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巴吉
摘要: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它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反映和回應了時代對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語文教學;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80-01
教育是一種文化傳遞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教育隨之發(fā)展和變化的具體體現就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啟人心智,開發(fā)和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保護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1.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理念的詮釋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有著特殊學習方式的課程,它是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的更新,是學習的革命。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為主,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研究性的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體驗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規(guī)范、科學的思想,體驗與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覺等。它不同于學法指導,是學法指導的擴展與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象、掌握規(guī)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的知識去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既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又有課文學習過程的研究性學習,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
2.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2.1研究性學習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回歸。小學生探究的本能和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學習的內容,發(fā)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親身實踐,不僅掌握所學知識而且獲得探索的真切體驗。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的獲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讓學生盡情地朗讀,默默地思考,大膽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不斷地表現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F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學",羅丹說:"不是因為美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重感悟",不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都來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大量的時間安排學生讀、寫、說,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重積累",學文如積沙,收集信息,積累語文知識,學生的積累過程同樣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構建開放型的語文知識體系,厚積才能薄發(fā)。研究性學習科學的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了教育回歸兒童本性的價值追求。
2.2研究性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視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應是廣闊的。因而必須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著眼于發(fā)展,通過補充、探究收集、調查了解等多種方式進行吐故納新。讓學生在專題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講座時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略漢語言文字的風采、韻致。這樣,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把在課堂上習得的技能在實踐中轉化,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對課本教材的內容進行印證和強化,并在廣泛收集資料時豐富詞匯,積累感性經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樣的研究性學習除了具有認識功能外,更具有實踐性功能,它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現實的同時,豐富自身的情意體驗,促動學生用內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歷練,由此獲得提高。
2.3研究性學習使語文學習的課堂更精彩。研究性語文學習的課堂需要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的教學形式、方法,從而"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課堂乃是研究性語文學習的基地。在課堂上是要習得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要發(fā)揮好"范文是一個例子"的功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如何準確使用語言。在這個過程中研究性的學習方法、途徑是貼近學生需要的,在實踐中,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小先生",自己鉆研教材并上課;創(chuàng)設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學生在形象的層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維中領悟文章遣詞造句的精確;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
3.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3.1從生活中設定研究課題。"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生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fā)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如,《飛天》就是一個從生活中尋找到的好課題。我們班在神舟六號宇宙飛船遨游太空期間選擇開展了這一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一方面,在電視里、互聯網上相關材料較為豐富;另一方面,本課題切合時宜,與學生生活較貼近,容易激發(fā)孩子的研究興趣。他們分別從"古老的傳說"、"神五跨越"、"'神六輝煌"、"永遠的夢想"等內容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進行了深入有效的學習。作為教師,我們的目的更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有關航天知識、研究廣闊宇宙的興趣。這一角度的選題,不僅能夠克服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中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而且為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開辟了渠道。
3.2從課文中設定研究課題。"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作為語文教師還應努力在學科領域的教學中使書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就語文而言,學生只有在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語文研究學習中才能產生具體深切的體驗,進而使語文素養(yǎng)得到多層面、全方位的培育。無論是研究內容的確定,資料的獲取,還是成果的表述,都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它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