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德
摘 要:進入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各領域皆離不開合作。合作精神已成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介紹了初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含義,探討了當前課堂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并輔以教學案例提出了解決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學習;解決策略;教學案例
進入全球化時代,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皆離不開合作,合作精神已逐漸成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加強學生的合作能力方面,學校教育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合作學習便是學校成功擔任該角色的重要途徑。
一、初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內涵和意義
我國教育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內合作互助,從而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獎勵則需以其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判依據(jù)。
在初中語文課堂實施合作學習,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是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中,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二是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傾聽他人意見、接受他人觀點、包容他人思想等品質的形成。三是有助于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合作學習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或“權威”,而更多的是“協(xié)助者”“參與者”“顧問”等,此時,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
二、初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呈現(xiàn)的問題
合作學習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恰當?shù)氖褂脜s對教學有著不良影響。筆者將在下文提出初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所呈現(xiàn)的兩點問題。
1.學習小組分配隨意
部分教師在分配學習小組時,直接運用其他老師的分組情況,而沒有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各小組成員搭配不均衡。例如,部分小組優(yōu)等生集中,各自優(yōu)越感較強,遇到分歧時都不愿退讓,合作效果欠佳;部分小組整體能力較弱,成員積極性不高,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有的小組成員性格內向,缺乏合適的引導,成員間很難達成有效交流。
2.內容設計與學情不相符
對于課堂合作學習內容的設計,部分教師或者設計太難,學生不能理解,或者設計太簡單,沒有合作解答的必要,不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而部分教師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只求學生參與,不顧學生的討論是否切題,也不關心討論質量,這樣的合作學習必然不能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初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策略及教學案例
1.構建合理均衡的合作小組
根據(jù)教學需求的不同,合作小組的分配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固定組合、自由組合或者層次組合。
[案例一]筆者在對學生的作文評講課上采用了固定組合的方式。課前作業(yè)布置學生完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命題作文——“這就是我”。課堂上,以前后兩個座位的同學為一個小組,組員相互評閱作文,并寫下評語,各組推選出一篇優(yōu)秀作文,并協(xié)作完善佳作,再由小組成員在全班朗讀。此時選擇固定組合操作方便。而如果是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便可選擇層次組合,保證各小組的實力均衡。如果是開放性問題,則可以自由組合,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2.設計符合學情的合作學習內容
雖然課堂合作學習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但也并非所有學習內容都適合該方式。教師應當選擇具有探究性的課文或題目作為課堂合作學習的內容。若學習內容太難或太易,不具備探究性,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二]八年級上冊五單元《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步驟一:5至6人為一小組,自由組合,小組內成員自主學習課文;
步驟二:每組對《桃花源記》進行表演,人物包括旁白及文中人物,全程敘述、對話采用白話文;
步驟三:各小組對其他小組的表演進行評價,指出其文言文詞匯、語法理解有誤處或是表達出彩的地方;
步驟四:教師對各小組表現(xiàn)進行評價,隨后再講解課文,同時對問題出現(xiàn)較多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
[案例三]對于八年級上冊課文《橋之美》,提出問題:在寫作內容和手法上,該文與《中國石拱橋》的異同點。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隨后各小組匯報小組成果,學生再自由發(fā)言,對這些成果做補充,最后將各組成果及學生補充內容匯總,便得到了兩篇文章的異同點。兩篇課文都是教材內容,學生對內容不陌生,而合作討論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問題和課文的理解。
課堂合作學習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教學方式,但形式化的課堂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并沒有促進作用。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運用合作學習方式時,應當注意均衡分組、設計合理的合作學習內容等問題,并通過不斷地創(chuàng)新實踐和反思總結形成科學合理的課堂合作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曾妮,田曉紅.國內課堂合作學習研究文獻綜述[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4(2):20-24.
[2]李安學.新課改下對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討[J].語文學刊,2013(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