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漢字是古老華夏文明智慧的結(jié)晶。認清并熟知漢字對于了解中華文化以及人類生活發(fā)展歷史意義重大?!墩f文解字》是研究漢字面貌的重要資料,其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清晰地闡釋出漢字形、音、義的系統(tǒng)性,方便后世認清中華漢字的構(gòu)形和意義。本文選取《說文》中“住行”二類典型漢字,借此窺見其所反映的古代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古老華夏文明的生活縮影。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字形字義;先民住行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1
一、引言
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漢字的動因源于生活實踐,素材也是從自己的生活中得來的。這些漢字及其反映出的文化本質(zhì)和內(nèi)涵灌溉出了浩浩湯湯的華夏文明,文明的進步發(fā)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人們對中華漢字的理解。漢字是古老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探索研究。
《說文解字》是研究漢字的重要資料,它的內(nèi)容博大而廣袤,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天地日月,下至動植兩性,遠觀山川景致,近察人體五官,無論天干地支,還是五行風(fēng)水,總之其無往而不包,涵蓋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
如今,對于《說文解字》中漢字的研究內(nèi)容也無往而不包。相關(guān)研究者從作者編書體例、部首歸類說明、《說文》反映出的哲學(xué)思想、漢字的系統(tǒng)性等等方面進行過深入細致的研究。本文選取《說文》中“住行”二類典型漢字,從而窺見出這些漢字所反映的古代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
二、“住”有定所
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是不會建造房屋的,他們?yōu)槎惚茱L(fēng)雨雷電寒暑和猛獸的襲擊侵害,只能在樹上筑巢或在地面坑穴中棲身繁衍下一代。然而,人類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地認識到這種生活方式不能得以生存和安然生活,于是便知道搭草棚和建筑容易的木屋或挖洞居住。再往后,隨著人類不斷進化和智慧的增長,于是又出現(xiàn)了村落和住宅。那么,先民的房屋是怎樣的呢?
(1)“屋”。小篆的“屋”是個會意字。左上方是個“尸”,右下方是個“至”字?!笆毕駛€橫臥的人,表示人要在這兒躺下休息,居住。“至”,在甲骨文中,上面像一支箭,下面一橫表示地面,指箭從遠處射來落到這兒,有到達的意思?!笆焙汀爸痢毕嘟Y(jié)合,表示人到這兒來居住。[1]可見先民造物是為了休憩,暫時緩解疲勞。
(2)“門”。有了房子,自然應(yīng)該有門,門是房屋的出入口。“門”甲骨文的字形包括兩個門框,一個門楣,兩扇門。古人認為,半扇門為“戶”。門是供人進出的,所以門的本義就是指房屋的出日口。
(3)“向”。屋子里有了門,也應(yīng)該有窗戶。毛亨曾說:“向,北出牗也?!薄墩f文》沿用了這個說法。《詩經(jīng)七月》說:“穹窒熏鼠,塞向謹戶。”這里是說在古代,北方的勞動人民到了冬天要把屋子封閉起來,把老鼠熏出去,以防止它們吃糧食,把門和窗戶都封閉起來,特別是朝北的窗戶,因為冬天容易刮北風(fēng),因此要特別關(guān)照“向”。這體現(xiàn)了先民的生活習(xí)俗。
(4)“家”。有房子,有了門和窗戶,就有了棲身之所,娶妻生子,就有了一個家。“家”的甲骨文上部是屋頂,下面是豬。原來,先民們所處的時代主要以捕獵為生,野豬捕來以后,就在居住的地方圈起來,后來野豬訓(xùn)化為家豬,成為先民肉食的主要來源。“人畜共居”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時的人們?yōu)榱朔烙矮F等外來的侵襲,往往把房子修的離地面有一段距離,豬被養(yǎng)在房子的下層,這樣便于看管牲畜。因此,“家”的房子下面養(yǎng)了一頭豬。同時也可以看出,先民們把豬看得很重要,甚至是財富的象征。
三、“行”在路上
今天我們出行非常方便,世界各地都能比較方便的到達,但是在古代,尤其是遠古,先民們根本沒有機械化的交通工具,只有走路,后來乘馬車、船。
(1)“行”。象形文字。其字形像四通八達的大道,供人行走。本義指道路。許慎在《說文》中認為:“行,人之步趨也?!彼敃r并沒有看到甲骨文的“行”。大學(xué)者羅振玉則認為“行”的本義就是供人行走的道路。
(2)“車”。人行走的速度太慢了,因此創(chuàng)造出了車。車的本義就是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工具,泛指車子。甲骨文的“車”字,源于古人對車的散點透視圖形:車的整體來自俯視,車輪之形卻來自側(cè)視。通過車字的甲骨文我們可以看出,先民所造的車基本上是由車輪、車轅和車廂組成的,這已經(jīng)是比較成熟的車輛構(gòu)造。
(3)“舟”。車馬是路上交通工具,水里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了。《說文》釋為“舟,船也?!敝鄣谋玖x就是船。舟在甲骨文中,從字形上看,已與今日所見的小木船相似:平底、方頭、方尾,首尾略上翹,船的兩端有甲板和出角,這已經(jīng)是比較先進的木板船了。
(4)“飛”。在古代,除了走路、車船之外,聰明的古人也很想像鳥一樣飛翔。從“飛”的甲骨文來看,表示的是鳥雙翅振動的情形,可見飛翔的夢想在古人的心中很早就產(chǎn)生了。
四、結(jié)語
《說文解字》是研究漢字的重要資料,它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天地日月,下至動植兩性,遠觀山川景致,近察人體五官,無論天干地支,還是五行風(fēng)水,涵蓋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值得我們認真研讀,以求理解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悠久魅力。
注釋:
[1]《談古說今嚼漢字》第四冊,顏煦之著,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參考文獻:
[1]顏煦之.《談古說今嚼漢字》[M].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9.
[2]劉慶俄.《漢字形義通釋》[M].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3]郁乃堯.《漢字的故事》[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4]賀友齡.《漢字與文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