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波
摘要:為解決三年級學生起步習作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根據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習作指導的方法,系統(tǒng)、有計劃地進行訓練指導:每單元習作不是練一次,而是分三次練習,“一扶,再放,三創(chuàng)”,逐步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習作指導;讀者意識
一、現(xiàn)狀困惑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三年級的習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睂傔M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從一二年級的寫話到習作的謀篇布局,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跨越。審題、立意、開篇、結尾,以及如何把一件事寫具體……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統(tǒng)籌設計。
更何況,課程標準的習作教學目標提到了“不拘形式”“自由表達”,并沒有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教材也沒有明確的單元寫作目標,沒有明示的“習作例文”安排。八次習作,記事(第一、五單元)、寫人(第二單元)、寫景(第三、六單元)、狀物(第四單元),如此寬泛的習作要求,學生“不拘形式”寫下來的“自由表達”,往往不像一篇作文。
再分析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個班40個學生中,18個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強,有較好的閱讀能力,拿到一篇文章,基本能流利朗讀;12個學生學習較認真,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但質量不高,閱讀能力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基本能正確朗讀;10個學生學習被動,閱讀能力差,不能順暢地朗讀文章,更有幾個學生是一字一字擠牙膏式的朗讀。閱讀是習作的基礎,反映在習作能力上,三個層次的差距就更大了(以下簡稱ABC三組)。以第一篇習作《我們的課余生活》為例,A組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中心把意思表達清楚,并能進行較生動的描述;B組學生僅能做到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出自己的意思;C組學生則只能寫出四要素,自己的所思所想則完全不知用何種方式表達出來。
面對困難,教師該如何制定出有效策略,使學生如課標要求的:“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并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p>
二、實踐取向
根據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筆者初步制定出學期習作教學計劃:每單元習作不是練一次,而是分三次練習:“一扶,再放,三創(chuàng)”,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計劃,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
(一)一扶(被動學習為基礎)
每單元習作的第一階段,就像老師帶著學生在搭建一所房子,先進行熱身運動,再尋找樹枝做支架,搭建成功后再進行美化。
1.快樂前奏
單元習作的第一次練習,目的是教給學生寫這類作文的方法,為便于教師能針對學生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每一篇文章都是基于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再去寫作。由教師定下練習的內容:第一單元《玩老鷹捉小雞》,第二單元《我的老師》,第三單元《秋天的校園》,第四單元《可愛的小蝸?!?,第五單元《寧波湯圓》,第六單元《游保國寺》,第七單元,題材作文(取《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的中心):正視自己或別人。
寫作前的熱身運動安排如下: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回顧班主任老師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全班有目的地游秋天的校園,結合科學課《動物》這一單元觀察并飼養(yǎng)小蝸牛,發(fā)動家長在家包湯圓,雙休日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國寺”。一次次的作文前奏,有目的地教學生留心周圍事物,并教孩子如何把生活中的快樂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習作已不僅僅是一次習作,它變成了一次愉快的集體活動,作文在孩子的面前不是可怕的,而是可親可愛的。
2.搭建支架
為了使學生言之有序,每次習作,教師都要讓學生列提綱。在列提綱中,教學生基本的“建筑方法”,如首尾呼應、事件如何寫具體等。
列提綱使學生學會了統(tǒng)籌看問題,從大局入手,注意結構。有了提綱的約束,按“計劃”行事,寫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氣呵成,寫出的文章就容易達到“有中心、有條理、有重點”等要求;反之就會層次不清,詳略不當,丟三落四。因此,列提綱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質量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是學生列的作文提綱:
3.學習裝修
由于題材相同,教師批改時,容易發(fā)現(xiàn)一些具有共性的學生習作上的缺點,如動作描寫不細致、事情不具體、沒有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語言沒有經過藝術加工……同時也在批改中發(fā)現(xiàn)有學生寫得精彩之處,并采取ABCD等句,供其他學生摘錄、學習、借鑒。這種演習式的習作,大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但只停留在學生被動學習中,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內化,才能使學生的習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二)再放(向主動學習轉化)
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學生對每一單元的第二次練習,就有了更多的自信了。先由學生討論選什么材料,教師再教大家把文章寫清楚、生動的方法。這樣層層遞進、緩緩誘導,使學生漸入主動學習的佳境。
1.討論選材
在這一階段,寫什么由學生討論決定,給予學生主動權。經學生討論后定下的寫作題材往往都很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操作方便,且能寫出個性特點。(如下表)
2.教給方法
在第一次練習的批改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集中暴露的問題有:記事寫人的文章不知道怎么把中心事件寫清楚;狀物寫景的文章則不知如何把景物寫具體,沒有一定的順序。因此,在第二次練習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慢動作回放”和“簡筆畫勾勒”來打破僵局,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1)慢動作回放
作家老舍說:“唯有動作描寫,人物才能立起來!”在寫人記事的習作中,教師指導學生用“慢動作回放”的形式來抓住動詞,進行生動描述。
如,習作《我的課余生活之打籃球》:投籃開始了,我一邊跑,一邊右手拍著籃球。跑到籃筐下,我雙手捧起球,抬起頭,目不轉睛地盯著球筐瞄準后,兩腳使勁一蹬,用力把球向上拋?!扒蜻M了!”
這樣,經過一遍一遍慢鏡頭回放,學生能將原來流水賬似的習作修改得精彩有趣。
經過一學期的堅持練習,A組和B組的學生在寫事情時,已經能關注細節(jié),抓住細微的動作變化進行習作了。學生的記事寫人文章已經基本入門,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水平的提升,再逐步指導學生給動作加上合適的形容詞,輔以神態(tài)、語言、心理,這樣循序漸進方能漸入佳境。
(2)簡筆畫勾勒
建構主義提倡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幫助建構知識。在寫景狀物的習作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簡筆畫為學生提供這種支架幫助,讓學生借助簡筆畫,逐步掌握寫作的方法?!昂喒P畫勾勒”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事物特點,并按一定順序把事物寫清楚。習作《一幅秋天的畫》《觀察日記》,學生嘗試著先畫一畫,再寫一寫,這樣學生的文章既做到了“言之有物”,又做到“言之有序”,而且這種豐富多變的形式大大激活了寫作課堂,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產生無窮的想象,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三創(chuàng)(主動學習是需求)
縱觀學生考場作文,往往會發(fā)現(xiàn)題材雷同,似曾相識、套作、胡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寫《媽媽的愛》,很多學生會寫下雨天送傘、雨夜送醫(yī)院看病等老掉牙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是學生不會選材;二是缺乏讀者意識。所以在第三次單元習作練習時,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善于進行題材優(yōu)化。
1.我手抒我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練習并不是緊隨第二次練習,而是隨機寫作。這個“機”,就是指一次突發(fā)的靈感,一個恰當?shù)钠鯔C。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寫作契機的眼睛,從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從身邊的學習、生活中尋找作文素材。
學生的生活是由各種各樣的活動組成的,《我的課余生活》都能用這些事來練筆。如,取自體育運動會的《運動會剪輯》,來自??萍歼\動會的《我是小記者》,出自校小型體育競賽活動的《激烈的接力賽》《跳長繩比賽》,還有重陽節(jié)活動后寫的《爺爺奶奶,您好!》,開展“清三河”活動后寫的《小魚治水》,綜合實踐活動課后的《玩紙飛機》……這些生動的題材使學生的作文變得鮮活、有趣。
而寫人的文章則讓學生把身邊人的點滴趣事記下來!一句話、一個動作、一件小事,都能成為寫人的絕佳題材,不落俗套。如,學期末,緊張的復習期間,還有學生不斷來告狀,我忍不住抱怨:哎,要是有10個洪老師就好了,一個改作業(yè)、一個處理班級糾紛、一個輔導后進生……以這句戲言為題材,學生的《10個洪老師》《假如老師有分身術》《謝謝您,老師》等有趣的作文新鮮出爐了。有個學生非常不愛運動,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能站就不走,胖乎乎的身子看上去就像大熊貓一樣,學生的作文《大熊貓,快跑》寫得非常生動。還有《班長小媽媽》《慢吞吞的章章》等寫人的作文也都具有孩子的個性特點。
2.快樂評作文
從“學習金字塔”理論中可以看出:主動教授給別人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讓學生樂于教授給他人?這就需要教師搭建平臺,讓學生體會作為“讀者”的快樂,讓學生以“讀者”的身份去教“寫作者”。
(1)建立“第一讀者”的意識
學生是自己作文的第一讀者,又是一個特殊的讀者。因為他是兼有寫作者和閱讀者雙重身份的復合體。他參與寫作的整個過程,有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閱讀起來自然不同于一般讀者。教師要引導學生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寫作者這一層面,甚至寫完即完,其他與我無干。他應在寫過文章后,及時變換角色,以另一個“外在讀者”的身份客觀閱讀,以此來判斷此次寫作是否達到了應有的目的。
(2)改革作文批改的方式
在學生問互閱互評,叫發(fā)表;作為范文由教師朗讀出來,也叫發(fā)表??梢哉f,學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著發(fā)表,便擁有了讀者。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式的“發(fā)表”,讓盡量多的讀者參與進來,寫作者必定會關心來自讀者的肯定或批評意見,激起作者的求勝心理和寫作的欲望。同時,改變作文只由老師批改這一方式,交給學生相互批改,在作文互批互改中加強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這樣一來,寫作時就會全力以赴,認真積極,去盡力發(fā)揮自己的最高水平。這就是“讀者效應”!
例如,筆者在班中創(chuàng)辦了“佳篇有約”欄目,每星期舉行一次佳作展覽,讓學生進行“我為好文點個贊”活動,學生可以直接在作文紙中點評,還可以畫上表情符號。這樣的評價活動使寫作變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者意識。
(3)保留寫作成長的足跡
學生的作文是鮮活的,能看出學生點滴成長的足跡,保留這些作文,建立學生個人作文檔案,此時的讀者隊伍中又多了學生背后的家長和未來的自己。讀著這些作文,更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可以說,此時的作文(包括其他學生留下的點評)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得更加有意義。學生會真正明白:寫作不是為了掙分數(shù),不是為文而文,更不是走形式搞應付,而是為了交際,為了交流。
三、價值推動
經過一個學期的摸索、實踐,發(fā)現(xiàn)“一扶,再放,三創(chuàng)”的作文輔導方式非常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在實踐中逐步提高,他們的讀者意識也不斷加強。更難得的是不知不覺,學生已不覺得寫作是一件難事,他們愛上了寫作,期待著寫作。又是新的一學期開始了,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景作文《家鄉(xiāng)的____》,筆者也將運用這種方法來指導,期待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