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斌,王文榮,陳文輝
(1.福建三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三明365000;
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
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福州350122)
健脾舒胃飲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朱道斌1,王文榮2,陳文輝3
(1.福建三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三明365000;
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
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福州350122)
目的觀察健脾舒胃飲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餐后不適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給予健脾舒胃飲治療,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片及維生素B1治療。比較2組療效、主要癥狀積分變化及治療后6個月后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高于對照組的80%(P<0.05);治療后觀察組主要癥狀積分變化(包括脘腹痞滿隱痛、納差而飽、大便溏軟及泛吐清水)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亦優(yōu)于對照組的22%(P<0.05)。結論健脾舒胃飲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餐后不適綜合征,療效顯著且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適綜合征;健脾舒胃飲;脾胃氣虛型
近些年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患者常伴有噯氣和腹脹等癥狀,是非器質性疾病中的一種?;颊唛L期服用西藥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多[1]。對于如何做好FD患者的有效治療始終是醫(yī)學關注的一個焦點[2]。我們以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楊春波主任醫(yī)師臨床經(jīng)驗方益胃寧為基礎,創(chuàng)制健脾舒胃飲用以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餐后不適綜合征50例,取得良效,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2015年4月—2016年3月選取在三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福建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餐后不適綜合征、中醫(yī)辨證為脾胃氣虛型門診患者100例,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9~79歲,平均(46.1±2.3)歲;病程6~24月,平均(11.6±1.6)月。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0~81歲,平均(45.1±1.3)歲;病程7~30月,平均(12±1.5)月。2組一般情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III[3]和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FD診斷標準[4],必須包括以下1種或多種癥狀:①餐后飽脹不適;②早飽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燒灼感;并且沒有可解釋癥狀的器質性疾?。òㄎ哥R檢查)的證據(jù);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餐后不適綜合征(PDS)診斷標準[4]必須包括以下1種或2種:①正常量進食后出現(xiàn)餐后飽脹不適感,每周至少發(fā)生數(shù)次;②早飽感阻礙正常進食,每周至少發(fā)生數(shù)次。符合FD診斷標準,實驗室、B超等檢查排除肝、膽、胰、腸道等器質性疾病或嚴重全身性疾病者,近1個月未服用影響胃動力或排空功能等類似作用的藥物者方可納入研究。
1.3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于2010年蘇州會議制定的標準[4]辨為脾胃氣虛證,主要癥候:①脘腹痞滿隱痛,勞累后加重。②納差而飽。③大便溏軟。④舌質淡,舌體胖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次要癥候:①泛吐清水。②噯氣不爽。③口淡不渴。④頭暈乏力。⑤脈細弱。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項加次癥1項;或主癥1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 mg,每日3次,餐前15~30 min口服;維生素B1(貴州光正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每次20 mg,每日3次口服。
1.4.2 觀察組采用健脾舒胃飲口服,處方:黨參15 g,白術12 g,茯苓15 g,炙甘草3 g,砂仁(后入)6 g,枳殼9 g,姜半夏9 g,北柴胡6 g,白芍6g,生姜3 g,合歡皮12 g。每日1劑。水煎服2次,共取汁450 mL,分3次餐前半小時空腹服用。
2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飲食有節(jié),忌煙酒,忌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停用其他一切抑制胃酸及促進胃動力的藥物;囑患者調暢情志,保持精神樂觀。
1.5 觀察項目治療后臨床療效、主要癥狀積分變化(包括脘腹痞滿隱痛、納差而飽、大便溏軟及泛吐清水)、療程結束后6個月復發(fā)率及藥物不良反應。1.6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屬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
2.1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文獻[5],以臨床癥狀為觀察指標,根據(jù)癥狀嚴重程度不同以0~3分計,無癥狀:計0分;輕度:稍有癥狀,較輕微,計1分;中度:自覺有癥狀但可以耐受,不影響工作,計2分;重度:癥狀明顯,而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計3分。癥狀積分為各項癥狀積分之和。治愈:療效指數(shù)≥95%;有效:療效指數(shù)≥30%;無效:療效指數(shù)<30%。參照文獻[6]計算療效指數(shù):
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2.22 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2.32 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比較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比較
表2 2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2)P<0.01;與對照組比較,3)P<0.05。
組別對照組n 50觀察組5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脘腹痞滿隱痛5.773±0.323 2.212±0.1131)5.674±0.213 1.701±0.1962)3)納差而飽0.337±0.046 0.176±0.0581)0.373±0.052 0.112±0.0482)3)大便溏軟0.049±0.022 0.024±0.0211)0.051±0.018 0.010±0.0042)3)泛吐清水0.301±0.026 0.104±0.3411)0.277±0.121 0.076±0.2112)3)
2.42 組治療后6個月隨訪結果比較見表3。
表1 2組治療后6個月隨訪結果比較
2.5 2組不良反應情況對照組2例出現(xiàn)輕度腹瀉,不影響治療,未停藥。治療組未發(fā)現(xiàn)不適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癥狀,經(jīng)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主要癥狀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熱感、餐后飽脹和早飽[4]。臨床上根據(jù)主要癥狀之不同又分為上腹痛綜合征及餐后不適綜合征2種亞型。以餐后飽脹和(或)早飽為主訴者稱之為餐后不適綜合征,屬于中醫(yī)學“痞滿”或”積滯”范疇。FD中醫(yī)分型較多,其中脾胃虛弱為主要證型之一。中醫(yī)藥在治療FD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缺乏FD不同亞型的中醫(yī)證候學特征及治療的相關研究[8],難以與新的診斷標準相接軌,不便于中西醫(yī)相關治療進行對照研究。目前治療脾胃虛弱型(脾虛氣滯)FD代表方劑主要為香砂六君子湯、枳實消痞丸及四君子湯合香砂枳丸加減等,大部分以主方加減進行治療,這主要與FD中醫(yī)癥狀多端、證型多夾雜等相關。另外相關研究近期療效報道很多,但是對遠期療效、復發(fā)率及預后的報道很少[9]。為此我們以前期臨床癥候學調查為基礎,以病、證、癥相結合的理念組方,初步設計以固定方治療FD亞型,同時觀察復發(fā)率情況。中醫(yī)認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機為脾虛[6]。多由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及內傷外感所致,而情志不暢存在消化不良發(fā)病整個過程。我們臨床發(fā)現(xiàn)脾胃虛弱型大部分夾有肝郁氣滯證,即使未夾雜肝郁,健脾同時佐以疏肝,既能助運脾胃,使痞病易解,同時又能起到預防“土虛木乘”之目的。傅氏觀察也發(fā)現(xiàn):FD患者中大部分伴有抑郁、焦慮、失眠、多夢等精神癥狀[9]。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失眠常使全身氣機紊亂,使脾胃升降失常以致痞滿加重,蓋證產生癥,癥又可加重證,故對癥安神實屬必要。因此擬定健脾益氣、疏肝解郁安神為FD治療方法。益胃寧為國家級名老楊春波中醫(yī)治療胃痞病脾胃虛弱證經(jīng)驗方,功能補中兼通,肝脾并調,經(jīng)我們臨床初步觀察療效較好,且較為符合以上診療思路,故選擇將其作為基礎方進行化裁,用以治療脾胃虛弱型FD,并命名為健脾舒胃飲。本方君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以補其本,臣以砂仁行氣消痞,佐以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四逆散中去枳實改枳殼以減少耗氣傷正)以疏肝助運,同時又可防“土虛木乘”。合歡皮具有安神解郁、理氣活絡、活血消腫之功,用于心神不安、郁結胸悶、失眠健忘等癥[7]。國內外研究表明:合歡屬植物中含有三萜及其苷類、黃酮類、生物堿、有機酸、甾醇類、木脂素、鞣質等主要化學成分,其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催眠、抗抑郁、抗焦慮等藥理活性[7]。合歡皮作用非常契合FD之病理,故而以其為佐使藥以安神解郁。
[1]夏萍.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研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5):156-157.
[2]張成.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4,12(10):49-50,52.
[3]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的羅馬III診斷標準(共識意見)[S].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2(2):137-140.
[4]陳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S].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31(11):1545-1549.
[5]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共識[S].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5):722-725.
[6]孫志華.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12):7426-7427.
[7]黃世敬,譚賽,陳宇霞.合歡抗抑郁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藥,2014,34(3):318-320.
[8]茅霄蕓.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亞型的中醫(yī)證候學特征分析及用藥規(guī)律探討[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
[9]王文秀.中醫(y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現(xiàn)狀[J].西部醫(yī)學,2012,24(3):612-613.
[10]黃恒青,柯曉,楊永昇.楊春波論醫(yī)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66.
R574.4
:B
:1000-338X(2016)06-0018-03
2016-09-02
朱道斌(1967—),男,副主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內科臨床工作。
王文榮(1968—),男,主任中醫(yī)師。E-mail:wangwenrong 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