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倫志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設計的誘導語言,是傳授知識的媒介物。課堂提問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能巧妙置疑設問,必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在新課改中,一些教師對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夠,提問的原則把握不準,問題設計不科學,提問技巧不高超,嚴重制約課堂教學效率,影響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提問的功能、把握提問的原則、優(yōu)化問題的設計,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币馑际牵骸敖處熞朴谝龑?,而不是勉強牽引,要激勵而不是壓制,要啟發(fā)而不是代替。”從先賢的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提問,尤其是恰當?shù)?、有效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尤其應該注意。
如:某教師在講完辛亥革命的內容以后問:同學們對辛亥革命的過程清楚不清楚?清楚。辛亥革命為什么能趕走皇帝?(一時語塞)。顯然,這種情形在教學中司空見慣了。比如,教師對學生“對不對啊”、“好不好啊”之類的提問;問題過淺、無需思考的提問;題意籠統(tǒng)、題目過大的提問,等等?!爸挥薪虒W形式表現(xiàn)而無實質性交往產(chǎn)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一、有效性提問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是有效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教師傳授知識和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
實現(xiàn)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實現(xiàn)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有效性提問作用不可小覷。一些教師開展師生互動活動時只有形式而無實質,教師在課堂上的無效提問現(xiàn)象較為突出。
(一)課堂提問沒有方向性,淺顯瑣碎的問題過多。
一些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提問時只要求學生簡單地以“對”與“錯”作回答,變“滿堂灌”為“滿堂問”,雖然具有一定的提問量,但沒有實質性的思考,導致學生找不到核心問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課堂提問準備不充分,隨意性較強。
有些教師課前不認真?zhèn)湔n,不關注學情,在課堂上隨意設問,想起什么問什么,結果使所提問題要么過淺,要么過深,要么不著邊際,可有可無。
(三)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維。
多數(shù)教師在公開課教學中“搭花架子”,提問時,生怕時間不夠,只留幾秒鐘讓學生思考問題,并在學生還未想好答案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結果導致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信心,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評價枯燥,無法給予針對性的反饋。
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作答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判斷“對”或“錯”的層面上,并未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向、指點迷津的作用,更有甚者,對學生的回答不理不睬,未作評價就讓學生坐下。
二、采用多種途徑,使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提問更具有效性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課堂氣氛隨之活躍。提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大有裨益。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學會提問,教師首先必須學會向學生提問?,F(xiàn)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提問的功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教師提的問題應該符合以下要素:(1)圍繞教學的重點提出問題,使問題的提出與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2)提出的問題是明確而具體的,便于使學生領會要求;(3)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探究;(4)問題有一定的疑難性,能夠調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5)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適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經(jīng)過努力是可以回答的。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教師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論述:“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彼裕园l(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為宗旨的課堂教學并不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強調教師要完成從知識的傳授者到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的角色轉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教師應準確把握提問的原則進行有效的提問。
1.聯(lián)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fā),設計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如臺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針對“臺獨”分子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臺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臺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加深對臺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fā)愛國情感,培養(yǎng)奮發(fā)向上的斗志。
2.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jīng)驗出發(f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時,教師設置了“全面內戰(zhàn)開始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建立根據(jù)地有什么意義?”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內戰(zhàn)從戰(zhàn)略防御階段發(fā)展到進攻階段,從而導出今天的新課,戰(zhàn)略決戰(zhàn)階段,達到以舊促新的目的。
3.合理運用等待和賞識激勵。教師在課堂提問中首先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學生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2)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回答更系統(tǒng)、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
教師對學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確的應加以贊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應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tài)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對于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其自己認識并糾正,看到自己的進步,以利于以后的學習。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提問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與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有效問題,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師生的思維在教學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