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這里只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卻有“好水口”之名!先民憑借對風水的熟悉落腳于此,千年以來與自然和諧相處。這里有好水口,也有“進士村”,更有徽商大宅!想探究這個小村落的風水有何獨特之處?想感受先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與卓越的人居智慧?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鄣源村,尋幽一番……
鄣源村(現名樟源里)坐落在黃山市休寧縣鶴城鄉(xiāng)樟田村漁瑤公路邊,休寧縣當地人自稱“中國第一狀元縣”。相傳村人均為宋朝起義名將方臘后裔,戰(zhàn)敗后為躲避朝廷殺戮而遷徙繁衍于高山峽谷間。在茂密的水口林掩映下,村口一道堅實的石墻橫亙于眼前,石墻4米高2米寬,連接兩邊山體長30余米,只留一1.5米寬、2米高的門洞供村人出入,石門頂部嵌有石碑,上書“石門勝概”蒼勁四字。碼砌石墻的條石平整勻齊,且條石間的隙縫都灌注了桐油石灰漿,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即便被攻陷村民也能順利向深山撤退,關雄隘險為徽州地區(qū)罕見。
石門邊,從村中流淌下來的一條歡快小溪匯融進一個深凼里,水潭上方一座斧劈般鋒利的巨大石壁緊鎖水流,僅有一狹小縫隙放流。鄣源水口的另一奇特之處是東水西流,中國地勢大抵是西北高東南低,故溪流多為西水東流、北水南流。而鄣源村溪流發(fā)源于果嶺之巔,一路如玉帶般逶迤而下,飛珠濺玉穿村過戶,最后匯聚于村口狹促的寨門石崖邊。難怪村民說,即便刷洗時不小心將一把木勺遺失也會被卡在聚財凼里,不用擔心被山澗沖遠,鄣源水口之“緊”可見一斑(水口是風水名詞,住宅選址特別注重水口,把它看作保護神和生命線)。在徽州,水口堪稱村落的門戶與靈魂,代表著宗族地位與實力是否興旺發(fā)達。幾百年來,在三江源頭(新安江、錢塘江、富春江)流口地區(qū)流傳著這么一句話:鄣源好水口,馮村好陽基,流口好來龍(山),茗洲好朝山。其中的“鄣源好水口”便是今人對鄣源先祖?zhèn)儑乐斂茖W選址的由衷點贊。
沿村中一條青石板小道步入古村,撲面而來的厚重徽文化令人目不暇接,修建在溪澗兩旁狹窄空地上的徽派民居,那朝天的馬頭墻、鏤空的花窗鱗次櫛比,十幾座形態(tài)各異的木橋、石橋、水泥橋依次橫跨溪澗,仿佛在訴說著小村靜謐祥和的歷史。
在村口,一塊重達700公斤的石碑屹立在數百年前修建的方氏宗祠樹德堂前。鄣源歷史上宋至清末出了12名進士,其中3位被欽點翰林,是皖南聞名遐邇的“進士村”。為記住鄉(xiāng)愁留住文化激勵后人,村人募集萬余元樹起這尊《鄣源進士題名碑》銘刻歷史,讓人肅然起敬。
樹德堂內胸圍一米多的木柱,折射出昔日的莊嚴和神圣。祠內一角矗立的一塊石碑引人注目,這是一塊鐫刻有“嚴禁藥毒長河”字樣的禁漁碑,此碑為道光廿五年(1845年)所立。由此可見徽州古人不但提倡“放生”禁止過度捕撈,更萬分痛恨毒魚藥魚毀滅生態(tài)之舉。據統計,在新安源頭流口地區(qū)已發(fā)現禁漁、禁伐類古碑30余塊。
古徽州村村有溪流有水口林,保護的方式都離不開村民自治,即勒石加禁碑刻。縱覽每一塊禁伐碑刻,多是“誤砍一棵樹者,就要自費勒碑示眾加罰實銀一兩,燒炭者罰實銀五錢,見者即報賞罰銀一半,見者不報過失查實同罰?!比绱藝揽链逡?guī)民約,昭示了先人可貴的呵護青山綠水生態(tài)意識。時過境遷,禁碑對村民的約束自然不可同日而語,盜伐林木、河流隨意傾倒垃圾,甚至毒魚藥魚者屢屢有之。在如今的法治文明時代,新安源人真該效法祖輩,愛青山,愛綠水,愛魚蝦,永葆“小橋碧水魚蝦,青山古樹林花”的三江源頭生態(tài)美景。
沿著山泉淙淙拾級而上,走進64歲的方炎茂老人名曰“新屋”的宅中,主人徑直引領我們來到屋后山坡上,只見一座青石壘砌氣派高大雄闊的護坡花臺映入眼簾。在鄣源,徽商大屋花臺大抵以房屋開間為寬,緊貼房屋地基修建。集曬臺、防控水土流失與泥石流地質災害、休閑小憩養(yǎng)花等功能于一體的護坡堪稱奇觀,青石砌就密封嚴實,呈階層式逐層遞進上升,三層相互承重結構緊湊嚴謹,工程浩大堪稱“空中花園”。各層之間石階相通,如履平地。底層、中層的石板間還外鑲有圓弧形石耳,外露半尺內鑿圓孔,插進不易腐爛的栗木或藤本植物渾然天成,既可搭架曬物,又可在藤蔓織蔭下置桌椅怡情養(yǎng)性。厚實工整的3層青石板層層壘砌,幾與屋頂平齊。流連在山腰花臺青石板上,發(fā)現這些方正的青石輕則百十斤重則一噸,據悉是就地取材于附近山上質地密厚堅硬的玄武巖,在當時沒有精密現代化機械挖掘切割搬運的背景下,如此浩蕩而又精細的工程,令人不得不感嘆先人智慧與毅力是何等驚人。
這些青石板在經年歲月侵蝕下經脈凸顯密布青苔,寫滿滄桑。環(huán)視花臺左右,但見整個花臺呈“太師椅”結構,敞開襟懷靜享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在狹促的山坳里這份享受實在是高端奢侈。粗略一算,一座花臺所用石塊量竟在兩棟房屋地基之上。佇立花臺之上,正面朝南高聳巍峨的馬頭墻在秋風中嘯傲歲月的風霜雪雨,溫和的陽光從馬頭墻左右兩側與鄰居山墻縫隙間斜射進來,早晚不誤,花臺地勢的巧奪天工令人嘖嘖稱奇。轉身仰望青石板壘就的堅韌護坡,坡頂植被蔥郁,濃濃陰翳猶如伸出華蓋為花臺遮風擋雨,雄渾壯觀一氣呵成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尤其是“新屋”和毗鄰的“寶廳”、“下學堂”三座徽商豪宅花臺相偎相依連為一體,卻互聯互通并無圍欄隔阻,足見先人鄰里間和諧友睦?;ㄅ_臺面十多平米擺幾件桌椅綽綽有余。鄣源老宅花臺因地制宜接地氣,古人的大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令今人可望不可及……散落在方氏宗祠邊的五座名為太屋背、新屋、寶廳、上下學堂、黑門樓的徽商大宅,屋后均有巨資建造的護坡花臺,成為古村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從古村盡頭小溪對岸的小徑返回,在距離“石門勝概”古寨墻200余米處山坡下有口“翰林古井”,井水清涼甘甜,每逢村中河水上漲,人們都到古井挑水飲用。先人為防泥石雜物滲入,特在其外圍栽種桂花樹以防水土流失。時光荏苒,井邊三棵粗大桂花樹已歪脖空心,樹冠也不再青翠欲滴,生機黯然,幾近枯朽。這一危機恰巧被前來游覽的一名江西驢友覺察,他認為是桂花樹周圍毛竹過密汲取了大量養(yǎng)分,且繁茂竹林長期滴落水珠導致土壤水分過大,令桂花樹常年無陽光照射根須浸泡而逐漸枯萎,并提出砍伐桂花樹周圍過密的竹林,就地改制成竹椅的方案,一則保護了古樹,二則便于路人休憩。經專家論證,古村吸納了游客建議并立即實施,古老的桂花樹恢復了盎然生機。
告別鄣源之際,獲悉古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目錄,國家即將投入800萬資金維護古村,屆時古村必將同古井邊的老桂花樹一樣再綻新芽。古香鄣源,讀你百遍不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