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娜
摘要:伯林的多元價值理論是一種關于如何理解多重價值和善之間相對關系的一種理論,與一元論相對立。筆者試圖闡明多元主義代表人物以賽亞·伯林的核心觀點以及其理論的產(chǎn)生和對觀念史的考察,同時也將探討多元主義對當代政治理論和政治過程的意義和借鑒。
關鍵詞:多元價值理論;一元論;民主意蘊
一元論是指對于任何問題一定存在一個正確的答案,且這個答案是唯一的。作為對啟蒙運動時期理論的審視的產(chǎn)物,多元主義嚴格反對一元論的思想,他認為在進行群體生活的過程中,重要問題的答案并非只有一個,并不能將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價值都整合在一個體系之中。也就是說,在一個群體社會中設計價值的問題時,并不存在一個適應各種情況的完美答案。多元主義在二戰(zhàn)之后達到頂峰,以賽亞·伯林通過對觀念史的梳理和研究,進一步發(fā)展了多元主義的思想,他的理論觀點對我們現(xiàn)在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伯林多元價值論的觀念史探源
伯林認為,一直以來“一元論”的思維模式就是執(zhí)著的去追求一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或真理,這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典型的特征。伯林經(jīng)過對馬基雅維利和文化多元主義創(chuàng)始人維柯思想的闡釋,提出價值的相互沖突和多樣性的事實,得出價值不可通約的理論,開始提出他的價值多元論。
(一)馬基雅維利:政治和倫理的區(qū)分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一經(jīng)問世便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名聲,但不可避免的也給他扣上了“邪惡”的帽子。翻開《君主論》,那些赤裸裸的陰謀權(quán)術(shù)、教戰(zhàn)守則比比皆是,這一類觀念當然與傳統(tǒng)的基督教美德大相徑庭,也未必是伯林所贊同的,但伯林卻穿透了陰謀權(quán)術(shù)這個表層,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到了其他學者甚至是馬基雅維利自己看不到的意義。
伯林認為,要建立一個像早期的元首制羅馬或者羅馬共和國那樣的國家,需要一個統(tǒng)治階級和受到國家充分保護的公民,而這個統(tǒng)治階級必須由機智、天才、勇敢的人構(gòu)成。這兩個因素直接促成了強大的羅馬共和國,并促使其最終征服世界。但是,由于缺少了這兩個因素,羅馬共和國最終走向了衰敗。因此,在馬基雅維利看來,那些強調(diào)勇氣、活力、百折不饒、強悍堅毅、追求公共成就的情操,才能使一個國家成為令人尊敬的、強大的國家,當然一些陰險狡詐的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導致一個國家強大的因素,絕不會是謙卑、逆來順受以及寄希望于死后的救贖等基督教美德。這兩種觀念是完全不同,且永遠不可調(diào)和的。
在《馬基雅維利的原創(chuàng)性》一文里,伯林認為馬基維利的理論在事實上已經(jīng)初步地呈現(xiàn)出多元主義理念的雛形。換言之,馬基雅維利無意成為了開啟多元主義的思維的先驅(qū)。
(二)維柯:文化多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
伯林認為,維柯是近代多元主義觀念的另一位思想源頭,甚至放言“維柯是文化以及可被稱作是文化多元主義的這兩個現(xiàn)代概念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1]。維柯認為,由于同樣都是人,所以盡管身處不同的時空背景,各自塑造了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能夠彼此感悟的。因此,他堅信,我們是能夠設身處地去感受古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為的,只是需要透過豐富的想象力,去清除自身的時代定見,這樣我們就可以進入古人的世界,并且重新建立他們的生活情境。這就與啟蒙時期伏爾泰的思想相違背。柏林指出,雖然伏爾泰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不可忽視的貢獻,但卻并不同意他的進步史觀和思想傾向,他反對伏爾泰所強調(diào)和堅持的絕對標準,反對“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不適用”的觀念。
維柯認為,根據(jù)一種絕對的標準來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是不可能的,也違背了歷史實際,不同的文化階段有不同的作品,對這些不同階段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是沒有必要的,世界上并沒有一種唯一而絕對的尺度來比較和評斷其高下。不同的時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獨特的、代表其歷史特色的藝術(shù)作品。柏林認為,維柯以新的視角進行的荷馬研究和對歷史的研究顯示了當時的他已經(jīng)關注到了理性主義一元論和多元主義之間的沖突。
二、伯林多元主義理論的闡釋
伯林在對馬基雅維利與維柯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細致的闡釋之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多元主義思想,主要包括對西方一元論的批判和在消極自由的立場上正面闡述多元主義的內(nèi)容。
(一)對一元論的批判
伯林對馬基雅維利和維柯的詮釋,主要是和對于一元論的質(zhì)疑和憂慮。正如伯林所言“多元主義的敵人是一元論,一元論是這樣一種古老的信念,即各種真理可獲致一致的和諧,而只要是真確的道理在最終必能融入此——一致的和諧之中,這項信念的后果是那些懂得(真理)的人就應該號令那些不懂的人?!盵2]雖然一元論樂觀的認為各種價值和善能夠協(xié)調(diào)在一起,但是柏林認為在這種觀點在理論和事實上都是不符的。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柏林認為并不存在像一元論要求的那種一致性和整齊劃一的形式,這會使整個社會陷入僵化,也會對人類的發(fā)展產(chǎn)生阻礙。同時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也表明了存在的各種價值會相互沖突,容易形成偏激且不寬容的專斷體制,通過目睹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歷次烏托邦式的政治冒進行動,這些的根源都是一元論。伯林批判理性主義一元論不僅因為它是西方思想中的一種形而上學的幻想,還因為理性主義一元論是各種極權(quán)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一。伯林認為,一元論思想是造成20世紀各種罪惡的根本原因,人們按照一元論的思維方式去行動就意味著要放棄所有的選擇,只剩下唯一的一條出路,這是一種有辱人類自由本性的做法,且極其危險。因此伯林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一元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認為社會中多種多樣的價值處在相互沖突的矛盾中。
(二)消極自由立場上的多元主義論證
柏林的多元主義立場和他消極自由的主張是分不開的。他認為,多元主義更加人性,多元主義并沒有像烏托邦一樣用一種自相矛盾的遙遠理想去迷惑大眾,以此來剝奪人民難以預測的自我發(fā)展的能力,而是試圖去尋找一種能夠包含所有價值的唯一價值,這就危害到了個人的自由。
在柏林看來,在人類發(fā)展中的許多家中從根本上講就是相互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如果要強行進行調(diào)解只能弄巧成拙,反而為專制主義的侵入提供機會。因此,柏林將多元價值論看做自己消極自由主張的基礎。他假設價值具有多樣性,且各種終極價值是相互矛盾的,在發(fā)展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種答案能夠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留個人做選擇的空間。如果沒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和機會,各種價值就不能得到自身的發(fā)展,也就失去了競爭的機會。因此,保障個人自由就允許人們在沒有唯一答案的情形下去尋求自己期望的生活圖景以達到他們信任的終極價值。
然而,多元主義并非相對主義。柏林的多元主義并沒有否定客觀價值的存在,在他看來,只要能夠被合理證成的終極價值都是一種客觀價值,比如“自由”、“平等”“正義”“秩序”等。柏林多元主義強調(diào)的重點在于不同的價值觀在同一體系當中不可共量,不可通約,在很多情形下都不能相互調(diào)和,因此與相對主義明顯不同。伯林的多元主義代表了一種關于群體生活的世界觀,他批判了一元論,同時也能使我們避免制造烏托邦的美夢,務實的面對群體生活。
三、伯林多元主義理論的民主價值
根據(jù)對伯林多元主義理論的了解,他認為各種終極價值可能是相互沖突和矛盾的,并且無法被調(diào)和在一個和諧的體系中,在這種人類的實際狀態(tài)中,人們不僅要選擇價值的好壞,還要從各種好的價值中進行選擇。那么在這樣多元主義的思想中,給我們的群體政治生活和民主帶來哪些啟示呢?
(一)對于民主決策的性質(zhì)的再審視
一切的好的價值都不一定能和諧共存,很多的終極價值都可能會相互沖突,所以,各種民主決策不一定就是代表了終極真理的決策。相反地,某一個公共決策即使做的再完善,都只是某一種或幾種價值的實現(xiàn),也就意味著其他的價值被抑制。因此,在一個社會里,公共決策的暫時性或非永恒性是必須被承認的,它也反映了終極真理的公共決策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觀點并沒有否認客觀價值的存在,因此它并不是虛無主義或相對主義,而是表明了各種客觀價值是難以調(diào)解的。故而承認對立立場的正當性,從而使競爭的手段更為文明化,這也正是多元價值論所昭示的方向。
進一步而言,某些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主義與其它意識形態(tài)相區(qū)別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國家的中立性,他們認為在不同的價值之間保持中立的政府才能叫做是推崇自由的政府。此時,政府的任何政策都涉及到特定的善或者價值,同時也是對于其它的善或價值的擱置或抑制。因此,一般意義上的政府是不可能守住國家的中立性的,除非它是一個全然不作為的政府,但這樣的政府便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了。所以,在多元價值并存的社會中,國家的中立性是無法被充分貫徹和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政府的要務便是對于不同的價值給予應有的尊重。提醒這種尊重的必要性便成了多元價值論的重要啟示。
(二)民主政治中妥協(xié)與寬容的必要性
多元價值論認為,社會生活應該是一幅多元價值并存的圖像,且各價值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和沖突,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同的價值的倡導者彼此之間的相互讓步在實踐上十分重要。
多元價值論者提出,任何一種方案都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善或者價值,必須承認民主政治中的妥協(xié)與寬容的重要性,這樣才不會把價值競爭演變?yōu)榱愫筒┺?,一般而言零和博弈只會加大沖突的強度,并造成政治的不穩(wěn)定。雖然,在談判或協(xié)商策略時堅持自己這一方的底線毋庸置疑,但如果全然不肯妥協(xié)讓步,便只會陷入僵局,無法前進。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找到代表最終真理的答案,那么,我們的較合理的選擇或許就是聆聽和尊重那些較合理的候選答案。因此,我們應該誠摯地面對多元價值并存的事實,由多數(shù)的同意取代強力來作為集體決策的依據(jù),這便是民主政治的極大進步。
與上述讓步藝術(shù)密不可分的,則是寬容的德性。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對于某些價值有自身的嫌惡或者不贊成,也應該承認其價值存在的資格。多元價值論本身就隱含了寬容的要求,不能寬容就會變?yōu)橐环N沒有行動力的多元價值論。當我們無法確認我們的理想社會圖像是唯一的可能性時,我們和任何人一樣都必須接受與容忍不同的社會圖像的存在。相比于一元論,多元價值論確實更能夠容許不同的社會圖像的相互修正與競爭。
民主過程要想更好地確保價值競爭的活力,則自我節(jié)制便是必要的。這或許是多元價值論所給予的最可貴提醒。
四、總結(jié)
伯林對一元論的批判和對多元主義的主張,表明了我們愿意去面對群體生活中的內(nèi)在矛盾,帶著并不意味這可以解決任何矛盾。多元主義并不否認客觀價值的存在,伯林在承認諸多客觀價值的同時,認為各種價值無法被融合到統(tǒng)一體系之中,因此多元主義提示我們在面對群體生活的領域中,每一種改善方案的提出者和辯護者當然必須竭力論證其主張之可欲性及可行性,但為了保證價值的競爭活力,要允許其他方案的存在,這種自我節(jié)制是民主和群體生活健康發(fā)展的關鍵。(作者單位:燕山大學)
參考文獻:
[1] [英]以賽亞·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岳秀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2.
[2] Berlin.The Power of Idea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