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麗 陸岸英 賓陽縣中醫(yī)醫(yī)院530400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賓州鎮(zhèn)永武街363號
電針結合拔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44例
陳華麗 陸岸英 賓陽縣中醫(yī)醫(yī)院530400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賓州鎮(zhèn)永武街363號
目的:觀察電針結合拔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8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予基礎治療+電針;治療組予基礎治療+電針+拔罐治療,兩組均治療14天。結果:治療組痊愈40例,顯效2例,好轉2例,痊愈率為90.9%;對照組痊愈28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痊愈率為63.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電針結合拔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有效。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針刺療法;拔罐療法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臨床以突然發(fā)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歪斜為主癥,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冬季和夏季。發(fā)病急速,以單側發(fā)病為多。中醫(yī)學認為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目前西醫(yī)治療一般給予激素特異性消炎、減輕神經水腫,B族維生素營養(yǎng)神經、提高免疫力等,臨床有一定療效。筆者采用電針結合拔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44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賓陽縣中醫(yī)醫(yī)院就診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住院患者,共88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19~61(36.5±11.8)歲;病程1~90(13.3±16.3)天。對照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20~58(33.1±9.1)歲;病程3~60(13.6±11.4)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1]:①起病突然,冬夏多見,常有受寒史或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處的疼痛或發(fā)熱。②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西醫(yī)診斷標準[2]:①病史:起病急,常有受涼吹風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臨床表現: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患側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于患側齒頰間,可伴患側舌前2/3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等。③腦CT、MRI檢查正常。
1.3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妊娠期婦女;③合并有面部帶狀皰疹者;④過敏體質者;⑤精神病患者;⑥局部皮膚有破損者。
2.1 基礎治療兩組均給予激素醋酸潑尼松消炎、減輕神經水腫,B族維生素營養(yǎng)神經,阿昔洛韋抗病毒等基礎治療。
2.2 對照組予電針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平臥位,取患側陽白、魚腰、攢竹、絲竹空、上關、聽宮、聽會、耳門、承泣、四白、迎香、顴髎、地倉、頰車、承漿、翳風穴,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30 mm×25 mm順和牌不銹鋼管針(蘇州市華倫醫(yī)療用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采用單手進針法進針,刺入5~10 mm深,要求針刺得氣,即局部有酸麻重脹感,然后隨機選取4對穴位接通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予連續(xù)脈沖波,刺激頻率范圍為2~100 Hz,刺激強度以不引起患者不適感為度,留針30 min,每日1次,共治療14天。
2.3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拔罐治療(在每日針刺治療前進行)。拔罐操作:選用2號玻璃火罐(常州市錢景康復器械有限公司生產)2~4個,罐口直徑為3.5 cm;患者取仰臥位,頭轉向健側以利于患側面部穴位暴露,取患側面部太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等穴位處,施術者左手持玻璃罐,火罐口徑與施術部位相適應,右手以止血直鉗持95%酒精棉球(注意:酒精棉球一定要擠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著后燒傷皮膚),將火罐置于施術部位附近,點燃酒精棉球后以閃火法將罐吸拔于施術部位,吸拔成功后迅速將火罐取下,再拔,再?。涣硗?,按順序閃扣,如先取額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如此反復操作,一般每個穴位閃扣15~20次(夏季10~15次)。直至皮膚潮紅為度。若罐口熱燙,可幾個火罐交替使用,操作完畢,用干凈棉球擦凈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每日1次,共治療14天。
3.1 療效標準參照改良Portmann評分標準[3],觀察患者兩側面部運動(包括抬眉、閉眼、鼓腮、撅嘴、示齒、張大鼻孔),評價患側運動減弱程度,每項滿分為3分,分別為運動正常3分、運動減弱2分、運動明顯減弱1分、運動消失0分。另外,評估患者安靜狀態(tài)時的面部情況,正常計2分,輕度不對稱計1分,明顯不對稱計0分。上述滿分共計20分。痊愈:20分;顯效:17~19分;好轉:14~16分;無效:≤13分。
3.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所有數據由專人整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中醫(yī)學“面癱”“口眼歪斜”“卒口噼”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口眼歪斜。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的癥狀,由于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口歪主要是由上述4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現代醫(yī)學認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治療主要是消炎、消腫、擴張血管、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針對本病中醫(yī)病因病機特點,筆者以針刺及拔罐治療,經臨床觀察證明有明顯的臨床療效。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腧穴或體表的一定部位以產生良性刺激,從而達到調整機體功能、防治疾病的功效[4]。拔罐療法的功效可歸納為[5]:抵抗外邪,保衛(wèi)機體;調整氣血,平衡陰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反映病候,協助診斷。本法取陽明、太陽、少陽三經之穴,如地倉、頰車、四白、下關為足陽明胃經穴,陽白為足少陽膽經穴等,循經對癥,以局部取穴為主,配以遠部取穴,承漿、牽正屬經外奇穴,諸穴配伍可使上述經絡所感受之病邪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侗静菥V目拾遺》中提出“火罐氣”,講到“灌得火氣合于內,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氣水出,風寒盡出”[6]。拔罐的調節(jié)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通過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有研究證明,電針能解除血管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病理產物的吸收,從而消除炎癥、水腫,緩解神經血管受壓,減輕炎癥損害,恢復神經纖維營養(yǎng)供應,因此電針治療面神經麻痹有效。針刺與拔罐結合治療可起到雙重通調經絡、平衡陰陽的作用,因而顯示臨床療效優(yōu)勢。本臨床觀察結果為面癱診療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了臨床依據。
[1]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24-226.
[2]王維治.神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0-91.
[3]王燕槽,張淑香,許華,等.Bell面癱164例觀察[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6):334-337.
[4]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95-102.
[5]楊金生,王敬.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探討[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6,2(6):39-40.
[6][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22.
(2016-03-21收稿/編輯熊瑜)
R246.6
A
1003-0719(2016)04-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