健康測試結果,女生抑郁、焦慮的平均值及高分組的比例都高于男生,可見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不如男性大學生。大學階段是女大學生人生發(fā)展歷程中極其特殊的時段。這一時期,女大學生的生理發(fā)育已經(jīng)完成,但心理發(fā)展還未完成,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世界觀、人生觀還未最后形成,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還處于不斷思索和探討之中。因此,她們的心理容易波動,愛鉆牛角尖,甚至造成行為和情緒上的失控。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市場經(jīng)濟的激烈競爭,女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也日益增大,生活節(jié)奏日益緊張,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疲憊和壓抑。自我國1999年高考擴招以來,高校畢業(yè)生被全面推向市場,單位和個人雙向選擇就業(yè),出現(xiàn)了年復一年的就業(yè)困難局面,加之用人單位歧視女生等現(xiàn)象的存在,女大學生就業(yè)危機感更為強烈。聊城大學2015年9月對2012級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有11.23%的女大學生對未來的工作、生活和事業(yè)缺乏自信心,對獲得美滿生活感覺沒有希望,有34.72%的人對獲得稱心工作信心不足,22.06%的人對獲得事業(yè)成功沒有信心。由此不難看出,在長期的競爭和壓力下,女大學生更易產(chǎn)生心理焦慮、彷徨和困惑,部分女大學生的心理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一狀況影響了女大學生對幸福人生的渴望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不利于她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要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而受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高校出現(xiàn)了重實用、重技能、重利益的獲得而輕人類精神、輕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問題。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獲得某些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用公正觀去開拓人類的心魂。很多女大學生在學校里只受到了技能的培訓,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熏陶很少,她們對生命的看法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通過課堂之外的途徑,如各種社會傳媒、書籍等來形成對生命的樸素認知。這致使當代女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面對一些人生問題,有些人漠然視之,有些人茫然無措,甚至出現(xiàn)悲觀、消極情緒而一蹶不振。
高校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尊重學生的自身特點,實現(xiàn)學生個性發(fā)展,按照學生的個體性、階段性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但現(xiàn)實中的教育卻是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制造成標準化的產(chǎn)品。盡管我國一直在提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把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確立為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但實際上教育效果亟待增強。
而生命觀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關乎生命觀的課程、實踐等教學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只是在教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門類里有初步的探討。在教育實踐中,系統(tǒng)性、全面性的方略還沒有形成,沒有像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那樣形成生命觀教育的成熟的體系。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從小學階段就開設有相應的課程,教育學生如何正視生死、珍愛生命、珍惜人生,并開設有相應的實踐體驗課,通過模擬親人離世的場景來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別爾嘉耶夫在《論人的使命》中認為:“死亡問題是生活中最深刻和最顯著的事實……只有死亡的事實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有死亡,假如在我們的世界里沒有死亡,那么生命就會喪失意義?!盵7]56只有實踐的真切體驗,才能使學生站在思維的高度來體驗生活、審視生命,真正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而才能善待生命、珍惜人生。
古人所說的“養(yǎng)不教,父之過”,強調了家庭對個人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接受父母的教養(yǎng),父母是他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世界觀等都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中。傳統(tǒng)上,父母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及其期望是不一樣的,對男孩一般都要求獨立、大膽、有創(chuàng)造力等,而對女孩則要求乖巧、聽話、溫順等。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第二性征的發(fā)育,父母對女孩的期望還往往開始降低,同時對她們的行為進行更嚴格的約束,如,不放心女孩單獨旅游,不允許女孩與異性同學過多接觸,等等。
每個人的行為方式、理想情趣、生活態(tài)度等都與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在當代中國,因為過多獨生子女的產(chǎn)生,導致很多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致使一些孩子逐步形成了自私、傲慢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這是一種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物質的豐富和外部誘惑的增多,一些夫妻關系趨于淡漠,父母對孩子忽視和放任,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冷漠、放縱任性,做事善于投機取巧等,這是一種忽視型教育方式;還有一些家長教育方式過于強硬、簡單,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意志去做事,不顧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想法,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一種專制型教育方式。而且,一些家長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一些女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缺乏學習以外的能力,很難適應大學生活,從而造成心理上的焦慮、自閉、抑郁等問題,對人生產(chǎn)生悲觀失望情緒。
在我國,以市場經(jīng)濟為主導的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使社會變遷日益劇烈,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傳統(tǒng)的集體主義觀念在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經(jīng)濟沖擊下,出現(xiàn)了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畸形價值觀念的發(fā)展,一些人沉醉在物質文明帶來的快樂中不能自拔,過分享受物質生活而忽視生命的價值,精神生活無聊乏味,甚至連人生都變得空洞而支離破碎。隨著人類駕馭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生命卻被逐漸工具化,無法領悟活著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就像羅洛·梅所說的那樣:“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的人們所遭受到的最大問題是‘空茫感’的問題??彰8械膩碓雌鋵嵤莵碜匀藗兪淞耸澜?,人們失卻了與世界、他人和自己溝通的途徑,即人們不知自己置身于世界中的哪個角落?!盵8]107這種“空茫感”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人們對身外事物的冷漠和不關心。
信息的多元化,社會傳媒的無孔不入,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尤其是網(wǎng)絡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技術,深刻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但是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部分女大學生整日沉浸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中,不愿與他人交流,感情冷漠,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被隔斷;一些女大學生逐漸被“快餐文化”所浸染,生活失去了本該有的豐富和熱情,她們對生命的存在產(chǎn)生懷疑,感覺生命無意義,從而不求進取、自暴自棄。另外,由于網(wǎng)絡傳播的跨時空性、信息自由化、交往隱蔽性等特點,致使對信息源的限制及對信息過濾的難度較大,各種非法、色情、虛假信息充斥網(wǎng)絡,也毒害了一些辨別能力較差的女大學生。
同時,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多種價值觀念互相沖突與碰撞,極易造成一些女大學生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在價值取向上出現(xiàn)混亂現(xiàn)象,在精神世界上出現(xiàn)無助感、失落感和空虛感。而學校又缺乏有力的引導,當女大學生面對生命的困惑而又無法有效解決時,一些人開始萎靡消沉,渾噩度日,一些人開始懷疑人生,懷疑社會,甚至走上了輕生的道路。
綜上所述,開展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觀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女大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要通過開展生命觀教育,將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加以塑造和錘煉,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幫助她們認識和提升生命的意義,獲得人生的真諦,提高生活的質量。對女大學生加強生命觀教育,必須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合力。
1.夯實基礎性生命教育
女大學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高校要在幫助她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礎上,構筑有利于提升女生生命觀的新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要引導女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所蘊含的真諦,掌握生命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真正懂得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用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看待生命、看待死亡。要引導女大學生認真思考人生,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價值,思考怎樣在有限的生命中綻放無限的能量。要激勵女大學生積極融入社會實踐中去,將個人生命觀融入社會觀之中,勇于面對挫折、失敗,擔當起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賦予的責任,實現(xiàn)遠大理想和抱負。同時,還要對女大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生存方法的教育,教會女大學生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幫助她們形成體驗生活、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用豐富多彩的生活充實生命的內容。針對女大學生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判標準出現(xiàn)的多元化趨勢,要加強女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引導她們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關愛他人,心系社會,忠于祖國,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的幸福,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
2.構建完整的生命觀教育體系
高校加強女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不能只是進行簡單的理論式貫通,而是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構建完整的教育體系。首先,要將生命觀教育納入學校基本教學內容之中。高?,F(xiàn)已普遍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生命觀教育也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部分內容進行授課,并針對不同年級,設計不同的生命觀教育課程方案。例如,針對大一女生可以進行適應教育,幫助女生適應新的環(huán)境、新的人際關系,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學會生活上的自理和學習上的自立;針對大三女生可以進行戀愛觀教育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引導女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就業(yè)觀,正確面對個人感情和就業(yè)中的壓力。
其次,加強教師生命觀教育意識的培訓。專業(yè)教師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為人處世、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要提高教師的生命觀素養(yǎng),建設一支人生境界高、信念堅定、自我修養(yǎng)高的教師隊伍。輔導員作為專職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學生日常接觸較為密切,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也較為直接。輔導員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chǎn)生著影響。因此,要選拔、任用思想境界較高的教師擔任輔導員工作,并且根據(jù)高校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和指導,使輔導員真正做到將人文關懷貫穿到學生工作中去,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隨時進行關注,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情感、人際關系、就業(yè)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等方面有障礙或存在問題的女生給予更多關注,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再次,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作用。生命觀教育強調的是對人的靈魂的塑造和人文素質的提升,是要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活,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因此,對女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不只限于第一課堂,還需要讓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在實踐中去感受和體驗。學??梢越M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教育活動,如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愛心捐助等,通過這些有意義的實踐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女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
3.建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
加強女大學生生命觀教育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支持和參與。家長需要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支持,生活和事業(yè)上互相幫扶,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懷,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喚醒她們對生命的感悟,對他人產(chǎn)生生命的關愛,從而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父母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品格,促使她們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父母還要多與學校老師、班主任溝通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的問題,齊心合力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4.優(yōu)化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形成教育合力
生命觀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家庭,整個社會都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大環(huán)境,是生命觀教育最生動的大舞臺。當前,社會文化環(huán)境被過度商業(yè)化運作的大眾文化所浸染,越來越多的不健康的語言、畫面充斥在網(wǎng)絡上,兇殺暴力、變態(tài)自私、吸毒淫穢等丑陋的東西毒害了一些辨別力較差的女大學生。針對這種現(xiàn)象,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貫徹好黨的文化政策,把握好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加強文化傳播的監(jiān)管和檢查。各類新聞媒體、宣傳部門要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加大力度宣傳生命的意義,引導青年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而對于一些女大學生的自殺行為,媒體不能因為某些商業(yè)利益而過度夸張和渲染,要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生命觀教育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是學生本人、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任務,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影響生命觀教育的有效開展,因此,各方面要密切配合,發(fā)揮合力,共同促進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春花.女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困惑及其對策研究[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
[3]肖華.在校大學生自殺引發(fā)的高校法律責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大一女大學生燒炭自殺死前囑咐媽媽照顧好自己[EB/OL].中國青年網(wǎng),http://news.youth.cn/sh/201504/t20150430_6607289.htm,2015-04-30.
[5]黃麗潔,何平月.淺析大學生自殺的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J].法制博覽,2017,(3).
[6](美)羅洛·梅.愛與意志[M].蔡伸章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7](俄)別爾嘉耶夫.論人的使命[M].張百春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8]謝曼盈,潘靖瑛.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探研——從心理學與哲學觀點檢視使生命有意義的要件[R].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教學與成果研討會,2002.
責任編輯:董力婕
Four-dimensional Analysis of Life Valu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XIE Xiuzhen
The four-dimensional factors that mak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ack correct life values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the uniqueness of their cognition and emotion,the rigid higher education and lack of relevant education,the fixed and wrong family education,and the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mass media.Developing life value education can guide fema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ife outlook and values.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life valu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ultivating mentally healthy female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o strengthen this kind of education, we must optimize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families,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7.03.005
:2017-04-13
G776
:A
:1007-3698(2017)03-0035-05
謝秀珍,女,聊城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52059
本文系山東省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研究項目2013年立項課題“新時期高校女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C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