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騰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提問對課堂效益、學生思維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舉足輕重,文章立足以閱讀教學分別從問疑點、問弱點、問錯點、問難點、問亮點等五各方面的策略詳細闡述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探索和研究,激發(fā)學生積極表達和引導學生思維訓練,強化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內化,扎扎實實學好語文。
關鍵詞: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策略
一、問疑點
疑難問題提問是語文課堂最常用的提問方式。通過疑點發(fā)問,學生能引起注意,并進而引發(fā)思考,討論,最后把疑點變成了明點,清清楚楚了解或者徹底解除疑惑,達到教學目標。如文言文《三峽》,就有學生提出疑問說地理課本里說三峽最長的是西陵峽而不是巫峽,文章怎么寫“巴東三峽巫峽長”呢?
我順水推舟,布置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討論分析,小組組織文字發(fā)言。得出兩種結果,其一是民歌和古詩一樣講究押韻對仗,把“巫峽”換成“西陵峽”顯然不行。其二是民歌引用是承接秋天“林寒澗肅”“高猿長嘯”的語境寫的,目的在于突出“凄清悲涼”,是境由心生——品讀文字需要結合文章的語境。由此“推舟”,學生心底就明徹了。
二、問弱點
問弱點就是在語文課堂上針對學生平日語文學習中存在的模糊不清的知識點進行發(fā)問,以通過課堂這個平臺的訓練和強化知識意識來達到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就學生對表達方式判斷常出錯亂弱點問題,筆者課前先給學生講清表達方式含義及其種類和各類的特點,然后在授課中于切合時機加以強化訓練,慢慢地,弱點就變成強項了。如在教授課文《散步》就抓住文中開頭 “‘我們在田野散步一句加以強化訓練,問此句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試結合課文內容寫出用別的表達方式對句子加以表達的句子?!贝撕蠼涍^交流討論辨析,基本明晰:A、我們在田野散步(記敘:描述做什么事了)B、我們在美麗的田野散步(描寫:描繪田野的情狀了)C、我們散步對健康很重要(議論:發(fā)表意見了)D、哇,我們終于能散步了(抒情:表達喜悅之情了)E、我們散步時速為每分鐘95步左右。(說明:介紹時速了)
三、問錯點
顧名思義,錯點就是學生易錯的地方或者是錯誤理解、解讀等等問題。
如教授魯迅《孔乙己》一文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就有如下提問。
生1:末段句子“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問題,句中“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語矛盾。
生2:末段意思不完整,“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這樣的表達誰也不清楚“見”什么,只有在上一段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見”的內容,我感覺這樣的表達不宜另成一段,而是放回上一段合在一起成一段。
師:第一個同學提的兩個詞矛盾嗎?
生3:有點,我不是很把握。
師:請你把上一段文字讀一讀,然后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生3:(讀文后)我明白了,這兩個詞不矛盾,“大約”是基于上文“又長久沒有看見”“到了年關”“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再到年關”等等這一長時間段里沒有看到孔乙己的推測。而“的確”則是從孔乙己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境況,甚至是最后一次到店天氣和殘腿的情況看,孔乙己在這樣的條件里生活也不會活太久的悲劇命運。
四、問難點
每篇文章的難點得到有效引導突破,閱讀教學的效益就有了。如潘鳳湘老師講授“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歸納法”時,先從《<夢溪筆談>二則》的《采草藥》第一層文字大意引出基本概念,然后——
“生:老師,怎樣確定基本概念,我們還弄不清楚。
師: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基本概念進行思維,知道嗎?你們寫作文要描寫一個人,要描寫哪些內容呢?
生:外貌、心理、語言、行動、表情……
師:你們說的這些都是基本概念,你們在運用這些基本概念構思作文?!巴饷病薄靶睦怼钡冗@些基本概念都是抽象的,他的外貌怎么樣、心里想什么,都不具體,你們要分清抽象與具體的范疇。
生:老師,到底怎樣確定基本概念呢?
師:用通俗的話來說,你們看著課文的具體內容,可以想一想這一內容屬于什么問題,答案就是所要確定的基本概念。我們來試一試,看這個方法靈不靈。我說幾個具體內容,你們看這些具體內容各屬于什么問題。
師:我姓潘名鳳湘。
生:姓名。
師:對,你的反應很快。再來,我今年68歲。
生:年齡。
師:對!再來,我原先高度近視眼,視力是0.8;后來眼底病變,視力降到0.05;現(xiàn)在發(fā)展到視物不清,視力下降到0.02。
生:您的視力。
生:您的視力下降情況。
師:非常正確!基本概念是“下降情況”,“您的視力”是限制成分。
(接著探索什么是“限制成分”,然后引到概括文章大意)
師:概括有同級概念,還有上下級概念。所謂進一步概括,就是把同一層次的課文大意結合起來,想想它們屬于什么問題,找到一個總的概念。如同級概念是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它們的上級概念是文學。我再說一組同級概念,請你們說出它們的上級概念。這組同級概念是:火車、汽車、飛機、輪船、自行車,它們的上級概念是什么?
生:交通工具。
在潘老師的這段師生對話中,老師的目的就是把“歸納法”教給學生,但不是直接強加,而是采用例文引出基本概念——闡釋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訓練,最后才點重歸納概括。
五、問亮點
教學過程學生發(fā)現(xiàn)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甚至是問題思維之美,體驗之美等等閃光點都是課堂的亮點,這些都是師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值得問一問,積累積累。如袁慶國老師教《老王》問及老王孤苦伶仃究竟到何種程度時,就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這一句子演繹得人心跌宕起伏:
楊:老王,你家里有什么親人???
王:有個哥哥。
楊:那不錯呀,哥倆有個照應。
王:死了。
楊:哦,那還有其他親人嗎?
王:有兩個侄兒。
楊:兩個侄兒怎么樣,能幫你嗎?
王:沒出息。
楊:那還有其他親人嗎?
王:沒有了。
通過這么一問一答的演繹,就把表現(xiàn)感情起伏的表達形式亮點展現(xiàn)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