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
“他似乎是罵人最多的人……他想罵誰就可以罵誰,而且越罵自己變得越偉大。他被視為‘新文學(xué)的奠基人、思想革命的先驅(qū)者、人民文豪、民族魂、偉大的文學(xué)家?!姓f不盡的飛揚?!?/p>
“他似乎又是被罵最多的人,從‘不是革命家到‘魯迅嫖妓,被罵的方式五花八門。他的革命家的身份、思想家的身份都受到質(zhì)疑,他的私生活受到質(zhì)疑,被視為‘人格卑污、好惡小人、封建余孽,被指責(zé)‘沒有大規(guī)模的文學(xué)上的努力?!姓f不盡的落寞?!?/p>
——摘自陳靜《魯迅:飛揚與落寞》
從“無感”到震撼
初識魯迅,是初中課本上的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實際上對于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并沒有多大興趣,文中描寫的“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對于我來說只是普通的鄉(xiāng)間景色罷了。留有印象的只是他那拗口的文字,尤其是需要背誦的那段“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當時的我就很郁悶:怎么不必說的且都說了呢?這位作者真是別扭極了!
及至后來,又逐漸學(xué)習(xí)了魯迅的《社戲》《故鄉(xiāng)》《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也去拜讀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雜文,才發(fā)覺魯迅的文字是簡潔而灑脫、深具內(nèi)涵的。讀《故鄉(xiāng)》,我看到少年閏土到中年閏土的改變;讀《孔乙己》,我看到科舉制迫害下迂腐文化人的掙扎;讀《紀念劉和珍君》,我看到不畏強暴向前進的“真的猛士”……最讓我記憶深刻、感觸良多的是他的“茍活者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边@具有激勵性的文字,反映出了魯迅自由靈魂下的堅強、倔強以及他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我第一次被魯迅震撼到了,更多的是因為他的文字。
世俗眼光透視魯迅
我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世俗的人,隨著對魯迅了解的深入,難免不去了解他的私生活。于是我看到了魯迅的是非:“無愛的婚姻”“兄弟失和”“忘年戀加師生戀”。一系列的事件在我這個平凡人看來,魯迅到底是過于張揚了。
“無愛的婚姻”里,我知道了魯迅的原配——朱安。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我是同情朱安多于魯迅的。誠然,魯迅是封建包辦婚姻的受害者,那么朱安呢?魯迅可以不滿,一氣之下離家不歸,可以去尋找自己的愛情,可以從另一個女人那里獲得溫暖。而同樣是受害者的朱安,卻只能孤寂地守著空房,只能守著年邁的婆婆侍奉左右,只能耗著自己本就暗淡的青春孤苦終老嗎?我雖然理解魯迅在當時封建大環(huán)境下的選擇和做法,畢竟他深邃的靈魂終究是無法與朱安相契合的,但值得深思的是,對朱安這樣一個舊式思想的女人,成了親,嫁了人,夫君說一句不愛,便會現(xiàn)世安穩(wěn)地過一生了嗎?
然而,對于魯迅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女人——許廣平,我還是欣賞的。許廣平和魯迅各自的愛情和婚姻都不幸福,他們也是沖破了年齡、身份、家庭、地域的重重阻礙,才得以修成正果。許廣平有足夠的勇氣去包容和理解魯迅的飛揚與落寞,有足夠的愛去溫暖魯迅痛苦和倔強的內(nèi)心,她真正是魯迅的紅顏知己。可是這段婚姻也存在流言,其中細節(jié)我不大了解,只是覺得魯迅的性格是有些自我和敏感的,有很多話不會去和親近的人分享,可能他真的更適合去拿著筆,寫著文,思索著,批判著,傾訴著吧!
思想和內(nèi)容的自由馳騁
高中時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等,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我很喜歡這兩篇文章犀利尖銳而又生動無比的文風(fēng),它們獨具深意的內(nèi)涵更讓我折服?!犊袢巳沼洝分械摹俺匀恕爆F(xiàn)象,《阿Q正傳》中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傳統(tǒng)文化的吃人本質(zhì),而這種揭露是毫不留情,讓人無法逃避的。魯迅是以筆桿子為槍的人,他在民族精神興衰存亡的前線沖鋒陷陣,所向披靡。他寫出的文字足以讓那些整天無病呻吟、替封建社會涂脂抹粉的人羞赧萬分,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無論是狂人還是阿Q足以讓人深思,他的“國民性批判”讓人們看到民族覺醒的希望……我讀過不少作家的文章,但我只是深深地佩服起了魯迅,在我看來,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寫出如此深邃、有哲理并且給人切膚之感的文章了。
一直以來,我對魯迅的研究并不透徹,及至上了大學(xué),選修了魯迅文學(xué)研究,我終于可以說是比較完整地了解和理解了魯迅。在卸下了背誦包袱后,我對魯迅了解得更全面了,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聽到、看到了不同的人對魯迅不同的看法,無論是否正確,也總算是“博采眾家”,增長了自己的見識。上了該課程的第一堂課,我就從整體角度上對魯迅的思想有了認識,即教授所說的“立人、個性、生命進化、國民性批判、生命哲學(xué)、革命與政治”。在后來的課上,從《吶喊》到《彷徨》,再到《野草》,對這些魯迅的文章的逐一解讀,我逐漸明晰了魯迅的人生和寫作的總體思想脈絡(luò),也因此有了對魯迅和他文字的新認識和新收獲。
對于《吶喊》中的《狂人日記》的奇妙處——文本中的兩個“敘述者”,之前我是忽視的。魯迅提出了到底是“我們正常,狂人瘋”還是“狂人正常,我們瘋”的疑問,讓我懂得了“狂人”是魯迅別出心裁塑造的一個絕妙的吶喊工具,魯迅借“狂人”之口和行為說出心聲,揭示當時“吃人”的社會生態(tài)和“吃人”環(huán)境下的人性基礎(chǔ)——國民性,從而對讀者有所啟發(fā),也啟蒙大眾對現(xiàn)實的認知。
關(guān)于《彷徨》,教授將之定義為“魯迅第二次絕望后,試圖走出絕望的文學(xué)行動”,并且認為《彷徨》是具有“夢魘”性質(zhì)的,對此我深表贊同,因其在《在酒樓上》和《孤獨者》文中都有所佐證。
關(guān)于《野草》,我覺得是魯迅寫的最美的集子了,曲折幽晦的象征和深邃的人生哲學(xué),讓人有了無盡的思緒。值得強調(diào)的是魯迅“絕望的反抗”——《希望》,悖論與突圍之中,有這樣一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濒斞冈谙M?、虛妄、絕望之間游走,最終卻還選擇了反抗,反抗即希望,他到底還是一個憧憬希望與未來,不甘于耽溺、沉淪的勇士,即使他有著“豐富的痛苦”。
魯迅寫《吶喊》是希望能叫醒“鐵屋”中的人,讓國人自救;寫《彷徨》是抒發(fā)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nóng)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觀照;寫《野草》是體現(xiàn)出他內(nèi)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xiàn)實社會抗爭下的生命哲學(xué)。
平凡世界中的真諦
我愈讀魯迅,愈了解他的世界,愈了解生命的真諦。
人一生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苦難,無論如何,生活還是積極一點地繼續(xù)為好,就像《藥》里,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的一個花環(huán),《明天》里也描述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人生是不主張消極的。
魯迅深知這個道理,即使他也曾彷徨苦悶,但他的心中是從沒有放棄希望、放棄抗爭的,他寧愿自己孤寂,“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他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所以,我們就做著魯迅所說的那“正做著好夢的青年”,充滿希望地好好生活吧!
走筆至此,穿越魯迅的“飛揚與落寞”,暫表對魯迅先生的孺慕之思。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勤業(yè)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