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據報載,某校八年級某班正在上物理課時,一學生進入教室時未喊“報告”,于是,老師讓該生到教室后面罰站,但該生不僅不去,還辱罵老師。之后師生發(fā)生口角,繼而升級為肢體沖突。
事后該校所屬的縣教育主管部門對這名老師做出了“通報批評,寫書面檢查,扣除全年獎勵性績效工資,并到山區(qū)學校跟崗一年”的處分決定。
我不想選擇一個立場辯駁誰是誰非,也不想站在某個高地“指點江山”,只想從一個普通班主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如何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有效規(guī)避此類事件?
教師要有服務意識
什么是服務意識?記得源創(chuàng)教育研究院張萬珠先生曾問過我一個問題:你知道教育業(yè)在聯(lián)合國的產業(yè)分類中屬于第幾產業(yè)嗎?
之后,我查閱了資料,得知教育業(yè)屬于第三產業(yè),且屬于第三產業(yè)中的服務業(yè)。誠然,是服務業(yè)就應該有服務者、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在師生關系中,不言而喻,服務者是教師,服務對象自然是學生,服務內容自然就是服務者提供給服務對象的“教育產品”。那么,服務態(tài)度就應該是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基本行為手段的態(tài)度,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旨歸的態(tài)度。服務是手段,目的是發(fā)展。誠然,“教師要有服務意識”也屢被提及,而事實上很多教師還沒有樹立這種意識,或者是即使樹立了這種意識,卻不甚得法。
當下的師生關系,往往是教師(或通過教師的授權人)制定一系列規(guī)矩讓學生遵守,一如案例中的老師要求學生遲到必須喊“報告”。如果學生不遵守,或違紀行為增加,規(guī)矩也就隨之增加。如此循環(huán),規(guī)矩越多,學生違紀就越多,于是師生關系中產生沖突的幾率就在增加,誠然,教育的風險也就增大。
而在餐飲等服務行業(yè)中,作為服務者的服務員,首先考慮的不是給顧客制定規(guī)矩,而是想方設法滿足顧客的需求……二者相對比,讓人感覺師生關系這種“服務關系”有些怪怪的——服務者是上帝,而且具有一定的威權,例如你遲到必須喊“報告”,否則就罰站。如果到了餐館,服務員對顧客這么做,估計顧客早就發(fā)火了。
誠然,您會說,師生關系是特殊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但無論如何,“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旨歸是不會錯的吧?喊“報告”是不是會影響其他孩子上課?懲罰未果是不是會影響該生的心理?……或許還有很多“會不會”,這些“會不會”的答案恐怕都是不利于孩子發(fā)展的。如此,又何談服務呢?所以,筆者以為,用服務的態(tài)度做教師,我們還差得很遠。
可能您會繼續(xù)說:“教師服務,總不是縱容學生的各種‘惡習吧?”您說得對,飯店的服務員也不會縱容任何一個顧客毫無理由的“惡習”,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顧客無理取鬧的行為鮮有發(fā)生。可是在教育中,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服務內容。飯店的服務內容是笑臉、是熱情、是美味佳肴,誠然班主任的服務也有笑臉和熱情,但班主任獻上的“美味佳肴”是什么呢?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拉斯教授說:人都是被潛伏于基因中的四種心理因素所驅動,它們是歸屬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樂的需要。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在于我們無法找到滿足學生這四種需要的辦法。
如此想來,滿足學生這四種心理需要應該就是班主任提供給學生的“美味佳肴”??墒?,沒有服務意識的教育只懂得“要求”和“規(guī)矩”,學生達不到“要求”或不遵守“規(guī)矩”,一些教師就果斷“執(zhí)法”,唯獨不懂得去“滿足”、去“服務”。
那么,服務性的教育怎么做?其實首先應該明白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什么是德育,或者說德育的本質是什么。
德育的本質是構建群體情境
百度“德育的本質是什么”,得到的第一條答案就是“道德教育,人文關懷,教做人”。這也是很多教師的認知。在這種認知中,德育具有較強的植入性,帶有說教性質,強調更多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而很少關照學生內在的和諧。
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時下德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實。原因有二,一是教育方法,二是教育內容。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離世前告誡他的徒弟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但是,我們又分明看到,在一個群體情境中,如果彌漫的是高尚的氣息,就鮮有污濁存在。在一種氛圍中,人都會自覺調整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讓自我適應群體情境,而不是讓群體情境來適應自我。也就是說,有效的德育一定是有效的群體情境的建立,在群體情境中完成個人與他人關系的調整,即道德的塑建。
同樣是榮格,他說:在一個靈魂找到他的另一半之前,他永遠不可能得到安詳,而這另一半永遠是另一個自己。也就是說,靈魂的構建,不僅僅是調整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還是調整自己和自己內心的關系。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不和諧,就不能與外界和諧相處。
所以,我認為,德育的本質就是構建群體情境,讓每個孩子在群體情境中調整個體與自我的關系以及個體與他人的關系。自然,良好的德育就是良好教育情境的構建。構建良好的教育情境就是擁有“服務的態(tài)度”應該做的事情。
現(xiàn)實中很多教育困境,就是由于脫離教育情境造成的??偸怯薪處焼栁遥耗硞€學生有自閉癥怎么辦?某個學生經常遲到怎么辦?某個學生經常上網打游戲怎么辦?對于這些個體問題,總有人會提供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但結果往往基本無效。原因就在于改變一個人需要的是群體情境,群體氛圍的“漸染”才能改變人,而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就可以做到的。
既然德育的本質是調整關系,服務的態(tài)度就應是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構建關系,構建基于學生上述四種心理需要的關系。也就是說,教師的功能不再是“要求者”和“規(guī)矩制定者”,而是俯下身子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教育情境,讓學生在滿足上述四種心理需要的教育情境中,自覺調整自己與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例如,你可以根據合作學習相關理念構建有結構性互賴、過程互賴、情感互賴等特征的結構性情境關系,讓孩子們在情境中演繹自己的角色,調整自我的關系。
尊重每個學生,不一定要時時刻刻都去關注每個學生,而是要在群體情境中給每個孩子安排一個被尊重的角色。一間教室,如果可以安放靈魂,可以感受到存在和力量,可以體會到自由和快樂,誰還會不珍惜這個環(huán)境,不珍惜提供這個環(huán)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