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達
?
文化遺產
馴鹿鄂溫克族之樺樹皮工藝
安 達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00)
[摘 要]鄂溫克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馴鹿部落鄂溫克族的樺樹皮手工藝更是成為傳承至今的文化,其為狩獵民族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方便,甚至衍變?yōu)榱硕鯗乜俗逅囆g中的璀璨珠寶。
[關鍵詞]馴鹿鄂溫克族 樺樹皮 材料特性 民族繼承與創(chuàng)新
樺樹皮,別名白樺,其中以東北,西北地區(qū)生長率最高。因其質地柔韌、易后期加工、防腐耐潮、攜帶方便等特點,深受鄂溫克族人民的喜愛,被用來制備所需生活物品,并為美觀于其上繪制雕刻各種花紋圖案。鄂溫克人生活在大小興安嶺深處,勤勞智慧的人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饋贈,于每年雨水充沛時來剝取樺樹皮。首先,選取挺直又光滑的樺樹,用工具在上下端各劃開一圈口子,其次再在左右各豎劃一刀,最后用雙手將其順刀口慢慢撕下,剝去整張的長方形樺樹皮,待明年時,被剝去樹皮的樺樹又能生出新的樺皮,因此成為了鄂溫克人無限又珍貴的財富。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先哲們很少以美為話題談及一個事物美還是不美[1]蘇和平:《中西藝術審美比較芻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而只有體現了人類進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顯示客觀規(guī)律和必然性的社會生活才是美的[2]蘇和平:《高校美育教學初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這些工藝無疑為傳統(tǒng)的樺樹皮工藝添加了豐富的色彩,這種工藝所傳達的精神是美的象征。
從工藝品的審美歷程來看,凡是產生年代久遠的物品往往帶有某種實用性[3]蘇和平:《試論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銅鼓藝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5年第6期P65-68。據資料顯示,樺樹皮的種類有百余種,如樺樹皮船、筆筒、首飾、樺樹皮水壺、首飾盒、刀劍等……樺樹皮作為一種工藝品制作材料,由其創(chuàng)造的實用作品又是少數民族美術的重要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美術,無論就民族性、造型性還是空間性等,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并通過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和形式充分體現出來[4]蘇和平:《少數民族美術起源及發(fā)展特征芻議》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無論怎樣的工藝品,其原材料的加工技藝大概有如下幾個基本步驟:一是剝取樹皮;二是用特定的鍋將皮煮軟;三是剪裁,并用特制的線鹿筋來縫合;四是用工具雕刻或剪裁出裝飾圖案。以下文字特從幾個基本方面進行介紹:
1.樺樹皮船
作為使鹿鄂溫克族歷史上偉大的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它既是獵民們進行狩獵生產必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交通和運輸的工具。制船的材料為純天然的樺樹皮。一般長約5米,寬不到1米,因船體獨特的布梭形,兩端由松木板做成兩頭翹起的骨架,使得浮力較大從而在行駛時讓阻力減小來增加速度。其船底和船幫也由整張無縫的樺樹皮制作而成。全船是用松木削成釘,用以加固各部位,這種船平時可乘坐二三人,用單槳滑行。樺樹皮制作的船,船體較輕可輕松攜帶,所以成為了鄂溫克族人民狩獵的好幫手,表現出了馴鹿鄂溫克人智慧的頭腦與嫻熟的手工藝技術。
2.樺樹皮盒子
器皿是鄂溫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樺樹皮盒子更是由早先傳承到如今的工藝。因其圖案花紋各異,大小規(guī)格不同,樣式琳瑯滿目。其制作材料主要為樺樹皮,并以細小皮條進行材料的縫合。樺樹皮硬度不一,在進行器皿制作時,也因此略受限制,不能有普通陶瓷豐富多彩的變化,其材料多呈容易制作得圓筒狀??沙錆M智慧的使鹿鄂溫克人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美的追求,她們在樣品的外觀上自由發(fā)揮,刻畫了豐富的圖案和特定寓意的紋絡,來使樺樹皮盒子不僅實用且充滿神秘的色彩。
3.樺樹皮圍子
類似于游牧民族蒙古族居住于蒙古包,在山上進行狩獵的鄂溫克族便居住在了“撮羅子”中。“撮羅子”,是居住于東北進行狩獵活動和一部分游牧民族居住的房子。為了方便,房子的選址一般選在陽光照射率高且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處。“撮羅子”的蓋造方法,先是用幾根直徑相似的枝杈,修剪成木桿,按序搭成上聚下開的基本構型,并用幾十根左右木桿搭在骨架上,分散開后,捆綁固定。最后,為了遮風擋雨蓋上樺樹皮圍子,這時,樺樹皮就發(fā)揮作用了。每年雨水充沛時,鄂溫克人便會去山林里挑選粗壯又光滑的樺樹,待剝下樺樹皮后捆卷于大鍋里煮,直至樺樹皮變得十分柔軟,出鍋進行裁縫。
4.樺樹皮裝水壺
樺樹皮水壺是一件藝術品,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5]蘇和平: 《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 P87-90,非審美功能更多體現在它的實用性。樺樹皮水壺不僅攜帶方便,還可用作裝飾品擺放于家中。由于獵民們經常進行狩獵,所以外出時水壺為必備物品用以維持體力。這時,樺樹皮制作的水壺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樺樹皮水壺,由塑料水壺、樺樹皮、純牛皮背帶結合而成。塑料壺內膽綠色且環(huán)保,由高科技手段處理制作而成,其外部樺樹皮防腐耐潮,不易破碎,質地柔軟,且嚴格經過選料,剪裁,縫合等工序而做成。它的背帶則是由純牛皮二層皮裁剪而成。
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6]蘇和平:《試述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4年第5期P84-88,許多少數民族中都存在著圖騰崇拜,并世代相傳[7]蘇和平:《水族審美意識探源》《貴州民族研究》貴州2004年第3期P70-73。北方狩獵民族的雕刻藝術豐富多彩,其中動物紋、云彩紋、植物紋多見于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中。鄂溫克族與鄂倫春,赫哲族在樺樹皮雕刻工藝上最大的區(qū)別,便是動物紋中的馴鹿紋,該圖案表現了鄂溫克族特有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飼養(yǎng)麋鹿的生活狀況。
1.動物紋
動物紋在鄂溫克族樺樹皮裝飾上占有著重大比重,因為鄂溫克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山林里的動物。早先,動物更是山林中“神”的化身,寄托著鄂溫克族對自然的敬畏。其中,馴鹿與獵民們的生活最為親密,它不僅是最便捷的交通運輸工具,更是人民的衣食來源,且被視為大自然對鄂溫克族人民的饋贈。在鄂溫克族人民中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馴鹿全身都是寶”。其內臟與馴鹿角是是各種良藥的主要成分,鹿奶不僅好喝,還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性,這種創(chuàng)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tài)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8]蘇和平:《藝術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芻議》《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鄂溫克人民便把對麋鹿的情感,、信仰、崇拜意識等融匯在樺樹皮的裝飾藝術里。除了馴鹿紋,還有其他象征希望美好與春天的動物紋,如蝴蝶紋、梅花鹿紋等。
2.云彩紋
云彩紋,意即描繪藍天白云的圖案。亦為鄂溫克族手工藝飾品繪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山林上空的藍天與白云是最美麗的畫面,便由此研制出美麗的圖案用以表達心中對純潔美好的向往。這種花紋,在鄂溫克雕刻花紋圖案中占了三分之一。
3.植物紋
麋鹿的生活離不開苔蘚,獵民生活所需動物的食源,也離不開山林中的一草一木。鄂溫克人長期居于山林中,敬畏著大自然中的植物。他們從生態(tài)中獲取靈感,感受到了花草樹木的力量,便將其圖案刻畫在樺樹皮裝飾品上,逐漸形成了他們一種獨特的裝飾風格。植物紋大概分為樹葉紋,花朵紋,枝葉幼芽紋等幾種類型,示意愛戀與美好,希望等。這些紋絡形式上變化有序,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排布。
對于藝術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的[9]蘇和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現代傳承研究—以民族藝術的教學為個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4期P10,馴鹿鄂溫克人的樺樹皮文化是古老的一種文化,它經過時代的變遷與外界科技技術生活的發(fā)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并沒有被取代漸失,而是得以保存,并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究其根本,是有原因的。
1.馴鹿離不開森林,不能以圈養(yǎng)的方式進行飼養(yǎng),所以許多到山下生活的人必須重返森林。他們熱愛著麋鹿,麋鹿熱愛著山林。這樣“封閉”式的生活讓鄂溫克人與外界溝通十分不便,不能及時換取所需的物質產品和接受新的文化,只能以傳統(tǒng)的方式,用智慧的頭腦向大自然探索。
2.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受其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10]蘇和平:《構建學校傳統(tǒng)藝術教育體系》《西北成人教育學報》 2009年第4期。狩獵民族由于長期在森林中進行狩獵生活,更因陶制器皿有易碎,笨重的特點,對于狩獵民族十分不變,所以不能提供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樺樹皮制作的皮具具有輕便,防水,防潮,不怕磕碰,不易破碎且經久耐用的特點,對狩獵民族的生活非常適應,因此倍受喜愛。
由于樺樹皮制品攜帶方便,防腐耐防水耐潮制作簡易,便承載著古老文化與文明的意義。白樺樹的樹皮、樹干、樹枝,都對馴鹿鄂溫克人的生產生活發(fā)揮著極大作用,是他們生產生活的主要依靠和主要的原料之一,也是他們創(chuàng)造樺樹皮文化及樺樹皮文明的物質條件和物質基礎。其表現的原生態(tài)特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完全具備了狩獵民族的基本特色,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根基。
在當今社會,全球村的盛行,使古老的“封閉”部落受到了外界影響,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現狀令人擔憂。所以,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記憶與檔案記載也是我們的義務,同時希望各民族的人民都能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促進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豐富中華文化。
鄂溫克人于1965年結束了游獵生產,開始定居生活。幾十年時間,便憑借國家與政府的援助與勤勞充滿智慧的大腦,讓經濟生活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為讓人驚喜的便是獵民們的思想轉變。有的獵民開設了旅游景點,有的開設了民族特產商行,更有甚者,開啟了肉干制品廠,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財富。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資源在逐漸遭到嚴重破壞,環(huán)境狀況日趨惡劣,樺樹資料越來越少,由于外界文化的沖擊,樺樹皮器皿也逐漸被瓷器等代替。這時,保護環(huán)境,重視樺樹資源與拯救傳統(tǒng)工藝便是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蘇和平.構建學校傳統(tǒng)藝術教育體系.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9(4);
〔2〕蘇和平.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5(6)。
作者簡介:安達(1994--), 女,碩士,少數民族藝術專業(yè),中央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