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
摘 要:《我們仨》作為九十二歲高齡楊絳女士的回憶錄,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位中國近現(xiàn)代知識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全書以回憶的方式真情實感地記錄了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人格魅力。全書的三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和諧統(tǒng)一,虛實相映地讓整部作品蘊意深刻,發(fā)人深思,對我們在撰寫回憶錄式的文學作品時,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我們仨 回憶 文學作品
我們仨講述的是楊絳一家人快樂而艱難,有時候又痛苦的日子。全書用了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tài)度,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我們?nèi)松?,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港灣。楊絳先生的是一個學者家庭,他用幾十年家庭生活里面平淡無奇且相聚相離的一些經(jīng)歷,向我們講述了一家人簡單樸實的幸福生活。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講述的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講述的是我們仨走散了。而第三個部分當中,主要是講述了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以及那古驛道上相失三個部分。
我們仨從女性視角,以細膩的筆觸,平實而細膩的語言,用巧妙的空間安排,揭示了一個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達出來對人們的,尤其是對親人的深深不舍。作者在小說結(jié)尾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 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 還在尋覓歸途”。寓所與驛站,古驛道和醫(yī)院,虛虛實實,相互交錯。虛實交錯中,使讀者仿佛親歷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作者以看似簡單的夢境,巧妙的空間安排推動小說的發(fā)展進程,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部溫馨感人的作品。[1]
1938年,楊絳和錢鐘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時值抗戰(zhàn)爆發(fā),他們一待就是兩年,又是一年,一家三口均由廣西乘船回到上海,珍珠港事件后困在了那里,楊絳說,淪陷上海是他們夫婦最為艱苦的一段日子。錢鐘書雖然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可是薪水卻不多,大環(huán)境的惡化,一家人的生活困頓到了極點,患難見真情啊,這個時候的楊絳,作為一個妻子,對丈夫的事業(yè)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著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fā);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xiàn)。[2]或許有人會覺得,楊絳作為一個妻子,操持家務,那是他的本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楊絳不僅僅是一個妻子,同時還是一名學者,我們不難理解,定義為薪水如命的學者,這樣的犧牲,那是意味著什么?
《我們仨》,楊絳寫它時已給九十二歲。這是一本回憶生命的書。一個走過廣大世界的人,在回望自己的生命歷程時,卻只有三個人在陪伴自己:丈夫、女兒、還有自己。作為一個足跡曾經(jīng)遍布廣大世界的人,我很驚訝,可同時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楊絳如此的回憶不是一種別樣的生命意識么?一個人如一滴水降落于滾滾紅塵之中,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可是到底終有幾個人會與你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呢?
《我們仨》沉靜而舒緩。楊絳永是這樣的從容,可是,在摯愛的人已離自己而去的現(xiàn)在,這從容背后會有著怎樣的痛徹心扉,長歌當哭后的平靜?唯有回憶才能讓我們重拾過去的時光。沉浸進去,默默的,別有一絲聲響??!別有心的漣漪的起伏??!就讓我們沉浸在過去的好時光里??!就權當又活了一回。思索太痛苦了吧?;貞浕貞?,漫漫的長長的。
如歌如泣如訴的歲月像黑白片在眼前閃爍,曾經(jīng)的酸甜苦辣悲喜哀愁在重溫中唯有溫暖、眼淚、嘆息,以及現(xiàn)在我還不能完全體會的楊絳的寧靜。青春歲月,讀書、游覽、愛情、大自然、人類偉大的文明,多美!后來磨難伴著逝去的歲月來了,丈夫錢鍾書受到各方不公的打壓,還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可是愛女先離自己而去,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這情何以堪;現(xiàn)在丈夫也離自己而去,真的孑然一身了,這卻是太苦了吧。生活還得繼續(xù)。不,是生命還得繼續(xù)。楊絳一定記得當年自己書寫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楊絳散文》扉頁上的藍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弊x著這樣的詩,我觸著的是楊絳的寧靜,體味的卻是我自己的傷悲。接下來的歲月,就唯有回憶了吧,《我們仨》將丈夫以及女兒的靈魂和自己的捆綁了一起、著書、翻譯、回憶,都是和他們在一起。
書中說道錢鍾書:“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突然走掉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越遠,越怕從此不見。”
對女兒錢瑗,作為母親的楊絳有過多少次的愁腸百結(jié)啊?;叵脲X瑗兩個月大時,因自己沒有置備好奶制品使女兒由一個胖娃娃變成了“瘦小子”,她說:“我深恨自己疏忽”。隨著女兒的漸漸長大,為了滿足女兒的求知欲而買了一本叫《苦兒流浪記》的故事集,可當自己看到女兒因苦兒的悲慘流浪生活而痛哭流涕時,她說“我簡直在虐待她!”可是現(xiàn)在:“錢瑗走了,錢鍾書也走了,‘世間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xiàn)在,只?!拔摇币粋€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也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即使像“文化大革命”那段歲月中,已經(jīng)扭曲了人的心靈和歲月,那么在楊先生的筆下,只不過是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也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卻處處洋溢著思念,這種思念是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臨,但是活在回憶中也能夠做到如此的甜美,那么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這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它正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
縱是生死兩茫茫,思念依舊掛心腸。愛,對家人無微不至的愛,對知識不懈追求的愛,對世界未知的愛,所有交織成復雜網(wǎng)狀的對生命不棄的愛成了楊絳女士更好活下去精神支柱。于是,有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不盡感慨!有了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我們仨”的定義。
《我們仨》全書彰顯出了楊絳先生一如既往的藝術表現(xiàn)風格,以一位知識女性溫文爾雅的優(yōu)美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了平凡如實的家庭生活,但在這平凡中卻又蘊藏著對親人的無限追憶和懷念。文章明白曉暢, 娓娓道來, 如敘家常。作者已年逾九旬, 文筆依然清新秀麗, 所寫的都是日常的枝節(jié), 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擁有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3]
作品全篇反映出楊絳先生對家庭的質(zhì)樸感情,尤其是這種回憶錄式的文學作品寫法對我們寫作有著很大幫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首先,回憶錄式的文學作品具有史實性的特點。每一篇回憶錄作品都是作者對自身經(jīng)歷或社會現(xiàn)實的思想認識和客觀記憶,或者是對作者內(nèi)心世界尤其是過往記憶的客觀反映。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說是作者所經(jīng)歷的社會生活的萃取與升華。通過“我們仨”的閱讀提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汲取生活點滴,匯聚生活感悟,凝練生活智慧。
其次,回憶錄是記錄當事人回顧自身經(jīng)歷所形成的文字或音像資料。作為史料,回憶錄涉及自訂年譜、自傳等多種體裁的史學作品?;貞涗浀谋举|(zhì)是記憶資料 ,所回憶事件的史學價值、當事人對所回憶事件的參與或知情程度、當事人回憶的準確性決定著回憶錄本身的史料價值。[4]所以對于回憶錄的整理和解讀,必須要基于其是記憶資料的特征,即通過事實的回溯和追憶,形成客觀可靠的參考資料和文獻資料。
第三,回憶錄是當事人對人生經(jīng)歷的主觀遴選與信息處理。所以可以認為,回憶錄是經(jīng)過主觀認知加工過的逝去記憶,是一種有效信息的個人甄別與篩選,屬于二次加工過的歷史事件描述。所以作為回憶錄類型文學作品的撰寫,可以采用條塊化的分類模式,將碎片化的記憶進行重新分類和編組,以便更好地為回憶錄式的文學作品撰寫提供有效的信息素材。
綜上所述,《我們仨》作為一部經(jīng)典的回憶錄式的文學作品,取材雖然生活化、但立意卻是非常社會化,對于我們學習文學作品的撰寫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尤其是書中質(zhì)樸的家庭情感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楊絳先生偉大而又平凡的大愛,這在當前物質(zhì)利益橫流充斥的社會思潮中,提供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真情盛宴。
參考文獻
[1] 方菊.楊絳小說《我們仨》的敘事空間解讀[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26-127.
[2] 林少雄.論楊絳《我們仨》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2):112-114.
[3] 凌曉蕾.涓涓細流終歸海 平凡當中見真情[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1):74-77.
[4] 李良玉.回憶錄及其對于史學研究的價值[J].社會科學研究.2004(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