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二幼兒園 吳耀群
來自清涼山公園的驚喜
南京市第二幼兒園 吳耀群
幼兒園附近有個清涼山公園,我們的“戶外活動周”地點就選在了這個公園里。
我們這組的孩子有的要去找蝸牛,有的要去找果子,還有的要去看花、看樹葉,大家興致勃勃走下臺階向計劃的路線出發(fā)。這時,走在后面的兩個男孩突然發(fā)現(xiàn)路面上有一條小蟲在扭動。它蜷縮的身體上沾滿了泥土。“這個是什么!”他們驚呼,“是壁虎!”左右圍攏上來兩個男孩,“不是,是蝸牛!”又來了兩個小女孩?!笆球隍迹 比嗽絹碓蕉?,原先走在前面的孩子都急忙奔跑過來圍觀?!笆球球荆∥覀冏蛱炜吹竭^的!你看它的身上沾滿了泥土?!薄芭叮瑢?,昨天我們看到過的,是泥土中的蚯蚓!”孩子們對小路上的突發(fā)事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
此時,我不禁問道:“蚯蚓不是在泥土里的,怎么會在這寬敞的路面上?”“對哦,為什么會在這里呢?”“它一定是被昨夜的雨水沖到這里的,它回不了家了!”“它的家在泥土里?!薄八鼤伤赖?!”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一個孩子提議:“我們把它送回家吧!”另一個孩子說:“它不會死的,它會變成兩個?!蔽覇枺骸笆裁磿r候它會變成兩個?”“我來踩一腳,把它踩出兩個”一個孩子就要抬起腳踩,另一個孩子急忙說:“不能踩,會踩扁的,它回不了家了。”“我們把它送回家吧!”兩個男孩子拿來一根小樹枝將蚯蚓挑起來,送到了旁邊的花圃里。
作為孩子們的老師,我們總有一種“想要教”的沖動,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告訴他們答案,但恰恰是教師“過于敬業(yè)”的教育行為,替代了本該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空間。我很慶幸,在剛剛的那一瞬間,抑制住了“教”的沖動,轉化為站在兒童視角的提問,激發(fā)了他們自己思考、同伴分享、經驗建構,兒童的學習就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雨后,走在清涼山公園曲折幽靜的小路上,一陣陣夾雜著小草和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七八個孩子沿著小路在觀察植物的葉子,走在小路最前面的孩子簇擁著老師,仔細地聽著老師的提問和講解:“大大的芭蕉葉葉脈是什么樣的?”落在最后的幾個女孩子自己在談論著。我在想:她們不想聽老師講解嗎?還是聽不見?這幾個孩子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呢!我好奇地走向他們,只見,其中一個小女孩在地上撿起一片樹葉,她發(fā)現(xiàn)石塊的一個小坑里有積水,就用小樹葉盛起一些端給朋友看。她小心翼翼地走過來,面帶微笑,說:“看,葉子里能盛水?!逼渌男』锇楸晃×耍布娂姄炱鸬厣系臉淙~去嘗試盛水?!翱墒?,這有什么神奇的呢?”我心里這樣想著不禁走過去,看到那個小女孩自言自語說:“它不會濕,葉子盛水不會濕?!蔽也遄煺f:“那么用紙巾盛水怎么樣呢?”“那一定會爛掉,哈哈!”周圍的幾個小女孩一起開心地笑起來,我也被快樂的氛圍感染,開心地笑起來。我想:幸好我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群小女孩,兒童的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看似沒在聽老師講解卻在游戲中主動探尋、學習了!我突然理解了孩子們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
陳鶴琴老先生將“大自然”“大社會”比作“活教材”。《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清涼山公園活動周,突破時空限制,讓孩子們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深度體驗、感受、探索、學習。這一路上孩子們收獲的驚喜很多,但收獲更多的是我們老師。這讓我們看到“戶外大課堂”的魅力,大自然就是巨大的教學資源庫,就是孩子們主動成長的實習場。大自然讓我們看到了課程呈現(xiàn)的另一種打開方式,看到了促進兒童發(fā)展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