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析《歷史與階級意識》與列寧主義的關系

2017-01-24 18:40:56馬嘉鴻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盧卡奇列寧政黨

馬嘉鴻

(荷蘭皇家與藝術科學院 國際社會史研究所,阿姆斯特丹 1115AZ)

重析《歷史與階級意識》與列寧主義的關系

馬嘉鴻

(荷蘭皇家與藝術科學院 國際社會史研究所,阿姆斯特丹 1115AZ)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1923)中所提出的諸多概念范疇,如階級意識、總體性等等,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但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此書思想源頭的追溯及政治意義的理解,反倒使文本的原初意圖模糊不清了。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哲學表述,是在俄國革命的激勵下,在對布爾什維克政治活動的觀察和列寧的革命理論基礎上得出的,是對列寧主義的哲學化解釋。但它和列寧直接服務于革命的政治策略在性質上仍有重大的不同。盧卡奇借助于黑格爾歷史哲學范疇對布爾什維克政黨理論的抽象,即認為政黨是辯證法和歷史運動的“中介”的觀點,是基于理想型式的規(guī)范分析。這主要體現(xiàn)在盧卡奇和列寧對相同概念的不同使用方式上。盧卡奇的理論不能預見革命潮流衰退之后黨內(nèi)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而一旦出現(xiàn)對理想型分析的背離,亦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

格奧爾吉·盧卡奇;列寧;羅莎·盧森堡;總體性;階級意識

長久以來,盧卡奇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確認為理論先驅,他于1923年出版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更是被看做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山之作。西馬在政治上對蘇聯(lián)持反對態(tài)度,這本書也被認為既是針對第二國際的批判,又是針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例如,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中就曾將《歷史與階級意識》看做與列寧主義相對抗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開篇。[1]64

不錯,盧卡奇此書自承延續(xù)德國觀念論的傳統(tǒng),反對第二國際的“經(jīng)濟宿命論”,摒棄實證主義方法論,傾向于對資本主義之為總體秩序進行文化和哲學批判,強調(diào)“實踐”(praxis)在無產(chǎn)階級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這些意義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確實可以將自己的思想源流上溯到“前斯大林時期”的盧卡奇。但是,這種追溯僅僅滿足于在概念世界中作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抽象推論和臆測,脫離那一時代的歷史與政治背景,因而也就很難避免對盧卡奇這一時期思想的“誤解”。要想真正了解《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實質性內(nèi)容,就必須回到真實的世界,回到具體的歷史場景,非如此,不能準確認識早期盧卡奇哲學與列寧政治主張之間的關系。

齊澤克則從相反的意義上陷入了對盧卡奇的“誤解”。他同樣認定盧卡奇是西馬的起源,但他并不認為《歷史與階級意識》闡述的是反列寧主義的異端思想,反倒認為此書的理論底色其實是列寧主義的。他也因此稱盧卡奇是“最具權威的列寧主義哲學家”。[2]齊澤克的結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其創(chuàng)始人那里曾有政治參與的向度,但到了以后的發(fā)展中卻從政治領域退回到觀念領域,淪為“辯證法的潰敗”了。①參見Perry Anderson,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6; Russell Jacoby, Dialectic of Defeat: Contours of Western Marx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本文認為,齊澤克關于盧卡奇此書與列寧主義的關系的說法,較之多數(shù)西馬理論家,是更為符合實際情況的。但如果僅僅看到盧卡奇的理論直接來自列寧主義,將二者等量齊觀,也是不確當?shù)?。二者仍然有著很大的差別,需要細心加以識別。從概念的使用方式、認識的條件、理論各自的用途及影響入手,對比盧卡奇和列寧的理論,這里面有哪些不同?盧卡奇是如何將列寧的政黨組織和這些抽象概念結合起來的?決定他的理論的政治內(nèi)容是什么,又是如何決定的?不弄清這些問題,就不能夠如齊澤克所愿,構成對法蘭克福學派以來西方左派在政治上的無為狀態(tài)的責難。

本文試圖說明的是:盧卡奇在歷史哲學意義上的建構,不是對列寧所開創(chuàng)的蘇式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而是對它的一種哲學辯護;但和列寧直接服務于革命的政治理論相比較,二者在性質上是大為不同的。后者服務于發(fā)動革命的現(xiàn)實政治目的,前者卻服務于體系性的、抽象的哲學建構。

為了將《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以澄清誤解,有必要回顧這本書的寫作背景,以及盧卡奇本人對這本書所引起的相關“誤讀”的回應,從而了解這本書的前世今生。

盧卡奇是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轉向馬克思主義的。在此以前,他曾寫過不少文藝和戲劇評論,那是一些和馬克思主義毫不相關的文字;當時他對俄國工人運動幾近毫無了解,只讀過普列漢諾夫的著作。他說:“在報紙上看到列寧在一九一七年所起的作用時,列寧的名字才多少引起我的重視?!盵3]123俄國革命的成功影響了歐洲知識分子的認知,特別在東歐各國,知識分子急劇左傾,批判第二國際的改良主義并轉向布爾什維主義,成為當時的一種潮流。盧卡奇在1918年底加入剛剛成立的匈牙利共產(chǎn)黨,但就在幾天前,他剛剛發(fā)表了《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個道德問題》[4]一文,對布爾什維克不惜以犧牲民主為代價的英雄主義行為持保留態(tài)度。然而,僅僅入黨兩個月后,盧卡奇已經(jīng)在《策略與倫理》中大談列寧做出的“世界命運的改變”了。這之后,他主張為了更高的倫理秩序,個人需為集體效忠。這一時段見證著盧卡奇思想向列寧主義的逐漸靠攏。盧卡奇開始結合革命實踐活動,深入研究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設法掌握真正按共產(chǎn)黨人意義理解的馬克思主義”。[5]921920年,他在《共產(chǎn)主義》上發(fā)表《論議會制問題》,反對參加資產(chǎn)階級議會。這篇文章遭到列寧的批評。幾乎在同一時間,列寧發(fā)表《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批判這種在“‘原則上’反對妥協(xié),不論什么妥協(xié)都一概加以反對”的做法“簡直是難于當真對待的孩子氣”。[6]148盧卡奇深受教益,收入《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的“合法性與非法性”一文即是在列寧此文直接影響下的自我糾正。他后來回顧說:“只有到了維也納以后,我才最終有可能真正了解列寧,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他的精神的、實踐的和道德的面貌的重要意義?!盵5]341923年,作為匈牙利共產(chǎn)黨和國際工人運動代表,盧卡奇參加了共產(chǎn)國際三大,有機會第一次親眼目睹列寧的言行并心生欽佩。1924年列寧去世,盧卡奇寫下《列寧》,試圖考察列寧的一生如何將理論和實踐彼此統(tǒng)一。此書標志著盧卡奇完成了思想轉變,完全成為一名列寧主義者。

從并無任何政治經(jīng)驗到突然加入政黨,從對于俄國工人運動一無所知,到成為一個列寧主義的信奉者,高度強調(diào)實踐的作用;這一思想轉向看似出乎意料,實則在情理之中。

首先,這和盧卡奇這一時期的政治實踐有關。在1919年3月成立的匈牙利共和國中,他擔任教育人民委員,領導了改造人民靈魂的烏托邦實驗。①參見Victor Zitta, Georg Lukacs’ Marxism Alienation, Dialectics, Revolution—A Study in Utopia and Ideology, Leid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4, pp. 104-106.但是,新政權僅僅維持了133天就被推翻了,隨之而來的是大規(guī)模的鎮(zhèn)壓報復。匈牙利共產(chǎn)黨的大多數(shù)領導人流亡國外,盧卡奇留在布達佩斯堅持了幾周的非法活動后短暫入獄,隨后流亡到了維也納。自此,盧卡奇過起了政治流亡者的生活。在從事理論與宣傳工作的同時,他又卷入到匈牙利流亡者的爭論中。在理論上和國際路線上,他支持布爾什維克;但在國內(nèi)政治上,他反對共產(chǎn)國際在匈牙利的代表庫恩·貝拉(Kun Béla)施行的官僚主義,轉而支持蘭德勒(Jen? Landler)。這導致他的思想被打上“宗派主義”的政治標簽。持續(xù)的黨內(nèi)爭執(zhí)于革命無益,布爾什維克政黨注重實際的成功經(jīng)驗與德國1918年斯巴達克同盟的挫敗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的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盧卡奇屬望于一個堅強、統(tǒng)一的革命政黨,而這在列寧的組織策略和活動中找到了現(xiàn)實的對應物。正是在這種情勢之下,盧卡奇把他對革命現(xiàn)狀的不滿,對革命的緊迫性和現(xiàn)實性的強調(diào),對列寧式政黨組織的服膺,都呈現(xiàn)于這一時期的相關政論文章之中了。

其次,對于盧卡奇來說,加入共產(chǎn)黨是一種倫理的選擇。1967年,在《歷史與階級意識》新版序言中,盧卡奇追溯這一選擇的原因時說:“我之所以決定積極投身于共產(chǎn)主義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倫理的考慮。在作出這一決定時,我絲毫也沒想到,在以后的十年中,我將成為一個政治家。這是環(huán)境造成的。”[7]27-28蘇俄當時正在攻打白軍;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艾伯特、謝德曼和諾斯克的帶領下壓制革命;與此同時,匈牙利新的民主政府則畏懼和憎惡革命。作為一個在道德上十分敏感的人,是站在普魯士軍官團和俄國白軍一方,接受舊世界,還是加入革命的一方,創(chuàng)立新世界?盧卡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盧卡奇這一時期的思想受到克爾凱郭爾的影響??耸险J為,選擇的必要性是無法回避的,道德的人必須在“非此即彼”(either/or)之間作出選擇。盧卡奇意識到,既然暴力在某種條件下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人們不能因為回避選擇而逃避對暴力所應負的責任。[8]特別是在李卜克內(nèi)西和羅莎·盧森堡殞身于革命之后,拒絕加入革命就等于對所有既已發(fā)生的暴力持一種漠然無涉的立場。通過閱讀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關于國家是不可調(diào)和的階級對立的產(chǎn)物和革命必須摧毀全部國家機器的論述,盧卡奇相信,這一場景很快就會被搬上歷史舞臺,世界的命運很快就會被決定,而他必須選擇充滿希望的一面。

最后,這一思想轉折還可從他早年的思想中追溯內(nèi)在的發(fā)展邏輯。

盧卡奇終生都是一位書齋知識分子式的思想者,他并不長于實際政治活動,而是熱心于以書齋式的思考把政治實踐的經(jīng)驗提高到哲學總結的高度。當此前的他苦苦尋找一條從資本主義世界的物化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的道路,但始終找不到從“實然”跨越到“應然”的方式時,俄國革命的爆發(fā)為他展現(xiàn)了新的前景。通過布爾什維克政黨作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他認為終于找到了解決理念世界與經(jīng)驗世界之間分離狀況的路徑。他一直試圖在方法上超越當時流行的實證主義,但相比于僅僅使用經(jīng)驗分析的方式去解釋社會現(xiàn)象,他更關注的是將現(xiàn)象用概念的方式確定下來,并著重于構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體系性邏輯,也正因此,他才將馬克思學說中注重經(jīng)濟實證的部分剔除出去,以突出辯證法的方式高度強調(diào)革命的現(xiàn)實性和迫切性。

以上所述都可表明,他的思想的母題沒有變;他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結構沒有變;他思考的方法也沒有根本的變化,但他的政治態(tài)度卻大大改變了。他是從以前的文化批判轉到了對資本主義進行根本替代的思考,真誠地要從哲學上為俄國革命及其作為一種新的歷史可能性的展開作論證。這才是《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的寫作動機,因而,對這本書的理解絕不能放在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框架之中。

這一時期的盧卡奇有需要回應的特定的理論問題。問題始于第二國際那場由伯恩施坦所開啟的“改良還是革命”的論戰(zhàn)。伯恩施坦將壟斷、信用等經(jīng)濟現(xiàn)象作為顛覆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的例證,主張用漸進的運動取代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以伯恩施坦挑起的這場大爭論為起點,隨后的一系列分歧和論爭引導到大戰(zhàn)期間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分裂。當時針對伯恩施坦的觀點出現(xiàn)了兩種回應,一者以考茨基和倍倍爾為代表,在理論上仍然堅持革命,但是在政治實踐中則奉行改良道路;另一者則以羅莎·盧森堡和列寧為代表,堅持革命的理論、組織及策略,這背后的理論預設則是資本主義生命力的必然衰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所引起的巨大動蕩事實上宣告了前者“革命觀望態(tài)度”[9](revolution?rer Attentismus) 的破產(chǎn):在物質條件足夠發(fā)達的西歐,并沒有伴隨標志著資本主義秩序崩潰的世界大戰(zhàn)而爆發(fā)社會主義革命,而在物質條件遠遠落后于西歐,無產(chǎn)階級自身也并不成熟的俄國,反而爆發(fā)了一場成功的、由無產(chǎn)階級政黨所領導的革命。這一事實本身似乎在挑戰(zhàn)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假設——即客觀的經(jīng)濟條件并非首要的和決定性的;主觀性的、意識的作用反而處于關鍵地位。這種理論和實踐的“倒置”需要一個全新的、系統(tǒng)的解釋?!稓v史與階級意識》的寫作正是為了超越盧卡奇所認定的第二國際經(jīng)濟決定論和改良主義,證明落后的俄國先于經(jīng)濟發(fā)達的西歐而奪得政權這一決定東西方社會主義歷史分野的關鍵變量——列寧式革命家組織的重要性。盧卡奇想要解答的中心問題是,列寧主義在政治上的成功,在哲學的意義上是如何可能的?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冗長晦澀的理論分析和批判下面,是一位剛剛歸附列寧主義的左派知識分子從他對那一時代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觀感中抽取出來的哲學言說。

首先,有必要回顧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是如何界定階級意識這一概念的,并對比列寧在《怎么辦?》等著作中的相關提法。

《怎么辦?》在前,《歷史與階級意識》在后,都高度強調(diào)無產(chǎn)階級意識中的主觀因素,都認為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無法從自身的經(jīng)濟狀況中生長出來,而是需要從外部賦予。在《怎么辦?》中,列寧從西歐改良的現(xiàn)實和俄國早期工人運動的自發(fā)性中得出判斷:社會主義學說不可能從工人自發(fā)的生活經(jīng)驗中歸納得出,進入到他們的頭腦中而成為自覺的階級意識。如果革命家不去創(chuàng)立和灌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那么,工人的天然傾向只能是工聯(lián)主義①所謂工聯(lián)主義,在列寧看來,是一種資產(chǎn)階級式的運動,其工作內(nèi)容是結成工會、同工廠主斗爭、向政府爭取頒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列寧批判“經(jīng)濟派”將這種類型的經(jīng)濟斗爭作為吸引群眾參加到政治斗爭的普遍適用的手段,他認為這種做法是將自己的活動完全整合進了資本主義的秩序之中。因為這種同手工業(yè)小生產(chǎn)者之間天然的聯(lián)系,難免會在具體的斗爭中降低政治任務和組織任務,以適應最顯著而具體的日常經(jīng)濟斗爭利益。如果將政治斗爭的概念同日常經(jīng)濟斗爭等同起來,那么革命家組織就將或多或少和工會組織等同起來,但是二者的活動目的完全不同。列寧認為,革命家組織是由以革命活動為職業(yè)的人所構成的。沒有革命家組織,整個運動的穩(wěn)固性和革命的先進性將無從保證,具體的政治斗爭亦不能持久。不能將革命家降低為為手工業(yè)者作辯護,而要把手工業(yè)者提升到革命家的高度。的,因此,工人運動的自發(fā)發(fā)展只會越來越受到資產(chǎn)階級思想體系的支配。列寧在這里默認的前提是:革命精英和大眾在認識能力上有天然的界分,社會主義學說“是從有產(chǎn)階級的有教養(yǎng)的人即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jīng)濟理論中發(fā)展起來的”。[10]317他們應該告訴無產(chǎn)階級如何思考自身的處境并引導他們擺脫受壓迫局面,從而使盲目無知的群眾獲得接近真理的機會,自覺地成為驅動歷史進步的階級力量。在列寧看來,“我們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就是要反對自發(fā)性,就是要使工人運動脫離這種投到資產(chǎn)階級羽翼下去的工聯(lián)主義的自發(fā)趨勢,而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會民主黨的羽翼下來”,[10]327“問題只能是這樣:或者是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這里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因為人類沒有創(chuàng)造過任何‘第三種’意識形態(tài),而且在為階級矛盾所分裂的社會中,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有非階級的或超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盵10]326

盧卡奇則進一步為列寧尋找理論依據(jù)。盧卡奇將階級意識定義為:“被賦予的階級意識”(zugerechnetes Klassenbewusstsein)。其特性有二,一是它不可能從工人階級內(nèi)部自發(fā)產(chǎn)生;第二,作為一種正確的對歷史地位的認識,它具有某種自我超越性,能夠從工團意識和資本主義的物化中擺脫出來,從而獲得“無可爭辯的實際客觀性”。[7]12

他首先要解釋為什么工人階級群眾的天然傾向只能是工聯(lián)主義的。處理這個現(xiàn)象時,他用到了馬克斯·韋伯關于社會理性化的概念并同時受到《資本論》第十三章“機器大生產(chǎn)”關于異化勞動內(nèi)容的啟發(fā)。①雖然此時盧卡奇尚未讀到《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但是他在馬克思有關機器與工人之間的關系的闡述中,發(fā)展了馬克思早年工人被資本主義異化的觀點,然而,這卻是對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思想方法的遠離。資產(chǎn)階級通過日常的經(jīng)濟活動,將行為方式強加給無產(chǎn)階級,致使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秩序下的無產(chǎn)階級,通過工人與機器之間的物化關系,毫不自知地完全被納入到了資本主義的工具理性中。工人滿足于在資本主義秩序下獲得的個人利益,殊不知其生存狀態(tài)是分裂的、孤立的、被異化了的,且深深植根于對資本主義現(xiàn)存秩序的妥協(xié)之中。區(qū)別于資產(chǎn)階級的“經(jīng)濟危機”,這樣一種未能認識到無產(chǎn)階級階級意識和自身歷史使命的“心理狀態(tài)”被盧卡奇界定為無產(chǎn)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危機”,②“這種意識形態(tài)危機一方面表現(xiàn)在,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客觀上極端危險的處境在無產(chǎn)者的頭腦中還具有它昔日的一切穩(wěn)定性;無產(chǎn)階級在許多方面還受到資本主義的思維和感覺方式的嚴重束縛。另一方面,無產(chǎn)階級的資產(chǎn)階級化在孟什維主義的工人黨以及受這些黨控制的工會領導中獲得了自己的組織形式。這些組織現(xiàn)在有意識地并不是以人設法使無產(chǎn)階級的僅僅自發(fā)的運動(它們?nèi)Q于直接的誘因并且按行業(yè)、地域等分隔開)停留在純粹自發(fā)的水平上。它們極力阻止這些運動向總體發(fā)展,無論是在行業(yè)、地域等的聯(lián)合上,還是在經(jīng)濟運動和政治運動的結合上。”參見《歷史與階級意識》,第401-402頁。而改良主義理論的盛行就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危機的集中體現(xiàn)。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處于被物化的地位,因而單純將他們合在一起并不能組成無產(chǎn)階級。從工人群體上升到無產(chǎn)階級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無產(chǎn)階級階級意識的形成。在盧卡奇看來,這種革命的、向前發(fā)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自對階級利益本質的把握,需要每一個工人從推動歷史生產(chǎn)過程“直接性”的虛假意識中擺脫出來,從“作為一種自然環(huán)境的資本主義物化關系”之中超脫出來,不被眼前的利益得失所錮,從經(jīng)濟過程的整體中把握資本主義的客觀發(fā)展走向,進而認識到在日常的經(jīng)濟過程背后隱藏著的無產(chǎn)階級統(tǒng)一的階級利益。

那么,工人如何才能擺脫這種“直接性”呢?盧卡奇認為,從虛假、直接、孤立的意識上升為客觀的、作為一個階級的自我意識,只有通過中介的范疇才能達到對歷史總體的把握,這里的“中介”指的就是列寧式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每一個參加政黨的工人,當他們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接受政黨從外在賦予的階級意識,他們就擺脫了原有在資本主義秩序下被動地直接感知的“小我”的結構,實現(xiàn)對內(nèi)在的超越。通過投身于政黨,個體工人意識到了無產(chǎn)階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政黨作為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載體,在無產(chǎn)階級不斷自我證成的起源和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了主體與客體的同一,統(tǒng)一于革命的政治實踐,這亦是辯證法的真正實現(xiàn)。

雖然,列寧和盧卡奇談及無產(chǎn)階級“階級意識”時有著相似的理論結構,但是,列寧和盧卡奇在使用“階級意識”這一概念時,卻有著大為不同的理論目的。

在列寧看來,階級意識是一件和政黨宣傳有關的事。他在《怎么辦?》中重點討論了如何克服《工人事業(yè)》雜志的工聯(lián)主義、經(jīng)濟主義傾向,認為應該將《火星報》的辦報宗旨放在“把工人階級的工聯(lián)主義政治”“提高為社會民主主義政治”,[10]370并且以《火星報》的編輯部作為擴展和強化各地方黨組織集中性的重要聯(lián)結,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革命資源的統(tǒng)一與整合。這也是列寧特別強調(diào)如果不用社會民主主義的先進思想去占領工人階級的頭腦意識,他們就會被工聯(lián)主義占領的原因。當列寧談及階級意識的時候,他有明確的現(xiàn)象所指和政治目標:即如何爭取工人群眾的支持,如何將尚未擺脫手工業(yè)方式的渙散的工聯(lián)主義組織鍛造為職業(yè)的、廣泛的、秘密的革命家組織;如何通過提升革命組織的準入門檻進而純化革命家隊伍,提升戰(zhàn)斗力?!凹热贿@種組織的成員都有這種共同的特征,那么,工人同知識分子之間的任何區(qū)別也就應當完全消除,更不用說他們各種不同的職業(yè)之間的區(qū)別了”,[10]393而這樣一種紀律嚴明、步調(diào)一致的建黨原則是嚴格區(qū)別于經(jīng)濟派與后來的馬爾托夫式的孟什維克建黨原則的。

和列寧有明確的現(xiàn)象所指和清晰的政治目標截然不同的是,當盧卡奇使用階級意識這一概念的時候,是為了其歷史哲學的理論構筑。盧卡奇將階級意識、政黨這些概念,都內(nèi)嵌于他以辯證法作為聯(lián)結的思想結構之中。正如前文所說,盧卡奇假設工人在資本主義之下唯一可能的意識來源就是和機器的聯(lián)系。這一假設堵截了工人在資本主義秩序下能夠自發(fā)爆發(fā)產(chǎn)生革命力量的全部可能。商品的拜物教掩蓋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在理性的鐵籠下,人的理性被工具的理性所蒙蔽,因而無從認識歷史的總體以及個人在歷史中的位置。因此,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對象,個人與社會出現(xiàn)了分離。然而,辯證法是能夠把握零散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的認識工具,是連接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從而達成一種客觀的、總體的、確實性的知識?!耙磺猩鐣F(xiàn)象的對象性形式在它們不斷的辯證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始終在變??腕w的可知性隨著我們對客體在其所屬總體中的作用的掌握而逐漸增加。這就是為什么只有辯證的總體觀能揭破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必然產(chǎn)生的拜物教形式,使我們能看到它們不過是一些假象,這些假象雖然看起來是必然的,但終究是假的?!盵7]62

盧卡奇這里所說的辯證法,不同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①盧卡奇的辯證法是唯心論辯證法,他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第二國際的經(jīng)濟宿命論加以拋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是如此,他們將辯證唯物主義理解為恩格斯、普列漢諾夫、列寧、斯大林一條線下來的經(jīng)濟宿命論,并與馬克思相對立。狄茲根最先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概念,馬克思生前并沒有使用過它。但普列漢諾夫確實大講辯證唯物主義,并認為這是包括歷史觀在內(nèi)的馬克思主義的整個體系。后來的蘇聯(lián)哲學也繼承了這一主張。然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間并不存在對立,只不過馬克思本人更加強調(diào)社會發(fā)展,而恩格斯更多注意自然科學,并沒有理由說二人因此是對立的。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認為恩格斯違背了馬克思的觀點,服務于盧卡奇重建黑格爾歷史哲學意義上的馬克思這一意圖。盧卡奇認為,只有在處理社會歷史現(xiàn)象中,才能夠實現(xiàn)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如果像恩格斯那樣將辯證法用于自然科學中,那么這種統(tǒng)一性就被削弱了?!稓v史與階級意識》時期的盧卡奇,批判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的第二國際正統(tǒng)理論為經(jīng)濟宿命論,將他們的觀點簡化并貶抑為經(jīng)濟因素論,指斥他們忽視了其他因素的作用。②有關對把馬克思主義學說簡化為經(jīng)濟因素論的批判和反批判,參見張光明、馬嘉鴻:“恩格斯晚年思想三題——關于歷史唯物主義、俄國社會發(fā)展問題和1895年《導言》”,載于《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在他看來,“辯證方法不管討論什么問題,始終是圍繞著同一問題轉,即認識歷史過程的總體。對辯證法來說,‘意識形態(tài)的’和‘經(jīng)濟的’問題都失去了互有的、固定不變的異性,并相互匯合起來”,[7]85因而歷史的“總體性”成為了優(yōu)先于經(jīng)濟必然性的對辯證法的規(guī)定。不同于成熟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實證分析的路徑,盧卡奇的這種規(guī)定完全是從觀念論出發(fā)的——即一定要從總體上去把握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并在這其中厘定無產(chǎn)階級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盧卡奇批判伯恩施坦等修正主義者,并認為后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拋棄了總體論意義上的辯證法,將運動本身和最終目標分離開來。盧卡奇認為,這是向著工人運動最初階段的倒退,恰恰是因為“最終目標是與總體(即被視為過程的社會整體)的關系,由于這種關系斗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獲得了它的革命意義”。[7]73革命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不斷增長的歷史過程,是具體環(huán)節(jié)和最終目的之間的統(tǒng)一。

盧卡奇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贊譽羅莎·盧森堡,肯定她對革命的理解才是堅持了辯證法和總體性的表現(xiàn)的。但是,盧森堡和盧卡奇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盧森堡看來,愈演愈烈的革命要求雖然亦建立在工人階級的自我意識之上,但這一意識的來源卻不是外在的,而是自發(fā)的,以工人群眾日益貧困化和資本主義持續(xù)危機作為客觀基礎;在充斥著經(jīng)濟宿命論的第二國際中,盧森堡是罕有的堅持革命的左派,但她對列寧的布爾什維克組織原則卻大加斥責。而在盧卡奇看來,這一意識不可能由工人群眾自發(fā)產(chǎn)生,而是必須經(jīng)由外在的“灌輸”。所以,盧卡奇既要在堅持革命的和他所謂的“總體論”的意義上肯定盧森堡,又必須解釋列寧的革命組織在何種意義上構成了盧森堡理論所覆蓋不到的現(xiàn)象,并對這一現(xiàn)象給出理論上的抽象,從而駁回盧森堡對列寧的批判。這也就是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收錄了兩篇討論羅莎·盧森堡的文章的原因。

盧卡奇和盧森堡的差別在于,他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理論任務,即將列寧的政黨活動作為經(jīng)驗素材,從哲學上去論證革命理論如何高于和先于革命實踐,從而證明理論和組織之于實踐的必然性和不可或缺性。這便決定了在幾個基本問題上他和盧森堡的分歧:第一,羅莎·盧森堡并不認為黨組織在革命中居于中心地位,而是認為,真正的革命精神只有在群眾的自發(fā)行動中才能找到,而黨永遠是保守的和被動的;盧卡奇則用唯有把握了總體性的政黨才能夠真正達到階級意識的主張反駁盧森堡。第二,盧森堡認為組織形式本身是一個不斷成長和變化的東西,所有政黨生活中的弊病需隨時依靠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運動過程中的有機發(fā)展進行自我糾正。但盧卡奇卻認為這樣一種想法是對群眾的自發(fā)性和運動過程有機性的過于信任。在盧卡奇的理論中,沒有政黨,無產(chǎn)階級就不可能自發(fā)爆發(fā)革命且取得勝利。第三,盧森堡認為黨內(nèi)思想斗爭完全可以通過辯論、說服來贏得黨內(nèi)多數(shù),解決矛盾分歧,因此她多次批評列寧的政黨過于集中,缺少批評的自由。但在盧卡奇看來,在實際的革命進程中,最革命的派別經(jīng)常不可避免地要和那些站在資產(chǎn)階級方面的黨內(nèi)反對派發(fā)生沖突和斗爭,所以需要對無產(chǎn)階級意識進行集中。在以上幾點上,盧卡奇和列寧對組織的強調(diào)完全一致,而與盧森堡彼此對立。

今天如何看待和評價這種分歧,解釋緣何列寧的理論能夠指導革命實踐而盧森堡的理論卻和革命實踐相脫節(jié),原因應從那一時代的歷史中尋找。隨著資本主義自身協(xié)調(diào)能力的增強,西歐的階級矛盾不再如馬克思那一時代那么尖銳,經(jīng)濟生活獲得改善了的工人階級不再擁有革命的激情。改良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只能進一步證實資本主義,而不能推翻現(xiàn)存的秩序。盧森堡將歷史的行為主體寄托于無產(chǎn)階級自發(fā)性的理論假設潰敗了,她的這一理論也不能指導革命實踐走向成功。由于以上原因,一戰(zhàn)之后的西歐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確走向了失敗。然而,列寧布爾什維克政黨卻因其組織嚴密,成功地發(fā)動了十月革命,這便使得主觀因素和實踐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歐,社會民主黨的革命理論和改良的現(xiàn)實之間是脫鉤的,但是列寧的革命家組織及其堅決有力的革命活動卻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這就為盧卡奇開辟出了理論展開的空間:當“無產(chǎn)階級”的自發(fā)性遭遇到堅硬的經(jīng)濟決定論的阻礙和資本主義理性鐵籠的束縛時,“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在黨的灌輸下覺醒了,通過走內(nèi)在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克服的道路,涌現(xiàn)為歷史的主體,并在推進歷史的實踐中完成真理的彰顯。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是辯證過程本身的意識;它也同樣是一個辯證的概念。因為只有當歷史的過程迫切需要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發(fā)生作用,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使這種階級意識上升為行動時,這種階級意識的實踐的、積極的方面,它的真正本質才能顯示出它的真實形態(tài)……無產(chǎn)階級階級意識具有某種要求性質,某種潛在的和理論性質的那種歷史過程狀況,必然作為相應的現(xiàn)實形成,并作為這樣一種現(xiàn)實能動地影響這種過程的總體。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這種形態(tài)就是黨……它是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支柱,是無產(chǎn)階級歷史使命的良知”。[7]93無產(chǎn)階級的自我意識終究不能通過工人階級自己完成,必須借助于黨這一中介。盧卡奇將原本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中作為主體與客體同一的“階級”置換為“階級意識”,并將階級意識作為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因,將主客觀的同一放置在無產(chǎn)階級群眾的大腦之中,然后為階級意識找到了一個凝聚的實體——列寧式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通過將以客觀的經(jīng)濟分析作為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騰挪到了總體論的辯證法這一概念的基座上,盧卡奇完成了對列寧政黨學說的理論抽象,并在馬克思辯證法中復興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通過對階級意識實踐性的強調(diào),盧卡奇將所關注的問題放置在康德以來思維與存在之間二重性的問題史傳統(tǒng)之中,并認為自己對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闡述使該問題獲得了理想的解決。他認為,康德只是把二重性從邏輯學中攆了出去,但二重性卻以現(xiàn)象與物自體的對立保留下來。而費希特則找到了克服經(jīng)驗中主體和客體二重性的統(tǒng)一點?!皬耐坏闹黧w-客體(identische subjekt-objekt)出發(fā),把每一種既定性把握為同一的主體-客體的產(chǎn)物,把每一個兩重性把握為從這種原初統(tǒng)一中派生出來的特殊情況,這種統(tǒng)一是活動(T?tigkeit)?!盵7]193但是,這仍然是個別的、具體的統(tǒng)一,只有真正到了黑格爾,轉向了歷史這個場所,從思想的起源和現(xiàn)實生成的意義上,個別內(nèi)容的具體性才和總體性表現(xiàn)為積極的統(tǒng)一。此時,思維與對象之間不再是相互分裂和彼此對立,而是思維不斷參與和決定著現(xiàn)象的生成,亦即對象不再是固著在經(jīng)驗世界中和自己無關的客體。當思維的真理超越對象的直觀性,揭露出蘊含在其中的現(xiàn)實——這一尚未得到實現(xiàn)的將來——思維也在自覺地參與和創(chuàng)造著正在生成的未來。隨著這種立場的轉化,自由和必然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但盧卡奇認為,黑格爾最大的局限在于,他是面向歷史而不是面向未來的。因而,他找到的歷史主體仍然是“世界精神”這一不可把握之物?!坝捎诤诟駹栒軐W已經(jīng)不可能在歷史之中發(fā)現(xiàn)和指出同一主體-客體,所以他被迫超越歷史,并在歷史的彼岸中建立了自我發(fā)現(xiàn)的理性的王國?!盵7]225為了能夠在方法論上超越這種二律背反,盧卡奇認為,“把辯證的方法當做歷史的方法則要靠那樣一個階級來完成,這個階級有能力從自己的生活基礎出發(fā),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體-客體,行為的主體,創(chuàng)世的‘我們’,這個階級就是無產(chǎn)階級”。[7]228正因為只有無產(chǎn)階級的政黨才能在自己與整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之間建立起這種實踐關系,以無產(chǎn)階級自我意識作為內(nèi)在環(huán)節(jié)的革命實踐,才是辯證法最終的、具體的實現(xiàn),這亦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真正實現(xiàn)。

總之,盧卡奇此番理論創(chuàng)建不僅來源于對新現(xiàn)象的抽象化和概念化沖動,他還為階級意識找到了德國觀念論的哲學史脈絡,這即是《物化與階級意識》一文的目的。盧卡奇不僅要超越第二國際來自左、中、右派的理論家,還要立足于德國的知識傳統(tǒng),躋身于回答一流問題的思想家之列,進而試圖超越大師。①“將無產(chǎn)階級看做真正人類歷史的同一的主體-客體并不是一種克服唯心主義體系的唯物主義實現(xiàn),而是一種相比黑格爾更加黑格爾的嘗試,是大膽地凌駕于一切現(xiàn)實之上,在客觀上試圖超越大師本身?!眳⒁姡骸稓v史與階級意識》,第18頁。

在《歷史與階級意識》出版后的幾十年里,盧卡奇多次對自己早年的這部著作作自我批評,并一再聲明,這部著作中的很多地方都不再能代表他本人的觀點了。

早在1933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一份德語期刊《國際文學》(Internationale Literatur)上,盧卡奇發(fā)表《我通往馬克思的道路》一文,批評《歷史與階級意識》有著太多唯心主義殘余,而且受到極左主觀行動主義的影響。到了1934年,盧卡奇再次以更長的篇幅更加猛烈地批判這本書,說這是他此前工團主義和唯心主義傾向的總和,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中是危險的,因為唯心主義直接導致納粹主義。到了1967年,在《歷史與階級意識》塵封30年后再版的德文版序言中,他更加系統(tǒng)地檢討說,自己這一時期的思想來自20年代的烏托邦主義和救世主心態(tài),由于介入政治實踐過多,因而非常重視實踐的內(nèi)容,現(xiàn)在他承認:“我沒有認識到,如果不以真正的實踐為基礎,不以作為其原始形式和模型的勞動為基礎,過度夸張實踐概念可以走向其反面:重新陷入唯心主義的直觀之中。當時我想要勾畫出正確的、真實的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將它與經(jīng)驗主義的民意測驗區(qū)別開來,并賦予它一種無可爭辯的實際的客觀性。然而我未能越出被賦予的階級意識這樣一種觀念……我主觀上所想達到的東西,以及列寧對社會總體內(nèi)的實際運動進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分析所獲得東西,在我的說明中,卻成了純粹思想的產(chǎn)物,從而成了某種直觀的東西。所以這種被賦予的意識在我的書中竟變?yōu)楦锩膶嵺`……我那種本身是正確的愿望之所以會走向它的反面,仍是由于剛才提到的那種抽象的、唯心主義的實踐理念?!盵7]12-13

盧卡奇的以上自我回顧可以清楚地表明,《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有著非常強的時代特性,而后來他自己放棄了其中的主要觀點。不能把這些自我批評簡單看成是在政治壓力下的被迫所為,而應該視為盧卡奇后來的真誠認識。

對于《歷史與階級意識》時期的盧卡奇來說,建構理論的動機首先是為了生產(chǎn)一種知識產(chǎn)品,能夠指出第二國際經(jīng)濟宿命論的局限,對俄國革命的成功給出新的理論框架,并且向上可承接德國觀念史的傳統(tǒng)。智識的領域才是盧卡奇的戰(zhàn)場。

雖然,盧卡奇對于革命本質的理解和他關于政黨機構的目標都與列寧完全一致,但他那種哲學式的推理過程卻給予一種政治策略主張以嚴格意義上的定性,這使得他的理論大不同于列寧實踐中的靈活。他對于實踐的強調(diào)雖然直接來自對列寧及其革命實踐的觀察,然而,他的概念抽象卻難以避免陷入到主觀唯心主義之中,也就是說,盧卡奇哲學化了的列寧主義和作為一種政治實踐理論的列寧主義大為不同,它非常有損于共產(chǎn)國際關于列寧主義是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當然繼承者的正統(tǒng)主張。[11]列寧建黨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他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的政黨活動開辟道路,這一理論固然是高度強調(diào)革命意志,但一旦有人使之上升為一種唯心主義意志論,列寧就無法接受了。這大概就是列寧批評《歷史與階級意識》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水平的緣故。[12]179

盧卡奇使用概念的方式是從概念到概念的;不同的是,列寧使用的概念都有明確的現(xiàn)象所指。對于列寧來說,概念和理論更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比附,絕非對現(xiàn)實的遠離。譬如,列寧曾經(jīng)多次表揚盧卡奇堅持總體論的觀點,但是從沒有過無產(chǎn)階級意識作為歷史的主體-客體中介物的說法。[13]127因為“中介”這一概念僅僅是盧卡奇為了解釋自我意識如何上升為改變世界的客觀力量——這一純粹哲學化的目的——而創(chuàng)建的?!爸薪椤备拍畹淖饔迷谟诼?lián)結概念與概念,而沒有任何相應的現(xiàn)象作為對應。

不僅如此,在“辯證法”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對于列寧來說,與其說辯證法是一種沉思式的觀念構筑,不如說更是一種具體革命實踐中對斗爭策略和斗爭過程的描述:“每個階段都有其完全獨特的斗爭情勢和直接的攻擊目標;每個階段都可以說是一個總的戰(zhàn)役中的一次戰(zhàn)斗。不研究每次戰(zhàn)斗的具體情況,就絲毫不能了解我們的斗爭。研究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顯地看出,發(fā)展確實是按著辯證的道路,矛盾的道路行進的:少數(shù)變成多數(shù),多數(shù)變成少數(shù);各方時而轉守為攻,時而轉攻為守;思想斗爭的出發(fā)點(黨章第1條)‘被否定’,讓位給充斥一切的無謂爭吵,但以后就開始‘否定的否定’,我們在各占一個中央機關的情況下勉強同上帝賜予的妻子‘和睦相處’,又回到純思想斗爭的出發(fā)點上來,但是這個‘正題’已由‘反題’的一切成果所充實,變成了高一級的合題,這時在黨章第1條問題上的孤立的偶然的錯誤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組織問題上的機會主義觀點的所謂體系,這時這種現(xiàn)象同我們黨的分成革命派和機會主義派這種根本劃分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愈來愈清晰地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偠灾粌H燕麥是按黑格爾的規(guī)律生長的,而且俄國社會民主黨人也是按照黑格爾的規(guī)律互相斗爭的?!盵10]523

此外,關于“政黨組織”的概念,二人的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對于列寧來說,政黨組織是一個需要不斷通過和黨內(nèi)反對派作斗爭,在一個個具體的革命任務中自我鍛造的政治實體,始終處于創(chuàng)造中和形成中的狀態(tài)。革命家組織是直接服務于革命的工具,因為“無產(chǎn)階級在爭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無產(chǎn)階級被資產(chǎn)階級世界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無政府競爭所分散,被那種為資本的強迫勞動所壓抑,總是被拋到赤貧、粗野和退化的‘底層’,它所以能夠成為而且必然會成為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就是因為它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原則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組織的物質統(tǒng)一來鞏固的,這個組織把千百萬勞動者團結成一支工人階級的大軍”。[10]526然而,盧卡奇卻將列寧式的政黨組織作為無產(chǎn)階級階級意識外在化的顯現(xiàn),它作為一種既成的存在,討論“政黨”在歷史哲學的任務和意涵。他對于政黨概念僅固著于解決歷史哲學的難題,而并不指向對現(xiàn)象的直接改造。對于列寧來說,政黨的革命實踐是在處理一個個變動不居的新的條件,并在具體的政治活動中促成局限條件有利于自己的變化;而對于盧卡奇來說,他更加核心的關切是一般化的“為什么?”而不是具體的“怎么辦?”

盧卡奇批判盧森堡對無產(chǎn)階級這一概念的理解建立在革命的、純粹無產(chǎn)階級的性質基礎之上,即自發(fā)的群眾必然會爆發(fā)革命的觀點是一種對無產(chǎn)階級過于理想型式(ideal-type)的分析,是一種對群眾自發(fā)性美好的期待。盧卡奇認為,“按照這種概念,一方面無產(chǎn)階級在戰(zhàn)場上是統(tǒng)一的,另一方面,這里正在研究其行動的群眾是純粹無產(chǎn)階級的群眾……然而,如果其他階層也決然地參加了革命……他們也很容易使它偏向反革命的方向。因為在這些階層(小資產(chǎn)階級、農(nóng)民、被壓迫民族)的階級地位中,沒有任何東西,也不可能有任何東西使他們必然導致無產(chǎn)階級革命”。[7]395

然而可悲的是,難道盧卡奇對于列寧式政黨的理解不是理想型式的嗎?盧卡奇從觀念出發(fā),證明共產(chǎn)黨及其參與的成員之間的關系與傳統(tǒng)的資產(chǎn)階級政黨是不同的?!霸谂f的類型的黨組織中(不管這里是否包括資產(chǎn)階級政黨或機會主義的工人政黨),個人只能作為群眾,作為追隨者,作為零出現(xiàn)”,然而,“任何共產(chǎn)黨按其本質都是比任何資產(chǎn)階級政黨或機會主義工人政黨更高類型的組織,這表現(xiàn)在它對它所有成員的更高的要求上?!盵7]409盧卡奇指出,在列寧式的政黨之中,“共產(chǎn)黨的紀律、每一個成員無條件的全身心的投入運動實踐,是實現(xiàn)真正自由的唯一可能途徑……紀律問題一方面是黨的基本實踐問題,它真正發(fā)揮職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它絕不僅僅是技術和實踐問題:它是革命發(fā)展中最崇高和最重要的精神問題之一。這種紀律只能作為革命階級的最覺悟部分即先鋒隊的自由和有意識的行為,才能夠產(chǎn)生出來。沒有這個階級的思想前提,它不可能實現(xiàn)。沒有每個黨員對整體性和黨的紀律之間的聯(lián)系的至少本能的理解,這種紀律就必然退化為一種物化和抽象的權力義務關系,黨就會重新陷入資產(chǎn)階級政黨類型的組織狀況中”。[7]413盧卡奇的這些論述都是對于政黨及其成員極高的倫理要求,否則,政黨就沒有辦法嚴絲合縫地契合于盧卡奇的歷史哲學,充當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中介。

更重要的是,列寧主義和盧卡奇理論的政治影響不同。列寧曾試圖引入民主集中制,通過強調(diào)應該向無產(chǎn)階級大眾學習,力圖保證黨內(nèi)民主的實現(xiàn);但是,在盧卡奇的理論中,政黨則作為無產(chǎn)階級自我超越的歷史中介,僅僅是群眾的教育者,不存在任何向群眾學習的理由。這是因為他已預先設計好了工人在心理意識和階級意識之間的差距。當革命成為一種迫切的現(xiàn)實要求時,工人階級自身又極其落后,如果沒有共產(chǎn)黨類似于天啟和神性降臨這一無可爭議的現(xiàn)實出現(xiàn),工人將無從克服自發(fā)的工聯(lián)主義,亦沒有任何可能突破資本主義理性社會的銅墻鐵壁。這樣一種理論的構筑將不可避免地為隨后斯大林時期的政治危險敞開大門,亦即政黨宣稱自己掌握著關于階級意識的終極真理,并以此作為手段,使無產(chǎn)階級淪為少數(shù)精英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的材料。當然,這并不等于盧卡奇必然認同斯大林,而是說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不存在盧卡奇反對和譴責斯大林的任何位置。

盧卡奇將處于革命動蕩時期,步調(diào)一致、整齊劃一的布爾什維克政黨作為某種理想化的類型,并確定為無產(chǎn)階級自我意識獲得實現(xiàn)的中介和外在化形式,放置于黑格爾化了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位置,用以建構在實踐中達成主體-客體相一致、囊括一切(all-embracing)的歷史哲學闡釋。該理論的產(chǎn)生確有其特定的歷史情境,也有需要回應的理論問題。然而,封閉的觀念體系和歷史哲學意義的賦予卻忽視了政黨組織是一個獨立的政治領域,有其自身的運轉邏輯;忽視了政黨不只是一個固定的、死的概念,更是一個需要用實踐不斷塑造的、鮮活的實體。盧卡奇的理論只在應然的意義上規(guī)定了政黨應該怎樣,而沒有能力考察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政黨實際怎樣,以及會變成什么樣。這是哲學化了的列寧主義和列寧主義的最大差別。當政治實踐被抽象為概念之時,即是對實踐的一種遠離。因而,在盧卡奇的理論之中,完全不能預見革命的潮流衰退之后黨內(nèi)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而一旦出現(xiàn)對理想型分析的背離,亦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

[1] Maurice Merleau-Ponty, Adventures of the Dialectic[M]. trans. Joseph Bien,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2] Slavoj Zizek, “Postface: Georg Lukcs as the Philosopher of Leninism”[M]// in: A Defense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 translated by Esther Leslie, London: Verso, 2000.

[3] [匈]格奧爾吉·盧卡奇.列寧[M].張翼星,等,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1.

[5] 杜章智,編.盧卡奇自傳[M].李渚青,莫立知,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6]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 Dieter Groh, Negative Integration und revolution?rer Attentismus. Die deutsche Sozialdemokratie am Vorabend des Ersten Weltkrieges, Frankfiirt: Ullstein, 1973.

[10]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Joseph Fracchia, “The Philosophical Leninism and Eastern Western Marxism of Georg Lukcs”[J].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21.1, 2013.

[13] Martin Jay, “The Concept of Totality in Lukcs and Adorno”[M]//. in Varieties of Marxism, eds. by Shlomo Avineri, Volume 2, 1977.

AReviewontheRelationshipBetween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andLeninism

MA Jiahong

(InternationalInstituteofSocialHistory,RoyalNetherlandsAcademyofArtsandSciences,Amsterdam)

The various concepts proposed by Lukács in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1923), such as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totality, mad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arxism. But the review of ideological source and integrations on political significance made by western Marxism lead confusions to the original intent of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 Drawing inspirations from Russian Revolution, Lukács’ philosophical expression in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Bolshevik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r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Lenin. Although being viewed as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n Leninism, it had fundamental difference with Lenin’s revolution-targeted political strategies. Based on Hegel’s historical-philosophic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Lukács made an abstraction on Party theories of Bolsheviks. He viewed political Party as a mediation between 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movement. It was a normative analysis based on ide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Lukács and Lenin adopted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interpreting the same concept. However, Lukács’ theory could never make a prediction on possible challenges that emerged after the revolution. His theory failed to give an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n the devia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Ceorg Lukacs; Lenin; Rosa Luxemburg; totality; class consciousness

D10

A

1674-0955(2017)06-0086-10

2017-10-27

馬嘉鴻,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荷蘭皇家與藝術科學院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思想史、國際工人運動史及批判理論。

[責任編輯郭彥英]

猜你喜歡
盧卡奇列寧政黨
如何把握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盧卡奇
——回望孫伯鍨教授的《盧卡奇與馬克思》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tài)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主持人的話
盧卡奇論悲劇的形而上學
偉大心靈在妥協(xié)中的信念堅守
——讀《盧卡奇再評價》
學術交流(2015年1期)2015-02-25 12:47:32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民意調(diào)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城固县| 定安县| 昌图县| 屯门区| 会泽县| 郎溪县| 罗山县| 进贤县| 图木舒克市| 廊坊市| 夏邑县| 营山县| 洛南县| 吉木萨尔县| 崇明县| 桦南县| 兴安县| 望谟县| 岑巩县| 丹巴县| 安阳县| 新余市| 深州市| 黄大仙区| 天全县| 进贤县| 城市| 云阳县| 来安县| 府谷县| 嵊泗县| 增城市| 福海县| 分宜县| 梅州市| 若尔盖县| 西乌| 长治县| 北川| 筠连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