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馨 郜曉丹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研究生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基于符號學的明代八仙人物紋飾研究
黃寧馨 郜曉丹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研究生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明代陶瓷八仙人物作為一種在陶瓷裝飾中喜聞樂見的題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內(nèi)涵。而符號學作為跨學科適用于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本文基于符號學的視角,對明代八仙人物紋 飾進行研究和解讀,揭示其蘊含的文化價值與藝術意義,也為解讀陶瓷文化藝術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明代陶瓷;八仙紋飾;符號學
八仙人物,形態(tài)各異,是家喻戶曉的神仙群體之一,包括呂洞賓、鐵拐李、漢鐘離、韓湘子、張果老、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八仙的傳說故事反映的善惡、是非觀念,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八仙文化涉及了許多方面,如文學、藝術、宗教、歷史、民俗等,寓意深刻,給人以啟發(fā)。而八仙紋飾發(fā)展至明代時,已成為當時的一種重要的陶瓷裝飾紋樣,八仙紋飾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象征著祈福、吉祥、安康太平,反映的是當時百姓的精神追求,同時又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寓意。
符號學(semiotics)一詞來自古希臘語中的semiotikos。符號學(Sem iology)方法是瑞士著名語言學索緒爾于19世紀末提出的關于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的方法論,是有關意義與理解的學問,它探索的對象或者研究內(nèi)容不僅僅是符號,而且是符號的作用或者說是指號過程。[1]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羅薩琳柯勞絲提出∶世界由符號構成,藝術史研究不是要去探索符號的外延,而是要去探索符號的內(nèi)涵,因為外延是被再現(xiàn)的外部世界,而內(nèi)涵才是符號的內(nèi)在引申含義。
陶瓷藝術也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包含了許多文化信息。中國陶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有著近萬年的歷史,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藝術陶瓷的造型、裝飾、釉色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符號,所以陶瓷藝術具有獨特的符號功能,中國陶瓷集皇權統(tǒng)治、文人雅士、民間民俗基礎于一體,其內(nèi)部隱含著多元的文化符號信息。明代八仙人物紋飾作為一種符號,具備了符號外延及內(nèi)涵意義。其外延就是陶瓷裝飾上的八仙紋飾以及在其他材質(zhì)上的八仙圖案本身,內(nèi)涵就是人們賦予八仙紋飾的一種內(nèi)涵和意義,如八仙紋飾的吉祥祈福寓意等。通過外延和內(nèi)涵的結合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八仙故事興起于唐宋,主要以單獨個體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群體。是單體形象向群體組合的演變過程,最終定型為現(xiàn)今人們所熟知的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呂洞賓、鐘離權、何仙姑、曹國舅、鐵拐李八仙群體。作為八仙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基本的特征和標志物,較為獨特的是,每個人明確的法器標識也可以代表神仙本人。
鐵拐李,傳說他本姓李,名玄,師從泰山老君學道,能靈魂離體而神游九天。在一次神游后,肉體誤被徒弟燒掉,不得已附身至一個餓死瘸腿的乞丐身上,從此他的形象就是坦腹跛足、身背葫蘆、頭束金箍、手拄鐵拐。他向來被作為八仙之首,主要法寶是葫蘆,贊之者曰∶“葫蘆中豈止存五福?!?/p>
漢鐘離,名為鐘離權,以“散仙”而聞名,形象十分有趣,頭綰雙髻,手中執(zhí)扇,笑臉坦腹,討人喜歡。法寶是他的手執(zhí)芭蕉扇,人道是“輕搖小扇樂陶陶?!?/p>
張果老,名為張果,出現(xiàn)的時期在其他七仙之前。形象為一年邁老者倒騎毛驢,他的毛驢本也是寶物,神奇之處是休息時可將毛驢折疊進箱,用水噴灑又變活,驢亦可乘坐。但是法寶為他通常懷抱的漁鼓,一說他“漁鼓頻敲有梵音?!睗O鼓也叫“竹琴”“道筒”。
呂洞賓,在八仙中最為家喻戶曉,形象清秀儒雅,頭戴方巾,三綹髭須,身著長衫,浪跡江湖,身背一把寶劍,元人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說,呂洞賓因?qū)以嚥恢卸那闊灒诰扑林行菹?,鐘漢離施法讓其黃粱一夢,夢中一生貧富瞬息,夢中醒來發(fā)覺黃粱飯還未熟,于是追隨鐘離權去鐘南山修道成仙。[2]
藍采和,最早出現(xiàn)在南唐沈汾根據(jù)自己的見聞寫成的《續(xù)仙傳》里,說為一年輕少年,破舊藍衫,手執(zhí)一拍板,在市井中唱歌行乞。元代無名氏雜劇《漢鐘離度脫藍采和》,以及明末清初的雜劇《藍采和長安鬧劇》都有藍采和以不同人物為原型的例子。法寶為藍采和常常攜帶的一只花籃,人稱“花籃內(nèi)蓄無凡品”。
韓湘子,年輕時師從呂洞賓,能空杯造酒,聚土成花。生性狂放不羈,善作詩文,手執(zhí)簫管,“紫簫吹度千波靜”,相傳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或是侄孫。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一個女性形象,她的法寶通常是一枝荷花,因出現(xiàn)時身旁多有荷花,也被人稱“荷仙姑”,且有贊曰∶‘手持荷花不染塵?!?。另有一說以為何仙姑的法寶是一個笊籬。笊籬是農(nóng)家婦女做飯時常用的器具,鄉(xiāng)間女人只愿與神仙有更多的共同點,所以笊籬法器的出現(xiàn)也是更貼近百姓訴求。
曹國舅,是北宋開國王曹彬之孫、吳王曹紀之子,皇后之弟,地位尊貴,被封為國舅。他天資聰明,不喜榮華富貴、濫用特權,反而喜歡道教的修行。明徐道《歷代神仙通鑒集》中記述有他的成仙經(jīng)過,法寶是玉板或說是拍板,有道說:“玉板和聲萬籟清”。
作為明代主流的陶瓷裝飾紋樣,八仙人物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三種:一,群仙祝壽,八仙人物是主題紋飾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單獨表現(xiàn),在畫面中會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辨識度高,一般會手執(zhí)各自的法寶,或者因祝壽主題而改變,變?yōu)槊谰苹蛳商?;二,八仙過海,八仙人物作為單獨的主題紋飾, 構圖變化較多,表情豐富,人物之間相互呼應。構圖上,表現(xiàn)完整,也更飽滿。或者將人物置于單獨的開光之中,用背景相互關聯(lián);三,八仙獻壽,八仙人物會與麻姑以及南極仙翁等吉祥神仙組合,人物先后排列,形象生動。
任何一個形式的藝術符號除表現(xiàn)存在物之外,還有符號背后的文化和象征意義,藝術品除給人以視覺的物影響外,還讓觀者思考作品形式后面的意義[3]。八仙人物不同的組合及構圖,都可看做是有內(nèi)涵意義的符號,八仙人物紋飾作為明代陶瓷紋飾的主流題材之一,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創(chuàng)作者的喜好、藝術觀念和思想情感。因為八仙紋飾暗含的文化意義,所以要結合相關的時代背景、文化經(jīng)濟背景、宗教背景去解讀,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圖像性符號。
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喜惡能直接影響整個政治社會的文化發(fā)展趨勢。明代帝王信奉宗教,開始于洪武之期,每個朝代帝王之間略有側重,但是不可否認,元朝時代的宗教信仰遺風影響了整個明朝帝王的信仰選擇。所謂“風俗”,統(tǒng)治階級為“風”,民眾為“俗”,因為帝王主導的喜好,造就了八仙融入百姓的生活。八仙有著深厚的由統(tǒng)治者主導的民間信仰基礎。
明清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開始萌芽的啟蒙思想,使得百姓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說開始盛行,四大名著皆出于此時,也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表達了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不滿。明中期之后,追求享樂的社會思潮在士大夫階層中開始流行,傳統(tǒng)戲曲藝術逐漸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在明清時期人們對小說的喜愛也迫使當時的印刷技術不斷革新進步,不同的故事也豐富了書籍版畫的插圖,不同風格的形成使得明代版畫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朝的許多八仙題材的木板年畫,都深受大家喜愛。明末,則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面臨絕境。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加上天災人禍使得農(nóng)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4]百姓希望改變得到解脫,卻苦于無法,只能寄托天上神靈,祈禱得到神靈庇佑,獲得安寧幸福。
因為明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對于佛、道教的不同偏向,從而借用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內(nèi)容而影響了其他各個階層,三教融合的背景趨勢也為八仙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有利的養(yǎng)分。三教的融合,使八仙更加融于百姓的生活中。在廣大的農(nóng)村,八仙戲生動的語言、精彩的表演,其舞臺性、觀賞性與神秘性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加速了八仙文化的認知、流傳。[5]
八仙紋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題材之一,反映了人們向往安寧幸福、祈求長壽的美好愿望。八仙圖在明代瓷器上達到了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本文把八仙紋飾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符號,解讀八仙紋飾蘊含的文化意義??梢哉f,其滿足了各階層的審美及文化需求,具有了雅俗共賞的效果。解讀八仙紋飾也有助于我們能更全面地了解明代陶瓷紋飾藝術風格的演變,也仿佛來到那個朝代,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
[1][美]約翰迪利,張祖建.符號學基礎(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8.
[2]山曼.八仙信仰[M].北京:學苑出版,1994.
[3]李興華,肖絢.秦錫麟陶瓷藝術的符號學解讀[J].中國陶瓷,2009(9).
[4]陳月琴.八仙群體的演化發(fā)展及其形成[J].中國道教,1992(2).
[5]鄔星波.明代八仙的圖像學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5.
K87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