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清
摘 要:道教作為我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民間宗教,自東漢末年五斗米教創(chuàng)立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影響不僅深植我國,也曾遠播海外,對中國的近鄰朝鮮和日本都有不小的影響。本文,筆者將對道教在日本文化的幾個主要方面的傳播和影響進行探究,以期能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考查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日本文化;道教;異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1
1. 引言
大約在5 世紀前后,道教流傳到日本。在日本,關于道教思想對日本文化影響的研究早在江戶時代就已經開始,可見道教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之深遠。本文,筆者從日本的語言文化等方面看看道教在日本的發(fā)展。
2. 日本文學著作中的道教
眾所周知,佛教對日本的影響是壓倒性的。事實上,在《古事紀》、《日本書紀》、《懷風藻》、《萬葉集》等日本古典名著中,有關反映中國古代道教思想及道教神學方面的用語隨處可見。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日本社會并非是佛教一統天下的局面。
在《日本書紀》中,有關道教的記載有以下記述:
“天皇病了,命令一個叫田道間守的臣子去采集產于常世的橘子。田道間守遠渡弱水,找到了句子,但歸國時天皇已死。”
在《日本書紀》里,這其中的“常世”指的就是“神仙的隱秘區(qū)域”?!俺J馈边@個詞來源于日本的可能性較大,即為“神仙鄉(xiāng)”。經常會在日本古代文獻中出現。而桔子在道教中,是一種吃了即可長生的仙藥,“弱水”則是一條河流,和昆侖山、蓬萊等傳說有淵源。可見,在《日本書紀》里,道教與古代王權是擁有密切聯系的。
3.日本民俗詞語中的道教
據資料記載, 古代中國的道教大約在公元 4世紀左右從大陸傳到日本, 佛教流傳至日本的時間大概為公元6 世紀左右。從時間上看道教還要更早。
在日語里,有這樣一句諺語,「鶴つるは千せん年ねん龜かめは萬まん年ねん」,其實意思就是祝別人“長壽安康”。「鶴の一ひと聲こえ」的意思是“權威不容質疑”。 在此處,「鶴」即象征“神圣者”。根據下出積興先生在《道教與日本人》(日本講談出版社 1991)一書中說, 平安時代仁明天皇即位(公元 833 年)做「大だい嘗じょ會えう」時, 在宴席前放一假山, 山上植「梧ご桐とう」樹, 樹上掛「五ご色しきの云くも」, 樹上停兩只「鳳ほう凰おう」, 山前置一「麒き麟りん」, 在假山之上還有「西せい王おう母ぼ」獻圖和童子盜仙桃的像。 這樣的裝飾風格十分具有道教風韻, 可以看出道教在當時是具有頗大影響的。
在日本的神道中,有眾多神明, 曾有「八百萬神」這一說法。在中國道教里的神仙同時又能在日本站住腳的十分罕有。但是也有個例,「七しち福ふく神じん」里的「福ふく祿ろく壽じゅ」,又叫「壽じゅ老ろう人じん」, 其原型就是中國道教中的南極仙翁:他有著大肉頭, 手拄拐杖, 身旁站著一只梅花鹿,是長壽的象征。與一般的「神」不同,日本的「七福神」是集印度的佛、中國的仙和日本的神為一體的。其中「昆び沙しゃ門もん天てん」、「大だい黑こく天てん」、「弁べん才ざい天てん」、「吉きぢ祥じょう天てん」等都來自印度的佛(或神)。
4.日本咒術、宗教、風俗、歲事與道教
關于道教的方術,從奈良時代(8世紀)的史料和考古發(fā)現可見一斑。例如,長屋王(天武天皇之孫)因學習旁門左道,危及國家,被天皇勒令自盡。當時的政府由于擔心天皇受到道教咒術的詛咒,于是就以一道厭魅詛咒的禁令來禁止道教傳播。藤原京時代的木制或金屬制偶人等都已被發(fā)掘。日本三月三日女孩節(jié)則是在大袯或其他場合將自己體內的邪氣噴至偶人身上然后任其河里漂流這種方式而得來的。直至今日,日本仍然保有在神社里向紙偶人噴放邪氣的風俗,這都來源于道教。在平成京的水井遺跡中,還出現了用于人們在生活中詛咒別人時釘鐵釘的木制人偶。還比如在祭祀祖先的伊勢神宮儀式中,一起奉納的五色絹和偶人一般被認為是神道,在這里也可以看到道教的投影。據《抱樸子》(《內篇-登涉》)記載,如果當時在山中把五色繪畫掛在石頭上,自己的愿望就一定會實現,五色絹當與此有關。除此之外,在日本售賣守護符的有很多,人們會用此來祈求平安、康泰,這一信仰,則也是來自我國道教中的符節(jié)信仰。
山岳宗教大約在7世紀后半葉在吉野山中成立,直至今日還在被人們信奉為修驗道,這也深受道教影響。據《抱樸子》記載,入山時的咒文“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與現今仍被修行者吟誦的“臨兵斗者皆陳烈在前”的咒文幾乎完全一樣。而且修驗道的開祖、役小角的傳記和傳說中,也對如何役使鬼神之事有所記載。根據這些文獻,可以知道日本典籍中的道教與中國道教典籍中關于仙人方術的記載,是相通的。
5.小結
從上文所述可知,道教在日本有很深的歷史淵源。道教的發(fā)展和研究也值得探索。從日本道教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日本語言、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對于中國的道教研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旨在從總體上理解中日文化差異,促進異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楊建波著.道教文學史論稿[M].湖北:武漢出版社.2001年.
[2]王迪著.日本對老莊思想的吸收[M].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2001.
[3]福永光司.道教と日本文化[M].京都:人文書院,1982:86-87;146.
[4]張谷.論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的傳播和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11.5.
[5]陳孝娥.道教思想對19世紀前日本古代文學的影響[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