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劉慧多,侯志濤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疾病探析
陳晶,劉慧多,侯志濤*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通過對近5年來有關半夏瀉心湯的文獻檢索,從古代醫(yī)家對該方的見解,到對該方的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方面進行綜述。發(fā)現(xiàn)半夏瀉心湯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脾胃系統(tǒng)的疾病,其作用機制也在實驗研究中得以驗證,充分體現(xiàn)了半夏瀉心湯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半夏瀉心湯;臨床應用;實驗研究
半夏瀉心湯出自于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全方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消痞,調和寒熱的作用,是治療寒熱錯雜痞證治方。全方由半夏、黃芩、黃連、人參、干姜、大棗、甘草組成。七味藥物共同作用發(fā)揮辛開苦降、和中散痞之功,復脾胃升降之職。方中辛溫藥和苦寒藥兩種相反相成的藥物共同作用,寒溫并用,表里雙解,使中焦升降復常有序,脾胃調和,心下之邪疏散暢中,痞滿自消[1]。此方是和解劑的代表方,其應用原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和法”的理念,清代醫(yī)家汪昂把其歸類于和解劑一直沿用至今,現(xiàn)代醫(yī)家劉渡舟教授亦認為半夏瀉心湯是以“清上溫下,苦降辛開,調和脾胃”為治病原則的和解劑之一[2-7]。臨床中尤其是對于消化系統(tǒng)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返流性食管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疾病療效顯著?,F(xiàn)本文將從古代醫(yī)家見解、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三方面對半夏瀉心湯進行綜述。
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疾病這一理論追溯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原文中兩次提到此方:一則為《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8]。原文中闡述了小柴胡湯證誤下之后的不同轉歸,所用方亦不同。因病人脾胃損傷,外邪侵襲入里,使邪氣淤滯,導致寒熱錯雜,中焦氣機阻塞不通,脾胃升降失常,阻塞氣機,而至心下痞[9]。文中“心下”是即胃脘部。痞,是指阻塞不通。意指小柴胡湯證誤下以后,脾胃功能失常,而至升降失常,氣機不利,于心下痞氣不通,所以病人自覺心下有痞滿阻塞之感。宜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使脾胃升降有序。王又原在《古今名醫(yī)方論》中說:“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又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10]。清·柯琴《傷寒論翼》中也提到:“少陽妄下后有二變:實則心下滿而硬痛為結胸,用大陷胸湯下之;虛則但滿而不痛為痞,用半夏瀉心湯和之”[11]。這些理論與仲景理念相同,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脹滿無痛之痞,和中降逆,消痞散結,調和脾胃以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仲景第二次提到此方為《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中,“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12]。唐·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瀉心湯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13]。表示半夏瀉心湯除了治療痞證以外,還可以治療以嘔吐、下利、腸鳴等為辨證要點的疾病。由于胃氣不降而導致嘔吐、噯氣等,脾氣不升而導致下利、腸鳴、腹瀉,都可以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來和中降逆消痞以恢復脾胃的升降功能[14]。
2.1 慢性胃炎
張輝凱[15]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65例,基本方:半夏、黃連、黃芩、白及、枳實、竹茹、黨參、干姜、甘草、大棗。加減:氣滯脹痛加烏藥、延胡索、佛手、陳皮;腸鳴腹瀉加白術、木香、焦三仙;泛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吳茱萸;惡心嘔吐加旋復花、姜竹茹;腹脹加紫蘇、大腹皮、九香蟲。結果顯示半夏瀉心湯組治愈率為 87.69%,對照組為72.58%,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半夏瀉心湯組對治療慢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張雪梅等[16]觀察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56例胃脘痛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28例)和對照組(28例)。觀察組給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給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2.9%。對照組總有效率85.7%,兩組比較而言,有明顯差異性(P<0.01)結論: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脘痛療效較為理想。陳保正[17]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50例,基本方:清半夏、黨參、黃芩、黃連、干姜、炙甘草、大棗。辨癥加減:熱偏重者重用黃芩、黃連;寒偏重者加干姜;濕熱重者加茵陳、藿香、炒梔子;兼氣滯者加厚樸、香附、枳殼。治療一個月,結果總有效率為96.0%。
2.2 功能性消化不良
李欣等[18]觀察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112例門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52例,治療組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用西藥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方藥:半夏、干姜、黃芩、黃連、黨參、炙甘草、大棗。加減:腹脹,噯氣者加枳實、厚樸;情緒抑郁者,加郁金、合歡花;便秘者,加大黃、火麻仁、郁李仁;以腹痛為主,加炒白芍、醋元胡;舌苔厚膩者,加砂仁,白術等。經(jīng)過4周的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是93.33%和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在治療效果上優(yōu)于對照組,進而說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2.3 胃食管反流病
陳延欣[19]等將116例胃食管反流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來觀察半夏瀉心湯對其療效。觀察組(58)例給予半夏瀉心湯,對照組(58例)給予常規(guī)治療,療效評價用體征評分來表示,即癥狀全部消失為0分,輕度且對生活無影響為1分,中度且對生活有影響為2分,中度且對生活有嚴重影響為3分,同時觀察脈象有無變化。結果顯示:觀察組癥狀積分降低程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胡永峰,肖海霞[20]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食管反流病100例,基本方:半夏、干姜、黃芩、黨參、柴胡、枳殼、白芍、黃連、代赭石、大棗、炙甘草隨證加減。臨床治愈63例,顯效22例,有效9例,無效6例。臨床治愈率63%,總有效率 94%。
2.4 返流性食管炎
李琳[21]等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返流性食管炎32例,并與西藥雷貝拉唑、莫沙必利治療32例對照觀察,兩組均治療8周,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胃鏡病理變化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13%,胃鏡病理變化總有效率為62.5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馮于財[22]采用本方加減治療返流性食管32例,觀察半其對返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完全隨機抽樣方法將觀察病例分為治療組32例及對照組28例。治療組給予半夏瀉心湯口服治療,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加嗎丁啉,兩組均治療8周,停藥后觀察兩組的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0.60%,對照組的64.3%(P<0.05)。提示治療組改善情況及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5 幽門螺桿菌感染
張樂祥[23]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35例。藥物基本組成:半夏15 g,黃連10 g,黃芩10 g,干姜10 g,甘草10 g,人參5 g或黨參15 g,大棗10枚。隨證加減:食滯加山楂、神曲、雞內金,肝郁加青皮,濕阻加厚樸,熱毒重加蒲公英、半枝蓮,腹痛加白芍,腹瀉加山藥,嘔吐加砂仁,氣虛加黃芪,血滯加當歸、紅花,出血加三七、血余炭,陰虛加石斛、麥冬,陽虛加附子減黃芩、黃連量。治愈22例占63%;有效或好轉7例,占20%;無效3例,占8.5%;死亡3例,占8.5%。
2.6 其他應用
根據(jù)近代文獻報道,半夏瀉心湯還可以治療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膽囊炎等疾病[24-26]。除治療脾胃系統(tǒng)疾病以外,還能治療如口腔黏膜潰瘍、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口瘡、慢性咳嗽、胸腔積液、胸痹、痤瘡、妊娠惡阻等疾病[27-29]。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實驗研究
沈天華[30]等探討半夏瀉心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機制,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觀察半夏瀉心湯對其血漿P物質(SP)和胃竇組織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的影響。方法: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為實驗對象,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漿中SP含量,并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測大鼠胃竇組織CGRP的水平。結果顯示各組大鼠胃竇黏膜均未見明顯損傷。模型組中血漿SP和胃竇組織CGRP水平比正常組高(P<0.01);與模型組相比,給藥組大鼠血漿SP和胃竇組織CGRP水平升高(P<0.05)。顯示半夏瀉心湯具有促進胃排空和降低內臟敏感性的作用。所以這可能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機制之一。
3.2 胃腸動力實驗研究
肖開春等[31]通過建立胃腸動力障礙大鼠模型,運用半夏瀉心湯給予治療,對大鼠的一般情況,及大鼠血漿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胃竇及空腸組織內c-kit蛋白的含量進行檢測,實驗結果顯示:半夏瀉心湯有促進硫酸阿托品致胃腸動力障礙大鼠胃排空的作用。說明半夏瀉心湯對胃腸動力具有調節(jié)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與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的含量有關。
3.3 潰瘍性結腸炎的實驗研究
裴強偉等[32]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通過實驗證明半夏瀉心湯能促進炎性細胞的吸收,促進大鼠的愈合作用。
脾與胃同屬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互為表里陰陽,故脾胃之氣的升降功能可以調控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脾胃中虛,外邪侵襲,氣機升降失司,氣機失調而至脾胃升降失常,胃氣不降,脾氣不升,因此出現(xiàn)胸中痞滿、嘔吐、下利等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疾病能夠調節(jié)脾胃,調和虛實,使脾胃暢通。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的特點,不拘泥于表面,辨清疾病虛實標本,從而補氣和中,使邪去正復,展現(xiàn)了仲景寒熱并用、辛開苦降、補瀉兼施的思想理念和精準的配伍原則[33]??傊?,半夏瀉心湯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斷的擴展,揭示了半夏瀉心湯在治療脾胃系統(tǒng)疾病的優(yōu)勢。在治療疾病時當運用八綱辨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辨其病機,根據(jù)具體病情隨證加減,根據(jù)病因病機進行異病同治,遵循仲景的“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理論,靈活應用方藥,使經(jīng)方更好地被應用到實踐中,挖掘其更多的應用價值和治療疾病范圍。
[1] 高媛.對半夏瀉心湯組方配伍特點的在認識[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2,17(1):12-14.
[2] 胡應峰.淺談中醫(yī)在消化內科臨床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tǒng)醫(yī)院,2011,7(12):199-200.
[3] 陽國彬,劉玉芳.《傷寒論》瀉心湯類方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體悟[J].中醫(yī)藥通報,2014,14(6):44-46.
[4]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77.
[5] 張麗,顧勤.半夏瀉心湯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應用[J].中醫(yī)藥信息, 2014,31(3):167-169.
[6] 許嗣立,賈波,文躍強,等.半夏瀉心湯論治胃強脾弱證芻議[J].中醫(yī)藥信息, 2014,31(5):82-84.
[7] 王紅,李芊綿,田明,等.半夏瀉心湯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6,33(1):104-106.
[8] 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43-344.
[9] 趙鳴芳.半夏瀉心湯的應用思路及作用機理分析[J].江蘇中醫(yī)藥,2005,26(10):45-49.
[10] 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61.
[11] 柯琴.傷寒來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3-35.
[12] 陶漢華.金匱要略研讀心悟[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87.
[13] 唐·孫思邈.千金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266-267.
[14] 劉剛.半夏瀉心湯辨證要點及應用發(fā)揮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12):33-35.
[15] 張輝凱.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7):107-108.
[16] 張雪梅,郭燕潔.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脘痛56例[J].光明中醫(yī),2016,31(2):226-227.
[17] 陳保正.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50例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6(5):517-519.
[18] 李欣,林琳,魏瑋.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4):876-878.
[19] 陳延欣.半夏瀉心湯治療58例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療效評價[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12):20+22.
[20] 胡永峰,肖海霞.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食管反流病100例[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32(4):61-62.
[21] 李琳,萬強.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2例臨床觀察[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6,45(3):19-20.
[22] 馮于財.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返流性食管炎32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31(4):10.
[23] 張樂祥.中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35例臨床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8):122-123.
[24] 夏洪濤,李衛(wèi)青,馬全慶.中藥佐治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yī)藥學報,2014,42(3):155-157.
[25] 閆建鋒.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5,43(5):101-104.
[26] 謝紅敏.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56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8,29(10):33
[27] 李鳳,楊永勤.半夏瀉心湯治療口腔黏膜潰瘍21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1,17(2):12.
[28] 孟慶賦.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41例[J].國醫(yī)論壇,2000,15(1):13.
[29] 李冀,龐宇航,胡曉陽,等.從肝脾腎論治代謝綜合征[J].中醫(yī)藥學報,2015,43(4):28-29.
[30] 沈天華,沈洪,吳堅,等.半夏瀉心湯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血漿P物質及胃竇黏膜CGRP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11):2737-2739.
[31] 肖開春.半夏瀉心湯調節(jié)胃腸動力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研究[D].西安:西南交通大學,2013.
[32] 裴強偉.半夏瀉心湯干預潰瘍性結腸炎免疫平衡調節(jié)的作用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
[33] 趙玉舒.姜數(shù)民教授運用辛開苦降法治療脾胃病經(jīng)驗舉隅[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3):185-186.
2016-10-21
2017-03-15
陳晶(1964-),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醫(yī)治則與治法機理研究。
*通訊作者:侯志濤(1990-),男,博士,助教,研究方向:中醫(yī)治則與治法機理研究。
R289.5
A
1002-2392(2017)02-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