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各種概念可謂絢麗多姿,支撐著語文教育的各種理念、模式與思潮。諸多概念中,具有語文學科意蘊和教育學術(shù)品質(zhì)的并不多,蘇州沈慶九老師建構(gòu)的語文“理趣課堂”,當是之一。他將課堂的“理趣”定義為“含理而有趣,自然而情真”,并作為語文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與實踐取向。近20年,沈老師徜徉于“理趣課堂”的“情”與“理”、“理”與“趣”的設計與追尋中,漸漸型構(gòu)出一種個性鮮明的教學風格。沈老師的著作《現(xiàn)代課堂的理趣境界》,全面展示了充滿濃郁語文味與傳統(tǒng)思想色彩的教學設計,呈現(xiàn)了中學語文教育一種理趣共生的神奇風景。
一
語文課程的閱讀文本是由“言”“意”“象”支撐的物質(zhì)形態(tài)體系,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可以循著“言”“意”“象”這個由表及里的順序展開。語言是語文課程文本的直觀形式,語言基本性質(zhì)是文學性,即用生動的感性外觀和豐富的理性內(nèi)蘊體現(xiàn)文學審美和精神意味的意象語言。漢語與印歐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字思維”特性,漢語以字為語言的最小單位,大多數(shù)情況下“字”本身就是一個詞,又可以進一步組合成更多的詞,其形態(tài)變化不大而意義卻變化多端,因此它所促成的思維是涵容性極為豐富的思維?!拔颉笔菍@種思維的精當概括。漢字除內(nèi)在的表現(xiàn)性之外,其外在也極富形象思維感,以字為書寫單位,又可以使它獲得極為工整精致的“建筑美”,在此基礎上對仗、平仄、押韻都可以巧妙運用,從而形成一系列獨特的形式美規(guī)則,這在詩歌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語言形式的形象感和內(nèi)在思維的形象性緊密相聯(lián),造就了耐人尋味的韻味,是漢語文學最為寶貴的特點,它使中國的作家、詩人得以自由超越具體的時空,超越個人的即時的經(jīng)驗感受,上升到一種恒常的普遍精神之中,獲得創(chuàng)造的自如與靈動。在漢語氛圍里,文學語言的主動性十分活躍,字、詞、句,句群的搭配空間開闊,回旋余地巨大,有時一個字、詞的運用往往就提升了其他字、詞、句甚至整個文本的境界,開拓出一片全新的藝術(shù)天地。所以,每個漢字都是宇宙靈界的范疇圖式概念。漢字之間的并置,為中國人的意識提供了巨大的舞臺,其所產(chǎn)生的意象升華,使?jié)h語文學作品充滿無限的審美闡釋空間。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高耗低效”現(xiàn)象一再表明,忽視語言之本的任何技術(shù)與技巧,都是語文教學華而不實的“現(xiàn)代”誤區(qū)。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漢語言的力量與美麗,是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不二追求。沈老師用“理趣”概括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價值追求,其目的就在于建構(gòu)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基礎,彰顯漢語言自身的魅力?!墩撜Z·雍也》云: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說,質(zhì)樸超過文采就粗野,文采超過質(zhì)樸就死板。文采和質(zhì)樸結(jié)合勻稱,才是君子。“文質(zhì)彬彬”強調(diào)的是正是“理”“趣”相生的理想境界。圍繞“理趣”這一核心概念,沈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挖掘文本語言的情味境界,將注意力放在那些不經(jīng)意的文字上,通過引導學生對語言的體悟和揣摩,探索語言的秘密,享受作者精心營造的理趣世界。在教學《背影》時,沈老師一改從作者生平入手、從外圍尋找佐證的傳統(tǒng)教學思路,緊緊扣住凝聚作者情感的語言,引導學生體味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通過朗讀品味,真正把握字句包含情感的基礎上,把學生帶入文本語言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那種父之愛、兒之孝之情感在言語理解中自然彌漫于學生心底。
語文理趣課堂彰顯出語言自身的魅力。
二
漢語言文學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在西學僭越的年代,如果說教育領域還應有一塊民族文化的凈土,無疑是語文教育。當代中國語文教育需要回歸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一種無人能敵的力量。“理趣”一詞源于宋人包恢論詩“狀理則理趣渾然”一語,其實該詞承繼著我國的古文傳統(tǒng)。在唐朝以前,在文學上無所謂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韓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單行、上繼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并使之與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文對立。漢以前散體文,不僅語句長短不拘,抒寫自由,便于表達現(xiàn)實生活內(nèi)容,而且它本來是載道的,因而便于學習和宣揚儒家之道。古文運動強調(diào)學古文就是學古道,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內(nèi)容,文是形式。所謂“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边@種文以載道、文道統(tǒng)一的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積極影響。語文“理趣”的本質(zhì)就是文道一體,課堂回歸古文傳統(tǒng)的意義在于正確認識課程文本,全面理解語文文本,強化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理趣課堂的資源取向回歸古文傳統(tǒng)的同時,基于“理趣”的語文學習同樣具有傳統(tǒng)意蘊。宋朝朱熹認為讀書應“熟讀深思”。他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彼选白x”與“思”看作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做到“熟讀”“精思”,才能有所收獲。同時,他認為兩者又是一個相互提高的過程,他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糇x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绷硪环矫?,他強調(diào)“讀書須切己體驗”。他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過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他強調(diào):“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jù)己見,卻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敝熳幼x書法是古代讀書集大成之法,代表了我國語文學習傳統(tǒng)。沈老師的“理趣課堂”強調(diào)含理而有趣、自然而情真,本質(zhì)上是對語文學習傳統(tǒng)的回歸。
我國古代學校教育是以閱讀寫作為主體的教育,《論語》概括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舉一反三、循序漸進、學思結(jié)合等原則,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語文教育傳統(tǒng)方法的主體?!秾W記》對教學語言與表達技巧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臂而喻,可謂繼志矣?!薄肮示又蹋饕?。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笔钦f教學是一種像詩歌一樣曉諭別人的藝術(shù),開啟引導而不牽強,激發(fā)勉勵而不壓抑,開發(fā)誘導而不把話說得太直和絕對,就能體現(xiàn)教學的藝術(shù)性。這些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也只有發(fā)揚傳統(tǒng)才不致使語文教育走入誤區(qū)。沈老師在理趣課堂中對學習趣味的追求、對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尊重、對教學智慧的探索,是對語文教育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他的課堂是在展示一種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力量。endprint
三
理趣課堂綻放語言與傳統(tǒng)的活力依賴于三根支柱。
一是審美境界。沈老師指出:“理趣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要帶領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從更深層面上和作者展開對話,實現(xiàn)對作者的尊重,直抵作者審美表達的超然境界;同時借助作者及作者創(chuàng)造的文字更好的浸潤學生的審美心理。因此,設計理趣課堂時要把作者言語表達的情境境界當作審美對象來思考。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生動活潑,情味十足?!?他在教學《魚我所欲也》一課時,嘗試“把孟子請回課堂”,首先讓學生來做一次孟子的學生,根據(jù)上下文補出弟子的語言,復現(xiàn)孟子當時所處的情境。學生補出了“你們贊同我的說法嗎?”“為何一定要舍生取義呢?”“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先生的意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等語句,補句子的這個過程,其實是理解孟子以比喻的方式不露痕跡地提出觀點“舍生取義”和弟子討論的過程。這種設計不僅使學生感到新鮮好奇,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能形象深刻地感受孟子的主張,獲得古代情理的滋養(yǎng)。教學中,他不斷指出“讀弟子的話,語氣應該謙和一些,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孟子的話應該平緩一點,突出孟子的耐心教育”。之后,他和學生分別扮演 孟子與弟子,開展深度對讀。沈老師在讀孟子的話時,有意識地強化古文之語氣、語調(diào),或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學生在體驗讀時,則或者疑問或者贊同,語氣、語調(diào)切合弟子的身份。這節(jié)課,教師通過情境展示了語言的審美形象,使學生在形象感知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是地域文化。沈老師生于蘇州,長于蘇州。他的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工作,從未離開過蘇州這塊教育沃土?!皡莾z軟語”的故里熏陶,“和風細雨”的文化浸潤,蘇州特有的歷史精氣神,深深地融入他的教學思考血液。在他看來,南北學校文化在美學上存在著幾乎相反的風貌。南方明麗如畫,秀麗動人;北方滄桑如歌,樸素感人。南方的學校布局是“杏花春雨江南”,處處有小橋池塘;北方是“鐵馬秋風塞北”,處處有泥土磚墻。在文化背景上,“杏花春雨江南,鐵馬秋風塞北” 在南方與北方學習,教學的過程會是怎樣的呢?學生的欣賞重點、觀察重點應該又是怎樣的呢?學生的美學感受是怎樣的呢?為此,沈老師主張讓文本理趣更加地域化、生活化。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沈老師較好地引導學生認識了菲利普夫婦拮據(jù)的家庭經(jīng)濟——他們不得不靠每天的精打細算才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兩個大齡女兒的婚姻成為全家最發(fā)愁的事。他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菲利普夫婦真的不講親情嗎?現(xiàn)在的蘇州,有沒有菲利普夫婦?”學生們認為,克拉麗絲對拮據(jù)的生活感到很痛苦,但仍把全部精力放在維持一個完整的家上,考慮的是女兒的婚姻幸福,不能說她不講親情。也就是說,克拉麗絲的精明冷酷、唯利是圖多多少少是對生活的無奈選擇。當學生認識到這一層面,沈老師引導學生們討論:“在這樣的生活困境下,我們身邊的蘇州人有怎樣更好的選擇?有沒有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這樣,文本與生活實現(xiàn)了理趣意義上的打通,學生在回歸蘇州地方生活中也走進了文本的理趣世界。
三是深層學習。沈老師對學生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尊重突出表現(xiàn)在對文本“理”的深度挖掘與學習引領上?!逗籼m河傳(節(jié)選)》對于初三學生來說,似乎不存在閱讀障礙,無需借助背景資料就能讀出文中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沈老師說,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只能算是淺閱讀,根本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深入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只有了解了蕭紅的遭遇,了解了1941年的國內(nèi)形勢,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字里行間的深層情感。同樣,《白楊禮贊》似乎只要知道了象征手法,理解就不存在障礙。但問題是“象征意義如此明白,怎能說本文的贊頌之意曲折隱晦呢?又怎能逃過國民黨的文網(wǎng),而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發(fā)表呢?”也只有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地理位置、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國民黨的抗日主張、國共合作等背景資料,才能真正讀懂文章,發(fā)現(xiàn)其中的理趣。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沈老師在研習《魚我所欲也》《曹劌論戰(zhàn)》《狼》時,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感受先哲們光輝的思想,體會其高超的理趣智慧及憂國憂民的政治胸襟;在研習《七顆鉆石》、《背影》、《中國石拱橋》時,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回望偉人的反思,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以提高中學生的人文認知能力。在理趣課堂上,沈老師主張通過“古今同步”“靈魂的對白”“美與丑思辨”和“人性在復蘇”,引導學生分別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在閱讀與鑒賞過程中深刻領會人類獨特而豐富的精神品質(zhì)——善良、堅強、博愛,自私、冷漠、虛偽,讓學生自己從“黑暗”中“解脫”出來,回歸人性的美好。
在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是科林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國王,由于他的機智經(jīng)常愚弄神祇,冥王哈得斯給他一個任務,讓他整日忙碌。他必須把一塊巨石推到一座陡峭的山上去,但是每當他快要到達山頂時,巨石便會從他手上滑落,一路滾回山腳。語文教育理想如同西西弗斯推動的巨石,當我們正要達到目標時她卻無窮地回到原點,盡管如此,我們?nèi)宰非蟛恢埂I驊c九老師也需要回到語文的原點進入新的探究輪回,使語文理趣課堂走向更具語言與傳統(tǒng)雙重魅力的境界。
(王一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210013)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