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四川大學(xué),四川 成都 610065)
《論語》中“夫子”辨析
王紅梅
(四川大學(xué),四川成都610065)
《論語》一書記述了孔子應(yīng)答弟子及時人的言論,書中弟子稱孔子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稱謂復(fù)雜多變。由于周代崇尚禮樂文化,對稱謂也有一套嚴格的禮儀規(guī)范,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現(xiàn)錯誤,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稱孔子為“夫子”而疑其篇章為偽作。通過輯錄《論語》中稱謂為“夫子”的言論,從“夫子”的本義和周代對稱謂禮儀的規(guī)范兩方面進行分析,可知“夫子”這一稱謂在《論語》中有不同含義,有表示對孔子學(xué)識的崇敬,也有表示對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從而說明在當時,弟子面稱孔子為“夫子”是有可能的。
《論語》;夫子;禮儀;面稱;可能性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相與言接聞孔子之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經(jīng)回憶整理而成。書中弟子對孔子的稱謂復(fù)雜多變,稱“子”者為大多數(shù),稱“孔子”者亦有,這當中存在著面稱與背稱之差別,而在古代不同場合、不同人之間對同一人的稱謂也是很有講究的,并有一套嚴格的禮儀規(guī)范。孔子維護“禮”,其弟子也尊“禮”,于是,清代崔述于《崔東壁遺書》中說道:“門人於孔子前稱“夫子”而事亦可疑者二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先進篇》末章),子之武城章(《陽貨篇》)”[1],在此,崔述以其面稱孔子為“夫子”而疑其偽作,但在《左傳》《孟子》《墨子》《莊子》等書里均有面稱“夫子”之現(xiàn)象,且《論語》中亦有面稱“夫子”之語;于是,對崔述之論斷產(chǎn)生懷疑。在這里,僅從《論語》中截取其稱謂為“夫子”的言論加以整理、分析,辨析“夫子”這一稱謂在書中的含義,論證崔述此懷疑之可疑和孔子弟子面稱其為“夫子”的可能性。
在《論語》中出現(xiàn)稱謂是“夫子”的篇章,可將其分成如下幾類(具體章節(jié)見表):第一,背面稱,即不當著孔子的面稱呼其為“夫子”,而在弟子與弟子、弟子與時人、弟子與弟子之門人交談中稱呼孔子為“夫子”。如《論語·學(xué)而》:“子禽問于子貢:‘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也之與?抑與之與?’”[2]。第二,面稱,即在孔子的面前稱呼其為“夫子”,這其中包括不是孔子的弟子也稱孔子為“夫子”,如《論語·先進》:“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2]。第三,筆者稱,即記錄這段話的人在書寫成文時將孔子稱為“夫子”,如《論語·憲問》:“南宮適問于曰:‘孔子羿善射……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2]。第四,指代他人,這其中包括面稱與背稱,但不是稱呼孔子,而是稱呼他人為“夫子”,也有孔子稱他人為“夫子”者。如《論語·顏淵》:“棘子成問:‘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保?]
不面稱 1.《學(xué)而》“子禽問于子貢”章2.《八佾》“儀封人請見”章3.《公冶長》“子貢曰”章4.《雍也》“子見南子”章5.《述而》“冉有曰”章6.《子罕》“太宰問于子貢”和“顏淵喟然嘆曰”章7.《顏淵》“樊遲問仁”章8.《微子》“子路從而后”章9.《子張》“曾子曰”二章、“衛(wèi)公孫朝”章、“叔孫武叔”章、“陳子禽謂子貢”章面稱 1.《先進》“侍坐”章2.《季氏》“子之武城”章、“佛肸召”章筆者稱 1.《憲問》“南宮適問于孔子”章2.《季氏》“子之武城”章3.《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章4.《先進》“侍坐”章指代他人 1.《顏淵》“棘子成問”章2.《憲問》“子問公叔文子”章、“遽伯玉使人于孔子”章、“公伯曰”章3.《季氏》“季氏將伐顓臾”章4.《子張》“叔孫武叔”章
在以上四種情況中,弟子背面稱孔子為“夫子”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也是歷代學(xué)者公認其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在文章中就不做過多的闡釋。崔述所疑者也不過是面稱孔子為“夫子”這一部分,因此,以下將從稱謂為“夫子”的篇章入手,分析“夫子”之內(nèi)涵,論證面稱孔子為“夫子”的可能性。
在周代,稱謂是人際交往中首先遇到的問題,稱謂的禮儀規(guī)范是人們必須遵循的準則,也是典冊書寫中必須遵循的圭臬??鬃幼瘛岸Y”,其弟子亦是“禮”的執(zhí)行者與維護者,稱謂出錯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面稱孔子為“夫子”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大概其義不同而已,從“夫子”的本義以及一些史料都可以得到論證。
2.1春秋以前已有面稱“夫子”者
“夫子”二字最開始并不是一個詞,而是“夫”和“子”兩個字。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將二字解釋為:“夫,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凡夫之屬皆從夫”[3],本義為成年男子;“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3]其本義為嬰兒,后引申為男子之通稱?!胺蜃印倍趾嫌檬家娪?《尚書·泰誓》:“我伐用張,于湯有光。勖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zhí)非敵”[4],《尚書·牧誓》:“夫子助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于齊焉”[4],《十三經(jīng)注疏》引偽孔安國注:“夫子,謂將士,勉勵之”[4],這是周武王用來稱呼將士的,在這里,“夫子”主要表示對男子的敬稱,或謂之“夫子”是當時之人對男子之通稱。繼而又見于《左傳·文公元年》:“殽之役,……‘孤實貪以禍夫子,夫子何罪?’復(fù)使為政。”[5],此處“夫子”指孟明,據(jù)記載,孟明是春秋時秦國大夫。《左傳·文公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衛(wèi),反過寧,寧嬴從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5],此處“夫子”指代晉陽處父,據(jù)記載,陽處父是春秋之時晉國的大夫。此外 《左傳》“文公六年”“文公十五年”“成公二年”等等中亦有稱“夫子”者。先秦典籍中除《左傳》外,《國語》中也有記載,如《國語·周語》:“邵公以告單襄公曰:‘王叔子譽溫季,以為必相晉國,……今夫子見我,以晉國之克也,為己實謀之……’”[6],此處“夫子”指單襄公?!秶Z·周語》:“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6],在此,“夫子”指頃公,而且是面稱。
綜上,此二書中稱呼“夫子”者,其對象主要是諸侯和卿大夫,其中最主要的是稱呼士大夫,在此,“夫子”成為了尊卑貴賤之別稱,換句話說,“夫子”之稱主要用于士大夫這一類尊貴之人。可見,“夫子”這一稱謂在當時表示的是一種尊敬,并無面稱與背稱的差別。而崔述所謂:“凡夫子云者,稱甲于乙之詞,《春秋傳》皆然。至孟子時,始稱甲于甲而亦曰夫子,故子禽子貢相與稱孔子曰夫子。顏淵子貢自稱孔子,亦曰夫子,蓋亦與他人言之也。稱于孔子之前則曰子,不曰夫子?!保?]之說便存在疑義,上述論述也已說道,《國語》中亦有面稱,《左傳》中亦有此類情況,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瘧c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姹R蒲弊。盧蒲弊曰:‘彼,君之仇也。天或者將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崔之薄,慶之厚也?!沼指?。慶封曰:‘茍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保?]此段中的“夫子”便是面稱。因此,面稱某人為“夫子”者,在春秋之時已有,而不是到戰(zhàn)國孟子時才有。
2.2面稱“夫子”者,其義非一也
在《論語》中稱謂是“夫子”者,并非只有孔子一人,也并不是專用于孔子,其稱呼為“夫子”其義也并不是專指“老師”,而稱呼孔子為“夫子”的也不僅僅是孔子弟子,還有當時之人。如: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瘡恼咭娭3鲈唬骸?,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保ā墩撜Z·八佾》)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保ā墩撜Z·子罕》)
在此,儀封人稱呼孔子為“夫子”,而儀封人并不是孔子的弟子,關(guān)于記載孔子及孔子弟子的文獻中均未提到儀封人為其弟子,比如 《史記》《左傳》等等;此外《十三經(jīng)注疏》本《論語》中亦無提到此人為孔子弟子,他稱孔子為“夫子”肯定不是“老師”之意,則說明“夫子”一詞的含義在《論語》中有不是老師之意。第二則材料中的“大宰”也不是孔子弟子,《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保?]又孔曰:“大宰,大夫官名,或吳或宋,未可分也”[7],可見大宰是一個官名,此處的“大宰”顯然是一國之卿大夫,不是孔子之學(xué)生(在有關(guān)孔子及其弟子的文獻中也未提及),而稱孔子為“夫子”,亦可知“夫子”一詞在此并不是老師之意。
綜上可知,不是孔子之弟子而稱其為老師是不符合當時之規(guī)范,也不符合中國古代傳統(tǒng)禮儀之規(guī)范,因此“夫子”在《論語》中用于稱呼孔子時,并不是指老師的意思,而是其他。蔣伯潛謂:“春秋時稱卿大夫皆曰‘子’、曰‘夫子’,孔子曾為魯大夫,故其弟子亦稱曰‘子’、‘夫子’”[8]。又清代汪中在《述學(xué)·釋夫子》中說道:“古者孤卿大夫皆稱子。子者,五等之爵位也?!保?]可見,“夫子”之意并非是老師,而主要是對士大夫的尊稱(這一點在文章的前部分也已說道),如《論語·顏淵》:“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保?]棘子成是衛(wèi)國大夫,在此,子貢稱棘子成為“夫子”,實則是對棘子成士大夫身份的尊敬。又如: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釉唬骸淙唬M其然乎?’”(《論語·憲問》)
“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拐叱觯釉唬骸购跏购?!’”。(《論語·憲問》)
此二處曰“夫子”者,均不指孔子,第一處指公叔文子(春秋之時,衛(wèi)國大夫,即公孫發(fā),衛(wèi)獻公之孫,名拔,謚號“文”,故稱其為公叔文子),第二處遽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衛(wèi)國有名的賢人)也,此二處孔子均稱其為“夫子”,表示孔子對二人的一種尊敬。綜上可知,在《論語》中“夫子”一詞并不專指老師之意,而是對卿士大夫的一種敬稱??鬃拥茏用娣Q其老師以卿大夫之稱謂也未違禮也。恰如汪中所說:“春秋傳: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小國之君,則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并稱,故著子去男……稱子而不成詞,則曰夫子,夫者人所指名也……以夫配子,所謂取足以成詞爾。凡為大夫,自適以下,皆稱之曰夫子……故知為大夫者,例稱夫子,不以親別也??鬃訛轸斔究?,其門人稱之曰子、曰夫子,后人沿襲,以為師長之通稱,而莫有原其始者”[9],即后世以“夫子”概言老師,當是自孔子之后,如 《周書·斛斯徵傳》:“宣帝時為魯公,與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禮,受業(yè)于徵,仍呼徵為夫子”,此處之“夫子”即是老師之意。由上可見,弟子稱孔子為“夫子”大抵是源于孔子曾為魯大夫,弟子為了表示對其的敬重,便稱呼其為“夫子”。其面稱也是有可能的,恰如前文所論,當春秋之時,“夫子”此稱謂并無面稱與背稱之差別。因此,在《論語》中面稱孔子為“夫子”和與別人談及孔子時稱為“夫子”都是表示對孔子的尊敬,而不是老師之蘊意。
此外,清代的惲敬也于《與朱干臣書》中說道:“古者弟子面稱師曰子,其為他人言之,不面稱曰夫子……至戰(zhàn)國時方面稱夫子”[10]。此說法與崔述大抵相同,但其說法也有待于考究,筆者認為在戰(zhàn)國時,“夫子”其義也并不專指教師,如《孟子·萬章》中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11],此“夫子”肯定指孟子,但是梁惠王并不是孟子之學(xué)生,稱其為老師未免不符合禮儀,即使梁惠王自謙,也不必如此。那就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第一,說明此時“夫子”也不專指古代意義的老師,而是對有學(xué)問、有德之人的敬稱。第二,此“夫子”是指老師,但對“夫子”的稱呼已經(jīng)泛化,即能稱呼“夫子”之人,并不是都是其學(xué)生,恰如惲敬所說:“……漢唐亦有此稱,然不必弟子”[10],換句話說,此稱謂并不專屬于其弟子之權(quán)利。但稱謂孔子為“夫子”從背面稱到面稱,從孔子弟子專屬到不專屬這其中肯定有一個過程,而從這個過程到目前為止,筆者并未發(fā)現(xiàn)材料來證明在孔子晚期不能面稱其為“夫子”,亦無發(fā)現(xiàn)只有到孟子之時才面稱“夫子”的材料。因此,只能說明“夫子”之稱謂,不管是在春秋還是戰(zhàn)國都不專指老師之意。
綜合以上之論述,在先秦時期,“夫子”這一稱謂并不是對老師的專稱,更多的是對士大夫的敬稱。加之到春秋之時,周代所建立的禮樂制度開始走向崩潰,“夫子”稱謂由士大夫開始下移;又孔子做過官,至于后世人以為從《論語》開始,“夫子”就含有老師之意,實則極有可能是因孔子有德并聚眾講學(xué),師范來世,故以“夫子”為老師之意。而到戰(zhàn)國之時,孔子圣人之思想已經(jīng)形成,加之孔子弟子多稱其為“夫子”,時人便將“夫子”之稱謂冠于自己的老師,一是表達自己對老師的尊重與崇敬,二是將其師比作孔子,褒揚其師之德行、學(xué)問。在此,“夫子”更多的是指有學(xué)問且德高望重之人。后人因孔子德盛,或戰(zhàn)國之時多數(shù)人稱其師為“夫子”而將“夫子”這一稱謂固定為對老師的稱謂,并沿用之。
因此,后世人多以為“夫子”用來稱謂老師是從孔子開始,其實不然,而崔述之疑其證據(jù)也不足。此外,如若偽作,其思想無異,未免太過牽強,而偽作此材料之人也太過于深諳孔子之思想。也就是說,即使“夫子”在戰(zhàn)國之時已經(jīng)被用作老師的稱謂,也只能證明這些篇章較晚,不能據(jù)此而懷疑其為偽作。因此,筆者認為,這些篇章應(yīng)當為孔子門人之門人所寫,門人記孔子之言并將當時之情況說于門人之門人,門人之門人記而整理成言,便有筆者稱孔子為“夫子”之情況出現(xiàn)。
在《論語》中,稱謂復(fù)雜多變,無不體現(xiàn)著其時的禮儀文化,“夫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含義也有不同,或是對士大夫的尊稱,或是對孔子的稱謂,而孔子弟子面稱孔子為“夫子”是有可能的,其義大概兩種:一是對孔子士大夫身份的尊敬;一是因其德厚、學(xué)問深,而對孔子的尊重與崇敬。如若不然,則為編寫面稱孔子為“夫子”這些材料的人是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之弟子。由于孔子門人之門人距孔子較遠,不可能見到孔子與門人對話之場景,他們所知道的也僅僅是經(jīng)過孔子門人再傳的關(guān)于孔子的言論;又受當時風(fēng)氣的影響,在編寫《論語》時,將孔子與門人對話編寫成弟子面稱孔子為“夫子”也不足為怪。因此,崔述之說法缺乏充足的證據(jù),不能僅憑面稱孔子為“夫子”而疑其篇章為偽作。
[1]崔述著,王云五主編.《洙泗考信錄》叢書集成初編[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46、49.
[2]程樹德.論語集解[M].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0:38、582、814、840、952、975、1005.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99、745.
[4]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278、286.
[5]左丘明,傳.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465、507、928.
[6]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17.
[7]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24.
[8]李紀祥.孔子稱“師”考[J].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4):59-76.
[9]汪中.述學(xué)[M]//四庫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1、2.
[10]惲敬.大云山房集[C].上海:中華書局,1936:130.
[11]趙岐,注.孟子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23.
責(zé)任編輯:陳小舉
T勻E ANALYSIS OF“FUZI”IN T勻E ANALECTS
WANG Hong-mei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5)
The book The Analects made a descriptive record of those speeches that Confucius answered questions put forward by his students and people who lived at that time,in which those students called Confucius“Zi”,“Fu Zi”,“Kong Zi”and even “Zhong Ni”,and the calling was complex and changeable.Because people in Zhou Dynasty advocated ritual culture and there was also a set of strict etiquette rules for courtesy titles,there was no error 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Therefore,Cui Shu in the Qing Dynasty thought that the chapter in which the students called Confucius“Fu Zi”at the presence of him was fake.By collecting the speeches of the title“Fu Zi”in Analects of Confucius,analyzing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etiquette norms of appellation in Zhou Dynasty,it is not hard to see that the title of“Fu Zi”had different meanings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Some show the reverence for the knowledge of Kong Zi and some show the respect for Confucius’s identity as a scholar bureaucrat;consequently,it is possible to use direct appellation“Fu Zi”in Confucius’s presence.
The Analects;Fu Zi;Etiquette;Direct appellation;Possibility
H131
A
1672-2868(2016)04-0047-05
2016-02-29
王紅梅(1990-),女,四川遂寧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