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贏得偉大勝利的法寶
——紀念《實踐論》《矛盾論》發(fā)表80周年

2017-01-24 20:48:25許全興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實踐論辯證法矛盾

許全興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海淀 100091)

贏得偉大勝利的法寶
——紀念《實踐論》《矛盾論》發(fā)表80周年

許全興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海淀 100091)

毛澤東集革命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于一身。他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革命經(jīng)驗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精華三者結合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秾嵺`論》《矛盾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也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發(fā)展為現(xiàn)代的新形態(tài),是人類哲學史上閃耀著異彩的明珠。它們?yōu)橹袊伯a(chǎn)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指導下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實踐論》《矛盾論》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chǎn)黨贏得偉大勝利的法寶,是必讀的經(jīng)典。

毛澤東;《實踐論》;《矛盾論》;中國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tǒng)哲學

引子 毛澤東靠什么贏得新中國

毛澤東,一個生于湖南韶山?jīng)_的普通農(nóng)家子弟,沒有上過大學,只是一個師范畢業(yè)生,在北京大學李大釗手下當過幾個月的圖書館助理員,但他經(jīng)過28年的艱苦卓絕的奮斗,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建立了新中國,扭轉了中華民族從明朝中期以來走下坡路的衰頹之勢,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新中國成立后,又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上取得新的偉大勝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jīng)濟體系,與舊中國相比,整個社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深刻變化,也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和理論準備。

毛澤東的一生,在歷史長河中,真可謂彈指一揮間。毛澤東靠什么贏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新中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這是我們這些后來者值得深思的。

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國際國內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沒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的勝利。沒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的勝利,就沒有五四愛國運動,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和中國共產(chǎn)黨在那時的成立。沒有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沒有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革命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取得勝利,即使勝利了,也很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國際條件。就國內條件(這是主要的)而言,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其社會矛盾的尖銳性、復雜性、曲折性是世所罕見的,成了東方矛盾的焦點和東方革命的中心。中國革命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后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客觀條件僅僅為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指揮革命戰(zhàn)爭、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廣闊的歷史大舞臺。毛澤東靠什么思想武器在一個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相對落后的東方大舞臺,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令世界驚嘆的活劇呢!

筆者以為,既不是靠孔夫子主義,也不是靠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而是靠馬克思主義哲學。

時勢造英雄。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yè)造就了眾多的領袖人物,而毛澤東是眾多領袖人物中的出類拔萃者,是領袖中的領袖。毛澤東之成為領袖中的領袖,既不是他人加封的,也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玩弄陰謀權術整人起家的,而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毛澤東之成為領袖中的領袖,這與他個人的特點分不開:(1)有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宏圖大志;(2)“性不好束縛”,“不盲從他人是非”,“好獨立蹊徑”,具有創(chuàng)新品格;(3)有淵博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主張中西文化互補;(4)注重社會調查,“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5)終身酷愛哲學,有一顆哲學頭腦,有很高的哲學素養(yǎng)。在這諸多因素中,最后一個至關重要。正是由于他有一顆哲學頭腦,注重哲學的學習與運用,善于從哲學上思考中國革命,因此,他比其他領袖人物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能抓住關鍵,掌握方向,站在時代前列,頂住了包括斯大林和共產(chǎn)國際在內的一些錯誤主張,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共產(chǎn)黨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最終取得勝利。如鄧小平所說:“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xiàn)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盵1 ]148

毛澤東集革命家、軍事家、哲學家于一身,善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中國革命經(jīng)驗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三者的精華結合起來,進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寫出《實踐論》《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這樣的名著,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在《兩論》以后的政治、軍事、黨的建設、經(jīng)濟、文化、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包括戰(zhàn)勝敵人、奪得勝利的三大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均可看成是《兩論》的展開和在實踐上的運用。從這方面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是在《兩論》指導下取得的。《兩論》是法寶中的法寶。

經(jīng)毛澤東的倡導,重視哲學的學習、運用和研究成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毛澤東逝世后,他的后繼者鄧小平、陳云等繼承和弘揚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恢復和發(fā)展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號召學習《兩論》等哲學著作,用毛澤東哲學思想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進到新的歷史時期,創(chuàng)造了令世界驚嘆的奇績。

總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哲學成為黨的事業(yè),民族的事業(yè)。《兩論》讓毛澤東和中國共產(chǎn)黨贏得了新中國?!秲烧摗肥侨〉弥袊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法寶。今年是《兩論》在延安發(fā)表80周年,筆者撰寫此文以志紀念。

一、毛澤東為什么要寫《兩論》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時代的需要而產(chǎn)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遵守,但實踐是發(fā)展的,單靠老祖宗不行,需要創(chuàng)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毛澤東說:《兩論》“都是適應于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盵2]109

為什么“不能不寫”?

首先是為了從思想理論上清算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損失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為了給即將來臨的抗日戰(zhàn)爭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

如前所說,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國成為東方矛盾的焦點和東方革命的中心。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國革命怎么搞?這是世界革命史上從未遇到的新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失敗后,從中國實際出發(fā),開辟了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形成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取得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四次“圍剿”的勝利。但當時的黨中央,盲目執(zhí)行共產(chǎn)國際和斯大林的指示,照搬外國經(jīng)驗,否定毛澤東的正確理論和路線,將毛澤東排擠出對黨和軍隊的領導集體,結果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左”傾錯誤,幾乎斷送了黨和紅軍。1935年1月,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保證了長征的勝利。

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根據(jù)形勢變化,首先解決最緊迫的政治路線,制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和策略。繼之,1936年12月,到紅軍大學講授并寫作《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系統(tǒng)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教訓,批判“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該書的顯著特點是充滿了唯物論辯證法,對“左”傾軍事路線進行深刻的哲學批判,將軍事理論與哲學思想融為一體,是一本杰出的軍事哲學著作,已具《兩論》雛形。在毛澤東看來,這還不夠,還不是專門的哲學著作。為了揭露錯誤路線的認識論根源,從根本上克服主觀主義,糾正黨的錯誤路線,就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提高全黨的思想理論修養(yǎng)。為此,毛澤東著力研究哲學,在1937年春夏應邀到抗大講授辯證法唯物論(講課因“七七事變”而中斷),編著《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兩論》是其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兩節(jié)。

在講課時,他反復指出,辯證法唯物論是無產(chǎn)階級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高度的和嚴密的科學性,同徹底的和不妥協(xié)的革命性密切地結合著的、一種最正確的和最革命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如果不懂得它,我們的事情是辦不好的,會犯錯誤。但如果懂得了它,那就能生出絕大的效果。他強調指出:“辯證法唯物論對于指導革命運動的干部人員,尤屬必修的科目。”[3]10由此看來,長征到陜北后,毛澤東發(fā)憤讀書,研究哲學,寫作《兩論》,為即將開赴抗日前線的將士們講授哲學,決不僅僅是為了回擊教條主義者用“狹隘經(jīng)驗論”的帽子對他的誣蔑,也不只是為了徹底清算黨內錯誤路線,而是有更深刻的考慮,為即將來臨的抗日戰(zhàn)爭作理論準備。這種理論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自己磨制指導抗日戰(zhàn)爭的思想武器,猶如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不久,為了批判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寫作《帝國主義論》而在瑞士伯爾尼潛心研究黑格爾哲學一樣。二是為即將開赴抗日前線的將士們進行思想理論武裝,也為全黨迎接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進行思想理論準備。

以上說明了毛澤東寫作《兩論》的直接的實踐的需要,這是許多研究者都說到的。筆者認為,從哲學史看,寫作《兩論》還有理論上的需要,是實現(xiàn)人類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看,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為無產(chǎn)階級世界觀方法論奠定了科學基礎,但他們沒有為自己的哲學思想構建一個理論的邏輯體系。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盵4]142在辯證法方面,他提出了辯證法的十六要素,并歸結說:對立統(tǒng)一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需要“說明和發(fā)揮”[4]192。遺憾的是列寧未能對認識辯證途徑和辯證法核心展開說明和發(fā)揮。20世紀30年代前期,蘇聯(lián)哲學家在編著哲學教科書時試圖對列寧提出的認識辯證途徑和辯證法核心加以展開和說明。他們雖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概念,但未能形成一個邏輯體系,未能完成列寧提出的“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只是為完成“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做了最初的嘗試和提供了思想資料。

人類哲學思想發(fā)展有它自身的內在邏輯。到了20世紀30年代,完成對認識辯證途徑和辯證法核心的“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發(fā)展的邏輯必然。毛澤東在抗大講哲學,特別用心寫作《兩論》,系統(tǒng)地、完整地、深刻地闡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理論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學說,就是為了完成列寧提出的“說明和發(fā)揮”任務。至于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發(fā)展,由中國的毛澤東來實現(xiàn),將在后面論及。

再從中國哲學史看,毛澤東著述《實踐論》對中國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知行學說做出了科學總結。中國哲學和歐洲哲學在認識論上關注的著重點有顯著不同。歐洲哲學的重點是理性和邏輯思維,重視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關系的討論,形成了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兩大派。中國哲學則不同,從先秦起就注重知與行關系的討論,到宋明時期則在知與行的先后、輕重、難易、分合等問題上展開爭論,形成了較系統(tǒng)的不同的知行學說。到了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從知行問題入手,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一反傳統(tǒng)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知易行難說”,提出了“知難行易說”。他在論證“知難行易說”時對知行關系做了多方面的探討,強調知的指導作用,“能知必能行”。他賦予知、行以現(xiàn)代的內涵,有不少合理的積極內容。但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依據(jù)現(xiàn)代社會的分工,提出了“知行分任”的觀點,未能唯物而辯證地解決知行關系。蔣介石則拋棄了孫中山知行學說中的積極成果,發(fā)展其中的消極因素,提出了愚民的力行哲學。毛澤東對中國哲學史、包括近代以來的知行學說有著大略的了解。他將孫中山的知行學說推向革命方面,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唯物而辯證地闡明了知與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他用“論實踐和認識——知和行的關系”作為《實踐論》的副題赫然標出,并在文中論及“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他在結尾時再次強調:“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边@些表述,都顯示出毛澤東是在有意識地對兩千多年爭論不休的知行關系做出唯物而辯證的當代總結,糾正“知行分任”的錯誤觀點,將知行學說提到新的水平?!秾嵺`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發(fā)展的必然,也是中國哲學認識論發(fā)展的必然。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主要內容是矛盾學說,即天才地猜測到事物內部矛盾著的雙方(陰陽)的相互作用是事物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看到了對立面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和互相轉化,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相反相成”、“物極必反”、“萬物皆有對”、“一分為二”等思想即是。這些辯證法思想不僅存在于哲學著作中,而且滲透到政治、軍事、道德、文學藝術、醫(yī)學、自然科學和宗教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從毛澤東的早期著作看,他熟諳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他的《矛盾論》將中國古代樸素的矛盾學說賦予了現(xiàn)代的內容和形態(tài),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總之,毛澤東寫作《兩論》,在實踐上是為了清算以教條主義為特征“左”傾錯誤和指導即將來臨的抗日戰(zhàn)爭做理論準備;在理論上是為了完成列寧提出的對認識辯證途徑和唯物辯證法核心的“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并將中國傳統(tǒng)的知行觀和矛盾學說現(xiàn)代化。

二、毛澤東為什么能寫《兩論》

列寧提出的對認識辯證途徑和唯物辯證法核心“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由毛澤東在20世紀30年代完成,這并不是偶然的。

“事物的辯證法創(chuàng)造觀念的辯證法”[4]165。毛澤東之所以能完成列寧提出的“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首先是如前面所說的,十月革命后中國社會矛盾的尖銳性、復雜性和曲折性為世所罕見(可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逐漸成了東方矛盾的焦點和東方革命的中心。《兩論》正是中國社會客觀矛盾運動辯證法的理論反映。戰(zhàn)爭是人類矛盾斗爭最高形式,也是人類能動性最高表現(xiàn)??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其次是中國革命經(jīng)歷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與失敗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與失敗。只有經(jīng)歷了革命戰(zhàn)爭的兩次勝利與兩次失敗的實踐,才能對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才能對認識的根本規(guī)律有深切的理解,也才能著述《兩論》。在此之前是難以做到的。

從主觀條件講,因為毛澤東兼具革命家、軍事家和哲學家的優(yōu)點。

毛澤東從學生時代起就重視哲學,提出改造中國“非普及哲學不可”。他中外哲學著作都讀。他手抄恩師楊昌濟譯的《西洋倫理學史》(手稿)七本,在讀十萬余字的《倫理學原理》時寫了一萬二字批語,僅此就可見其用心苦讀之一斑。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后,他依然“喜研究哲學”,明確認識到“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更可貴的是他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從主客觀關系上總結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教訓,找出中國革命規(guī)律,指導中國革命。自然,他對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哲學思考和總結也有一個過程。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中通過對中國社會尖銳的、復雜的、曲折的和極端不平衡的矛盾的分析,論證了紅色政權長期存在和發(fā)展的客觀根據(jù),初步揭示了中國革命走由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規(guī)律。他還從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上總結紅色政權存在發(fā)展的主觀條件,強調革命的主觀指導要符合客觀實際,反對主觀主義。他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中國革命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情況”和“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5]109。上述著作均是唯物辯證法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活的運用。在江西時期,他的哲學思想已初具輪廓。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在保安采訪毛澤東后就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澤東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是個認真研究哲學的人”,有自己的“哲學體系”[6]109、115、116。斯諾的印象是正確的。陳毅也早在延安時就認為,毛澤東的正確思想體系,在江西時期就開始形成,他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已基本上有一個初步的完整體系[7],只是未形著于文字?!秲烧摗肥敲珴蓶|以往哲學思想的總結和升華。

《兩論》的產(chǎn)生不僅是為即將來臨的抗日戰(zhàn)爭作思想理論準備,而且也與由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戰(zhàn)爭的轉變直接相聯(lián)的。在處于“圍剿”與反“圍剿”的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毛澤東可以在馬背上哼詩詞①,但不能在馬背上寫論文。因為論文的寫作需有時間進行思考,哲學思想尤其需要沉思。雖然任何真正的哲學思想都源于社會的矛盾運動和社會生活,但任何真正的哲學思想都離不開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思想資料,而不可能憑空產(chǎn)生。這就需要哲學家有時間坐下來讀書、思考。長征到達陜北后,情形起了根本性變化。由于實行了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達成共同抗日的默契,有了以延安為中心的相對穩(wěn)定、安定的根據(jù)地,可以讀書、辦學和研究、著述??勾笱埫珴蓶|講哲學直接催生了《兩論》的誕生。從這一點講,沒有抗日戰(zhàn)爭,就很難在那一時間產(chǎn)生《兩論》這樣的著作。

毛澤東是善于利用時機的戰(zhàn)略家。他抓住由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戰(zhàn)爭轉變的空隙,在陜北偏僻之地,通過各種渠道,搜羅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書籍,尤其是哲學著作,發(fā)憤讀書。從斯諾的《西行漫記》看,毛澤東的讀書范圍,“不僅限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而且也讀過一些古希臘哲學家、斯賓諾莎、康德、歌德、黑格爾、盧梭等人的著作。”[6]67-68據(jù)筆者在1980年的學術調查考證,從《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看,毛澤東講哲學時的參考書,除已出版的《反杜林論》等馬列著作外,主要有當時中國哲學界盛行的蘇聯(lián)哲學家30年代集體編撰的三本哲學著作:即《辯證法唯物論教程》,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合譯;《新哲學大綱》,米定、拉里察維基等著,艾思奇、鄭易里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米汀等著,沈志遠譯。這三本著作,正如三位譯者、著名哲學家在各自為譯作寫的序言中所說,是“辯證法唯物論的現(xiàn)階段”(李達語),是“價值最高的,現(xiàn)階段哲學發(fā)展的里程碑的著作”(艾思奇語),是“最完備的新哲學和新社會學的教科書”(沈志遠語)?!掇q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除《兩論》外,其余的絕大部分是名副其實的提綱,其內容主要是蘇聯(lián)三本著作的“集粹”和“改寫”,毛澤東本人的說明和發(fā)揮雖有,但不多?!秲烧摗穭t已不是提綱了,而是講課記錄稿的整理,結合中國革命經(jīng)驗和中國哲學史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說明和發(fā)揮,已是中國化的認識論和辯證法。這也是毛澤東只把《兩論》收入《毛澤東選集》的緣由。從《實踐論》看,毛澤東還吸取了青年哲學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的某些思想。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毛澤東雖然為黨的領袖,是博古通今的學問家,但他始終以小學生的態(tài)度向人民學習,向馬列學習,向古人學習,向一切人學習?!皟烧摗迸c列寧《哲學筆記》之間的聯(lián)系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蘇聯(lián)三本哲學著作為中介而實現(xiàn)的?!皟烧摗笔且援敃r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為理論前提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新成果基礎上的中國化。從這一方面看,沒有蘇聯(lián)30年代哲學著作的理論準備,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30年代前期的廣泛傳播,沒有在延安窯洞對最新哲學著作的認真研讀,毛澤東就不可能編著《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也很難寫出《兩論》。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前人的思想資料只是提供形成新的哲學思想的出發(fā)點,思想資料如何運用、加工和改變,則取決于時代的需要,取決于哲學家本人的閱歷、實踐經(jīng)驗和哲學修養(yǎng)。李達、艾思奇和沈志遠三位蘇聯(lián)著作的翻譯者、專門的哲學家,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書本知識而言要勝于毛澤東,但若將他們的哲學著作中有關認識論、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學說的闡釋與《兩論》相比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從體系到內容均遜色得多。他們的體系基本沿襲蘇聯(lián)著作,他們沒有吸取“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等有價值的概念和命題,而《兩論》從體系到內容均高出蘇聯(lián)教科書,尤其是對“實踐和認識、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等原理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闡述和發(fā)揮。兩者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經(jīng)歷、工作和實踐經(jīng)驗的不同。毛澤東不只是一般地參加中國革命,而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主要領導者和指揮者,有同黨內錯誤路線進行直接的、艱難的斗爭經(jīng)歷,因而從中深切地感受到實踐問題和矛盾問題是黨內思想路線方面兩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而中國革命正反兩方的經(jīng)驗也為闡釋理論和實踐、主觀和客觀、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等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此,將《兩論》與李達等同時期專門哲學家的相關著作相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兩論》“決不是蘇聯(lián)教科書的簡單重復,而是中國社會矛盾運動的產(chǎn)物,是中國革命經(jīng)驗的結晶?!薄安皇怯H自參與領導中國革命的人,沒有直接同陳獨秀、王明等機會主義路線斗爭的人,是不可能寫出這樣杰出的哲學論著的。”[8]180-181

毛澤東能寫出《兩論》,對中國傳統(tǒng)的知行觀進行科學總結和對中國傳統(tǒng)的樸素辯證法賦予現(xiàn)代內容,這同他具有淵博的中國哲學文化知識分不開。這是在前面已述說了的。

總之,《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革命實踐經(jīng)驗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三者相結合的產(chǎn)物。毛澤東之所以能寫出《兩論》,是因為他具有集革命家、哲學家和精通中國歷史文化的學問家于一身的優(yōu)點。專門哲學家難于寫出“兩論”這樣的論著?!皟烧摗睕Q不是書齋的產(chǎn)物,更不是從任何書本上可抄得的,而是凝結了中國革命血的經(jīng)驗教訓。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曾講過,“毛選”是血的著作,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9]19。這其中無疑包含《兩論》?!俺u說”可休矣![10]

三、《實踐論》要義及其理論貢獻

《實踐論》總結了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吸取了當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最新成果,繼承了中國哲學重視知行學說的傳統(tǒng),從宏觀上全面地闡述認識的辯證途徑,揭示認識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完成了列寧提出的對認識辯證途徑的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唯物而辯證地解決了中國哲學長期爭論不休的知行關系問題,將中國傳統(tǒng)的知行學說發(fā)展為現(xiàn)代的新形態(tài) 。

(一)實事求是,主觀與客觀相一致

這是《實踐論》的理論前提。毛澤東在講《實踐論》前先講了“物質論”、“運動論”、“意識論”、“反映論”等辯證唯物的基本原理?!秾嵺`論》是建立在“物質論”、“反映論”的基礎上的。因此,《實踐論》雖很重要,但決不能孤立地學習和運用《實踐論》,更不能認為學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僅學《實踐論》就可以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上講,實踐觀點很重要,但不管多重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是建立在辯證物質論的基礎上的。離開物質論講實踐論,在理論上就會導致實用主義的實踐論,在實踐上就會導致工作中的主觀主義。

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過程中把一個最抽象的哲學基本問題轉化為實際工作的基本問題:即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在革命中,主觀與客觀相分裂,犯主觀主義,政治上導致 “左”的盲動主義和右的機會主義。在戰(zhàn)爭中,主觀符合客觀,就打勝仗,主觀不符合客觀,就打敗仗。多打勝仗,少打敗仗,關鍵在于把主觀與客觀很好地符合起來??陀^世界是第一性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實踐論》寫得好:“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盵11]284這一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得。毛澤東在延安整風中把主觀主義提到“是共產(chǎn)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xiàn)”的高度來認識。張聞天在延安整風中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的最普遍的真理,我們中國黨是支付了極大的代價,才把它接受過來的。[12]319學哲學,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分清唯物論與唯心論,解決好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問題。這是思想路線的首要問題。

總之,學習《實踐論》必須以辯證物質論為前提。如何才能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統(tǒng)一?這是《實踐論》要解決的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新體系的提出

翻開蘇聯(lián)及我國30年代的哲學著作,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大體上均是按照以下順序闡述認識論的:意識的起源;認識的形式,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思維的方法,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真理論(包括實踐是檢驗的標準)等。優(yōu)點是認識過程講的比較細,缺點是沒有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特點?!秾嵺`論》雖然是在講“真理論”后講的,但它主要不是講檢驗真理的標準,而是抓住認識與實踐這一認識過程的基本矛盾,從宏觀上闡述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運動過程,闡明認識與實踐、知與行的具體歷史統(tǒng)一,揭示認識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毛澤東之所以能突破蘇聯(lián)的認識論體系,這與他對黨內主觀主義的批判和對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總結密切相關。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科學說明

毛澤東把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冠以“實踐論”的標題,極富有新意,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尚屬首次,表明他對實踐理論的極其重視。

毛澤東是寫文章的高手,善于“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 (陸機《文賦》)?!秾嵺`論》開宗明義地寫道:“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11]282由此往下鋪陳整篇論文。這“片言”確實把實踐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的地位突顯出來了,而且表明了馬克思的唯物論同以往的舊唯物論的根本區(qū)別之所在,表明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唯物史觀是密切相聯(lián)的。沒有生產(chǎn)觀點和階級斗爭觀點,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實踐是人有目的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人類特有的自覺能動性。人所參與的、從事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實踐,包括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秾嵺`論》指出:實踐的基本的形式有三種,生產(chǎn)實踐、階級斗爭(改造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生產(chǎn)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基礎,是最基本的、決定其他的實踐形式,是人類認識的基本來源。人的實踐有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在戰(zhàn)爭年代,《實踐論》把科學實驗列為社會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之一是難能可貴的,是有遠見的卓識。

《實踐論》第一部分的重點是論述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作用。

1.認識的來源:人的正確思想,不是頭腦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的,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有在親自參加變革事物的實踐中,才能接觸事物,才能暴露事物的本質,認識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庇^察重要,親手去干更重要。不動手,不親自做試驗是不行的?!皩嵺`出真知識” ?!霸趹?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搞社會主義實踐中學會搞社會主義。認識來源于實踐,這是就人類整個認識而言,就任何一個新思想、新理論產(chǎn)生而言?!耙磺姓嬷际菑闹苯咏?jīng)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jīng)驗,事實上多數(shù)知識都是間接經(jīng)驗的東西”[11]288。就個人而言,受教育、讀書是獲得知識、理論的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徑。但要把書本上的知識、理論真正變?yōu)樽约旱臇|西,還得由個人的實踐、社會經(jīng)驗。古人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的需要推動認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隨著實踐由低到高發(fā)展,認識也隨著由低到高發(fā)展。人的認識、理論有相對獨立性,往往落后于實踐,這樣理論與實踐就發(fā)生矛盾,實踐會沖破過時的理論、教條,推動認識的發(fā)展,產(chǎn)生新的理論。實踐推動思想解放,產(chǎn)生新的理論。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認識發(fā)展無止境。

3.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以前沒有能解決真理標準問題。有的把權威當標準:即把上帝、教主、“圣經(jīng)”、皇帝、圣人的話當真理。中國古代有以皇帝“圣旨”為是、“以孔子是非為是非”、“非圣即違法”,現(xiàn)代則有“唯上、唯書”為是。實用主義則奉行“有用就是真理”。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是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相符合的認識,只有把理論運用于實踐過程中得到了思想中預想的結果時才被證實。離開實踐去爭論誰發(fā)現(xiàn)了真理是不可能解決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有一個過程。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思想上的不正確,而是力量對比,暫時失敗了。也有一時的實踐證明似乎是成功了,但爾后實踐的發(fā)展卻證明是錯誤的。實踐的證明有確定的一面,又有不確定的一面。不要過早下結論,要在過程中檢驗。

4.認識的目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針對主要危險是脫離實踐的教條主義,毛澤東在論述實踐的地位作用時著重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11]288。這與馬列經(jīng)典作家強調檢驗真理的標準有所不同。

(四)認識辯證途徑的明晰闡述

列寧雖然提出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但并沒有展開?!秾嵺`論》解決了這一理論問題。它把整個認識過程分兩大階段:即從實踐到認識(物質到精神)、又從認識到實踐(精神到物質)的兩次飛躍。而從實踐到認識又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兩個小階段。

感性認識是人通過眼、耳、鼻、舌、身五官及作為感覺器官延伸的各種認識工具而獲得的認識,其特點是形象、生動、豐富,但反映的是事物片面的、現(xiàn)象的、外部聯(lián)系的東西。因而屬于認識第一階段,低級階段。“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盵11]286不能“跟著感覺走”,否則要犯錯誤,受騙、上當。

感性認識有待發(fā)展到理性認識。人們在實踐中借助于思維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概括,進行“科學抽象”,形成對事物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lián)系的認識,亦即認識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guī)律性。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二階段,高級階段??茖W研究就是要認識事物的全體、本質和規(guī)律。

《實踐論》反復論說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兩者互相滲透,在實踐基礎上統(tǒng)一。既要尊重實踐,反對輕視感性認識、輕視經(jīng)驗的唯理論、教條主義;又要尊重理論、知識,反對輕視理性認識、輕視理論的經(jīng)驗主義。

感性認識如何向理性認識飛躍?為了保證飛躍的正確,毛澤東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感性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只有材料可靠、豐富才能“加工制作”出正確的概念和理論。二是科學思考和抽象,“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11]291。這兩條缺一不可,而后者更重要,要求運用唯物辯證方法對豐畗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即運用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歷史與邏輯等方法進行科學抽象,造成正確的概念和理論的系統(tǒng)。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在反復思考過程中實現(xiàn)的。毛澤東提倡多思,多想出智慧。他還指出,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基礎是實踐,人們正是在反復的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推移。

在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認為,哲學的任務在于求得真理。馬克思提出,哲學不僅在于認識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列寧提出認識的辯證途經(jīng),不僅指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而且包括由抽象的思維再回到實踐的過程。很遺憾,蘇聯(lián)的教科書及中國的著作卻囿于西方傳統(tǒng)認識論觀念,認識過程只講到認識真理為止。中國黨內教條主義者脫離實際,不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空談一陣,束之高閣。針對以上兩種情形,《實踐論》強調,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這是認識運動的一半,而且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為什么由理性認識到革命實踐的能動飛躍更重要?第一,認識的最終目的不在解釋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第二,只有回到實踐過程,才能補充和完善認識,才能檢驗真理?!秾嵺`論》把第二次飛躍看得比第一次飛躍更重要,這是前人未說過的。

第二次飛躍怎么飛?這是比第一次飛躍更復雜、更艱難的過程。第一次飛躍,是由具體的個別到抽象的一般的過程,以求得一般規(guī)律;而第二次飛躍則是由一般的抽象到具體個別實踐的過程,實現(xiàn)對具體事物的改造以滿足人的要求。第二次飛躍不僅有把一般的理論具體化為改造世界的方案(即實踐觀念),化為政策、計劃、辦法、工程的圖紙等認識問題,而且更重要的包括如何將改造世界的方案實施的實踐過程。第二次飛躍實質上是如何改造世界的問題。筆者在紀念《實踐論》發(fā)表70周年時撰寫了《應重視改造世界規(guī)律的研究》,之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一書中做了進一步展開說明。

(五)人類認識根本規(guī)律的概括

認識是一個復雜的曲折的過程,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經(jīng)過實踐與認識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犯錯誤是難免的。因此,要正確對待試驗、實踐過程中的錯誤、失敗?!笆∈浅晒χ浮薄R试S失敗、犯錯誤,不要悲觀、泄氣。關鍵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使錯誤轉變?yōu)檎_。要有冒險精神。在干中學,邊干邊學,邊學邊干。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及時總結,錯了就改。

《實踐論》闡述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人與實踐,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受一定歷史條件制約。任何過程因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都是向前發(fā)展的,無止境的??陀^過程發(fā)展了,人的認識也必須隨之發(fā)展,也是無止境的。因此,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矛盾的統(tǒng)一?!秾嵺`論》揭露了機會主義認識論根源在于主觀與客觀相分裂、認識與實踐相脫離。思想落后于實際,表現(xiàn)為保守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想超越客觀過程,則表現(xiàn)為“左”的冒險主義。

《實踐論》提出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主觀世界的任務,即“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11]296。重視主觀世界的改造,這是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優(yōu)點。不重視或放松了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不好的。

《實踐論》在結束語中對認識根本規(guī)律做了經(jīng)典性的總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盵11]296-297這為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實踐和認識過程中的再認識就是對實踐和認識過程的總結、反思。毛澤東曾講,“我是靠總結經(jīng)驗吃飯的”[13]。他又指出:“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盵14]325可以認為,善于總結經(jīng)驗是毛澤東成功之道的秘訣,也是鄧小平成功之道的秘訣。一個政黨、一個群體以至每一個人,都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在相同條件下,進步的大小,發(fā)展的快慢,取決于能不能善于總結經(jīng)驗。

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需要有科學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這是《矛盾論》所要闡述的內容。

四、《矛盾論》要義及其理論貢獻

在人類認識史中,無論中國和外國,對宇宙發(fā)展的認識從來都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黑格爾是哲學史上第一個自覺地論述辯證法的哲學家,但他的辯證法是唯心的觀念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對其進行批判的改造,形成了唯物辯證法。列寧則進而提出對立統(tǒng)一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需要說明和發(fā)揮。毛澤東在《矛盾論》里遵循列寧指出的唯物辯證法發(fā)展的方向,吸取了蘇聯(lián)教科書的成果,結合中國革命實踐經(jīng)驗和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的精華,針對黨內教條主義錯誤,完成了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地說明和發(fā)揮的任務。

(一)兩種宇宙觀根本對立的闡述

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其根本缺陷在于否認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fā)展。唯物辯證法則從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和全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唯物辯證法并不否認事物之間的外部聯(lián)系,但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11]302。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發(fā)展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即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這是矛盾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絕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矛盾即是事物,即是運動。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fā)展。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耙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盵11]303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動力,是宇宙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也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矛盾辯證法,“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jù)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盵11]304矛盾以揭露為好,捂是捂不住的。要敢于正視矛盾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

(二)矛盾特殊性的詳盡說明和發(fā)揮

矛盾是普遍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認識矛盾的特殊性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這樣互相聯(lián)結著的兩個認識過程。認識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歸根到底在于,只有認識矛盾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為不同質的矛盾,只有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教條主義者不了解認識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義,不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11]311,拒絕對具體事物做任何艱苦的研究工作,結果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

怎樣研究矛盾特殊性?研究矛盾特殊性就是要研究“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fā)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fā)展過程在其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等五種情形[11]317。歸結起來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要研究不同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二是要以發(fā)展的觀點研究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特殊性,注意區(qū)分不同過程、不同階段的特點;三是要全面地研究矛盾諸方面的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教條主義因為沒有這種研究態(tài)度,所以弄得一無是處,我們必須以教條主義者的失敗為鑒戒,學會這種研究態(tài)度,舍此沒有第二種研究法。具體事物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必須反對主觀隨意性,把辯證法牢牢置于唯物論基礎之上。離開唯物論的辯證法就變成變戲法,變成主觀主義、詭辯論。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界定和論證

復雜的事物包含著多種矛盾。各種矛盾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須加以具體分析,區(qū)別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同樣,無論什么矛盾的雙方,其發(fā)展也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須加以具體分析,區(qū)別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地平衡發(fā)展的東西。“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chǎn)黨人都應當注意的?!盵11]326-327

“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盵11]320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盵11]322

“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盵11]322矛盾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據(jù)事物發(fā)展中矛盾雙方斗爭的力量增減程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叭〉弥涞匚坏拿艿闹饕矫嫫鹆俗兓挛锏男再|也就隨著起變化。”[11]323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理論的展開和發(fā)揮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雙方的相互關系,即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轉化的矛盾關系?!睹苷摗穼⒚芡恍愿爬閮煞N情形:“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盵11]327《矛盾論》尤其重視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的互相轉化。“只有現(xiàn)在的和歷史上的反動的統(tǒng)治階級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形而上學,不是把對立的事物當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去看,而是當作死的、凝固的東西去看,并且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到處宣傳,迷惑人民群眾,以達其繼續(xù)統(tǒng)治的目的。共產(chǎn)黨人的任務就在于揭露反動派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的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盵11]330矛盾著的對立面轉化是有條件的,缺乏一定的條件,就不能成為矛盾,也不能轉化。矛盾轉化理論充分體現(xiàn)了辯證法的革命性。共產(chǎn)黨人的任務就是做轉化工作。

《矛盾論》發(fā)揮了列寧有關同一性的相對性和斗爭性的絕對性的思想,指出同一性的相對性在于:同一性中包含著斗爭性,而斗爭的結果,遲早會導致對立面同一體的破裂。因而,對于任何一個具體事物說來,對立面的同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也是相對的。“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盵11]332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屬性。矛盾的斗爭無所不在,貫串于過程的始終,所以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盵11]333任何矛盾的雙方始終存在著既互相斗爭,又互相同一的這種雙重關系。辯證法要求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堅決反對只講同一,否認斗爭,或只講斗爭,否認同一的形而上學。

《矛盾論》還論述了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的區(qū)分及其轉化,指出對抗只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矛盾的性質不同,矛盾斗爭的形式、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必須具體地研究各種矛盾的斗爭情況,區(qū)分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切不可將解決某一種矛盾的方法當作公式去套在一切事物身上,否則要犯錯誤。

(五)矛盾問題精髓的提出

毛澤東在闡述矛盾學說時始終十分注意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系。他指出,每一個事物內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還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研究事物時,應當發(fā)現(xiàn)一事物內部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兩個方面及其互相聯(lián)結,要善于從特殊性中發(fā)現(xiàn)普遍性,從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同時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特殊性,進而豐富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兩者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矛盾的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并貫串于一切過程始終,運動即矛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普遍性、絕對性。矛盾的各各特殊,形成個性,一切個性具有暫時性、相對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個性中存在共性,相對性中存在絕對性。最后,《矛盾論》明確提出:“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盵11]320

如何理解這一“矛盾問題的精髓”著名論斷?從理論上講,這個問題貫穿于對立統(tǒng)一學說的各個方面,是理解對立統(tǒng)一學說的鑰匙。只有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時,才能真正把握對立統(tǒng)一學說的豐富內容,才算真正懂得辯證法。如果割裂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或片面地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那就沒有辯證法,陷入了形而上學。從實踐上講,這個問題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相互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精髓論斷的提出是反對黨內教條主義的哲學總結,這對指導具體分析和解決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兩論》是必讀的經(jīng)典

《兩論》是經(jīng)實踐反復檢驗證明了的科學論著,為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基本教材。我們黨依靠《兩論》贏得中國革命、建設的偉大勝利。重視哲學的學習和運用、重視《兩論》的學習和運用已成為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習近平同志在《領導干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講話中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很重要的是學習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他在列舉“需要反復精讀”的毛澤東著作篇目時,首先列出的是《兩論》。他指出:“這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篇代表作,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jīng)驗作出哲學總結,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盵15]234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途中,《兩論》依然是我們黨贏得偉大勝利的法寶,必讀的經(jīng)典。

《兩論》闡明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智慧之學,聰明之學,對個人成長成才,成就一番大業(yè)至關重要。李瑞環(huán)、倪志福從一個普通工人,一步步走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其中有何訣竅?重要的一是靠學哲學用哲學,尤其是活學活用《兩論》。他們從青年時起,就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活學活用毛澤東哲學思想,指導技術革新和自己的工作。李四光、錢學森、童第周等老一輩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十分重視《兩論》的運用。這里特別要講錢學森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兩論》的體會。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法寶,是尚方寶劍,你不要這東西是要吃虧的。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才是真正解放的人。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輝篇章。我回國后曾反復學習,深受教育?!彼杂X地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自己的科學研究和工作。他說,他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工作過程是以《矛盾論》為指導的?!彼ㄗh科學工作者結合科學研究學習《兩論》,并說,“我就從這兩篇著作中學到辯證唯物主義的。”[16]88-91習近平同志在談到要重視學習哲學時特別講到錢學森對《兩論》的學習和評價,指出:“錢學森同志所以能夠在‘兩彈一星’事業(yè)和其他科學事業(yè)中作出那么大的貢獻,是同他真正掌握并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密切相關的。”[15]235-236

《兩論》對指導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經(jīng)營管理有重大意義。大慶的基本經(jīng)驗是《兩論》起家,這是寫進了1964年12月周恩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的。在商業(yè)社會,香港企業(yè)家靠《兩論》起家賺錢。1993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如下報道:香港金利來集團主席曾憲梓用836萬港元購買著名畫家劉宇一的油畫《良宵》②。曾先生對采訪記者說:“毛主席的書我讀了很多。1963年來港后,我還時常看,主要是《實踐論》《矛盾論》。在商業(yè)社會讀毛著別有體會。他的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國內不少著名的企業(yè)家亦很重視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學習與運用,成為擁毛的粉絲。

經(jīng)毛澤東提倡,哲學成為民族的事業(yè),哲學的普及、大眾化對我國社會發(fā)生深刻影響。一位臺灣大學教授到廈門大學任教,他與其他由臺灣來內地的教授交流,發(fā)現(xiàn)內地大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分析思維能力比臺灣大學生強,其原因是, “大陸學生,如‘從現(xiàn)象看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們從這些哲學思想中學會了分析事物的方法?!?見《環(huán)球時報》2009年7月28日)這位大學教授的認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論》的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

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和精髓。學習馬克思主義,一般地說宜從學習哲學入手。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哲學著作時,一般地說宜從學《兩論》開始。依據(jù)自己切身體會,李瑞環(huán)認為,“在《兩論》指導下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事實,是大家所熟悉的。大慶就是靠《兩論》起家的?!瓕W哲學仍然可提倡從學《兩論》入手?!盵17]11這是一個成功的、有普遍意義的經(jīng)驗。當然學哲學不能限于僅學《兩論》,而是由此入手,以后再深入展開去學其他內容。

《兩論》不僅是中國的經(jīng)典,而且也是世界的經(jīng)典。

《兩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論證,受到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高度評價,影響廣大、久遠?!秾嵺`論》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前,聯(lián)共(布)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2月10日做出決議:“在《布爾什維克》雜志上發(fā)表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蓖瑫r,《真理報》配發(fā)編輯部文章,高度評價《實踐論》,稱“作者全面考察了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并且論證和發(fā)展了每一原理”?!秲烧摗返玫剿勾罅趾吐?lián)共中央的如此重視和評價,這是空前的,絕無僅有的?!秲烧摗穼戇M了1958年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兩論》在上世紀50年代收入《毛澤東選集》后,如日本學者所稱,“像潮水般地涌進日本”。至1977年,在日本出版的《兩論》譯本有十五種之多。《兩論》成為一些共產(chǎn)黨思想理論建設的教材,也為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推崇。法國哲學家茄羅蒂在《論自由》書中多次引證《兩論》?!秲烧摗穼Π柖既挠绊懜菍W界皆知的。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挪威的一位毛澤東的崇拜者撰文稱:“毛澤東永遠是我們的導師。他教導我們如何改造社會?!秾嵺`論》《矛盾論》打開了我們對事物的新的認識?!盵18]402《兩論》寫進國外多種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恶R克思主義史》([南]弗蘭尼茨基)、《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 ([英]麥克萊倫)、《辯證法內部的對話》([美]萊文)、《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波]科拉科夫斯)等國際上有影響的著作都對《兩論》有或詳或略的評論。2007年,英國出版新英文版《兩論》,齊澤克寫有長篇序言。拙著《〈實踐論〉〈矛盾論〉研究綜論 》用一章篇幅專門寫了《兩論》的國際影響??傊?,《兩論》使中國哲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經(jīng)典。

《兩論》是人類哲學史上閃耀著異彩的明珠,我們應倍加珍惜?!秲烧摗芳罢麄€毛澤東哲學需要發(fā)展。毛澤東在1960年講,我們已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秲烧摗窞轳R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供了寶貴啟示?!榜R列責我開生面”,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自我革命,需要不斷地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注釋

①毛澤東說,有的詞是“在馬背上哼成的”?!睹珴蓶|詩詞集》收入正編的共42首,其中江西時期和長征途中在馬背上哼成的共18首。

②1950年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同中共開國元勛和民主黨派領導人、著名民主人士、各界代表一起在懷仁堂觀看各民族文工團聯(lián)合演出的歌舞晚會。柳亞子即席賦《浣溪沙》一首送毛澤東,歌頌毛澤東主席的英明領導和歌舞晚會。詞以“火樹銀花不夜天”起始,以“良宵盛會喜空前!”收尾。毛澤東主席奉和一首,以“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結束。著名油畫家劉宇一以兩首詞內容為題材,花十多年時間,精心創(chuàng)作了油畫《良宵》。該畫生動地描繪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共領導人、民主人士、各界與各民族代表一起“在皓月明媚、宮燈高懸的庭院中吟詩作畫、品茗傾談、歌舞升平的情景。場面氣勢龐大,構圖飽滿和諧,人物細膩逼真,色彩華麗典雅,不僅是一幅藝術作品,還具有傳世的文學價值。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澤東.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jié)選)(1959年12月—1960年2月)[A]//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辯證法唯物論提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

[4]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1914年9月-12月)[M]//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M]//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

[7]陳毅.偉大的二十一年[N]//延安:解放日報,1942-07-01.郭化若.在毛主席身邊見聞的片斷[N]//解放軍報,1978-12-28.

[8]許全興.《實踐論》《矛盾論》與蘇聯(lián)三十年代哲學關系[M]//為毛澤東辯護.北京:中國當代出版社,1996.

[9]毛澤東同薄一波的談話(1964年3月24日)[A]//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10]許全興. 《實踐論》《矛盾論》研究綜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1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張聞天.出發(fā)歸來記(1943年3月27日)[M]//張聞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許全興.毛澤東成功之道[M]//為毛澤東辯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14]毛澤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1963年—1965年)[M]//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習近平.領導干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2011年5月13日)[M]//習近平黨校十九講.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

[16]苗東升.錢學森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7]李瑞環(huán).學哲學 用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8]榮·M.我們愿被稱作“毛主義者”[M]//新華通訊社,編譯,舉世悼念毛澤東主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責任編輯 曹祖明】

The Key to the Great Victory--Commemorating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shing of Mao's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XU Quanx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idian, Beijing 100091)

Mao Zedong is a revolutionary,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philosopher. His two theses,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are the combined product of Marxist philosophy, China's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logic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ey have not only enriched and advanced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dialectics, but also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to a modern one, a dazzling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philosophy. They laid the basis for the Party's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which enabled the Party to win victories in the revolution,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onclusion, the two theses, the classics in the must-be-read list, are the key to Mao and the Party's great victory.

Mao Zedong; On Practice; On Contradiction; Chinese revolution; Marxist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2017-02-10

許全興,江蘇無錫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主要從事毛澤東哲學、中國現(xiàn)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研究。

D61

A

號】1674—0351(2017)02—0036—13

猜你喜歡
實踐論辯證法矛盾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shù)
論辯證法的總規(guī)律
從李達到陶德麟的《實踐論》解讀之路
再婚后出現(xiàn)矛盾,我該怎么辦?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對矛盾說不
童話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實踐論(節(jié)選)
《實踐論》的時代價值芻議——學習毛澤東實踐觀的感悟
關于質量的辯證法
襄樊市| 平顶山市| 龙里县| 且末县| 靖边县| 应城市| 威宁| 钟祥市| 昭苏县| 内乡县| 武山县| 古田县| 南宁市| 石林| 深泽县| 兴国县| 原阳县| 明光市| 漳平市| 巴彦县| 淮北市| 凭祥市| 巧家县| 通许县| 溧阳市| 潞城市| 临夏市| 平安县| 德钦县| 南开区| 临高县| 新疆| 金沙县| 光泽县| 灵山县| 卓资县| 万盛区| 久治县| 永昌县| 澄城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