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憶搜集“文化將軍”陳沂專題資料的一段過程和收獲,書寫陳沂對軍隊文化、家鄉(xiāng)文化建設的支持與貢獻,感悟陳沂對黨的堅定信念,以及對黨的事業(yè)無怨無悔奉獻的崇高品性!
【關鍵詞】陳沂專題資料;搜集;回憶
1991年的冬天,為了籌備在遵義市召開“陳沂同志從事文化新聞工作60周年座談會”,我被館領導調(diào)到“黔北文藝家作品陳列室”工作,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和李仲剛老師一起冒著嚴寒出差到上海,對陳沂專題資料進行搜集。從遵義出發(fā),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上海站的第一感覺:一下火車,上海冬天的風讓人感覺那個穿心的冷不說,地上還嚴嚴實實結著一層冰,穿著高跟短靴的我,連路都走不了。好在李老師對上海比較熟悉,帶我去火車站附近的鞋店買了一雙運動鞋。據(jù)拜訪過陳沂的人說,到了上海,陳沂都會派他的秘書潘樹立安排車來接的。李老師怕麻煩陳老,一路上懷揣公函,沒有和陳沂聯(lián)系過,他說:“我們坐公交車去。”
李老師是個有心人,他給陳沂帶的禮物是貴州省獨山縣生產(chǎn)的土特產(chǎn):鹽酸菜,用兩個小土壇子包裝好的。他說:“陳沂喜歡吃這個?!标愐始易≡谏虾J行靺R區(qū)康平路,下了公交車,還要走一段路才到陳沂的家,這一段路,我和李老師小心翼翼的走著,李老師還得護著那兩個小土壇子,怕不小心把小土壇子摔壞,足也顯現(xiàn)李老師的細心以及對陳沂的一片禮輕人意重的情懷,因為,李老師對我說:陳沂是“大右派”,他是“小右派”。是??!或許正是因為那段特殊的歲月,那段特殊的經(jīng)歷,那段坎坷的人生,抑或同是故鄉(xiāng)人,他們的心、他們的情才達到某種契合。
進了上海市委大院,很快就到了陳沂的家,陳沂、馬楠夫婦熱情地把我們迎進了家門,噓寒問暖,說我們一路辛苦了。陳沂馬上吩咐他的秘書在上海市委招待所給我們安排了住宿的房間,并叫做飯的婆婆多做幾道菜。
中午,陳沂夫婦、做飯的婆婆、李老師和我在陳沂的家里進餐,其間,陳沂夫婦對我們說:“來到上海,這里就是你們的家,別客氣,特別是這位小同志,第一次來,飯菜還可口吧?”“挺喜歡的,謝謝陳老,謝謝阿姨!”我由衷地回答。陳沂還詢問遵義有什么變化,還說看我的穿著打扮,遵義的發(fā)展應該很不錯了,家鄉(xiāng)人民的生活水平應該有所提高了。陳沂一直心系家鄉(xiāng)的發(fā)展,遵義市交通銀行、遵義縣新舟紙廠、遵義市圖書館等的建設無不凝聚著這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軍一片桑梓之情。吃完飯,陳沂安排我們?nèi)バ菹?,說工作的事,明天再開始吧。
第二天,我們?nèi)缂s到了陳沂家,對陳老進行采訪,陳老很精神、很風趣,我們一邊翻閱他的著作、照片、手稿等資料一邊聽他講解……交談中,感覺陳沂沒有一點官架子,他們夫婦的平易近人、風趣、隨和,讓我們工作起來非常愉快,對他們的敬重也油然而起。
經(jīng)過半個月時間與陳沂夫婦的相處與交流,對陳沂的人生經(jīng)歷逐漸有所了解,正如黔北印象影視傳媒制作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對陳沂所總結的那樣:“從山鄉(xiāng)書生到新中國軍隊首任文化部部長,從三次赴朝到率團出訪東歐四國,從毛澤東三次肯定的‘左派到全國聞名的大‘右派,從21年的生命煉獄到滬上再鑄人生輝煌(1979年6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陳老的一生,在中國革命近代史和中國人民軍隊文化史上寫下了絢爛的一筆。陳老總是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他對黨的信仰、對黨的忠誠、對黨的熱愛始終沒有改變過,黨的勝利成果我們分享了,黨的過失我們也有責任擔待?!睆倪@句發(fā)自肺腑的言語中,我們領悟到這位文化將軍對黨的堅定信念,以及對黨的事業(yè)無怨無悔奉獻何等崇高的品性!
這次專訪,我們收獲頗豐,搜集的資料有:陳沂著作《五十年一瞬間》、《遼沈戰(zhàn)役三部曲》、《白山黑水》、《遼沈決戰(zhàn)》(上、下)、《嚴峻的考驗》、《歸來集》、《十年歷程》、《陳沂家書》等。陳沂手稿《停戰(zhàn)后的朝鮮》、《王平藝術青春常在》、《試論大氣候》、《遼沈戰(zhàn)役》、《白山黑水》、《寒夜》、《詩鈔》、《戰(zhàn)地會見金日成同志》、《秋收起義》、《我從朝鮮回來》、《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一起的日子》等。陳沂私藏國家級著名書畫家書畫作品25幅,其中包括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的書法作品;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shù)學明星”蘇步青的書法作品;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書記處書記陸定一的書法作品;著名畫家齊白石關門弟子張君秋的書畫作品。陳沂生平及工作照片、圖片資料、錄像帶、錄音帶若干。陳沂專題資料生動的勾畫出陳沂在文化戰(zhàn)線上馳騁疆場、歷經(jīng)坎坷、鑄就輝煌的人生歷程。
這次專訪除了獲取了陳沂的相關資料以外,通過陳沂牽線搭橋,我們與上海市圖書館、杭州市圖書館、蘇州市圖書館、貴州省社科院等單位取得了聯(lián)系,搜集到黔北更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比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鄉(xiāng)土作家蹇先艾(遵義老城人)的小說;全國著名詩人、遵義“沙灘文化”(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為代表)傳人黎煥頤(貴州遵義禹門人)的詩作;遵義近現(xiàn)代史上20世紀前半葉貴州文壇有名的才女作家盧葆華(貴州遵義人)的作品;國家林業(yè)部部長雍文濤(貴州遵義縣人)關于中國林業(yè)問題的研究和著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貴州遵義仁懷人)相關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師級作曲家杜興成(貴州遵義綏陽人)的音樂作品;貴州著名文史專家黃萬機(貴州遵義人)的著作;貴州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生導師王燕玉(貴州遵義禹門人)的書籍、手稿等等,洋洋灑灑、千秋各據(jù)、不勝枚舉。從某種角度說,陳沂為遵義市圖書館“黔北文藝家作品陳列室”的建設帶來了勃勃生機。
1992年,貴州省、地、市文聯(lián)與遵義市圖書館共同舉辦的“陳沂同志從事文化新聞工作60周年座談會”如期舉行,陳沂夫婦親自到遵義參會,30年代就被魯迅譽為“鄉(xiāng)土作家”的蹇先艾也到遵義參會,上海、山東、貴州等地著名作家、評論家、文化工作者紛紛撰文參加。
這次紀念會,我和陳沂、馬楠夫婦再度重逢,比在上海時多了幾分親近。會議期間,陳沂夫婦參觀了遵義市圖書館舉辦的“陳沂同志從事文化新聞工作60周年圖片展”,陳老夫婦感慨萬千,對展覽非常滿意,并和展館領導及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1997年由遵義市圖書館編輯,正式出版了座談會論文專輯《歷史的回答》,原遵義市圖書館館長張貴淮主編,龍志毅、蹇先艾、梁明德為專輯題詞,時任中共市委書記徐安仁為專輯寫序。
轉眼,20多年過去了,當回憶自己在圖書館地方文獻室工作的經(jīng)歷,特別是偶爾去圖書館四樓的地方文獻閱覽室,看見“陳沂文庫”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專題館藏,總會慨嘆:歲月雖已流走,記憶不會遠去!
【作者簡介】
吳長蘭(1962—),貴州畢節(jié)人,遵義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