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寶龍 吳小迪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yī)院 南京 210008
?
腦功能障礙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方案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療效觀察
曹寶龍 吳小迪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yī)院 南京 210008
目的 觀察腦功能障礙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方案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6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綜合康復訓練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腦功能治療儀聯(lián)合治療方案,采取CSS(綜合痙攣量表)與GMFCS(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估患兒的恢復情況。結果 治療6周、12周、24周后,觀察組CSS評分分別為(8.5±0.8)分、(8.3±0.7)分、(8.4±0.8)分,GMFCS評分分別為(59.7±9.5)分、(68.7±10.2)分、(70.9±10.3)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方案,可改善患兒下肢肌群痙攣癥狀,強化其步行與站立功能,且操作簡單,患兒耐受性高,值得推廣。
痙攣型腦癱;腦功能障礙治療儀;綜合治療
腦癱全稱腦性癱瘓,屬于非進行性腦損傷范疇,臨床多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研究顯示,>80%的腦癱患兒可能由于下肢痙攣引起站立及步行障礙等問題[1]。痙攣主要是人體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的陽性特征表現(xiàn),以速度依賴性肌張力上升、合并腱反射亢進為臨床特征。陰性特征表現(xiàn)則包括感覺障礙、選擇性運動控制能力障礙、肌無力及肌肉力量非均衡等[2]。近期研究報道證實,采取腦功能障礙治療儀可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肢體痙攣癥狀,提升患兒的運動能力及肌肉功能[3-4]。我院對收治的60例患兒展開對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6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痙攣型腦癱診斷標準[5],GMFCS分級為Ⅰ或Ⅱ級,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2組各30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出生時間36~60個月,平均(46.2±5.5)月;GMFCS分級:Ⅰ級18例,Ⅱ級12例;腦癱類型:偏癱12例,雙癱18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出生時間35~62個月,平均(45.9±5.7)月;GMFCS分級:Ⅰ級17例,Ⅱ級13例;腦癱類型:偏癱13例,雙癱17例。2組年齡、出生時間、GMFCS分級及腦癱類型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綜合康復訓練方案。由專業(yè)治療師作康復治療,0.5 h/次,1次/d,5次/周,共治療6周,累計30次。后做家庭康復訓練,每日均行患肢負重訓練(患肢下蹲、站立訓練),時間10 min,10次/d,并做下肢平衡訓練,輔助使用跑步機與踏步器,10 min/次,隨后做步行與站立訓練,時間20 min,并進行上下臺階訓練,時間10 min。并對患側臀大肌、股四頭肌行抗阻力訓練與力量訓練,共訓練4組,10次/組,每組間隔1 min。后做痙攣肌群牽伸訓練,時間5 min。累計訓練6周,并根據(jù)患兒恢復情況,適當調整運動量。觀察組在綜合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加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輔助方案。采用痙攣肌治療儀,將A路輸出的4個電極放于拮抗肌肌腹處,做電刺激處理,設定頻率1 Hz,采用連續(xù)輸出模式,脈寬設定為0.3 ms,取雙向非對稱方波,以患兒肌肉顯著收縮為宜。20 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療6周。
1.3 評價指標 采取CSS量表[6]評估患兒下肢痙攣的恢復情況,包括跟腱反射、踝拓屈肌群張力與踝陣攣三項,共16分。無痙攣:0~7分;輕度痙攣:8~9分;中度痙攣:10~12分;重度痙攣:13~16分。同時采取GMFCS量表[7]評估患兒站立與步行功能的改善情況,分值越高,提示患兒患肢功能改善越明顯。
2.1 2組CSS評分改善情況對比 治療前2組痙攣綜合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12周、24周后,觀察組CS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CSS評分改善情況對比,分)
2.2 2組GMFCS量表評分對比 治療前,2組GMFCS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12周、24周后,觀察組GMFC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GMFCS量表評分對比,分)
腦癱屬于非進行性腦損傷范疇,以姿勢異常及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部分患兒可能合并癲癇、感覺功能異常、行為異常及智力低下表現(xiàn),對其正常成長發(fā)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8]。痙攣型腦癱屬于腦癱中的特殊類型,以肌張力上升、關節(jié)活動范圍受限、下肢分離運動異常為主要特點,對患兒翻身、支撐、站立運動、步行及坐立等運動功能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9]。目前,對腦癱患兒的治療重點主要在于調節(jié)患兒身體功能與結構,改善患肢運動功能障礙表現(xiàn),糾正其痙攣癥狀,以強化活動能力,優(yōu)化生活質量。
研究提出,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方案,可促進患兒肌力的恢復,縮短其站立及步行功能恢復時間,并解除患兒的下肢痙攣表現(xiàn)[10]。腦功能障礙治療儀為電療與磁療的結合體,磁療主要以臨床腦病學、磁生物學、腦生理學為指導,通過輸出特定規(guī)律交變電磁場,作用于患者腦部及神經(jīng)元,改善腦組織病灶區(qū)域微循環(huán),強化組織修復能力。電療則主要通過對患兒小腦頂核作電刺激,以改善腦部循環(huán),擴張腦血管,保護重要神經(jīng)源性神經(jīng),刺激肢體作主動運動,并改善患兒神經(jīng)傳導功能,強化肌張力,并促進患兒神經(jīng)功能及患肢功能的恢復[11]。
本研究結果證實,治療6周、12周及24周后,觀察組CSS量表及GMFCS量表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腦功能障礙治療儀在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有較好的干預效果。其干預機制:痙攣型腦癱患兒上運動神經(jīng)元的損傷通常導致牽張反射亢進,在對患兒痙攣肌作電刺激時,引起肌肉強烈收縮,為避免劇烈收縮造成的肌肉損傷,人體高爾基感受器被興奮,信號傳入脊髓,經(jīng)神經(jīng)元傳輸至前角細胞,反射性抑制痙攣,并強化痙攣肌群的突觸前抑制,松弛痙攣肌,并達到改善痙攣的目的[12]。
綜上所述,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方案,可明顯改善患兒下肢肌群痙攣表現(xiàn),強化其步行與站立功能,且腦功能障礙治療儀,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患兒耐受性高,值得推廣。
[1] 徐開壽,何璐,李金玲,等.經(jīng)皮電神經(jīng)刺激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功能影響的對照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8):564-567.
[2] 顏華,張惠佳,李惠枝,等.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偏癱型腦癱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0):986-989.
[3] 王實,周成梅,張春香,等.激光氧液加東莨菪堿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研究[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1,31(10):695-696.
[4] 高晶,岳虹霓,毛紅梅,等.肌電生物反饋綜合治療促進痙攣性雙癱型腦癱患兒下肢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1):42-45.
[5] 鄭雪芝.腦癱患兒系統(tǒng)護理的康復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4):135-136.
[6] 張冬青,郭洪科,劉莎莎,等.痙攣型雙癱的腦癱患兒矯形外科術后綜合康復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8):747-750.
[7] 王媛.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下肢H反射變化及其評價肢體痙攣的可靠性[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1):866-867;892.
[8] 溫元強,董小麗,孔勉,等.中藥水療配合功能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臨床痙攣指數(shù)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5):1 293-1 294.
[9] 易忠民,陳曉紅,汪捷峰,等.生物反饋綜合治療促進痙攣性雙癱型腦癱患兒下肢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0):1 568-1 569.
[10] 譚紅香,徐開壽,何璐,等.肉毒毒素注射結合功能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站立與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4,12(6):433-435.
[11] 王升強,梁偉雄,黃鋼花,等.針刺錐體區(qū)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隨機對照研究[J].針刺研究,2011,36(3):215-219.
[12] 袁俊英,董輝,曾憲旭,等.周圍神經(jīng)縮窄術結合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20):1 578-1 582.
(收稿2015-09-10)
R742.3
B
1673-5110(2016)19-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