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興,馮 瑾
(山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詩經(jīng)·關(guān)雎》新解
王以興,馮瑾*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摘要對《詩經(jīng)·關(guān)雎》題旨的闡釋歷來爭議不斷,其中的關(guān)鍵在于基本文意的疏解有誤。從詞語的習慣用法和生活情理推斷,“求之不得”實乃“不得求之”的同義轉(zhuǎn)述,“不得”乃“不能”之意,表示“君子”因條件所限而不能追求“淑女”;“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則是“君子”分別從情感和物質(zhì)兩個層面對幸福婚姻生活的美麗想象。而在比興手法的視角下,揭示出“流”“采”“芼”的真實內(nèi)涵,從而還原采荇活動的具體過程和歷史場景。
關(guān)鍵詞關(guān)雎;求之不得;流;采;芼
《詩經(jīng)》中流傳最廣、爭議最大的當屬《關(guān)雎》篇了。今天學術(shù)界基本都認同這是一首描述上層男子追求所愛“淑女”的情詩。[1](P136)另據(jù)《禮記》之《曾子問》篇:“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盵2](P147)而其《郊特牲》篇則直言:“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盵2](P210)可知周時婚禮是不用樂的。那么,《關(guān)雎》后二章“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云云,自然是男子在單相思的痛苦中自我慰藉的幻想之辭了。如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篇》即云:“《關(guān)雎》友、樂二章,預計初得時事也?!盵3]劉大白《白屋說詩》的解釋具有相當?shù)膯l(fā)性,其云:
凡是一個男子愛上了一個女子的時候,不論是互戀或片戀,他總在那里預先想象,將來結(jié)合以后,怎樣怎樣地供養(yǎng)她,合她過怎樣的快樂的生活。所以《關(guān)雎》第四第五兩章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那位單相思的詩人,在“寤寐思服”,“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時候,預先準備著,將來合這位意中人的“窈窕淑女”,要過這樣這樣的快樂生活,并非已經(jīng)結(jié)合了,而實行這種生活。[4](P22)
這樣的解讀思路大體不錯。然而,詩中某些關(guān)鍵處的文意仍存疑惑。鑒于此,筆者試圖對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解答,以就教于方家。
一“求之不得”實為“不得求之”
詩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一句,大都解釋為男子追求女子被拒絕,因而日夜癡癡思念。然而在筆者看來,“求之不得”實乃“不得求之”之意。
這里主要涉及到對“不得”一詞的不同理解。“不得”在古漢語中一般有兩個含義:一是“得不到”、“沒得到”,指想要得到某人或某物而不成;二是“不能”,指因條件所限而無法做某事。當“不得”放在謂語之后作補語時,前一種情況如 “無知入宮,求公不得” (《史記·齊太公列傳》)、“今一索不得”(《史記·趙世家》)、“非其有而求之,雖強不得”(《韓詩外傳》卷一)、“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左傳·文公十四年》);后一種情況則如“思歸寧而不得”(《詩經(jīng)·簡泉》毛序)、“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zhàn)也”(《后漢書·朱儁傳》)、“久在地府,求生人間不得”(《廣異記·裴齡》)。
事實上,后一種情況即“不得”在作“不能”解時,上述數(shù)例都可以將“不得”放在前面進行同義轉(zhuǎn)述,分別為:“不得歸寧”、“不得出”和“不得求生人間”。還有一些更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日常短語,如“哭笑不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進退不得”等。這三例同樣可以轉(zhuǎn)述為“不得哭笑”“不得求生,不能求死”和“不得進退”。與上述三例一樣,雖說意義幾無差別。但是,在敘述語氣和強調(diào)的輕重上還是略有不同。當“不得”在前時,敘述語氣較為平實客觀;而放在后面時,則主要對因某種條件限制而 “不得” 做某事的缺憾有所側(cè)重和強調(diào),語調(diào)略顯沉重頓挫。
然而,在具體到對《關(guān)雎》中“求之不得”一句的理解時,又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其中的關(guān)鍵在于“求之”到底是已然發(fā)生的行為呢,還只是“君子”尚未付諸行動的心中所想呢?若是前者,“不得”必然解釋為“得不到”;若為后者,“不得”即作“不能”解!古今學者大多傾向于前者。然而,如果順著這樣思路加以揣摩的話,起碼在文意和情理上就會產(chǎn)生令人疑惑的地方。第一,“寤”“寐”通常解釋為“醒著”和“睡著”,如《毛傳》:“寤,覺。寐,寢也?!眱稍~連用自然表示的是時時刻刻、不分晝夜的意思。那么,“君子”求“淑女”的行為又如何會不分晝夜的持續(xù)進行呢?另清馬瑞辰力證“寤”作“夢”解,“寤寐”即云“夢寐”。[5](P33)總之,不管如何解釋,“寤寐求之”一句表達的只能是“君子”日夜思慕“淑女”而想要追求的意思。
第二,如果真的是“君子”追求堪為“好逑”的“窈窕淑女”遭到拒絕而“不得”,那么必定是痛苦不堪抑郁難解了,下文的“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也自然就是他這番情狀的表現(xiàn)。但是,這樣一來就會出現(xiàn)一個明顯不合情理的地方,即在如此痛苦到難以自抑的心境、情緒下,“君子”又豈會一心兩用地幻想著對“窈窕淑女”以“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呢?一個人在被巨大的痛苦層層包圍以至徹夜難眠無法呼吸之時,居然還可以分出心神暢游于美滿幸福的婚戀幻想中。這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綜合以上兩點作整體考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關(guān)雎》中“君子”對于“窈窕淑女”的“寤寐求之”,還只是萌發(fā)于內(nèi)心的一種強烈沖動和渴望,尚未付諸實踐。既如此,那么“求之不得”用散文句式表達就是:“欲求之而不得。”而與以上示例相統(tǒng)一的話,則同樣可轉(zhuǎn)述為:“不得求之?!憋@然,此處“不得”作“不能”解更為合理。
至于何種原因使此“君子”不能追求“淑女”,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未得到父母同意或者沒有合適的媒人。因為,古時男子求親娶妻必須在父母的安排下由媒人向女方提親,通過一系列程序即所謂的“六禮”而成。《詩經(jīng)》中就不乏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重要性的強調(diào),如《衛(wèi)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薄洱R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薄夺亠L·伐柯》則只取后一句:“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睂Υ耍抖Y記·坊記》有云:“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盵2](P410)也正因如此,孟子才特意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理由替舜的“不告而取”作解釋。(《孟子·離婁上》)同時,我們也明白了《關(guān)雎》中“君子” 面臨的困境并非永久的絕望,而是暫時的失落,一旦條件具備、時機成熟,他即刻就有希望、有保證求“淑女”成功。
二“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句解
既然“求之不得”一句敘述的是“君子”受條件限制而不能追求“淑女”,那么,下文“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云云如上所述就是他在極度渴望心境下的自我想象。但是,對于“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二句的具體內(nèi)涵,學界的具體理解終究顯得有些隔膜?!睹珎鳌芳磸摹扒偕薄扮姽摹睒菲饕饬x層面加以闡發(fā),其云:“宜以琴瑟友樂之”“德盛者宜有鐘鼓之樂?!盵6](P2)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將該二句解釋得更加通俗明確:“用琴瑟來親近‘淑女’”,“用鐘鼓來使‘淑女’喜樂?!盵7](P2)袁行霈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簡編》和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以及陳子展《詩經(jīng)直譯》等論著均持此觀點。
當然,“琴瑟”所蘊含的夫妻好合的象征意義也得到了學界的一定關(guān)注,如張啟成就認為:“‘琴瑟友之’是夫婦和合的形象化的說法。”[1](P139)比較而言,這種理解當然要更加深入、精細一些。因為《詩經(jīng)》中自有佐證,如:“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鄭風·女曰雞鳴》)。然而,大家對于“琴瑟友之”的句意解釋仍不夠清晰。其實,“琴瑟”本即“琴瑟和鳴”的簡稱,可釋為“如琴瑟和鳴一般”,形容夫妻感情的和美甜蜜?!坝选保侵概笥?,而應作“親愛”解,如朱熹《詩經(jīng)集注》。這種理解淵源有自,《廣雅》:“友,親也?!薄稘h書·王莽傳》顏師古注:“友,愛也?!背炭∮ⅰ⑹Y見元《詩經(jīng)注析》中加以引證,高亨《詩經(jīng)今注》亦當據(jù)此而論。顯然,此處“友”,乃名詞用為動詞,表示“與某人友”之意。那么,“琴瑟友之”一句自然說的是“君子”會如琴瑟和鳴一般地與“淑女”相親相愛!
再看“鐘鼓樂之”。如僅從樂器意義層面上予以解讀,就會使得友、樂二章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有所重復,看不出層次的變化。這與《詩經(jīng)》一貫的敘述風格極為不符,如《周南·芣苢》以“采”“有”“掇”“捋”等詞描述采摘芣苢的具體過程和不同動作,極為精準且生動。此類作品比比皆是,不做贅述。事實上,“鐘鼓”在此特代指豪奢、榮華的物質(zhì)生活!這一點與自先秦以來貴族宴飲歡聚時須伴有鐘鼓音樂的禮樂文化和飲食風尚有關(guān)?!抖Y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后天子食,日舉以樂。”[2](P100)《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盵8](P153)即《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一》所云:“此食舉之有樂也。”[9](P181)另外,《呂氏春秋·音初》:有曰:“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10](P335)《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亦云:“公然后就內(nèi)退食,琴瑟不張,鐘鼓不陳。”[11](P8)可見,古時“鐘鼓”等樂器作為禮樂文化的器物表現(xiàn),經(jīng)常地與飲食聯(lián)系起來。著名的狂士禰衡裸身擊鼓即發(fā)生在曹操大會賓客的宴席上。于是,“鐘鼓”伴奏也就成為了富貴奢華生活的真實寫照,并往往與飲饌并稱,如東漢張衡《西京賦》所云“擊鐘鼎食”。此后,“擊鐘鼎食”一詞不斷被化用,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蹦铣捍鲿薄痘突途┞逍小吩妱t云:“揮金留客坐,饌玉待鐘鳴?!倍畎住秾⑦M酒》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一句則表達得更為直接明了。另外南朝江淹《別賦》在描述富貴者分別的宴飲場景時,也特意寫道:“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辫b于此,對于《關(guān)雎》中“鐘鼓”一詞,也不應僅從器物層面上加以解讀,而是將其作為富貴生活的一種代指和表征來看待,似乎更為合理。那么,“鐘鼓樂之”就是說以鐘鼓饌玉類的豪奢生活使“淑女”快樂。其中“樂”字,自然也是名詞用為動詞,表示“使之樂”之意。
另外,《詩經(jīng)》中“鐘鼓”一詞出現(xiàn)在天子、貴族的飲宴場合的作品也不乏其例,如《小雅·彤弓》:“鐘鼓既設(shè),一朝饗之……鐘鼓既設(shè),一朝右之……鐘鼓既設(shè),一朝酬之?!薄缎⊙拧べe之初筵》:“鐘鼓既設(shè),舉酬逸逸。”此其一。其二,《詩經(jīng)》某些作品同樣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行樂思想?!短骑L·山有樞》就提醒貴族們莫要吝嗇財物應及時享樂,如第三章云:“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薄肚仫L·車鄰》的作者一般認為是貴族婦人,其中高調(diào)宣揚了早趁時光、享樂人生的價值取向:“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不耋……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另有《邶風·谷風》與《衛(wèi)風·氓》中的棄婦雖說均提及了自己含辛茹苦、改善家境的功勞,以此來作為對丈夫“二三其德”的控訴,但客觀上也流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對于衣食無憂高品質(zhì)生活的追求實乃人之常情!以上兩點,又可加強我們對“鐘鼓”內(nèi)涵解釋的說服力。
總之,《關(guān)雎》中的“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實是“君子”限于條件不能追求“淑女”,在苦苦思念的心境之下,對于未來美滿生活的自我想象。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君子”在遙想中對“淑女”作出的幸福承諾!因為,對每個人來說,幸福的婚姻生活無外乎情感融洽與物質(zhì)豐富兩方面?!扒偕阎奔磳儆谇楦蟹懂牐欢扮姽臉分眲t為物質(zhì)層面。顯然,二者之間是一種平等、并列、互補,而非遞進的關(guān)系。
三比興手法下的“流”“采”“芼”文意疏解
在對“流”“采”和“芼”三章進行文意疏解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一下《關(guān)雎》一詩所采用的比興手法。顯然,自古以來的主流意見都認為采荇與求女之間是一種典型的比興關(guān)系。比興作為《詩經(jīng)》中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用朱熹的話說就是:“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那么,在這“此物”與“彼物”、“他物”與“所詠之辭”之間也就必然具有某種相關(guān)性或相似性。
另外,我們還有兩點必須予以重點強調(diào)和補充說明。需要重點強調(diào)的是,“荇菜”這一植物的基本特征?!蛾P(guān)雎》中“荇菜”,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和今天植物學者的研究,大體可以解釋清楚了。荇菜,又名莕菜,龍膽克,多年生浮水、淺水性植物。其葉形如睡蓮,開金黃色小花。其中,荇菜最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是,其根莖、葉和花均可食用。先看其根莖。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提到的食用方法是:“煮其白莖,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盵12](P613)“苦酒”即醋,荇菜根莖可以醋浸泡作為下酒的可口小涼菜。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引李氏樗言曰:“荇菜,是水有之,黃花,葉似蓴,可為葅。”[13](P56)“葅”,也就是以醋腌制蔬菜。又明陳繼儒《巖棲幽事》:“吾鄉(xiāng)荇菜,爛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郡志不載,遂為漁人野夫所食,此見于《農(nóng)田余話》。俟秋明水清時,載菊泛泖,膾鱸濤橙,并試前法,同與莼絲薦酒?!盵14]此則采用水煮之法食用,一如紅薯、山藥等。《南史·沈顗》記沈顗逢齊末兵荒之時,“唯采莼荇根供食,以樵采自資,怡怡然恒不改其樂”[15](P938)。可以推知,沈顗亦最有可能煮食荇根。
荇菜的柔嫩莖葉可食用也已得到今天植物學者的確認和證明,而且在古時應該是經(jīng)常被做成菜羹以薦于宗廟祭祀?!蹲髠鳌る[公三年》:“茍有明信,澗溪沼址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16](P11)此中雖無“荇菜”之名,但《毛傳》卻認為:“后妃有關(guān)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備庶物,以事宗廟也?!薄多嵐{》亦云:“后妃將共荇菜之葅?!笨芍昂箦隆钡慕庾x未必妥當,然而荇菜被用作祭品卻大有可能,故清洪亮吉《北江詩話》評僧巨超詩曰:“如荇葉制羹,藉清牢醴。”[17](P6)除此之外,荇菜柔嫩莖葉還可與米一起煮食,或者作蔬菜炒食,潘富俊《詩經(jīng)植物圖鑒》中就介紹荇菜嫩葉“加米煮羹,是江南名菜”[18](P17)。明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天門冬芽,川芎芽,水藻芽,牛膝芽,菊花芽,荇菜芽,同上拌料熟食?!盵19](P722)
而荇菜之黃花,有人認為與綠豆一起煮粥,有排毒減肥和消腫降脂的功效。[20](P66)當然,至于古人具體如何食用荇菜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古人采食荇花卻非無稽之談,據(jù)《南史·侯景傳》記載,當時江南饑荒,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采食野菜果腹,以至于“芰實荇花,所在皆罄,草根木葉,為之凋殘”[15](P2009)。
關(guān)于荇菜的另一個生物習性,就是它們生長于溝渠、池塘、湖泊等靜水,以及河流、河口的平靜水域。[18](P17)這一點與我們理解“左右流之”一句大有關(guān)聯(lián)。
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采荇者有無其人!《毛傳》認為采取荇菜者乃后妃;《鄭箋》與《孔疏》則修訂為后妃左右的嬪妾之流。現(xiàn)代學者如聞一多、余冠英等,則轉(zhuǎn)而認為是一位于河邊采荇菜的普通女子。這樣一來,即如方玉潤所云:“則是直賦其事,何云興乎?”[13](P74)故張啟成頗具新意地判定:“君子夢寐以求的只是窈窕淑女,那位姿態(tài)美好的采荇姑娘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盵1](P139)其實,我們從作者的敘述語氣也可判斷出?!皡⒉钴舨?,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等三章,都是從“君子”的視角出發(fā)而論,是說在他眼中,面對著“參差荇菜”和“窈窕淑女”該分別怎么做。故而采摘荇菜者只須以“我們”這一復數(shù)代詞來概況虛指即可,完全不必確定具體為何人。
在明白了以上兩點后,我們理解“流”“采”和“芼”三章文意就有了基本前提。已知“寤寐求之”,乃是“君子”對“淑女”晝夜思念下的準備追求。那么,根據(jù)上述古時男子求親娶妻之禮,該句更具體來講,就應該是指“君子”不分日夜地想要爭取父母同意,并延請一位合適的媒人為其提親。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來重新認識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對于“流”字,通常有兩種解釋,一者以毛亨為代表:“流,求也?!贝苏f源遠流長;一者即“流”的本義,《說文解字》:“流,水行也?!鼻逡﹄H恒《詩經(jīng)通論》據(jù)以闡釋說:“此處正以荇菜喻其左右無方,隨水而流,未即將也。”[21](P16)此說也得到了今天如柳正午、朱一清等學者的認同。*見柳正午《〈關(guān)雎〉章臆斷》,《文學評論》,1980第2期;朱一清《〈詩經(jīng)·關(guān)雎〉“流”字新解》,《文學評論》,1980第6期。
就筆者看來,該兩種觀點各有偏頗,前者偏重語境而忽略本義,后者則恰恰相反。如只據(jù)本義理解,那么“左右流之”一句描述的就是荇菜在水流中左右飄蕩、披散的樣子。這樣一來與后面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一句之間就根本不存在比興之關(guān)聯(lián)。
然而,如果只是根據(jù)語境將“流”作為“求”解,也會失之粗疏、簡單。在這句話中,“左右”一詞顯然是方位名詞用作狀語成分,表示或左或右、時左時右之意;“之”字即代指前面的“參差荇菜”。荇菜作為一種生長在平靜水域中的植物,采摘須劃動小舟而為。舟因人動、人與船行,從參差的荇菜中穿行而過,就如水“流”一般;采摘荇菜又須左右顧盼,故“流”字本身也就具有了觀察和選擇的意味。這才是“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所描述的真實場景。故高亨《詩經(jīng)譯注》對“流”的解釋大體不差:“荇菜有好有壞,所以先選而后采?!盵22](P2)至此,我們也就明白了 “左右流之”一句說的是在采荇過程中左右尋覓合適目標的情景;而“寤寐求之”則是說在準備求女時不停地爭取成熟條件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二句之間的比興關(guān)系才可成立。
再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安伞保床烧?,此無異議。已知荇菜的根莖、嫩葉和花兒均可食用。那么,面對著長短不一、老嫩有別的荇菜,人們采摘的必然是柔嫩莖葉或花兒。
最后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捌d”,一般有兩種解釋。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釋“芼”為“芼羹”云:“熟而薦之也?!盵13](P75)而自《毛傳》迄今,學界主流觀點則以“芼”為“擇取”解。又因《爾雅》:“芼,搴也?!笨追f達據(jù)此解“芼之”曰:“故知拔菜而擇之也?!盵23](P27)還有一些學者將“芼”徑直訓為“拔起”,而舍棄“擇取”意,如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高亨《詩經(jīng)今注》。
上文我們已經(jīng)明白“友之”和“樂之”兩章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那么與之相對應的“采之”和“芼之”兩章必然亦如此。然而,不論將“芼”訓為“芼羹”,抑或“擇取”。但就荇菜而言,“采之”進而“芼之”,即屬于遞進關(guān)系。因此,“芼”理解為“連根拔起”則更為準確。在這里,需要拔而取之的不僅僅是荇菜的根莖,而且只要鮮嫩多汁也可將整棵荇菜連根拔起。
可見,“流之”三章其實敘述的是采荇菜的基本過程。“流之”章是描述人們采摘荇菜之前的甄別和選擇,以確定目標;其后則根據(jù)荇菜的生長情況和食用部分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即“采之”或“芼之”。顯然,作者為了與后面的求女三章相比照,故意將采荇這一簡單的連貫行為用慢鏡頭進行分解,從而形成了先“流之”,后“采之”或“芼之”的看似層次井然的動作流程。
接下來,我們再具體分析一下采荇與求女之間的具體比興關(guān)系。同樣地,求女也分為兩個階段。對“君子”而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其實就已經(jīng)確定了他所要追求的對象。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是順著這個思路將后面的“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理解為“君子”追求“淑女”所采取的兩種措施和手段。對此,筆者在上文也已作了否定。既然“求之不得”實乃是因條件所限而不能求之,那么,這本身就透露出 “淑女”是否會拒絕根本就不在“君子”考慮的范圍之內(nèi),他“輾轉(zhuǎn)反側(cè)”所焦慮的只是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允許而已。也就是說,在“君子”心目中只要時機成熟、條件允許,就一定會求女成功。如果我們姑且認定是限于沒有合適媒人的話,就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有了合適媒人即等于擁有了“淑女”。故當“君子”自我假想之時,他關(guān)注的就不會是如何討好“淑女”的措施和手段,而是與自己的“好逑”怎樣幸福生活的問題!
因此,就采荇而言,人們在參差叢生的荇菜中劃船而過,時左時右地加以搜尋、辨別;一旦確定采摘對象,則即根據(jù)不同的生長情況,或“采之”,或“芼之”。然就求女而言,“君子”時刻不停地爭取著追求“淑女”的成熟條件;(同時幻想著)一旦條件成熟,就會根據(jù)不同的生活需求,給予女子或“友之”,或“樂之”的婚姻幸福。這才是《關(guān)雎》中采荇與求女二事之間比興關(guān)系的真正內(nèi)涵。
結(jié)語
上文我們首先論證了“求之不得”,乃是“君子”因條件所限而對“窈窕淑女”的“不得求之”;在此基礎(chǔ)上,對“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的具體所指及二者關(guān)系作了精細探究,認為前者是說“君子”希望與其“好逑”如琴瑟和鳴一般的友愛,而后者則是寫“君子”會以鐘鼓為象征的奢華生活使其滿足,也即分別從情感和物質(zhì)兩個層面對二人的幸福婚姻生活作出自我幻想式的承諾;最后結(jié)合比興手法的使用和荇菜的基本特性,進一步闡釋了“流”、“采”和“芼”的文本內(nèi)涵,還原了當時荇菜采摘的真實場景,厘清了采荇與求女二事之間比興關(guān)系的真正內(nèi)涵。筆者不揣固陋,對《關(guān)雎》基本文意做了如上解讀,是否有根有據(jù)、合情合理,尚請專家們不吝指教。
參考文獻:
[1] 張啟成.《關(guān)雎》本義述評[J].貴州文史叢刊,1987(2).
[2] 陳澔,注.禮記集說[M].萬久福,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3] 陳啟源.毛詩稽古篇[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劉大白.白屋說詩[M].北京:中國書店,1983.
[5]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 毛亨.毛詩[M]//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1998.
[7]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 阮元.周禮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
[9]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11]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M]//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M]//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13] 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4] 陳繼儒.巖棲幽事[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
[15]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杜預.春秋左傳集解[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7]洪亮吉.北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18]潘富俊.詩經(jīng)植物圖鑒[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9]高濂.遵生八箋[M].合肥:黃山書社,2010.
[20]王斌.水生植物荇菜[J].園林,2012(3).
[21]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2]高亨.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3]孔穎達.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徐煉
*作者簡介:王以興(1986-),男,山東青州人,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以古代小說為主;馮瑾(1989-),女,山西鄉(xiāng)寧人,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491(2016)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