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路徑選擇

2016-11-30 09:04朱新光
社會科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海派文化交流外交

蘇 萍 朱新光

?

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路徑選擇

蘇 萍 朱新光

以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為背景,通過對上海政府的城市形象力塑造、文化多層次交流、媒體國際傳播力的拓展、國際組織的參與等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公共外交是伴隨上海國際化大都市戰(zhàn)略展開的,其現實適應性表現為:用政府公權主導城市精神的凝練與踐行,打造上海友好城市群和駐滬領事館等城市形象力的引擎;用海派文化打開上海文化交流的想象空間,保障上海文化交流的可持續(xù)性,構建上海文化多層次交流機制;通過政府主導上海媒體的傳播話語權,激活上海媒體話語的傳播熱情;通過參與組織和舉辦上海合作組織、APEC會議、上海世博會、亞信上海峰會等各類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形成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公共外交格局。當然,上海公共外交在政府對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的塑造、文化交流重要性的重視程度、媒體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嬴弱等方面還潛藏一定風險。為此,有必要從加強政府公權對公共外交的引領作用、深化文化交流機制的內涵建設、轉變傳統(tǒng)媒體傳播觀念、積極探索參與組織重大國際組織活動新方式等方面,構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外交發(fā)展路徑,更好發(fā)揮上海次國家外交行為體的作用,提升上海國際化形象。

公共外交;上海;國際化大都市

眾所周知,公共外交是以中央政府的公共權力為主導,各行為體包括政府和非政府行為體為平等主體廣泛參與的,通過非傳統(tǒng)的政府公共權力、文化交流機制、媒體的國際話語權、國際組織的活動等,對他國民眾開展大規(guī)模的國家形象力、文化教育交流等內容的外交活動。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要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這對新形勢下推進公共外交、完善我國外交布局提出更高要求。這一戰(zhàn)略作為我國外交工作今后的重要開拓方向,必將對上海未來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大量公共外交活動不僅深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擴大上海的國際影響力。當前,我國公共外交處于成長初期,其現狀與未來都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對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帶來空前機遇,它有利于上海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提升上海國際化形象,更好發(fā)揮上海次國家外交行為體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運行邏輯及未來走勢展開深入研究,謀劃應對之道。

一、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運行邏輯

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運行,主要是通過政府公權對城市形象力塑造、文化多層次交流機制、媒體的國際傳播力、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等方式展開,已初步形成以政府公權為主導,文化交流機制和媒體話語權為支撐,兼顧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公共外交格局,基本適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發(fā)展的現實訴求。

(一) 政府公權對上海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塑造的作用

1. 上海政府主導城市精神的凝練與踐行

不言而喻,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力的靈魂。在現代城市中,城市精神不僅代表城市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向往,而且也直觀反映城市風貌的滄桑巨變。作為上海城市形象力的窗口,上海城市精神源自上海的鄉(xiāng)土社會,它是上海人在上海城市社會演變發(fā)展、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洋文化與上海本土精神相結合,經過不斷融合、積累、沉淀后,所形成的具有海派文化底蘊的城市精神。隨著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上海城市對外影響力日益擴大,客觀上需要通過政府行為來聚焦上海城市精神,整合上海城市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心理導向。況且,上海城市精神本身就散落在上海民間社會,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也需要政府出手進行歸納和總結。只有動用政府的權力資源,挖掘和整理隱藏在民間社會的閃光點,才能高度概括能夠真正代表城市社會面貌、體現城市價值的優(yōu)秀品質的上海城市精神。經驗告訴我們,由上海政府主導建構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符合上海城市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定位,為上海城市形象力的塑造打下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既然上海城市精神是上海政府為上海城市形象力量身定做的戰(zhàn)略思想,那么為讓城市精神廣為傳播,市政府在踐行城市精神中發(fā)揮主力軍作用就至關重要。實踐證明,上海各級政府在積極加強國民經濟發(fā)展、促進GDP不斷增速的基礎上,主動通過與世界各國(地區(qū))的友好交往,“走出去、請進來”,在弘揚城市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上海城市形象力的塑造立下汗馬功勞。從《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告》、《上海統(tǒng)計年鑒》等所反映的情況看,2003年—2012年間,上海政府依托GDP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上海市級政府代表團對英國、美國、日本、新西蘭、南非等40多個國家進行89次訪問交流,市級以下的各類訪問交流達萬余次(見表1)。

表1 上海政府對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塑造的指標分類表(2003年—2012年)*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上述統(tǒng)計數據表明,隨著上海城市開放度從浦東開發(fā)開放到提出“四個中心建設”的不斷提高,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為核心的上海城市精神,在經歷從開始提出,到逐步完善,再到最后確立的歷練后,成為上海政府城市公共外交的精神支柱,加之上海城市綜合實力從2003年的6250.8億元到2012年的20101.3億元的逐步壯大,所有這些變量為政府公共外交的活躍注入強大的動力源泉,助推著上海政府公共外交活動平穩(wěn)、有序、可持續(xù)地健康發(fā)展(見圖1)。由此可見,上海政府對城市形象力塑造的成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與上海城市開放程度的高低、城市精神的定位、城市GDP總量的大小有著密切的正相關性。即城市開放度越高、城市精神定位越準確、城市GDP總量越巨大,政府對城市形象力的塑造也就越成功,否則會對城市形象力塑造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進一步擴大上海城市開放度、準確定位上海城市精神、提高上海綜合實力,對上海城市形象力的塑造來說至關重要。

圖1 上海政府對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塑造示意圖

表1的統(tǒng)計數據還顯示,在出訪國家(地區(qū))中,歐洲和亞洲是上海政府出訪較集中的兩個地區(qū),占所有出訪地區(qū)的2/3以上,其中,歐洲有18國,亞洲14國,美洲9國,非洲4國,大洋洲2國,表明上海政府與歐洲和亞洲地區(qū)的國家政府往來十分頻繁。另外,上海政府出于上海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把經濟最有活力的國家作為出訪的主要目的地。十年間,上海市級政府代表團出訪美國7次、日本5次、韓國4次、加拿大4次、土耳其4次、俄羅斯3次、意大利3次、法國3次、新西蘭3次、克羅地亞3次,足跡遍布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這不僅加強雙方政府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深化彼此的友好關系,而且也有利于上海城市經濟社會等綜合實力的全面增強,這種聯(lián)動關系進一步提升上海政府形象對各國公共外交的塑造力,由此帶動各國(地區(qū))來滬訪問交流的高潮。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來滬訪問活動也大幅增長。從2003年—2012年的十年間,各國(地區(qū))的元首(總統(tǒng)、首相)、總理、議員、部長、一般官員等率代表團來滬進行的各種形式交流活動為1020次(見表2)。

表2 各國政府代表團來滬訪問交流一覽表(2003年—2012年)*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在表2的統(tǒng)計數據中,不難看出,一是各國來滬訪問交流幾乎涵蓋總統(tǒng)、總理、議員、部長、一般官員等政府部門的所有層級,說明上海的城市形象力已受到各國政府各級部門的廣泛認可,來滬進行公共外交的意愿增強。二是各國政府來滬訪問中,部長級代表團數量最多,說明上海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在公共外交中充分發(fā)揮與上海地方身份匹配的次國家行為體功能,贏得各國政府的好感,大量派遣部長級代表團(對等級外交關系)來滬訪問交流,開展公共外交。三是各國政府的總統(tǒng)級代表團、總理級代表團來滬訪問的數量較為充沛,反映上海在國內外經濟地位的特殊性,已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呈現出總統(tǒng)級、首相級、總理級、國務卿級等國家高層代表團紛至沓來的景致,推升上海公共外交的層級水平(見圖2)。因此,上海與各國政府間頻繁而密集的訪問交流,其訪問數量之多、級別層次之高、國家分布之廣,在上海政府對外交往史上前所未有。這不僅能拓寬上海城市精神傳播力的時空維度,而且還充分展示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獨特風采,為上海城市形象力給予正能量的烘托作用。

圖2 各國政府代表團來滬訪問示意圖

2. 打造上海友好城市群和駐滬領事館等城市形象力的重要引擎

作為上海城市形象力的名片,上海友好城市群的建設一直都受到上海政府的高度重視,截至2002年的30年間,上海共在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區(qū)建立46個友好城市、4個市級友好交流關系城市、5個區(qū)鎮(zhèn)級國際友好城市,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上海的友好城市建設又得到長足發(fā)展。據統(tǒng)計,從2003年—2015年期間,上海先后與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瑞典的哥德堡市、英國的大倫敦市、斯里蘭卡的科倫坡市、以色列的海法市、新西蘭的豪拉基市等建立友好城市共17個,與韓國的全羅北道建立市級友好交流關系城市,德國的漢堡中心區(qū)等8個區(qū)鎮(zhèn)與虹口區(qū)等建立區(qū)鎮(zhèn)級國際友好城市,形成覆蓋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區(qū)的友好城市群*② 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這表明,一方面,上海與各國建立友好城市的數量增加明顯。這期間,上海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國家的城市和地區(qū)建立17個友好城市、1個市級友好交流關系城市、8個區(qū)鎮(zhèn)級國際友好城市,基本滿足上海市各個行政級別的友好城市建設的需要,形成較為合理的友好城市群的立體格局。另一方面,上海友好城市群廣泛分布在美洲(2個)、歐洲(12個)、亞洲(10個)、大洋洲(2個)等地區(qū),其中,歐洲和亞洲居上海友好城市建設的首位。這說明上海與這些地區(qū)國家的城市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環(huán)境保護領域開展的交流合作已達到非常成熟的地步。

上海政府通過這些友好城市群交流,把上海的歷史變遷、政治體制、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外交流、文化教育、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介紹給它們,讓它們從上海城市社會的巨大變化中,真實了解上海的成長,感受上海城市形象的魅力,發(fā)自內心認同上海城市的發(fā)展模式,自覺成為上海友好城市的形象“大使”,進一步提高友好城市群對上海公共外交的貢獻率。當然,上海在設立友好城市過程中,注重城市間的對等性。從已設立的友好城市中,可以看出,上海所選取的友好城市,一般都集中在像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英國的大倫敦市、柬埔寨的金邊市、斯里蘭卡的科倫坡市、以色列的海法市、印尼的東爪哇省等這樣的所在國首都所在地或經濟發(fā)達的中心城市。上海不僅看中這些城市活躍的政治氣氛和巨大經濟潛力,而且它們還與上海的經濟聯(lián)系密切。通過與這些城市建設友好城市,可以促進雙方經貿、投資、旅游等合作,提升彼此人文、科技、教育交流的水平,把上海的城市形象力播散到更廣的區(qū)域。

領事館的功能在于它是一國負責管理當地本國僑民和其它領事事務,承擔該國外交事務的部分職能,各國一般會選擇在所在國首都之外的中心城市、或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中設立。所以,一座城市里領事館數量的多寡,是衡量該城市國際形象力的重要指標。上海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無論是在城市基礎設施、還是在城市運營與管理上,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加之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經濟圈與世界各國在商貿、資本、勞務等方面聯(lián)系密切,相關領域的公共外交事務日益增多,需要有關國家政府設立駐滬領事館來應對,由此一來,上海成為各國在華設立領事館的首選城市。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各國共在上海設立駐滬總領館45家,為中國的對外交往工作作出貢獻。

近年來,隨著上海城市經濟社會的長足發(fā)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上海與世界各國的商貿、教育、人文、旅游等交流日益密切,雙方的人員也與日俱增。為了便利各方的人員交往,保障各方利益的有效性,各國加快在上海設立駐滬總領館步伐。據統(tǒng)計,從2003年—2012年的十年間,阿聯(lián)酋駐滬總領館、白俄羅斯駐滬總領館、冰島駐滬總領館、哈薩克斯坦駐滬總領館、尼日利亞駐滬總領館、葡萄牙駐滬總領館、斯洛文尼亞駐滬總領館、匈牙利駐滬總領館、印尼駐滬總領館、越南駐滬總領館、蒙古駐滬總領館等23國領事館先后在上海落地②。

這些變化表明,一是各國駐滬領事館的增速保持平穩(wěn)。2003年有2國、2004年有4國、2005年有4國、2007年有2國、2008年有2國、2009年有3國、2010年有2國、2011年有1國、2012年有3國在上海設立領事館。二是駐滬領事館的國家?guī)缀鹾w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領事館總量位居全國城市之冠,被譽為中國的領事館之都。可見,各國駐滬領事機構越多,上海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就越暢通,上海城市的國際化步伐就越快,因而,上海公共外交的城市形象力也就越能得到健康發(fā)展。

(二) 上海文化多層次交流機制的建設

1. 海派文化成為上海文化交流的內生性支柱

海派文化是以吳越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在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吸納西方文化的精華并融合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所形成一種新型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態(tài)。在這種文化形態(tài)中,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也有西方文化的元素,同時還滲透著中西兩種文化融合后演繹的新型文化模式的混合體。這種“沙拉型”特質的文化形態(tài),鑄就上海海派文化“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基本格調。作為上海都市文化交流內生性的縮影,海派文化植根于上海國際化都市生活的土壤,其演繹邏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洋文明的兩種不同文化,在上海這個特定地域環(huán)境內交融的成功典范。海派文化真實反映當代上海都市社會人的生活場景和心路歷程,客觀揭示在工業(yè)文明生存狀態(tài)的熏陶下,上海人所持有的文化價值理念和精神向往。它從根本上掃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的文化障礙,打通中西方文明相互認同的文化心結,搭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互動平臺,大大提升上海都市文化軟實力的國際競爭力,為上海文化交往戰(zhàn)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內生性文化支撐。

2. 文化無國界打開上海文化交流的想象空間

上海海派文化的世界意義,在于它能植根中國江南文化體系的土壤,集江南文化的內斂性與西洋文化的開放性于一身,把東方文明的睿智和秀美同西方文明的理性與進取有機結合,形成擁有濃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且具有普世價值觀元素的混合型文化體系,基本順應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發(fā)展潮流。正是這種海派文化無國界的人文情懷,贏得各國(地區(qū))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習俗的民眾的廣泛共鳴,客觀上放大上海文化交流的話語場域。

從海派文化波及的地區(qū)看,幾乎涵蓋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的國家。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4年—2012年期間,上海在文化周、美術藝術、文博藝術、舞臺藝術、旅游文化節(jié)、文化學術交流、開設孔子學院、民間文化交流等方面,與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地區(qū))開展了249批次的文化交流活動(見表3)。在這份長長的國家(地區(qū))名單中,有我們熟悉的香港、日本、美國、德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智利,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如博茨瓦納、貝寧、科摩羅、布隆迪、海地、佛得角等。上海文化交流的國家之多、地區(qū)分布之廣,在上海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

表3 上海出境開展各類文化交流的地區(qū)國家分布一覽表*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在表3的統(tǒng)計數據中,我們還能夠發(fā)現上海文化交流的一些亮點:一是上海出境文化交流的地區(qū)國家總體分布不平衡,顯示從歐洲、亞洲地區(qū)國家向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國家逐漸遞減的態(tài)勢;二是歐洲和亞洲地區(qū)國家是上海出境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最活躍的兩個地區(qū),反映出與歐洲國家的文化親緣性和與亞洲國家的文化地緣性對上海城市文化交流的巨大影響力;三是在上海出境文化交流中,美術藝術、舞臺藝術、學術交流、孔子學院、民間文化、文博藝術、文化年等各類文化交流形式多樣化,有助于上海文化交流的可持續(xù)性;四是舞臺藝術交流異軍突起,在上海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主力軍的作用,而美術藝術交流和民間文化交流的風生水起,也成為上海文化交流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見圖3)。

圖3 上海出境開展各類文化交流的地區(qū)國家分布示意圖

上海出境文化交流的蓬勃開展,引發(fā)各國來滬開展文化交流的熱潮。從2004年—2012年,來滬開展美術藝術交流的國家(地區(qū))為60個(日本、法國、臺灣、美國、英國、香港、德國等最為活躍),來滬開展文化周的國家為5個(愛爾蘭、澳大利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韓國等較踴躍),來滬舉辦文博藝術交流的國家(地區(qū))為30個,來滬開展舞臺藝術交流的國家(地區(qū))為73個,來滬開展旅游文化交流的國家(地區(qū))為14個,來滬開展學術交流的國家(地區(qū))為32個,來滬開展民間文化交流的國家(地區(qū))為39個,亞洲和歐洲成為來滬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最集中的地區(qū)(見表4)。

表4 各國來滬開展各類文化交流的地區(qū)國家分布一覽表*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這些統(tǒng)計數據表明,一方面,各國來滬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國家眾多、地區(qū)分布廣泛,歐洲和亞洲成為各國來滬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qū),說明上海在文化交流上,摒棄原有以意識形態(tài)作為劃分“敵友”標尺的僵化思維,把海派文化的無國界理念貫穿上海文化交流的始終,積極開展“無敵國”文化交流,以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為軸心,依憑西式文化的親緣性,借助毗鄰亞洲國家的地緣文化優(yōu)勢,廣交四海朋友,發(fā)揮海派文化的優(yōu)勢,致使上海文化交流的地域分布呈現“遍地開花、重點突出”的文化交流圖景。這既是海派文化“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內在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存潮流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來滬開展文化交流的形式多樣,從文化年到美術藝術交流一應俱全,且舞臺藝術和美術藝術交流成為各地區(qū)國家來滬進行文化交流的重頭戲,在各類文化交流中充當著主力軍的角色(見圖4)。隨著上海與各國(地區(qū))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海派文化會在多元文化的交往中汲取其優(yōu)秀文化養(yǎng)分,豐富海派文化的文化內涵,以適應世界文明多樣性變化的大勢,為上海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圖4 各國來滬開展各類文化交流的地區(qū)國家分布示意圖

3. 可持續(xù)的文化交流保障上海文化交流的順利發(fā)展

文化交流的可持續(xù)性,對于文化交流的長盛不衰至關重要。作為地域性都市文化現象,上海海派文化蘊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吸收西式文明之人文精神,具有“博采眾長、海納百川”之品質,易于在文化交流中與其它文明達成文化共識,并在海派文化傳播過程中能夠保持較強的可持續(xù)性,成為上海文化交流的制勝法寶。近年來,為配合上海國際化大都市戰(zhàn)略的實施,上海與世界各國(地區(qū))的文化交流持續(xù)升溫。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上海文化年鑒》等權威統(tǒng)計資料顯示,從2004年—2012年間,上海在文化周、海派藝術、旅游文化節(jié)、文化學術交流、民間文化交流等方面,與各國(地區(qū))進行廣泛文化交流活動,使雙方的文化交流異彩紛呈,帶動上海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見表5)。

表5 上海與各國開展各類文化交流的場次數量一覽表(次)*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從表5的數據可以看出,上海與各國(地區(qū))文化交流的頻次已出現連續(xù)性變化,從2004年的602場次、2005年的627場次、2006年的561場次,到2007年的896場次、2008年的723場次、2009年的879場次,再到2010年的371場次、2012年的683場次,除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因素影響外,其他年份的增長勢頭明顯。而從同期上海出境和來滬的文化交流情況看,上海出境的文化交流從2004年的193場次,增長到2012年的294場次,其增長頻率波幅不大、較為平穩(wěn),呈現出漸次上揚的態(tài)勢。而各國來滬文化交流也從2004年409場次,增長到2012年的683場次,剔除世博會因素外,也呈現大幅增加(見圖5)。

圖5 上海與各國開展各類文化交流的場次數量分布示意圖

顯然,上海文化交流,無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在上海出境和來滬交流上,都表現出持續(xù)的活躍態(tài)勢。這種“三量”(文化交流的總量、出境量、來滬量)同步向上發(fā)散的走勢,確立上海文化交流的強勢格局。它反映上海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致,也昭示上海文化交往的可持續(xù)性。可以預見,伴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壯大,海派文化將會越來越得到各國(地區(qū))民眾的青睞和追捧,將不斷推升雙方文化交流的可持續(xù)性,勢必對上海文化交流機制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4. 多層次文化交流構建上海文化交流的堅實平臺

文化交流是文化的本質屬性和重要載體,文化交流能夠充實文化的內涵,為文化交流提供正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海派文化的多層次交流有助于海派文化的多元共存。近年來,上海通過文化周、美術藝術、文博藝術、舞臺藝術、旅游文化節(jié)、文化學術交流、開設孔子學院、民間文化交流、發(fā)展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的文化交流,推廣海派文化,取得顯著成效,為上海文化交流機制構筑堅實平臺。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4年—2012年,上海與各國(地區(qū))開展的文化年(周)、美術藝術交流、文博藝術交流、舞臺藝術交流、文化學術交流、旅游文化節(jié)、孔子學院、民間文化交流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5637場次,其中,上海出境交流1618場次,各國(地區(qū))來滬交流4019場次(見表6)。

表6 上海與各國開展各類文化交流形式一覽表(場次)*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由此可見,經過上海與各國(地區(qū))共同努力,雙方的文化交流基本形成以舞臺藝術交流為領銜,以美術藝術交流和民間文化交流為兩翼,兼顧文化年、文博藝術、文化學術、旅游文化節(jié)、孔子學院等交流的“雁型”格局(見圖6)。作為文化傳播的引領者,上海和各國(地區(qū))的政府都非常注重舞臺藝術交流活動,先后舉辦3164場次豐富多彩的舞臺藝術交流活動,全方位、多視角介紹上海文化和事業(yè)單位在海派文化的踐行和推廣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讓海派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各國(地區(qū))民眾所廣泛認同,從而進一步提升海派文化國際話語權。

圖6 上海與各國開展各類文化交流形式示意圖

不僅如此,上海文化事業(yè)單位的強大實力和精湛藝術水平,對上海文化交流起到積極作用。上海充分利用其文化事業(yè)單位眾多、文化人才濟濟的有利條件,采用大量的繪畫、雕塑、工藝、攝影、歌舞、聲樂、戲劇等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通過4397場次的出境和來滬文化交流活動,既把海派文化的美術藝術、文博藝術、舞臺藝術的魅力栩栩如生地展現給世界,讓各國(地區(qū))民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對海派文化有了更加全新的感悟。同時也為各國的繪畫、雕塑、工藝、歌舞、聲樂、戲劇等藝術亮相上海提供廣闊的文化參與平臺,加快雙方美術藝術、文博藝術、舞臺藝術等溝通與融合,對繁榮上海城市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此外,上海積極挖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高校云集的區(qū)位優(yōu)勢,把海派文化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通過旅游文化節(jié)活動和民間文化交流,加強與各國(地區(qū))的文化交往,擴大海派文化的影響力;通過高校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發(fā)揮各高校的專業(yè)特長,利用孔子學院,弘揚海派文化。

總之,上海文化交流機制所呈現的“雁型”格局,是海派文化與各國(地區(qū))文化交流、融合、共振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印證海派文化藝術融入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巨大張力和豐厚底蘊,而且也彰顯海派文化在上海文化交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雁型”文化交流格局承載著上海文化交流的“離岸平衡手”的功能,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三) 上海媒體國際傳播力的拓展

1. 政府主導上海媒體的傳播話語權

在公共外交的國際傳播中,掌控傳播話語權是關鍵所在。上海政府在上海媒體國際傳播中,注重媒體的傳播導向,始終把上海的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上海文廣集團、新華社上海分社、人民日報上海分社等主流媒體的輿情傳播工作放在首位,從公共外交的戰(zhàn)略高度把控上海主流媒體的政治方向和傳播路徑,使這些主流媒體的對外交往與合作能夠自覺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指導,維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威。讓它們在靈活領會中央和地方政府精神的基礎上,發(fā)出與中央和地方政府“統(tǒng)一”的聲音,全心全意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公共外交事業(yè)。

在上海政府的主導下,上海媒體的國際傳播發(fā)展迅速。從2005年中國新聞社上海分社和美國《僑報》合作的“今日上?!睂0嬲介_版,到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新華社聯(lián)合策劃制作的《上?!烦鞘行蜗笮麄髌诿绹~約時報廣場亮相,再到2012年新版上海城市形象片《上海,靈感之城》在滬首映,一系列以官方為主體的上海媒體話語大手筆,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也因此成為上海公共外交國際傳播的經典案例。這表明,以上海政府為主體的媒體傳播模式,不僅能增強上海的國際傳播力,向世界展示上海開放和自信的公共外交風采,更重要的,它還能夠為公共外交的國際傳播贏得更大的話語權,進一步推升上海公共外交的國際影響力。

受此影響,近年來,上海與世界各國(地區(qū))的城市宣傳片交流合作迅速升溫。據統(tǒng)計,從2004年—2012年,上海先后與美國等國家(地區(qū))開展的城市宣傳片交流合作達77次。其中,上海出境進行的城市宣傳片交流為75次,包括上海與美國、日本的宣傳片合作交流各為8次;與法國的交流為7次;與澳大利亞的交流為6次;與香港的交流為5次;與澳門、德國的交流各為4次;與阿聯(lián)酋、西班牙、臺灣的交流各為3次。荷蘭和加拿大來滬開展的城市宣傳片交流為2次,推動上海與各國(地區(qū))城市宣傳片合作的發(fā)展*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2. 分散化的傳媒格局激活上海媒體話語的傳播熱情

由于地域區(qū)劃和行政隸屬關系的不同,上海的傳播媒體數量眾多,僅隸屬于中央新聞單位和省市媒體駐滬機構就有128家,包括直接隸屬國家各部委指導的傳媒,如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日報上海分社、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光明日報上海記者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上海記者站等;直接隸屬上海各級政府指導的傳媒,如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上海文廣集團等;還有直接隸屬于其他省市各級政府指導的傳媒,如南方日報駐滬記者站等。另外,還有大量隸屬企事業(yè)單位的各類專業(yè)傳媒,如各單位自辦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這些傳媒相互無隸屬關系,各自為政,導致上海傳媒界分散化格局尤為明顯。然而,這種分散性讓許多傳媒單位選擇錯位經營、差異化發(fā)展的路子,形成各具特色的傳媒運營模式,造就一大批政治導向正確、欄目內容健康、專業(yè)特色鮮明、發(fā)行量大、收視率高、學術和社會影響力大的優(yōu)質傳媒。隨著上海國際化大都市戰(zhàn)略的推進,上海媒體傳播作用日益顯現,客觀上需要加大上海各類傳媒的宣傳力度。如何通過優(yōu)勢互補、強強聯(lián)合,把分散化的傳媒資源聚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傳媒在上海公共外交中的傳播優(yōu)勢尤為關鍵。近年來,上海在這方面大膽探索,積累許多寶貴經驗。

一方面,從上海出境交流合作上看,上海通過影視傳媒方面的人才、技術、資源等巨大優(yōu)勢,開展多途徑、多樣化的交流合作,使得上海出境的傳媒合作數量增長迅速。2004年—2012年期間,上海出境與各國和地區(qū)的交流合作總數達497次,其中,宣傳片的交流合作有75次、電視傳媒交流合作有381次、電影傳媒合作交流有14次、網絡傳媒的交流合作有1次,其他方式的合作交流有26次*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同時,上海出境傳媒合作的國家和地區(qū)分布也非常廣泛,不僅有美國、日本、臺灣、德國、意大利、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澳門等熱門國家(地區(qū)),而且也包括愛爾蘭、巴西、印度尼西亞、希臘、烏茲別克斯坦、阿聯(lián)酋、博茨瓦納等冷門國家,顯示上海媒體國際傳播力的廣泛性。

另一方面,從各國(地區(qū))來滬開展傳媒合作交流來看,上海出境合作交流所帶來的反饋效益巨大,各國(地區(qū))來滬開展傳媒合作交流的數量有顯著增加。2004年—2012年期間,各國(地區(qū))來滬開展影視傳媒合作總數達274次,其中,宣傳片的交流合作有6次、電視制作交流合作有255次、電影拍攝合作交流有12次。同時,各國(地區(qū))來滬開展傳媒合作交流的的國家和地區(qū)分布廣泛,有香港、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主流國家(地區(qū)),也有瑞典、烏拉圭、泰國、伊朗等非主流國家,充分彰顯上海對各國(地區(qū))的巨大吸引力,客觀上推升上海公共外交的國際傳播影響力*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

上海良好的城市社會環(huán)境也吸引各國的主流媒體,有美國等23國的91個新聞分支機構先后落戶上海,其中,美國有13家、丹麥有10家、韓國和日本各為8家、法國和德國各為7家、芬蘭為6家、荷蘭和英國各為5家、瑞典為4家、西班牙為3家、挪威、土耳其和新加坡各為2家,占各國駐滬新聞分支機構總數的90%*根據《上海統(tǒng)計年鑒》(2003年—2012年)進行整理后統(tǒng)計形成的數據。。這些駐滬新聞分支機構借助上海的窗口來觀察中國社會,報道中國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所有這些都為上海公共外交的城市形象力開辟“綠色通道”。

(四) 上海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

上海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較早參與了國家重大外交事務活動,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正?;倪^程中,上海發(fā)揮獨特作用,中美《上海聯(lián)合公報》的簽署,已成為中美關系史上的重要篇章,而上海的城市名片也一同載入中國外交史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近年來,上海為配合中國國家外交戰(zhàn)略布局,凸顯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創(chuàng)建和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方面積極承擔次國家行為體的職能,充分發(fā)揮上海政府公共外交的優(yōu)勢。

上海合作組織是上海較早參與舉辦的國際組織,目前已舉辦上合組織的各類會議4次,其中,舉辦上合組織元首級會議2次、上合組織經貿部長級會議1次、上合組織最高法院院長級會議1次。上海通過參與上合組織的活動,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元首、部長、法院院長等各層級會晤交流機制的常態(tài)化,也使上海的城市品牌在上合組織內更加深入人心。而APEC上海峰會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它在拓寬中國多邊自主外交渠道的同時,還彰顯上海公共外交的國際視野。上海世博會作為中國舉辦的最大規(guī)模的會展活動,從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共184天,吸引189個國家和57個國際組織參展,參觀人數達7300萬人次。這些重大成就開辟地方外事融入國家總體外交的新途徑,極大活躍上海公共外交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的氣氛,對國家公共外交具有長期和深遠的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5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召開的亞信上海峰會,有來自4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齊聚一堂,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總統(tǒng)侯賽因、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斯里蘭卡總統(tǒng)拉賈帕克薩、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等12位成員國和觀察員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因而此次峰會將是亞信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盛會,也是上海公共外交中最有影響的一次外交活動。作為亞信峰會的主辦方,上海各界在峰會期間,為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提供訪問社區(qū)企業(yè),會見學者和學生,參觀博物館和展示廳,實地考察(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觀賞各種文化表演,讓他們親眼目睹上海的硬件發(fā)展,親身體驗到上海民眾的開放、熱情和友善,在同各界人士互動中了解上海,感悟上海的時代風貌和進取精神。上海各高校的亞信志愿者們還以他們熱情接待和周到服務,成為上海公共外交的模范實施者和積極推廣者。由此可見,上海積極參與各類國際組織的活動,對上海公共外交無疑具有巨大的正面效益。

二、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潛在風險

(一) 政府公權對城市形象力的塑造缺乏科學性

1. 政府公權過于強勢,“數字GDP”公共外交盛行。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上海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參與公共外交活動的政府部門越來越多。為應對這種變化,上海政府借助公權,制定一系列公共外交相關政策,推動上海公共外交的發(fā)展。然而,這些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沒有遵循公共外交的基本規(guī)律,政策起點低、標準不統(tǒng)一,加之政府干預過多、政出多門,導致各部門在實施公共外交時,經常會出現相互矛盾和沖突的地方,造成上海政府公共外交的主體混亂,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全方位政府公共外交的合力,影響上海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的塑造。受此拖累,許多政府部門對公共外交的認識不足,認為公共外交是外事部門的事情,與本部門無關系,只要把本部門的本職工作完成就可以了,公共外交的主動性不夠,缺乏公共外交的工作意識,被動接受上級政府部門指派下來的公共外交任務。表面上看,政府各部門熱衷于公共外交,與各國政府的對等交流活動異?;鸨押贸鞘腥簞萑缙浦?、遍地開花,而實際上許多交流只是流于一般性的交流形式(部長級代表團的互訪),而富有成果的高級別(總統(tǒng)級代表團的訪問)、高質量的公共外交活動不多。這種“數字GDP”公共外交泛濫的局面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它會在很大程度上有損于上海公共外交的城市形象力。

2. 政府公共外交的工作方式滯后。公共外交是民眾外交,其主要對象是他國民眾,能否抓住他國民眾的“心”,是衡量公共外交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由于他國民眾在文化特征、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與上海有明顯差別,這就決定上海政府公共外交不能沿用做上海民眾的工作方式來做國外民眾的工作。事實上,政府公共外交在很多時候都基本沿用這一傳統(tǒng)工作方式,最典型的就是用上海的傳統(tǒng)思維來對他國民眾“表達上海城市形象”、“講述上海城市故事”,過多展示上海城市功能建設上取得的輝煌業(yè)績,忽視城市精神與城市功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也很少顧及他國民眾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這看上去好像很符合公共外交的演繹邏輯,也表達上海對他國民眾的真誠,其實恰恰相反,沒有起到公共外交的“攻心”目的,甚至可能會讓原本喜歡上海海派文化、迫切需要了解上海的他國民眾,對上海產生誤會或歧義,進而“反感”上海。這對上海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的損害無可估量,勢必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3. 政府對國外各類駐滬機構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認識不足。上海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國外的駐滬領事館等各類駐滬機構云集,其中,不少機構本身就具有外交或公共外交的職能,是上海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資源。由于這些機構多為各國外交部的派出機構,直接與中國的外交部門打交道,所以,它們長期以來游離于上海政府公共外交的視野之外,未給予應有的重視。事實上,許多國外駐滬機構都肩負國家外交責任和傳播公共外交的雙重使命,它們在完成國家交辦的各項外交事務的同時,無時無刻不關注上海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收集和整理上海的各類信息傳回國內,供其政府決策參考。不僅如此,它們還通過網站、博客、微信、報刊、廣播電視、微視頻等形式,傳播上海的“所見所聞”,制造上海的輿情導向,競爭上海的輿論話語主導權。如何處理好上海政府與各類駐滬機構的關系,摒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慣性思維,變被動應戰(zhàn)為主動出擊,加強雙方的對話溝通,構筑雙方的理解和信任屏障,傳播“上海好聲音”,對上海的政府公共外交來說,無疑需要認真研判。

(二)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夠重視

1. 文化交流缺乏長期的發(fā)展戰(zhàn)略支撐,官方色彩濃厚。文化交流是一個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需要有較為長遠和系統(tǒng)的發(fā)展規(guī)劃來加以實施和推進。盡管上海在文化交流上把發(fā)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不斷增強上海海派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作為其發(fā)展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未確立文化交流的具體化、清晰化、階段化的發(fā)展路徑,文化交流機制的可操作性不強,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受此影響,上海尚未制訂上海文化交流的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來指導上海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方向,勢必導致上海文化交流的定位模糊,“走一步看一步”的觀望氣氛十足,無法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交流事業(yè)。其結果必然造成上海文化交流目前官方獨大的格局,即文化交流以政府的各級部門、文化和教育事業(yè)單位等為主體構成,官方和半官方色彩較為濃厚,體制性障礙較為突出,民間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十分有限,不利于上海文化交流的健康發(fā)展。

2. 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fā)利用。上海是中國的中西文化元素合璧最典型的多元文化城市,不僅擁有豐富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資源、近代外來移民文化資源、近代西方文化資源等,而且還有眾多當代文化資源,可謂文化的“海納百川”。近年來,上海通過文化交流,把大量的歷史文化、西方文化元素等文化資源推介到世界各地,引起各國的廣泛共鳴,為上海文化交流增添許多正能量。然而,在文化交流中,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差異性,上海許多優(yōu)秀的當代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fā)和利用,使得文化交流的整體效應大打折扣。代表上海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文化,是上海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要讓上海民眾知曉和認同,而且也更需要讓世界人民所了解。只有這樣,上海的文化交流才能夠更全面地反映上海文化的風貌。否則,長期刻意回避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把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相互割裂,既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深入人心,也不利于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的整體塑造。況且,上海的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各國民眾喜歡傳統(tǒng)文化,不代表他們就認同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和政治制度。只有海外民眾認同上海的當代文化,他們才有可能理解上海的發(fā)展模式,也才可能讓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形象得到各國民眾的普遍認同。所以,努力挖掘和整合上海優(yōu)秀當代文化資源服務于文化交流,對上海文化交流而言,將面臨更大考驗。

3. 文化交流渠道亟待疏浚。文化交流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強大的文化吸引力,更在于文化交流的順暢。上海的海派文化引起世界各國民眾的廣泛興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由于文化交流長期以來沒有受到足夠重視,雙方的文化交流渠道狹窄,嚴重影響文化交流機制的正常展開。一是受地域阻隔,上海出境和來滬進行文化交流的人數有限,不可能進行大規(guī)模、持續(xù)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極大限制上海文化交流的廣泛性和影響力。二是漢語作為一種非國際通用語言,在漢語區(qū)之外掌握的人數很少。雖然政府通過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增加來滬留學生的人數等途徑,解決漢語的交流障礙難題,但畢竟是杯水車薪,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漢語國際化的困局,加之雙方之間的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使用漢語交流困難重重,加劇上海文化交流的難度。三是上海的文化傳播能力有限,海派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難以一蹴而就,報刊和圖書發(fā)行、影視、動漫等仍相對落后,文化產品輸出量較小,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四是上海文化交流太注重交流形式的張揚、忽視交流內容的合理布局,過分追求數量指標,缺乏品質保障,突出反映在交流手段傳統(tǒng)、交流種類單一、交流層次低下、交流的國家(地區(qū))分布散亂且不均衡。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上海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三) 媒體的國際傳播力嬴弱

1. 媒體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以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上海文廣集團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是上海媒體的兩大傳媒巨頭,掌控著上海的報紙、雜志、電視、網絡、電影等新聞傳播行業(yè)的半壁江山,無論在新聞報道量還是在集團資本量上,它們在上海的新聞傳播領域都占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是上海媒體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除此而外,上海還有眾多由各區(qū)縣、企事業(yè)單位創(chuàng)辦的報紙、雜志、影視傳媒等,其規(guī)模和發(fā)行量都比較小,在國內新聞傳播行業(yè)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上海媒體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況且,在上海的新聞傳播市場上,還同時存在著中央和各省市的媒體,尤其是中央一級的主流媒體和新聞機構的“巨無霸”,如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宰90%以上的國內國際新聞報道。上海的國際新聞大多是轉載它們的新聞,本地媒體在國際舞臺上處于“無音”狀態(tài)。盡管上海對傳媒的國際傳播給予很大關注,并在硬件設備、財政支持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上海與這些媒體實力仍有很大差距,信息傳播能力和輻射力十分有限,其媒體的綜合實力有待提高。

2. 媒體缺乏高素質的國際傳播人才。媒體傳播成敗的關鍵不在于硬件投入的多少,而更取決于優(yōu)秀的國際傳播人才的擁有。因為國際傳播硬件投入的差距可以在短時期內彌補上,但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則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短期內無法得到解決的。當今世界,誰掌握高素質的傳播人才,誰就能夠在全球媒體競爭中居于領先地位,這一點毋庸置疑。上海如果要在媒體傳播上有所作為,勢必要在國際傳播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選拔上多動腦筋,否則將無法在國際傳播的采編、設計、制作、宣傳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也難以發(fā)揮媒體傳播在公共外交上的作用,進而影響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目前,上海對國際傳播人才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理念也沒有到位,更缺乏必要的媒體人才方面的選拔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等,使得上海的國際傳播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國際傳播人才非常缺乏,無法適應快速發(fā)展的媒體傳播情勢。因此,上海需要通過加大體制改革,為引進和培養(yǎng)高素質國際傳播人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

3. 媒體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受眾群體相對偏窄。媒體的生存和發(fā)展與受眾人數的多少密不可分。世界上成功的知名媒體,往往都有相當大的受眾群體,且分布在世界各地。從國際傳媒角度看,由于受眾的精力、時間等所限,且偏好不同,一旦某知名媒體獲得受眾的喜愛,這些受眾往往就成為這些媒體的“鐵桿粉絲”,很難再把其注意力、精力放在其他媒體上。為此,許多知名媒體,諸如美聯(lián)社、法新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等,都很注重在國內外進行傳播布局,培養(yǎng)受眾,久而久之,逐漸在海內外擁有龐大的“欣賞”群體。上海媒體雖也認識到這一點,在媒體傳播的海外布局上做了大量國際傳播的工作,取得不少突破,但與國際大都市的標準仍有很大差距。加之缺乏媒體傳播的全球布局意識,缺少“海派”的氣魄,固守上海傳媒傳統(tǒng)陣地,與外界的交流不充分,集中表現在交流層次低、交流種類單一、交往國家分布不平衡,特別是與世界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不頻繁、互動不夠;傳媒的手段和方法過于陳舊,新媒體技術的開發(fā)和運用落后,缺少高質量的、在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品牌,傳媒效果欠佳。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扭轉上海媒體傳播話語“積貧積弱”的困局,對上海來說,將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公共外交的應對策略

(一) 加強政府公權對公共外交的引領作用,提升上海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

1. 整合上海公共外交的公權資源,實現公共外交的雙軌制。以上海大公共外交的理念,打破現行各部門之間的行政界限,統(tǒng)籌公共外交的公權資源,科學規(guī)劃上海公共外交的雙軌制。通過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牽頭,由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和上海市公共外交協(xié)會共同主導的公共外交機構,負責上海公共外交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政策落實。同時進一步整合上海公共外交的資源,淡化政府公權對公共外交的過度干預,凸顯社會團體的權力形象和責任擔當,增強上海公共外交的國際公信力,根本扭轉上海公共外交長期以來形成的多頭管理局面,更好適應上海公共外交的發(fā)展需要。

2. 轉變政府公共外交的思維定式,增強雙向溝通能力。上海政府公共外交的推介應走出“以我為主”的怪圈,更多從國際社會民眾需求出發(fā),把他國民眾的思維邏輯、生活習慣、政治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滲透到宣傳上海的整個過程當中,并依據他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標準,以他國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上海立場、國際表達”的公共外交理念,展示上海海派文化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全貌。利用互聯(lián)網、手機短信、微媒體等手段,加大與國際社會民眾的有效互動,暢通溝通渠道。注重多方收集國際社會民眾對上海政府各方面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和完善政府公共外交方式,提升上海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力。

3. 加強與各類駐滬國外機構的溝通能力。應組織專門力量,研究駐滬領事館、美國商會等各種涉外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現狀和活動規(guī)律,確立目標指向,鎖定公關對象,有的放矢進行戰(zhàn)略突破。采取靈活和務實的政策措施,聯(lián)絡駐滬涉外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感情”。例如,通過上海公共外交協(xié)會、對外友協(xié)、工商聯(lián)、總商會、歐美同學會、僑聯(lián)等民間方式邀請涉外機構、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參觀,直觀了解和認知上海,增加對上海的親近感;通過舉辦各種聯(lián)誼會、懇談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多樣的研討會和論壇,與他們相互交流看法,求同存異;通過宣傳引導,在上海地區(qū)招募一批思想覺悟高、有奉獻精神的志愿者直接參與涉外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擴大公共外交的滲透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公共外交新格局,使之朝著更有利于上海公共外交的方向邁進。

(二) 深化文化交流機制的內涵建設,推進上海多層次文化交流

1. 抓好上海文化交流的機制建設。從國際化大都市的長遠利益出發(fā),探討建立一套科學、規(guī)范、有序的文化交流機制。在文化交流的原則上,應服從國家公共外交和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總體戰(zhàn)略,把樹立大文化觀念、開放包容和雙向互動、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差異、多元文化共存作為其行動準則,充分體現文化交流機制的整體性和前瞻性。在文化交流的運作路徑上,把上海海派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有機結合,構建具有國際話語的上海文化體系;遵循世界文化交流的規(guī)律,實現海派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接軌;完成文化交流的“去官方化”,充分發(fā)揮社會各界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積極開展與各國民眾的思想交流,拉近雙方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距離。在文化交流的組織上,通過整合現有外事部門、文化事業(yè)單位的資源,理順上海文化交流關系,充分調動文化企業(yè)、民間組織、海外華僑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加強各部門、海內外的協(xié)調配合。指導資金籌劃、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引進和培訓等,提高上海文化交流的交往能力。

2. 充實上海文化交流的內容,加強國際多邊文化交往。在大力弘揚上海海派文化的前提下,著眼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前沿,大力發(fā)展具有時代性、世界性的先進文化,努力創(chuàng)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上?,F代文化,增強上海文化軟權力的感染力和輻射力。大力發(fā)展與國際組織的文化交流,積極利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世博局等多邊組織向世界傳遞上海的聲音,進一步增強上海的國際話語權;積極開展同全球公民社會的文化交往活動,參加由其發(fā)起、倡議和組織的一系列國際公益文化活動,對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有建設性的意義和作用。

3. 突出重點、全面推進。根據上?,F階段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情況和媒介競爭力,確立上海文化交流的戰(zhàn)略方向,把歐洲和亞洲地區(qū)國家的文化交流置于文化交流發(fā)展的優(yōu)先地位。針對國際社會各國或各地區(qū)民眾不同的思維方式、認知特點和樂見方式,疏通政府-政府、政府-民間、民間-民間的文化交流渠道,增強與它們的交流互動,多方式、多維度推銷上海文化,向他們展示上海經濟政治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成就,還原一個客觀、真實的上海,真正樹立起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三) 轉變傳統(tǒng)媒體傳播觀念,充分發(fā)揮上海媒體的國際傳播力

1. 以政府為主導,樹立正確的國際傳播理念。上海的媒體必須服從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絕對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和“雙百方針”,全心全意為國家和地方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圍繞上海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發(fā)展戰(zhàn)略,結合上海媒體自身的特點,打造具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特質的國際傳播理念。通過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從根本上擺脫傳統(tǒng)媒體的僵化思維方式和習慣,堅持國際化視野和新聞至上的原則,把國際傳播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兼而有之,只要符合國家和地方利益、符合人類共同利益,以及代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先進傳播思想和理念,都要大膽嘗試,做到國際國內并重,從宣傳型逐步過渡到新聞傳播型,積極參與國際話語權的競爭,逐步提高上海媒體話語的國際地位。

2. 加大上海媒體國際化的改革力度。應著手規(guī)劃上海媒體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整合上?,F有的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上海文廣集團等主流媒體資源,把上海媒體國際化的階段性目標與長遠性目標有機統(tǒng)一,打造具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特性的、擁有強大運營能力、較強國際影響力、較好國際競爭力、較大國際話語權的大型傳媒集團,推動上海主流媒體的國際化步伐。要加強上海媒體國際化的技術創(chuàng)新,運用當代最新的傳媒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出更多在海內外有影響的品牌,適應受眾的“口味”。利用最新的通訊和網絡技術,擴大上海媒體的國際傳播范圍,吸引更多受眾群體。進一步深化與世界各國的媒體交流與合作關系,以亞洲和歐洲國家為突破口,通過持續(xù)性的城市宣傳片、影視、網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擴大與世界各國媒體交往的范圍。加大引進和培養(yǎng)上海媒體國際傳播人才的力度,設立上海國際傳播人才基金,廣攬才俊,增強媒體國際化的競爭力;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聯(lián)合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際型媒體人才;改革人事制度,選派優(yōu)秀人才出國深造,拓寬其國際視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媒體國際傳播人才隊伍。

3. 構建上海的網絡媒體話語平臺。運用網絡平臺,通過開設專門的中外文網站、微視屏、微新聞、博客、微信、手機短信等手段,及時快捷投送有關上海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各類海量信息,讓受眾隨時隨地了解上海。開設各種網絡媒體的交互平臺,吸引受眾參與交流,對一些虛假新聞要給予澄清,對受眾提出的各種問題要及時回復,引導受眾真實、客觀地認識事實真相,在受眾群體中樹立良好的信譽。密切跟蹤網絡媒體受眾群體的點擊量,分析受眾對網絡媒體各個板塊的關注程度,及時調整相關內容,提高網絡媒體的傳播效果,使其在上海的媒體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四) 積極探索參與組織重大國際組織活動的新方式,打造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品牌效應

應依托上海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人文情懷,積極配合國家外交的戰(zhàn)略布局,承擔次國家行為體的職能,做好上海合作組織會議、APEC會議、亞信上海峰會等重大國際組織活動的后續(xù)工作,發(fā)揮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優(yōu)勢,提升上海主辦大型國際活動的綜合能力,形成國家重大外事活動和重大國際組織活動的常態(tài)化機制,彰顯上海公共外交的國際視野。同時,還要瞄準國際大市場,積極宣傳和推介上海城市品牌,運用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承攬各種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國際會議、展覽、賽事活動,吸引知名國際組織把它們的總部遷到上海,使上海成為眾多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國際展覽、國際賽事活動的主辦地和冠名城市,提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品牌效益,擴大上海公共外交的國際輻射力。

(責任編輯:瀟湘子)

The Route Choice of Public Diplomacy on Internationalized Metropolis Shanghai City

Su Ping Zhu Xinguang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s that Shanghai public diplomacy is evolving with the strategy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ized metropolis from analyzing shaping city image of Shanghai government and multi-tiere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panding the spread of media international and particip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Shanghai case. The reality adaptive performance include that government public power is the engine which shape city image in making Shanghai friendly city groups and consular officer in Shanghai, it also must be the leader on concentration and practice of city spirit. It includes that shanghai culture revival open the imaginary space of Shanghai culture exchange, constantly guarantee Shanghai culture exchange, and build the mechanism of multi-tiered cultural exchanges. It includes that government lead spread discourse power of Shanghai medium and activate the spread enthusiasm of Shanghai medium discourse. It also includes forming the public diplomacy pattern of Shanghai character through organizing and holding various kind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conference such a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PEC conference, Shanghai Expo, Shanghai CICA summit and so on. That also carries the risk in Shanghai public diplomacy of shaping public diplomacy city image, the risk in the recognition degre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e exchange, the risk in the weak of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medium discourse.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gress path of Shanghai public diplomacy which could promote more the display of Shanghai sub-national diplomatic behavior and upgrad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gure.

Public Diplomacy; Shanghai; Internationalized Metropolis

2015-12-30

D827

A

0257-5833(2016)04-0013-17

蘇 萍,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講師;朱新光,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海 200234)

猜你喜歡
海派文化交流外交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融匯、重構、創(chuàng)新:論海派滑稽與海派藝術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充滿期待的中韓文化交流年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xù)在線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海派”視域下的王芝泉武戲研究
海派剪紙
海派《七俠五義》重現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