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亦 登
(渭南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語言文化與文學研究】
江蘇高郵方言中的多功能語法詞“得”
姚 亦 登
(渭南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江蘇高郵方言的多功能語法詞“得”,只有一個入聲讀音[t4]。它可以用作實義動詞和否定動詞,表示得到和沒有;可以用作動態(tài)助詞,表示動作完成,或表示可以;可以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連接動詞或形容詞與補語;可以用作助動詞,在動詞前表示不可能或沒有,在動詞后則一般表示客觀允許等等。
高郵方言;得;動態(tài)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助動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無論從讀音、語義還是功能上來看,“得”都是一個比較復(fù)雜的語言單位。普通話中的多功能語法詞“得”,特別是作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得”,前賢已經(jīng)做過非常充分的研究,研究成果涵蓋“得”本身、“得”字句、“得”前成分與“得”后成分等各個方面。研究者的切入角度既有傳統(tǒng)句法分析,又有新的理論探討,如楊壽勛(1998)[1]、劉彬(2001)[2]以生成語法為理論背景提出最簡程序的分析方法來闡釋“得”字句,楊菁、陸汝占(2010)[3]則從邏輯語義角度來考察“得”字句。
現(xiàn)代漢語方言當中,“得”的功能往往比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更為復(fù)雜。學界很早就有研究者注意到了這個現(xiàn)象,張大旗(1985)[4]、黃雪貞(1986)[5]、張華文(1991)[6]、徐陽春(1998)[7]、陸鏡光(1999)[8]分別對長沙、永定(下洋)、昆明、南昌、香港等地的方言中的多功能語法詞“得”的用法進行了描寫。2000年之后,又有不少研究者對具體方言中“得”的功能用法進行了探討,關(guān)注點通常集中在異于普通話的用法上。但是,前賢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對各自方言的描寫這一階段,并未進行跨方言比較。
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得”的功能用法與語義有著較為嚴整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本文從其功能用法入手,探析其多種功能及其在江蘇高郵方言中的表現(xiàn)?,F(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得”,一般有以下語法功能。
其一,用作動態(tài)助詞。一是用作完成體標記。如: (1)長沙:我先想到親家屋里有一頓飽的吃,所以今早晨只吃得半碗飯。(張大旗,1985)[4]二是用作持續(xù)體標記。如:(2)長沙:有時候我爸爸就挑得在前面走有時候我爸爸就挑著(米)走在我的前面。(伍云姬,2006)[9]
其二,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當中是比較普遍和基本的功能,且與普通話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此處不再贅述。
其三,用作語氣助詞。如:(3)樟樹:吃冒吃得,穿冒穿得。(熊瑜,2008)[10]
其四,用作助動詞。分為前置助動詞和后置助動詞。前置助動詞,如:(4)常寧:等下得落雨冒呃等一下還會下雨嗎?(占升平,2010)[10]后置助動詞,如:(5)下洋:昨晡夜昨晚個戲人人都講好,十分看得。(黃雪貞,1986)[5]
其五,用作介詞。“得”在常寧和衡山方言中可以引介動作的受益者:如:(6)常寧:我今日到城里得我格崽買鞋去倒我今天去城里給孩子買鞋去了。(占升平,2010)[11]
另外,“得”作為實義動詞用時,在常寧、衡山方言中除了有獲取義還有給予義?!暗谩边€有使役用法,相當于普通話的“讓”,有使令、致使、聽任、容許的意思。
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得”的功能大概如上所述。在普通話中,“得”有三個讀音([t][t35][tei214]),而在江蘇高郵方言中的“得”只有一種[t4],其使用頻率較高,用法與上述功能其他方言中的“得”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能做實義動詞、動態(tài)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和助動詞。以下文中的“N、V、A、O、C”分別表示“名詞、動詞、形容詞、賓語、補語”。
(一) 實義動詞 “得”作謂語,表示“得到”“獲得”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意義
此種用法與普通話“得”用法無甚差別。例如:(1)他得了一個大獎。(2)他得了一本書。(3)他老年得子。上述例子的否定式為將“得”改為“苗(“沒了”的合音)得”,原句中“得”后面有“了”的去掉“了”。因為動詞后“了”有完成義,否定后有未完成義,為避免沖突,去掉“了”。
(二)“得”用作否定動詞,“沒有”的意思
1.“得”用于“N+得了”結(jié)構(gòu)中,表示“有”的反面,是否定動詞,“沒有”的意思
如:(4)飯得了。一般情況下,這時的“得”要與“了”連用,“了”是一個動態(tài)助詞,因此“得”應(yīng)該作為動詞處理。“飯得了”即為“飯沒有了”。(5)草得了。即為“草沒有了”。(6)牛得了。即為“牛沒有了”。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如果“得”字重復(fù)的話,意思就會變化,表示原有物丟失了。如(7)小花狗得得了。(8)一百塊錢得得了。此時的前一個“得”意思與實義動詞“丟失”一樣(當然從語義上講,“丟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 “沒有”),而后一個“得”有消極性完成體標記的傾向。[11]470
2.“得”在“得+N+V”中,表示“沒有”的意思
如:(9)得話說(沒話說)。(10)得車子坐(沒車子做)。(11)得酒喝(沒酒喝)。在高郵話中,“得”的使用是一種強勢用法,在這里,其意義雖等同于“不得”“沒得”,但口語中一般不會使用“不得”“沒得”,而是使用“得”來表示否定意義。這可能與“得”的使用狀況有關(guān)。“得”在此種結(jié)構(gòu)中雖有較實在的意義,但其后面有一實義動詞,這就會使得“得”略帶虛化。完全虛化了的“得”在高郵方言里也表示“消失、減缺”的完成意義[11]470(一般位于動詞V后)。這樣完全虛化了的“得”給有略帶虛化傾向的“得”施加影響,使得“得+N+V”中的“得”表示“沒有”的意思。同時,“得”做謂語中心動詞時也表示“沒有”。這同樣影響著“得+N+V”結(jié)構(gòu)中的“得”??梢哉f這是語言的相互感染作用的結(jié)果。
除此之外,由于“得+N+V”結(jié)構(gòu)中的“得”后的“N”一般是單音詞,從韻律角度看,用“得”不用“不得”或“沒得”更符合韻律的美感。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高郵話中的“得”表否定一般用于主要動詞前,偶爾也用“不得”表示否定。但“不得”中的“不”的讀音特別輕短,所以極易脫落。在高郵方言中,在句子主要動詞前,“得”即是“不得”的語流音變形式,兩者可互換,其意義不變,且以用“得”為常。表肯定則用“有得”(此處的“有得”是一個詞)表達。
另外,在普通話及部分方言中,“得”作為實義動詞都兼表給予和獲得。饒長溶(1993)認為長汀方言中的動詞兼表獲得和給予同古代漢語的“施受同辭”現(xiàn)象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12]石毓智(2004)也注意到了古代漢語中用同一個動詞表示兩個方向相反動作的現(xiàn)象,并指出這種現(xiàn)象也存在于現(xiàn)代漢語之中。[13]242高郵方言中的“得”表否定義與歷史上的“得”同時表給予義和獲得義相關(guān)?!暗谩奔热豢杀硎尽敖o予”,由此可引申得出“沒、沒有”的結(jié)果。從這一角度也能解釋高郵話主干動詞前的“得”往往表示否定詞“沒、沒有”的功能。
3.“得”在問句中與“有”對舉時,也常含否定義
例:(12)有得飯吃?肯定回答:有。否定回答:得/不得。(13)有得話說?肯定回答:有。否定回答:得/不得。這里的“得”用法上與上文相同。尤其是問的時候用“有得”連用,否定回答時一般說“得”而不說“不得”。如果說不是問句的“有得”(這時的“有得”是特殊用法,后文還將涉及)連用,是說“什么都有,什么都很充足”的意思。如:(14)有得吃有得穿。
不少近代漢語語法研究著作當中都提到了“得”作為動態(tài)助詞的用法。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jīng)基本消失,但在高郵方言中,作為動態(tài)助詞的“得”使用頻繁,表示動作或性狀的實現(xiàn)。
(一)“得”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成
如:(1)(把)這故事聽得(指把這故事聽完)(2)(把)這本書教得(指把書教完)。(3)東西拿得(指東西拿開拿完)。(4)文章寫得(指文章寫完)。這些句子中的“得”都是動態(tài)助詞,表“完成”。大部分句式都是祈使句。
完成體標記“得”后常帶數(shù)量名結(jié)構(gòu)作為賓語。如:(5)我今天早上吃得完兩碗飯。(6)這群豬每天吃得上百斤糧食。
這里的動詞有一定的限制,必須是動作動詞,而且該動詞含有一定的動程,“得”作為動態(tài)助詞,含有“使動作完成或消失”的語法意義。
例句:(7)飯吃得了。(8)東西拿得了。(9)信寫得了。以上例句中,“得”雖也有“完成”義,但完成的體貌主要由“了”來承擔,“得”應(yīng)該還處于虛化的過程中,可以看作是結(jié)果補語。
“得”后可以出現(xiàn)時量賓語或動量賓語,“V+得+時量/動量賓語”,將事件作為一個整體,帶有強調(diào)“量”的意味。如:(10)碗打得好幾只了。(11)我輸?shù)煤脦谆亓恕?/p>
高郵方言中還存在“動詞+得+賓語+趨向補語”的結(jié)構(gòu),據(jù)劉堅(1992)這一結(jié)構(gòu)在宋元明白話著作中十分常見。[14]72如:(12)進得門來,一眼就看見一尊佛像立在柜上(此句較文,帶書面語色彩)。 (13)小王費了很大氣力才上得城來(此句口語較常用)。
還有省略“O”的用法在高郵話中更為常用。如:(14)進得進來。(15)上得上來。(16)下得下來。但此省略式中的“得”已不是體貌標記,而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用法了。
(二)如果是單純的“V得”或“V得V得”,后不加“了”,往往可以表示兩種意義
一種是構(gòu)成祈使句,表示命令將動作干完。如:(17)拿得(命令全部拿走)!(18)吃得(命令全部吃完)!另一種表“允許、能夠”,如:(19)拿得。(20)吃得。指“能夠拿,能夠吃”的意思。(21)去得。是能夠去的意思,因“去”不能跟“完”搭配。再如:(22)黑魚也吃得!一般是表示“將黑魚也吃完”。當然偶爾也表示“黑魚也可以吃”的意思。
普通話中可以后附助動詞“得”的動詞,基本上是表示被動意義的。所以“得”表示的意義大部分都是“可以”(即“在情理上允許”)的意思。[4]如:(23)雞溜知了也吃得,你聽說過嗎?這里的“吃”就是表示的被動意義,“得”表示“可以”,這句的意思是說“雞溜知了也可以拿來當食物吃”。同時,此句也可以表示“雞溜知了也拿來吃完”。后一種說法是普通話很少用甚或不用的。這后一種“得”應(yīng)該與張其昀教授所描寫的揚州方言中消極性完成體的“得”是一致的。“得”表體貌“完了”的用法至遲在宋代就應(yīng)該有了。宋秦觀《題法海平阇梨》詩中:“因循移病依香火,寫得《彌陀》七萬言”,詩句中的“得”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體貌性質(zhì)的了。秦觀是高郵人,至少能說明一點,“得”的體貌用法是早已有之的。
“得”的結(jié)構(gòu)助詞用法在高郵方言中是比較普遍和基本的功能,與普通話有一定的差別。
(一)“V/A+得+C”結(jié)構(gòu)在高郵方言中使用較多
“得”在此種結(jié)構(gòu)中用來連接結(jié)果和程度的補語。這些同普通話一樣。如:(1)說得好不如做得好。(2)房門關(guān)得緊緊的。(3)小王紅得發(fā)紫。(4)這張桌子好得多。(5)氣得他幾頓飯都沒吃?!癈”常用表示結(jié)果或趨向的動詞或動詞短語來充當。
再如:(6)吃得消。(7)打得掉。(8)活得成。(9)救得活。(10)走得出去。其否定式是將“得”換成“不”。這種格式在高郵方言中還大量存在,表結(jié)果或動作實現(xiàn)的可能性。而在普通話里,這種表動作結(jié)果獲取義的“V得C”幾乎消失,只表示可能了(蔣紹愚,2005)[15]200。
當“得”后面是一個小句時,尤其是“N+得+N+V+得+C(C為小句)”結(jié)構(gòu)時,是一個比較句式,表示不及比較。如:(11)話得你說得那么難聽。句中前一個“得”是“沒有”,表不及,后一個“得”是結(jié)構(gòu)助詞,連接補語部分。
(二)“V+得+CO”表示具備某種主客觀條件使得某種結(jié)果的實現(xiàn)有了可能性
可能性述補結(jié)構(gòu)去掉“得”之后,述語和補語大多可以自由組合,插入“得”之后,整個結(jié)構(gòu)被賦予了可能性的意義。比如:(12)他搬得動這張桌子。又如:(13)這間房子住得下五個人。我們可以用“可能”來概括可能式述補結(jié)構(gòu)中“得”的語義類型。如:(14)他一定考得上大學。(15)我打得過他。(16)他拿得出錢?!翱赡苁健痹诟哙]方言中是“V得CO”格式,對應(yīng)的否定式是“V+否定詞+CO”,即:(17)我打不過他。(18)他拿不出錢。張清源(1996)將成都話中助動詞“得”的語義分為兩種:一是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性,二是表示主觀的意愿。[16]高郵方言中,同樣有這樣的區(qū)分。如:(19)你別煩了,我們明天一大早一定起得來。(表主觀)(20)別擔心,我們一定走得掉。(表客觀)張清源在成都話中將“得”作為助動詞,在高郵話中本人認為仍是結(jié)構(gòu)助詞。
(三)“有+得+C”在帶“得”字的補語句里,“得”字前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
動詞“有”也可以出現(xiàn)在“得”字前面。這個“有”不是簡單的“有”,它同時含有“多”的意思。本格式的特點是補語由動詞充當。在普通話里幾乎看不到單用動詞作補語的例子(可能補語除外)。
如:(21)有得做。表示“做的事很多,時間很長”,類似的,如:(22)有得吃。(23)有得賣。(24)有得等。(25)有得商量。均表示相應(yīng)動作的量多,時間長(第一種)。如果此種格式中的“V”是及物動詞的話,句式有歧義。如例(21)(22)(23)中“做”“吃”與“賣”往往與賓語相接,其意義除上文外,多了一種“有很多事情做、有很多東西吃、有很多東西穿”的意思(第二種)。這種情況下,消除歧義的方法是看重音在哪個位置上。如果重音在動詞“V”上,只有第一種意義。如果重音在“有”字上,只有第二種意義。
“得”前可以是動詞,即“V+得+OC”。如:(26)罵得他狗血噴頭。(27)打得他皮開肉綻。(28)氣得她渾身發(fā)抖。這種結(jié)構(gòu)表示動作的結(jié)果或程度?!暗谩逼疬B接補語的作用。
“得”前可以是形容詞,即“A+得+不得了”。這種結(jié)構(gòu)仍然表示形容詞的程度。如:(29)好得不得了。(30)疼得不得了。(31)氣得不得了。(32)壞得不得了。(33)大得不得了。(34)小氣得不得了。(35)死得不得了(指太堅持原則,不靈活)。這里“不得了”表示程度高。與高郵話中“得”的否定或肯定用法無關(guān)。
(一)前置助動詞“有得”表示一種極高的可能性
在高郵方言中作為前置助動詞的不是用“得”,而是用“有得”,表示認識情態(tài)的“蓋然”,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會”,對應(yīng)的否定式是將“有得”改為“得/不得”。如:(1)你也有得去,他也有得請(肯定式)。(2)你也得去,他也得請(否定式)。(3)大陰天的,衣裳得/不得干(否定式)。
“得”在“得+V”結(jié)構(gòu)中,“得”表示“不可能”或“沒有”。
如:(4)得吃。既可表示不可能吃,又可表示沒有東西吃 。這取決于上下文提供的語境。(5)他得吃了。如果有飯在那兒,或說“他得吃這碗飯”,那么一定是說“他不可能吃這碗飯”。如果沒有類似的語境,只說“他得吃了”,一定相當于“他得飯或東西吃了”(即沒有飯或東西吃了)。同時這兩種類別還可以從重音上進行區(qū)分。如果“得V”的重音落在V上,就是“得+N+V”中N的語法空位,是N的一種省略格式。如果重音在“得”上,“得”就是“否定助詞”,表示“不可能干某事的意思”。如:(6)得吃了。就是“沒有東西吃了”。(7)得做了。就是“沒事情做了”。(8)得吃了。就是“不可能吃了?!?9)得做了。就是“不可能做了”。可能這有一個語義指向的問題。重音在“V”上時,否定的語義指向與“V”有關(guān)的名詞。重音在“得”上時,否定的語義指向動詞本身“V”。再如:(10)估計他得不會來了。(11)明天得不會下雨吧?(12)這件事他得不會肯吧?這里的“得”都是否定意義,雖然意思上與動詞“沒有”相同,但因其語法位置在動詞前,所以仍歸納為表示否定的助動詞。
如果“得V”表示“不可能V”,則“得V”可以帶賓語,“得”的語法意義不變。如:(13)得做(事情)。(14)得說(壞話)。(15)得打(他)。而如果“得V+了”則往往有歧義,或者是“不可能V”或者是“沒有+N+V”的意思(同上文)。如:(16)得做了(指沒有事做了或不可能做了)。(17)得說了(指沒有話說了或不可能說)。
(二)后置助動詞“V得+過或V得”表示值當或客觀允許
高郵方言中后置助動詞“得”往往加上一個“過”,表示“值當”義,即動作行為值得做。如:(20)這本書才幾毛錢,真買得過。(21)西瓜五毛錢一斤,買得過。(22)這衣裳這么好看,又合身,才100元錢,買得過。(23)來回有車子,去了可以看免費畫展,去得過。如果動詞前的“得”改為直接放在動詞后面,意思就可能大變。如:(24)請我也得去。(25)請我也去不得。此處不能變?yōu)?26)請我也去得。一是高郵話中沒有“請我也去得”的說法,二是“得”在V前就是“不得”,變換后保持原意。“請我也得去”是主觀意愿,而“請我也去不得”變成了客觀上不允許,不能去,不可以去。當然“得”在“V”前也可以是客觀原因,是一種客觀可能性。與“V+不得”相同。但也有些許差別。如:(27)她在里面占著位置,我得進去(進去不了,客觀原因)。(28)她在里面占著位置,你進去不得(客觀上不允許,不能進去)。
助動詞“得”用在動詞后,表示“客觀允許”。相應(yīng)地,“不得”則表示“不允許”。常用于“V得”和“V不得”結(jié)構(gòu)中。
例:(29)來得,去不得。即“可以來,但不可以去”。(30)這事大家說得,做不得。即“這事大家可以說,但不可以做”。試比較例(31)吃不得。與例(32)不能吃。其共同點為“不可以吃”,但例(31)指的是“有外在因素導致不可以吃,即重客觀”,例(32)則重主觀。這里,如果單獨說“V得”往往有歧義。一是可表示“V完V光”,即“得”可以作為消極性完成體標志。二是“V得”表示“可以V”的意思,即“得” 表示“客觀允許”。如前文第二部分例:(18)吃得!可表示“把東西吃完”,又可以表示“可以吃”。這取決于前后語境。如果說“把飯吃得”必然屬于第一種情況,如果說“這東西吃得呢,不關(guān)事”一定屬于第二種情況。如果句中出現(xiàn)“V1得,V2不得”結(jié)構(gòu)時,“得”絕對表示“客觀允許”。如前例(29)(30)。這種格式的肯定形式中,動詞往往限于單音詞。而“得”后出現(xiàn)賓語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如:(33)上得廳堂,下得廚房。(34)少不得一點錢。(35)小張吃得了虧,小王吃不得虧。(36)快八點了,你也起得床、吃得飯了。“得”字后面可以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很復(fù)雜的成分,如:(37)我看不得他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樣子。(38)我最聽不得小王講奉承話。(39)他一句話講得你笑起來,一句話講得你跳起來。
動賓結(jié)構(gòu)的動詞,原則上都可以在中間插入“得”或“不得”,表示“能夠”或“不能夠”。如:(40)幫得/不得忙。(41)保得/不得險。(42)擔得/不得保。(43)動得/不得身。(44)開得/不得玩笑。這里簡要比較一下“得”的不同位置。如:(45)得幫忙。“得”在動詞前,是“不會,不可能”的意思。(46)幫不得忙。是“不能幫忙,客觀上不允許幫忙”。(45)“得幫忙”的肯定式為“有得幫忙”,即“能夠幫忙”,而(46)“幫不得忙”的肯定式為“幫得忙”,是“客觀上允許幫忙”之意。
高郵話里有個別用得較多的充任結(jié)果補語的動詞性雙音節(jié)詞語,是普通話沒有的。如:到手(=到):買得到手|借得到手|找得到手|想不到手|聞不到手,也可以只用“到”,意思一樣,當然否定式必須有“不”字。
對可能式的提問,一般采用非完全疊用形式。如:(47)搞不搞得完?(48)寫不寫得好?或用:(47)搞得搞不完?(48)寫得寫不好?這兩種反復(fù)問句的方式與普通話完全重疊不太一樣。
下面用表1來說明動詞(有時包括形容詞)及其后面出現(xiàn)的“得”(包括“不得”和“不”)、補語、賓語相互之間的種種結(jié)合關(guān)系(不涉及“得”置于動詞前的情形)?!暗谩痹趧釉~前的情形用表2表示。
表1 “得”在V后
表2 “得”在V前
表3選取較有代表性且材料相對豐富的方言,將這些方言及高郵話中的多功能語法詞“得”的作用進行比較。
表3 “得”與其他方言的語義類型比較
續(xù)表3
方言語義類型例句參考文獻長沙獲得~噠獎?!杀緯?。蓋然你也不~去,他也不~請。許可那塊肉還冇臭,喫~。估價咯好一本書才幾角錢,那正是買~。完成還只講~一刻鐘,她就哭噠兩次。持續(xù)有時候我爸爸就挑~在前面走。結(jié)果滾~一身的泥巴??赡馨帷珓?,吃~完。強化情狀臉也懶洗~,頭也懶梳~,象么樣子!強調(diào)可能再多的菜他也吃得完~。張大旗,1985[4]伍云姬,2006[4]鮑厚星、崔振華、沈若云、伍云姬,1993[20]洞口獲得未舉例。蓋然今日個天陰呱哩,明日~落雨。許可肉熟呱哩,吃~哩。完成還只讀~兩年書,又假充糊起哩。結(jié)果急~我哭,其自家沒滴事。可能吃~完。強化情狀累倒連街都沒上~,腦殼也沒剃~。強調(diào)可能油還用得兩回~。胡云晚,2005a[21胡云晚,2005b[22]南昌獲得一百塊~六十塊還嫌少,你想~幾多?蓋然你個病不吃藥郎?~好?許可熟個吃~,生個吃不~估價三十塊一日,這個工做~吧?完成弄~飯到我吃。持續(xù)渠提~東西來了。結(jié)果寫~蠻好;熱~要死。可能渠一張嘴惡會話,你哪里話~渠贏?徐陽春,1998[7]張燕娣,2007[23]樟樹獲得未舉例。蓋然落哩咯么太咯雨,渠~來么?許可你的病剛好,咯種東西吃~么?完成買~東西回來哩。持續(xù)你縮~也冒有用,你哩爺遲早會擎到你。結(jié)果事情辦~有條理。可能渠做~來衣裳。強化情狀吃冒吃~,穿冒穿~。強調(diào)可能可以修得好~。熊瑜,2008[10]
續(xù)表3
方言語義類型例句參考文獻金華(湯溪)獲得未舉例。許可自介小農(nóng)兒我也敲~介。完成送~渠到家。持續(xù)渠頭上個帽戴~達。結(jié)果凍~抖淋淋??赡芪遗馈希栏ド?。曹志耘,2001[24]蘇州許可倷去~,吾亦去~。結(jié)果倷走~快,俚走~亦勿慢。可能吾拿~動葛。汪平,2001[25]葉祥苓,1993[26]香港獲得佢~咗一份大獎。許可哩張凳唔坐~[口駕]。結(jié)果我覺得南華踢~好好[口咼]??赡苤v~出,做~到。陸鏡光,1999[8]鄭定歐,1997[27]建甌結(jié)果寫得盡清楚,好~很??赡躘口樣]貴的葡萄我[勿會]饁~起。李如龍、潘渭水,1998[28]常寧獲得上學期小明~倒兩張獎狀。給予再~你一次機會。蓋然等下~落雨冒呃?結(jié)果昨日我肚子痛~要命??赡芸┘挛乙粋€人做~完。占升平,2010[11]安仁獲得妹妹英語比賽~噠一等獎。給予今日婆婆~我?guī)字惶O果。完成吃~別個三蔸菜,走斷我腳上兩把筋。結(jié)果仇不要記~太深。朱軍、張展,2011[29]高郵獲得他老年得子。否定飯得了。/得吃。完成文章寫得。結(jié)果活得成??赡芩玫贸鲥X。蓋然大陰天的,衣裳得/不得干??陀^允許這東西吃得呢,不關(guān)事!
高郵方言與其他方言相比,絕大多數(shù)用法是一致的,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見表4。如:“得”作動詞或在動詞前經(jīng)常表示“否定”的意思,這種用法在高郵方言中非常普遍。其肯定式必須用“有得”;作動態(tài)助詞時,“得”有消極性特征,是消極性完成體的標志等。
除了以上這些討論的內(nèi)容外,“得”與N或VP結(jié)合時,還有不少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如:(1)他得病(了)。是說他沒有病(了)。(2)他得了病。是說他生病了。(3)得說頭。是說沒有說的必要。(4)得想頭。是說沒想的必要。另普通話中的表“必須”的“得”([tei214])在高郵話中不使用,而用另一詞“要”表示。如:(5)得吃飯了。說成(6)要吃飯了。否則就會與前置助動詞“有得”相混。
表4 “得”與其他方言用法比較
[1] 楊壽勛.“得”的生成語法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998,8(5):52-70.
[2] 劉彬.小議“得”字句[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1,8(5):123-124.
[3] 楊菁,陸汝占.從邏輯語義的角度對“得”字句的分類[J].貴州大學學報,2010,28(1):113-119.
[4] 張大旗.長沙話“得”字研究[J].方言,1985,25(1):46-63.
[5] 黃雪貞.永定(下洋)方言“得”字的用法[J].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85(2):56-61.
[6] 張華文.昆明方言“得”字用法[J].方言,1991,50(2):133-137.
[7] 徐陽春.南昌話“得”字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29(4):103-107.
[8] 陸鏡光.粵語“得”字的用法[J].方言,1999,83(3):215-220.
[9] 伍云姬.湘方言動態(tài)助詞的系統(tǒng)及其演變[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0] 占升平.常寧方言中“得”的語法化[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12(1):49-56.
[11] 張其昀.揚州方言“消極”性完成體標記“得”[J].中國語文,2005,308(5):468-473.
[12] 饒長溶.長汀方言表“得到”和表“給予”的“得”[M]//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13] 石毓智.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4] 劉堅.近代漢語虛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15]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6] 張清源.成都話里虛化的“得”[M]//漢語方言體貌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7]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18] 郭正彥.哈爾濱話的一些語法特點[J].學習與探索,1981,13(2):122-125.
[19] 周家筠.成都話的“得”[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1(1):68-74.
[20] 鮑厚星,崔振華,沈若云,等.長沙方言詞典[K].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21] 胡云晚.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8(2):105-109.
[22] 胡云晚.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6(3):144-149.
[23] 張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4] 曹志耘.金華湯溪方言的“得”[J].語言研究,2001,43(2):23-29.
[25] 汪平.蘇州方言的“得”[J].語言研究,2001,43(2):19-22.
[26] 葉祥苓.蘇州方言詞典[K].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27] 鄭定歐.香港粵語詞典[K].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28] 李如龍,潘渭水.建甌方言詞典[K].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9] 朱軍,張展.湖南安仁話的“得”字與“得”字句[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5):81-84.
【責任編輯 朱正平】
The Multi-functional Grammar Word “De” in Gaoyou Dialect of Jiangsu Province
YAO Yi-d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multi-functional grammar word “De” can be pronounced as the entering tone [t4] in Gaoyou dialect of Jiangsu province. It can be used as the notional verb and negative verb expressing “obtaining” and “void”; it also can be used as the dynamic auxiliary showing the “perfection” and “permission”. When it is used as the structural auxiliary, it represents the connectives between the compliments of the adjectives and the verb; likewise when it is used as the auxiliary verb, it can express the concept of “impossibility” and “void” before the verb, and the permission wi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after the verb.
Gaoyou dialect; De; dynamic auxiliary; structural auxiliary; auxiliary verb
H172
A
1009-5128(2016)20-0064-10
2016-07-05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方言音系匯纂及方音對照處理系統(tǒng)研究(14ZDB09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秦東方言解釋地圖集(12YJA740094)
姚亦登(1969—),男,江蘇高郵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