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林 王 維 盧云芳
?
方方長篇小說《軟埋》漫談
■吳寶林 王 維 盧云芳
吳寶林:方方的新長篇小說《軟埋》還是蠻好讀的,比較吸引人。我注意到,小說對名字的處理方式,有一些對稱關(guān)系,如丁子桃—胡黛云;吳家名—董某某;且忍廬—三知堂。其中,丁子桃的名字比較有意思,“釘子”是吳醫(yī)生聽到的聲音,實際則是她呼叫其兒子的名字“丁子”,“桃”是吳醫(yī)生在窗外看見了桃花,因此組合在了一起。我們知道《詩經(jīng)》“桃之夭夭”之句,喻新嫁姑娘,也知道其衍生義“逃之夭夭”,是逃跑、逃避的意思。聯(lián)想到丁子桃的經(jīng)歷,這樣的猜想或許不無道理。而“釘子”與“逃跑”兩個相互矛盾的詞項并置在一起,也是具有特別的意味。對丁子桃來說,記憶如同“釘子”一樣嵌入其意識深層無法拔出、不敢觸及,而從密道“逃跑”出來構(gòu)成了其人生的另一個“起點”。吳醫(yī)生對胡黛云的重新命名,也就是她的“新生”或“再生”。吳家名作為“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本身就是充滿隱喻的。小說中寫到,“一直到1968年元旦,他突然又寫了這樣一段文字,而且是專門為青林所寫。此后,剩下的日記本里,便全是病例研究”。這里的時間提示與“病例研究”顯然也是有深意的。
王維:我剛聽到“軟埋”二字時,很難準確地想象出其字形,“軟”是軟硬的軟,“埋”是埋葬的埋。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查不到這個詞,網(wǎng)絡上的“漢典”中搜索,得到的結(jié)果是“抱歉,漢典暫未收錄‘軟埋’”。分開來查找,其意思倒是很明確,“軟”的意思有6種,分別是:1、柔,與“硬”相對;2、懦弱;3、容易被感動或動搖;4、不用強硬的手段進行;5、沒有力氣;6、姓。而“埋”的詳細字義中有一種解釋是古代特指簡陋不依禮制而落葬。也泛指葬埋。這樣看來,“軟”和“埋”的奇特組合給讀者在初接觸時造成了一種語言上的新奇感和陌生感,這無疑會勾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想弄明白這部小說到底在寫什么,畢竟我們無法望文生義。
盧云芳:我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讀罷小說才知,軟埋是指不用棺材等物遮蔽直接土葬,是過去一種“非常態(tài)”的埋葬方式。小說里陸子樵帶領家人自殺,用軟埋的方式表達對遭侮辱受迫害命運的抗爭,慘烈之極,驚心動魄。
王維:作者方方自己也談到,所寫的事情是她從朋友那里聽來的有關(guān)父輩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靈感正來源于“軟埋”。她說:“有些人直接被泥土埋葬,這是一種軟埋。而一個活著的人,忘卻過去,忘卻自己,無論是有意識地封存往事,還是下意識地拒絕記憶,也是軟埋。只是軟埋他們的不是泥土,而是時間。時間的軟埋,或許就是生生世世,永無人知。屏蔽歷史事件,就是軟埋自己的方式。”從方方的話中我們約摸可以得出“軟埋”的表層含義――直接被泥土埋葬,而深層含義卻直抵記憶和時間。正是軟埋的深層含義讓方方給我們帶來了這部有分量且沉重的作品。
盧云芳:是的,在小說中軟埋主要指人們對這段歷史記憶的處理。它既是一種死亡方式,又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歷史記憶令人害怕,它帶來的痛苦令人無法承受,歷史當事人及其后代會將之選擇性的遺忘,不再提及,不再回憶,這也是一種軟埋。舉例來說,丁子桃的痛苦不但源自骨肉分離的創(chuàng)傷,更源自她不經(jīng)意的多嘴,如蝴蝶翅膀輕輕一扇,引發(fā)了家族覆滅的颶風。所以,她的失憶更像是對自己罪責的逃避。然而,記憶并不會真正消失,它只是從意識層面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丁子桃的罪孽感使之從未停止過自我攻擊,“這個女人一直在跟自己做斗爭”。潛意識的力量如此強大,波濤如此洶涌,它從未停止過沖擊意識警戒線的努力,終于在其人生的最后歲月把她拖進記憶的深淵。
吳寶林:《軟埋》寫得最驚心動魄的是女主角丁子桃(也即胡黛云)的漫長的回憶,就是她從記憶的“十八層地獄”一步步爬出來的過程。在小說里,這個過程又是倒敘和回溯性的,“十八層地獄”(記憶)之間又插入了平行的現(xiàn)實敘事(時間),由此構(gòu)成一個層疊結(jié)構(gòu)?!绊樦鴷r間走”與“逆著時光行”。一般來說,“十八層地獄”是貶義,在民間信仰中是屬于恐怖的空間,是一種具有深度的淵深。這里將丁子桃的回憶過程類比成從“十八層地獄”攀爬出來,給讀者以奇特的閱讀體驗。
王維:這段描寫確實吸引人。而且丁子桃的社會關(guān)系幾乎為零,生活中只有丈夫吳家名醫(yī)生和兒子青林?!八松碌挠洃浧瘘c,就是從這里開始。這是川東的一個小城”,“她把自己失憶的東西,那些想起來就渾身有刺疼感的過去徹底放棄了。于是,她活到現(xiàn)在。忘記不見得都是背叛,忘記經(jīng)常是為了活著”。她的丈夫告訴她忘記過去對她是有好處的,但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背后仿佛藏有一根細細的刺,尖銳并且灌滿毒汁。它一直近距離跟隨著她,她下意識地生出提防之心,生恐有一天這根毒刺會扎著自己”。在生產(chǎn)時她覺得那魔鬼就是她的丈夫吳醫(yī)生,對著吳醫(yī)生尖叫,讓他滾出去,這舉動讓旁邊的醫(yī)生和護士都很不解,而吳醫(yī)生大聲對她說:“你不要怕。我什么都可以接受,因為我愛你?!薄澳銘撁靼孜业男模胰⒛?,就是要你這輩子能安心活著?!焙髞?,那只她以為隨時會出來的魔鬼,一直沒來,他們的兒子青林卻一天天長大了。面對丈夫吳醫(yī)生的意外離世,她喊出了“我不要他軟埋!”,這讓兒子對“軟埋”這個詞產(chǎn)生了好奇和疑惑。
盧云芳:當讀者代入丁子桃的角色,深入其個人歷史記憶,不難感同身受,體會到她的痛苦。個人既可能是歷史災難的承受者,又可能共謀其間,這使得厘清責任極其困難,因為偏見、嫉妒和排他意識等都是人性的組成部分,如果要拔除制造禍害的所有因素,就不得不否定自身的存在。自殺是一種極端的自我否定,陸子樵的自殺,帶有為當年過錯贖罪的意思。小過受大懲,令人唏噓。丁子桃沒有自殺,她的身體幫她選擇自我隱瞞,她也并非吳家名所稱的“無染原罪者”,這種寬慰其實是一種欺騙。瞞與騙,是魯迅先生曾經(jīng)批判過的國民性,用以逃避無法直面的痛苦和罪惡。較之丁子桃,吳家名思想更具理性,行為更加主動,他通過救護、幫助丁子桃,獲得某種程度的自我安慰和救贖,從而更好地活在當下。他日記里對個人歷史篩選性的記錄,他對自己和妻子的再命名,也是一種軟埋記憶的方式,并且希望兒子也用這種方式甩掉歷史包袱。吳家名的建議是智慧的,但青林是否能做到呢?小說沒有涉及丁子桃的精神狀態(tài)對成長期的青林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這未免有所缺憾。心理學相關(guān)知識告訴我們,子女往往通過承襲父母的情感體驗來表達其忠誠,那常常是無意識的,而且多開始于幼年。青林僅靠拒絕家族歷史記憶恐怕無法撫平自身的成長之痛。
吳寶林:其實丁子桃從“十八層地獄”不斷攀爬的過程也是揭示歷史謎底與原因之舉,讀者的閱讀期待不斷受到牽引。可以說,從記憶的“地獄”攀爬出來的不僅是丁子桃本人,同時也將讀者帶到了一種“光明”境地。
盧云芳:對,小說圍繞丁子桃的精神狀態(tài)設置了一個關(guān)于個人、家族和時代的巨大秘密,以雙線并進的方式進行探秘和解密。一條主線是丁子桃沉入波瀾詭譎的潛意識深處,去打撈那段被自己軟埋多年的個人歷史記憶。另一條主線則是青林發(fā)現(xiàn)各種與過去相關(guān)聯(lián)的細節(jié),通過閱讀日記和實地考察,逐步了解家族悲劇史。作為一個忙于物質(zhì)財富積累的實利主義者,青林對母親精神世界的好奇只是一時的,當初探究它的動力也只是尋求母親精神失常的解決之道。而一旦感到發(fā)掘出的秘密可能會挑起內(nèi)心的巨瀾,影響現(xiàn)實的安穩(wěn),他就退縮了,由此錯失了從劉晉源處了解更多父母過往信息的機會。
王維:當青林最后通過現(xiàn)實的努力為她購買了一幢別墅的時候,謎底和傷疤也被揭開了。原來丁子桃原名叫胡黛云,以前是陸氏家族的少奶奶。新中國建立后,這個大戶因為擔心被批斗選擇集體自殺,而胡黛云因為受命要照顧年幼的兒子,選擇逃離,逃離的途中自己和兒子相繼落水,兒子身亡,她本人被救起后就患上了失憶癥。而她的兒子青林的選擇是不執(zhí)著于往事,忘記過去,將所有遺忘。對個人來說,那些十分慘痛的往事,普通人選擇忘記是對的。倘若沉溺在舊事中,那么自己就會一直懷有痛,那種痛就像小說中所描寫的恐怖的魔鬼一樣,一直藏在人背后,隨時都會跳出來。其實,人的一生中總有些事情是不愿意為人所知的,這或許就是秘密,吳家名放棄秘密,胡黛云失去秘密,吳青林逃避秘密,讓往事和記憶隨時間風化,隨時間掩埋,普通人只求“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過往的殘酷,往昔的苦痛最好是成為記憶的空白。從吳青林這個人物的角度去看,忘卻未見得就不是好事。吳青林的“平庸者不對抗”恰好也映證了時下凡俗俗子的人生哲學。
吳寶林:我覺得未必是這樣。如果說是歷史的殘酷致使丁子桃封存記憶,那么“現(xiàn)世安穩(wěn)”(該期《人民文學》編輯的卷首語)為何又將丁子桃拖入到最深層的記憶(歷史)中呢?僅僅是她的兒子青林購買的別墅與其老屋的相似刺激了她嗎?在發(fā)表小說的該期《人民文學》卷首語上,編者說了一段特別奇怪也很好玩的話:“如果偏偏有人要從算舊賬的角度來解讀,那么應該提醒的是,長篇小說《軟埋》的省思、追憶和尋訪,無不基于現(xiàn)世安穩(wěn)、父慈子孝的生活情境之上?!痹谶@里我只想提及小說中或許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即現(xiàn)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房地產(chǎn)”。無論是劉晉源的兒子劉小川還是丁子桃的兒子青林,在“現(xiàn)世”都是房地產(chǎn)行業(yè)的精英權(quán)貴階層。而小說所寫的歷史上的“土改”問題與“現(xiàn)世”的房地產(chǎn),以及青林、龍忠勇對歷史建筑的追尋等等,都是有著歷史的隱微又確切的聯(lián)系。只有看到這一層關(guān)系,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看出一點門道。
盧云芳:前代與現(xiàn)世,時間和空間,小說進行了巧妙的編織。小說不僅設計了順流逆流雙線并進的時間走向,對空間也進行了精心的布局。雙線索中,前者展現(xiàn)的是心理空間,縱向運動,后者描述的是外部空間,橫向遷移。時空的交集匯聚到丁子桃死亡的點上,最后通過青林對龍忠勇撰書的質(zhì)疑,指出達到歷史真相的困難。
王維:歷史也不可能被完全放空,成為空白,即使大部分的個人選擇忘卻,畢竟這樣可以讓他們在現(xiàn)世中好好生活。但歷史事件終究會用各種方式浮現(xiàn)出來,不可能完全被屏蔽。就像小說中的丁子桃最后還是從記憶的“十八層地獄”爬到“生死界”上來,就像青林終會發(fā)現(xiàn)父親和母親的身世之迷一般,方方此次將寫作視野投入到史學家所不屑或難以發(fā)現(xiàn)的小問題和小細節(jié)上來,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們很多重要的歷史階段,都被交由時間軟埋了。尤其在年輕人的記憶里,無數(shù)歷史的重大事件,都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但是,總歸會有一些人,他們不想忘卻。我這部小說,也算一個記錄吧?!?/p>
盧云芳:我覺得丁子桃前半生記憶的自我封存是一種自發(fā)的無意識的軟埋,青林對家族秘密保持沉默則是一種自主的有意識的軟埋。無論有意無意,吳家名都表示支持和肯定。作為丈夫和父親,吳家名既是丁子桃的“天涯淪落人”,又是青林的人生導師,他對過去和未來有一種洞察力,對人性充滿深厚的理解和包容,認為“忘記過去,是人生命中相當重要的功能?!碧└隊栐?jīng)寫道:“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笨墒沁z忘真能如此詩意地實現(xiàn)嗎?青林真能憑借它減輕負擔,輕松面對未來嗎?我很懷疑,起碼丁子桃失憶后并未真正獲得后半生的寧靜與心安。
吳寶林:小說第一章第一節(jié)就描寫了丁子桃所居住的屋子(空間),以及她的日常生活習慣,她“把家里整理得一塵不染,每一個去過她家的人,都會說,你家真是太干凈了”。這里的“干凈”所呈現(xiàn)的居室空間狀態(tài)無疑對應著丁子桃的主體。她對自身歷史的記憶采取的是“擦洗打掃”的行動。正如上面說過的,如果僅僅注意到時間或歷史記憶敘事,并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主體在歷史中的真實狀況。
王維:處于轉(zhuǎn)型時期的人文精英們頻頻回首,回看歷史經(jīng)驗或許能給時下的我們一些啟迪。像小說中的龍忠勇般的人文精英需要做的事情是盡可能地客觀去記錄,讓文字來告訴后人歷史也曾有的另外一種鏡面,他們要從自己生存的時代斷層中去探究過往的時代斷層,從而分析解讀過去和把握今天,進而伸展出一種自我啟蒙的文化詩學空間。
吳寶林:如果說小說在表面上展現(xiàn)了“遺忘的詩學”,那么在深層上其實呈現(xiàn)了“政治無意識”和歷史記憶的運作機制,后者是以不斷復歸的“幽靈”潛伏在現(xiàn)實中的。我們可以回憶下小說中寫到青林買了別墅接回她母親丁子桃時的場景。丁子桃問:“這不是像地主家了嗎?你不怕分浮財?他們會找上門來的?!北D坊卮鹫f,“吳總基本上就是個地主資本家。”青林自己回答說,“不管是地主還是資本家,從今往后,你就是這棟別墅的主人,只負責住在里面享清福。2003年,你,丁子桃女士,有了自己的別墅。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誰也不敢來找你的麻煩。我,吳青林,要讓你成為世上最舒服最幸福的媽媽”。并且,“胡漢三永遠不會再回來啦”。歷史的幽靈具有非常物質(zhì)化的替身,它們要么化身為“別墅”這樣的實體,要么以“胡漢三、資本家、地主、分浮財”等業(yè)已失效的能指現(xiàn)身,但正是這些失效的能指與似曾相似的實體將丁子桃“拖入”歷史的深淵和記憶的地獄中,讓此刻的丁子桃“看見”歷史的胡黛云,形成視差分裂(parallaxgap),這從反面指認能指的復活與曾經(jīng)的歷史驅(qū)動力是多么深刻地凝結(jié)在主體的精神世界中。
盧云芳:在傳統(tǒng)的革命文學中,革命者和反動派涇渭分明,革命的暴力性、暴力的殘酷性不是被合理化,就是被淡化,甚至干脆避而不談。本小說講述那段歷史時既沒有完全否定其合理性,也沒有淡化和回避,它讓歷史當事人站在各自的視角進行表述。革命者劉晉源們的公開議論和被革命對象丁子桃們的隱形記憶,構(gòu)成兩極,從不同的立場觀照過去。它甚至給了劉三爸這個當年帶有流氓無產(chǎn)者習氣的運動積極分子自圓其說的機會,又通過村民的戲謔挑明他評判別人家族恩怨的私人動機。這些回顧、記憶、言說打撈起眾多的個體生命片段,匯成洪流,讓那段被官方話語固化的歷史再度立體起來,鮮活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吳寶林:因此,小說中,青林和龍忠勇等人在偏遠山區(qū)的深處尋找宅院,正是政治無意識的探尋與抑制過程,所以才會有“鬼大屋”與“幽靈莊園”的命名。那種“被壓抑的復歸”所帶來歷史政治沖擊力是如此強勁,小說因此不得不讓多個主人公相繼離世,并且彼此相互錯過。
盧云芳:歷史及其記憶帶給當事人的或是榮光或是痛苦,對于他們的后代卻同為急于擺脫的負累。作為軍區(qū)高干子弟,小安擁有不勞而獲的安逸,小川擁有順風順水的事業(yè)。作為城市平民子弟,青林通過個人奮斗也獲得了豐衣足食的安穩(wěn)。他們都是其成長時代的受惠者,并不想活在父母的光芒或陰影下,因此,關(guān)于代際間的深層交流從未真正發(fā)生過。當劉晉源表達其革命史觀時,其子孫皆厭聽,連交談投契的青林也應之以“今天的天氣哈哈哈”。當事人后代雖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更多歷史真相的細節(jié),但他們的實利主義人生態(tài)度使之無法擔負起宏觀、全面、客觀地建構(gòu)歷史的責任。那么,誰能夠公正、準確地描畫和評判歷史?非利益相關(guān)者?小說里建筑學專家龍忠勇似乎是這樣一位純?nèi)粚v史好奇的局外人,然而,一來他從外部進入歷史,掌握的一手資料有限,再則作為知識精英階層的一員,他對文化遺產(chǎn)的關(guān)注決定了他并非全無立場和偏向,因而也無法保證其解讀歷史的超然態(tài)度。歷史真相的發(fā)現(xiàn)困難重重,歷史真實看似只能無限接近,而終不可抵達。但從歷史的現(xiàn)實價值而言,人們似乎又不必糾結(jié)于此。如何觀照歷史,最終應指向人們?nèi)绾蚊鎸徒鉀Q當下和未來的困境。
吳寶林:龍忠勇其實代表了某種客觀的歷史記錄的形象,可以命名為實證主義史學。小說似乎將其作為坐標,然后將丁子桃等受害者,劉晉源等革命者,以及他們的后代,放在同一個參照體系里。小說里有一個敘事者無法解開的死結(jié),即革命及其后果。作者其實并不懷疑革命本身的價值,而是質(zhì)疑其在現(xiàn)實中采用的方法(“過火”、“擴大化”,“必須這樣殘酷嗎”),這很容易陷入相對主義之中。龍忠勇所代表的對“書寫”系統(tǒng)的崇信,其實正是對“口語”的忽視,龍忠勇們以為真實的“歷史”存在于“書寫”或“記錄”里,但果真如此嗎?我覺得這里的關(guān)鍵是如何理解“躍動著的客觀性”,而非書寫譜系所構(gòu)筑的所謂歷史真相。
盧云芳:克羅齊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币磺袣v史的言說都是指向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和處境。境遇不同,立場相異,人們看待歷史的眼光自然不一樣。小說里,面對同一歷史運動,多視角的個人解讀也令其閃爍出太陽下多棱鏡一般的光華和芒刺。如劉晉源穩(wěn)踞革命者地位,他回顧歷史時坦蕩直接,無所顧忌。他經(jīng)歷過生死,目睹過戰(zhàn)友的犧牲,對戰(zhàn)爭的血腥氣習以為常,對斗爭局面的復雜感受深切,因此,認為革命中發(fā)生的冤假錯案不可避免,也不以為意,是終結(jié)匪患的必然代價。他的態(tài)度即正統(tǒng)的官方態(tài)度,他和李東水、馬老頭等人的往事回憶構(gòu)成了革命歷史的正統(tǒng)民間敘事,與官方記載互為印證。而丁子桃、吳家名深被歷史運動之痛,然而,在官方認定的革命話語里,地主家庭的出身使之處于被革命的地位,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不明,只能用改名換姓來回避這一尷尬。他們只存在于官方歷史有意繞開的罅隙里,在公開的歷史里,他們是失語的。他們對革命運動的個人歷史記憶,要么封存在頭腦里,要么隱藏在無法公開的私人日記里。唯有文學能以虛構(gòu)的方式去接近丁子桃們的心靈世界,從他們的角度去重構(gòu)歷史的一隅。
吳寶林:上面提及過,丁子桃的居室空間如此“干凈”,對應著她的主體狀態(tài)。這個主體無疑是一個空虛/空無的主體,尤其是“活死人”的狀態(tài),其身體的生物技能是“正?!钡模氲缴顪Y中,“丟了魂”?;蛘哒f她就是歷史“幽靈”本身。正因為這是一個空虛的主體,填補這個空間的事物不可能“現(xiàn)世”,只能是歷史本身,但這個歷史無可追回并被抑制,只能以失效的能指構(gòu)成的無意義話語作為“原素”來填補/激活。
盧云芳:制造“幽靈”的各種悲劇因子重新活躍于當代社會,并且迅速集聚?!案蝗擞卸喔?,你已經(jīng)知道了??墒悄悴⒉恢栏F人有多窮?!边@句注解歷史的話同樣適用于今。當下,各類資源的所有權(quán)急遽地調(diào)配變換,貧富分化愈演愈烈,仇富心理漸漸抬頭,制造歷史悲劇的人性根源依然存在。小說里年輕一代中誰有能力思考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呢?小安、小川,龍忠勇,還是青林?特殊的家庭背景難道不應該令青林更加警覺嗎?雖然小說一再強調(diào)他的現(xiàn)實顧慮,但也不失時機地表達過他的超功利情懷,在欣賞民間老建筑時他也會被“自然環(huán)境感動”。
吳寶林:小說選取追尋民間老建筑老院落的方式,將“建筑”、“人”、“自然”的關(guān)系放在一起討論,也是很有意思的處理。如果抽象地看,小說表面上在寫關(guān)于歷史及其記憶的問題,但“建筑”本身又是極具空間感的事物,因此,在結(jié)構(gòu)上,小說將時間與空間并置在一起了?;蛘哒f,記憶所呈現(xiàn)的時間敘事(小說敘事模式并非遵循線性時間)與人的居住環(huán)境(主體的私密性,小說中以青林的口吻正面涉及到這個問題)所呈現(xiàn)的空間敘事做了有機地整合。通過知識分子龍忠勇及青林之口,關(guān)于人與自然、建筑設計與周邊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無非“和諧”兩個字可以概括,因此是老生常談。但這里對“自然力量”的強調(diào),卻又是針對的“歷史力量”,兩者相比誰更強大呢?小說中這個場景是頗有意味的,青林說:“我打拼多年,風景也見多了,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夠麻木的,今天居然被自然環(huán)境感動了。”龍忠勇答道:“是呀。這樣樸素原始,好像一年都沒變過。”而那種與周邊環(huán)境“為敵”的建筑,“沒一個會有好下場。因為你是斗不過自然力量的”。這無疑是一種歷史認知,而并不僅僅是對建筑本身的評述。所謂“時間真的是一個狠家伙”,也是這個意義上的。再者,青林這里所說的“風景”和“被自然環(huán)境感動”,也深刻地映射出他的主體姿態(tài),在柄谷行人論述過的“風景”的顛倒機制里,青林的內(nèi)面主體正是使其無法直面歷史真實或承受歷史重壓。因為這種主體狀態(tài)即使在發(fā)現(xiàn)“外部”時,也是將其迅速拉入自己的內(nèi)面之中,因而是無法真正在意或關(guān)心“外部”的。所以,這就是為何青林拖了兩年多沒敢閱讀他父親的日記,以及最后又將其束之高閣。甚至他寧愿自己的母親“不要醒過來,就這樣平靜地躺著,度過余生”。
盧云芳:青林從“外部”退縮到“內(nèi)面”,對歷史記憶的刻意回避,顯出幾分滑巧,未免令人遺憾。人們?nèi)绻簧钊肜斫鈿v史,反思歷史,就難以獲得斬斷悲劇輪回的真正方法和力量。慶幸的是,小說本身所做的工作正是打撈被時間軟埋的歷史。在消費主義通俗文學大行其道的今天,嚴肅文學的創(chuàng)作往往費力不討好,而作家堅持以歷史研究者和社會觀察者的態(tài)度多面立體地審視和觀照人生,讓我們看到了“人的文學”的百年傳承。即使會被真相刺瞎眼,但也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相。塑造俄狄浦斯式的人物,當然不是這篇小說的義務,但我私心里固執(zhí)地希望在中國作家的筆下能夠看到這樣的當代英雄。
王維:文學與歷史的關(guān)系就這樣提到方方的寫作平臺上來了。誠然,新歷史主義是一種不同于舊歷史主義的“新“的文學批評方法,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詩學善于將“大歷史”(History)化為“小歷史”(history),不是回歸歷史(大歷史),而是提供一種對歷史(小歷史)的闡釋,這種小歷史可以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新歷史主義看來,為王者寫的大歷史往往是充滿謊言的,而小歷史的具體性通過文學話語可以解讀出歷史隱秘的內(nèi)層。小說的最后這樣寫道:“人生有很多選擇,有人選擇好死,有人選擇茍活,有人選擇牢記一切,有人選擇遺忘所有,沒有哪一種選擇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只有哪一種更適合自己。”人生沒有套路,人生也沒有標答,有的只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而這種選擇也無所謂對與錯,這或許是方方這部新作在沉重之余留給我們的達觀和冷靜吧!
吳寶林:實際上,創(chuàng)傷、遺產(chǎn)、債務,這些都與記憶有關(guān)。丁子桃對無法觸碰的歷史記憶的抑制,并非是其個人所為,也是吳醫(yī)生自己最后的選擇,這位吳醫(yī)生(天涯淪落人)本身就是丁子桃的“鏡像”。這些機制并不單純與個人的主體有關(guān),也是“現(xiàn)世”所提供的虛構(gòu)框架本身具有抑制歷史及其記憶的功能。也就是說,誰在剪掉歷史?記憶為何會成為“危險之物”,識別自身的過去為何像面對魔鬼一樣?自己為何成為自身的異己,需要持續(xù)“擦洗打掃”?與其說這是丁子桃的困境,不如說這是時代的癥候。
吳寶林,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盧云芳,文華學院人文學部中文系講師,文華學院·湖北省非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維,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
作家觀點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