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誰”的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

2016-09-05 08:01:53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法事畬族贛南

蔣 燮

(廣西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

·客家音樂文化研究專題·

“誰”的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

蔣燮

(廣西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是當?shù)禺屪?、客家老俵于道教節(jié)日前后為祈佑國泰民安、五谷豐登而舉行的慶祭儀式活動。“人”在法事儀式音樂活動中起到了關鍵的主體性作用,具有很強的能動性。法事儀式音樂“人”涵括了執(zhí)儀者、組織者、接受者三類不同角色的參與人群,這些群體均需通過鮮活的生命個體方能展示各自的儀式行為特點所在?!爱尶凸蝉础钡内M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營造出一個錯綜復雜的動態(tài)網(wǎng)絡,其以音樂的紐帶和動人的展示,串接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歷史時空與生命心境,頑強地延續(xù)著一方土地的傳統(tǒng)藝術與民俗精神。

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參與人;畬族;客家

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是當?shù)禺屪?、客家老俵于道教節(jié)日前后為祈佑國泰民安、五谷豐登而舉行的慶祭儀式活動。“節(jié)日祈祥法事”一名,乃贛南道人的“局內人”之稱,道內又稱“神誕法事”或“神誕道場”,在當?shù)禺?、客老俵*作為中原文化外伸的南緣,贛南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族群文化交匯、融合的熱土。時至今日,贛南仍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地區(qū),在這片土地上,除居住著自稱“客家”的漢族居民外,還生活著畬、瑤、回、壯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他們均被稱為“贛南老俵”。其中,畬族是為數(shù)最眾的少數(shù)民族,占贛南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以畬族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客家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了質樸淳厚、兼容并包的贛南地域文化。的話語系統(tǒng)里則叫“朝神”或“朝仙”,道人亦認可并使用此說,像九皇星君壽誕要“朝九皇”*道教九皇星君信仰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北斗的崇拜。因北斗九皇神執(zhí)掌人間“壽祿貧富、生死禍福、幽冥之事”,凡人性命五體皆其所統(tǒng),職權關乎人類最本質的生命需求,故備受贛南老俵尊崇,他們相信虔誠禮斗可增福蠲災、益壽延年。九皇星君誕日為農歷九月初九。,許真君圣誕需“朝真君”(或稱“朝八月皇”)*許真君原名許遜,三國吳烏赤二年(239)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他長期在豫章西山(今南昌市新建縣境內)修真?zhèn)鞯?,并將道教方術與儒家忠孝倫理思想相結合,創(chuàng)“太上靈寶凈明法”。 相傳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初一,136歲的許遜飛升成仙,家眷連同雞、狗拔地而起升入天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即源出于此。此后,經過歷代官民對其一生服官旌陽、誅蛟治水、從戎北伐、修真?zhèn)鞯朗论E的大力倡揚,許真君逐漸升格成江西“福主”,成為贛地顯神。因農歷八月初一乃許真君飛仙得道之日,贛南老俵又敬稱其為“八月皇”。等。

以“朝八月皇”、“朝九皇”等為代表的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不僅文化積淀深厚、科儀音樂行為豐富,而且儀式全程始終在音樂聲音的覆蓋下展現(xiàn)。換言之,在儀式進行中,音樂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作為一種文化事象,必須借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來顯示自身的力量,而音樂以其音響闡釋節(jié)日儀禮,調節(jié)、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情緒氛圍,成為展示道教信仰、人倫道德及畬客族群關系的重要手段。

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梅里阿姆(Alan P.Merriam)曾就音樂聲音的產生和運行做過簡明扼要的模式歸納,即“觀念(conceptualization about music)—行為(behavior in relation to music)—音聲(music sound itself)”。[1]其中,觀念決定行為,行為影響音聲,音聲回饋觀念,如此循環(huán)往復,而主導這些觀念、行為并最終制造出音聲的主體必定是“人”。有中國學者亦指出:“‘樂人’是整個音樂事象的操縱者,是以群體或個體形態(tài)呈現(xiàn)的。與相對靜態(tài)的樂譜、樂器相比,‘樂人’具有很強的能動性。”[2]換言之,“人”在各種音樂活動中起到了關鍵的主體性作用,音樂是“以人的方式組織起來的音響”[3]。

那么,就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這一在當?shù)仡H為常見的音樂事象而言,是“誰”(哪些人)在參與此種儀式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歷時建構與當下維護呢?

一、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參與人的角色界定

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科儀音樂的參與人依其在道場所行職能,可劃分出執(zhí)儀者、組織者、接受者三種不同的儀式角色。

(一)執(zhí)儀者

執(zhí)儀者主要指操控法事科儀進程的道人與吹鼓手。道人,是法事中的“道派”或“師派”教職人員*根據(jù)行儀的形式與特征差異,筆者擬將贛南道人歸納為“道派”與“師派”兩脈?!暗琅伞迸c本省龍虎山天師道有著較為緊密的淵源關系,其教職人士被老俵們稱作“道士”?!暗琅伞鄙小拔摹?,有較為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和齋醮規(guī)范,傳播方式多借助于文字和經書;“師派”即學界所述之閭山教,其教職人士被老俵們喚為“老師”或“法師”。師派重“武”,保留了較多遠古巫法的余韻,傳播方式多借助勇武粗獷的舞蹈騰躍、牛角嘶鳴等行為手段。;吹鼓手,是畬、客老俵對道場里操弄嗩吶、笛、皮鼓等樂器的民間樂師之統(tǒng)稱。演奏嗩吶、笛等旋律樂器者,贛南民間稱“吹手”或“吹師”。吹手一般分“上手”和“下手”,上手坐在靠近神像的位置,負責樂曲起調與畢曲;演奏皮鼓者,被老俵叫做“打鼓佬”或“司鼓”,其為全堂法事的音樂“指揮”,在儀程、儀節(jié)及經韻、曲牌的轉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對各種板路的鑼鼓經了然于胸。除極少數(shù)有心學道外,吹鼓手一般不入道門,但由于與道人長期合作,他們諳熟各種科目演儀程式。

一)社會身份

贛南畬、客道人和吹鼓手大部分是男性、農民,多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他們一般半農半藝,平常務農,有事主之邀便外出參與各種法事。因與剃頭師傅、木匠、泥工、裁縫一樣是“手藝人”,所以在農村,他們頗受老俵尊重,收入亦比普通農民稍高。

二)組織形式

贛南道人、吹鼓手一般不獨立行儀,一堂法事需兩者協(xié)作完成,關系十分緊密。道人與吹鼓手的組合,贛南“道派”叫“道班”,“師派”稱“壇班”。做法事前,某位道人或吹鼓手攬到活,該人即成為該次法事班頭。班頭一般再召集四人即可主持一場法事。這種組合屬最簡單的形式,包括一位打鼓佬、兩位吹手、兩位道人。銅鑼、大鈸、斗鑼、小鈸的演奏,事主需自行請老俵兼任?,F(xiàn)比較常見的道班或壇班為七人建制,包括一名打鼓佬、兩名吹手、四名道人。道人除輪流主壇,還要承擔銅鑼、大鈸、斗鑼、小鈸的演奏。法事各科的主壇道人道派尊稱“高功”,師派敬稱“主壇師”。

在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中,有不少道班或壇班呈現(xiàn)出畬、客混合型態(tài),即班社成員中既有畬族鄉(xiāng)親,也有客家老俵,像贛州開發(fā)區(qū)金星村朱氏宗祠“朝九皇”道班、安遠縣高云山鄉(xiāng)江口萬壽宮“朝八月皇”壇班等均屬此類。

三)收入分配

法事結束,事主會給班頭一份利市,班頭經核算后將工錢付給道班或壇班其他成員。如有多余錢財,班頭可自行支配。據(jù)了解,現(xiàn)今贛南道人、吹鼓手做一晝夜法事,酬金一般不低于150元,多者可達200至300元不等。他們一年四季都騎著摩托、自行車在鄉(xiāng)間奔波,難得有閑暇。

四)傳承方式

傳承是音樂文化得以延續(xù)的核心。贛南道人和吹鼓手的傳承一般有家傳、師傳、自學三種方式。其中,以家傳和師傳最為普遍。家傳一般為血親(如父親與兒子、叔伯與侄子、舅舅與外甥)或姻親(如岳父與女婿)相傳;師傳是非親屬關系的師徒傳承,徒弟拜師和出師均須舉行儀式以獲得同行與鄉(xiāng)鄰認可。學徒期間,徒弟吃住都在業(yè)師家,除了求教和隨師做法事外,平時猶需為師傅干農活、做家務,其技藝獲得師傅認可方可出師自立從業(yè)。筆者經常感嘆,歷經時光流轉、歲月變遷,這些古老的技藝依然在贛南民間薪火相傳,其隱含的文化力量令人深思。

學道和習樂是一個漫長和艱辛的過程。道家傳業(yè)一般由淺入深、先粗后細:道派先學科儀法式、經韻唱誦、踏罡步斗等基本功,再修符箓、咒訣等法術,有的還習占驗、書法、美術等技藝;師派除需接觸上述類似道派的文壇法式外,還要修習妝身奏表、上刀山、過火煉等武壇科法。贛南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十年熬得出一個舉子,熬不出一個道士”,學道之難可見一斑。吹鼓手習樂亦非易事,師傅先要口傳心授工尺譜字和韻曲,待徒弟將曲牌譜韻熟后再上嗩吶、笛等樂器,按孔、嘴形、指法、氣息等每一項基本功都要練扎實方能嫻熟吹奏,學有余力者還可進一步學習各種鑼鼓打法。

(二)組織者

組織者通常指承辦法事科儀之宮觀、廟宇或宗祠中的管理人員群體,他們大都是農民,以男性為主,現(xiàn)也有部分城市退休人員參與其中。組織者一般以“理事會”(有的地方叫“首士會”、“緣首會”或“管委會”)的形式存在。各地理事會任期從一年至五年不等,其成員受鄉(xiāng)民推選,需德行端正且熱心村坊事宜,人數(shù)從數(shù)名至數(shù)十名不等。理事會主要職能是:一是募集善款、籌措經費,統(tǒng)籌年度法事、祭祖等活動;二是組織法事、祭祖等活動期間各項事務;三是負責廟觀、祠堂的日常管理維護及開銷帳目公布等。

理事會成立后,需通過內部協(xié)商推選一名總理事(或稱總首士、總緣首)作為負責人,極個別地方的總理事系抽簽產生??偫硎庐a生后會任命一至兩位副理事協(xié)助工作,剩余人員均為理事(或叫首士、緣首),分派文書、會計、出納、保衛(wèi)、后勤、跟拜等事宜。負責“跟拜”的理事一般為兩名,分別叫“香首”(或稱“香頭”)和“香尾”。他們是敬神祝禱的一方香民代表,選拔標準有三條:為人善良、家庭和睦、兒孫滿堂。法事進行中,香首、香尾要披紅掛彩,依科隨高功或主壇師向神明行禮跪拜,并需隨時添香秉燭。

考察發(fā)現(xiàn),贛南許多宮觀、廟宇或祠堂理事會都是“畬客混合型”,如贛縣紅河村龍口古廟理事會9名成員即包括1位藍姓畬民和肖、鐘、盧等姓客民;安遠縣高云山鄉(xiāng)萬壽宮理事會21名成員中有兩位畬族理事(1位藍姓、1位雷姓),其余均為陳、賴、連等姓客家人。

(三)接受者

接受者即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體驗法事進行、感受科儀福祉的廣大畬、客民眾,包括普通香客、進香團、馬腳、民間戲班及藝術團等。

普通香客,是以個人或家庭名義前來廟觀、祠堂進香朝神的信眾。他們有的獻供上表,有的求簽卜卦,表現(xiàn)形式雖各有差異,但祈福避災之心共通。

贛南廟觀、祠堂舉行神誕法事期間,周圍廟宇及異姓祠堂的理事會常會組織人手前來慶賀。有的還自帶吹打班,代表其廟觀、宗祠獻上一葉虔心祝福。上述人員,筆者統(tǒng)稱“進香團”。他們的到來,往往掀起一陣陣巨大的聲浪;他們的活動,亦體現(xiàn)著贛南民間“禮尚往來”之道。

馬腳即附體信民,其中女性馬腳被老俵叫作“神婆”或“仙婆子”,男性馬腳或稱“神漢”?!榜R腳”一詞,在我國南方地區(qū)使用較廣泛,清人李調元輯錄的《南越筆記》卷四《南越人好巫》一文載:“安崖有二司神者,一日降魂,童言曰:‘欲與蕭公斗法。’于是二司神各發(fā)馬腳。馬腳者,神所附之人也?!盵4]關于馬腳的附體過程,贛南老俵一般以“發(fā)馬”(進入附體)、“騎馬”(維持附體)、“下馬”(出離附體)三個階段予以指稱。

民間戲班和藝術團,是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受理事會之邀或自發(fā)前來演出以娛神樂眾。筆者注意到,一些民間藝術團還是“多面手”,除能上演多個劇種劇目外,還會演出小品、魔術、雜技、歌舞等節(jié)目,深受贛南老俵歡迎。

二、法事儀式中兩位畬、客吹師之人物素描

在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及其音樂展演中,執(zhí)儀者、組織者、接受者三類儀式角色均由鮮活、生動的參與人員個體所組成。本文擬選擇法事儀式中較具代表性的兩位畬族、客家吹師進行人物素描,以之展示扮演不同儀式角色的普通畬、客民眾是如何以自身的生命經歷和理解方式參與儀式音樂的整體建構與傳承,繼而從另一角度審視儀式音樂與參與者個人藝術史、生命史之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

(一)守望宗族的血脈記憶:畬族吹師藍師傅

在2009年農歷七月章貢區(qū)水東鎮(zhèn)某次“冥誕法事”中,筆者有緣相識了來自湖邊鎮(zhèn)的畬族吹師藍祥嶽師傅。藍師傅與祖國同齡,他常說,自己是伴著新中國的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的,現(xiàn)在是最安定和幸福的時期,國家也給了少數(shù)民族很多優(yōu)惠政策,很感激。

藍師傅12歲時開始隨父學習嗩吶、笛、二胡等樂器,14歲起兼修鑼鼓,15歲便跟著父親走鄉(xiāng)串巷做法事。他家系三代家傳吹師,祖父藍振全、父親藍啟庚都是當?shù)匦∮忻麣獾拇祹?。為了謀生,其父還曾于20世紀60年代初拜師入道,學成領道名“遠揚”并自起雷壇。藍師傅講,父親生前本想把吹打和道士本事都傳給自己,可懂事那會正值文革,做法事屬于封建迷信,所以只學了吹打。其父生前還抄錄了很多科儀卷本,可惜“破四舊”時大都被紅衛(wèi)兵燒毀,現(xiàn)僅存《冥路科》、《施食科》、《萬神總誥》等零星幾卷。通過對這些殘本的研讀和考證發(fā)現(xiàn),其中內容不是火居道士的杜撰,也不是對《道藏》等道教傳統(tǒng)文獻的簡單復制,而是在汲取贛南地方法事科儀傳統(tǒng)的基礎上與相關道教傳統(tǒng)文獻內容相結合的產物,體現(xiàn)出中國正統(tǒng)道教文化“大傳統(tǒng)”與贛南地方道教文化“小傳統(tǒng)” 的有機互補。*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鄉(xiāng)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開創(chuàng)性地使用了“大傳統(tǒng)”(Great Tradition)和“小傳統(tǒng)(Little Tradition)這對概念,以說明在復雜社會中存在的兩種不同層次的文化傳統(tǒng)。大傳統(tǒng)指受社會統(tǒng)治者或精英層推崇并反映在文獻典籍中的制度及其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則指流行在民間的信仰、俚俗或藝術、文學。這種互補是贛南道人為拓展生存空間的必然選擇,也是地方社會民眾的一種需要,體現(xiàn)出正統(tǒng)道教地方化、民間化的一種趨勢。

慶幸的是,藍家另一件寶貝——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編修的《藍氏族譜》當時因藏在屋梁上,幸運地躲過文革劫難。該五卷本族譜現(xiàn)由藍師傅珍藏。今天,當我們再次翻開這歷經世事滄桑的厚重譜牒,一個畬族宗族對其血脈延續(xù)的“集體記憶”仿佛就在字里行間悄然呈現(xiàn)。

從目前收集情況看,贛南各地《藍氏族譜》的世系排列大致類同,均循“總世系”、“江南系”、“贛世系”(或稱“新世系”)三法。[5]藍師傅收藏的這份族譜亦不例外:“總世系”尊“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次子昌奇公”為鼻祖,其因“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歡遂賜姓曰藍,分封于汝南郡”而得藍氏堂名“汝南堂”;“江南系”尊昌奇公一百零八世孫藍明德為一世祖,蓋因“公由豫北遷建康為江南開基”。值得注意的是,八仙之一的藍采和在譜中被視為明德公之子;“贛世系”以明德公廿一世孫念字輩一至七郎為一世祖。藍祥嶽師傅所在宗支即與其中的藍念五郎關系密切。念五郎名甲生,是一名歲貢生,原居福建武平縣大禾,后遷上杭縣古木督。其子藍傳恒于明永樂年間從上杭遷徙到江西信豐縣安西。及至十一世祖藍來亮,又于清康熙年間從安西沉坑遷入湖邊鎮(zhèn)大寒地,而這恰恰就是藍祥嶽先生今天生活的地方。族譜顯示,藍師傅是贛世系的二十世孫,他還有兩個哥哥、三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筆者還了解到,大寒地的藍氏宗族現(xiàn)已經繁衍至二十三世孫,總共有七十來戶,三百多口人。

藍師傅的嗩吶吹奏技藝在筆者接觸的畬族吹師中算得上佼佼者。他說,自己的“嘴上功夫”之所以過得了關,都是父親嚴厲的板子調教出來的。筆者發(fā)現(xiàn),藍師傅在一些曲牌結尾處運用的“氣滑音”很有特色,如:

【點官】看似已在徵音作長音收束,出人意料的是,藍師傅通過氣息的運用,在徵音后又由商音快速下滑至宮音,并以該音結束全曲。商音至宮音的滑進,便是“氣滑音”。據(jù)藍師傅介紹,吹這樣的音,手指、嘴唇必須和氣息緊密配合,手指要由高音迅速按閉到低音音孔,雙唇的力度和用氣隨之逐漸減少方能奏出。

藍師傅還告訴筆者,嗩吶哨片的制作也是父親傳授的一項絕活。父親常講,吹鼓手做不好哨片,買再好的嗩吶也白搭。藍師傅說,做哨片是個精細活,過去每年小雪至大雪節(jié)氣之間,父親總要帶他去河邊采一些粗細合適、軟硬適度且沒有蟲蛀風傷的水竹子?;貋淼人滞耆栏珊?,便可通過除去竹膜、刮掉竹皮、纏出哨底、烙燙哨面、纏繞銅絲這一系列的步驟來制作哨片了。

(二)農民音樂家:客家吹師盧老伯

家住水西鎮(zhèn)的盧文森老伯是章貢區(qū)遠近聞名的吹師。據(jù)長期從事贛南民間音樂集成編撰工作的袁大位先生介紹,盧老不僅演奏技法精湛,而且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奔走于鄉(xiāng)間婚喪嫁娶、廟會打醮,熟諳大量贛南吹打樂曲牌,《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江西卷》中收錄的贛南吹打樂曲目,有不少是根據(jù)盧老及其家族成員在20世紀90年代的演奏錄音進行記譜整理的。

在袁先生的幫助下,2010年8月盛夏,筆者終于在水西鎮(zhèn)某康王神誕道場中見到了盧老伯。記得那天,在冉冉升騰的香霧中,盧老閉目端坐吹的那支【拜將臺】,真是沁人心脾。那盈盈于耳的嗩吶樂聲,似乎浸透著這位古稀老人的人生軌跡、音樂靈魂……

盧老出生于1933年,8歲起便跟隨父親盧賢榮學習嗩吶和笛子,11歲開始接觸各種鑼鼓打法;16歲那年,奉父母之命與比自己長七歲的童養(yǎng)媳成婚;1952年應征入伍,成為一名中國人民志愿軍通信兵,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并在部隊榮立過三等功。盧老伯說,去朝鮮時他隨身帶著一把嗩吶,一有空閑,就會吹一些好聽的家鄉(xiāng)牌子像【金錢落地】、【下山虎】、【小桃紅】什么的給戰(zhàn)友們聽;1957年退伍后,他分配到大余縣煉錫廠工作,1960年作為藝術骨干被選派晉京參加首屆全國職工文藝匯演,先后在海棠劇院、中山音樂堂演奏笛曲【歌唱二郎山】和贛南民間嗩吶曲牌【大開門】;因在匯演中表現(xiàn)突出,1961年他被調入贛州市文化館工作,并因“貧農”的“政治成分”于同年保送上海音樂學院“工農班”深造笛子演奏*時至今日,盧老伯還能流利地背出音樂學院老師教的笛子演奏中的呼吸要領:雙肩不可上下動,胸腹同時來擴張。緩吸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自忙。急吸超吹勁往下,丹田鼓氣力度強??诒羌嬗每葱枰?,切忌呼吸有聲響。莫到無氣才吸氣,始終要有余氣藏。強而不噪弱不虛,均勻呼氣流水長。;1962年學成返鄉(xiāng),被安排到贛州市藥材公司擔任辦公室秘書;1964年贛南文工團成立,經過層層選撥,成為第一批團員。據(jù)盧老伯講,那時團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嗩吶和笛子為工農兵群眾演奏“語錄歌”,常吹的是《爭取勝利》、《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等;1971年,他離開文工團回鄉(xiāng)務農;改革開放后,他重拾吹師老本行開始走村串戶。因為演奏水平高超,加之口碑不賴,被老俵們稱為“農民音樂家”,社會榮譽也應期而至:在1987年元宵節(jié)贛州地區(qū)農民嗩吶比賽中,他以一曲【打馬進城】從贛南18個縣市近200名樂手中脫穎而出,榮膺獨奏組冠軍。盧老伯回憶,當他看到第二天《贛南日報》刊出自己佩戴大紅花的獲獎照片時,真是興奮極了;2008年他首次“觸電”,受邀參加贛州第六屆臍橙節(jié)開幕式文藝晚會,與眾多農民樂師一起表演了民樂合奏【喜慶豐收】。

盧老伯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他常說,現(xiàn)在身子骨還算硬朗,還能吹上幾年,等到八十歲就一定得“金盆洗手”、安享晚年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親手培養(yǎng)的兒子、孫子與侄子三人吹奏技藝日臻成熟,過幾年讓他們接班肯定不成問題。

小 結

近年來,國內學界對區(qū)域音樂文化生活中的音樂“人”進行研究的著作與論文日益增多,代表性的包括:喬建中《望:一位老農在28年間守護一個民間樂社的口述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藏藝兵《民歌與安魂:武當山民間歌師與社會、歷史的互動》(商務印書館,2009)、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戎龔?!堆鼗赐鏌羧恕褡逡魳穼W視野中的花鼓燈演藝群體》(南京藝術學院2013屆博士論文)、楊殿斛《一個“非遺”傳承人的音樂人生與社會——音樂民族志寫作探索之二“布依族音樂人楊宗培”》(載《音樂藝術》2015年第4期)、王先艷《論民間音樂家的身份認同》(載《音樂研究》2011年第1期)等。這些著述均給予筆者有益啟示,即“人”作為音樂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表現(xiàn)者及傳承者,不同群體及個體的音樂文化特質是當代民族音樂學研究尤為值得關注的要素。

仔細分析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及其音樂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從宏觀角度看,法事儀式音樂“人”涵括了執(zhí)儀者、組織者、接受者三類不同角色的參與人群;從微觀角度看,這三類群體均需通過鮮活的生命個體方能展示各自的儀式行為特點所在。而對微觀個體的“管中窺豹”,是認知法事儀式音樂不同參與群體之相關角色與儀式職能的一條必經之途。

結合目前調查情況,畬族和客家是法事儀式音樂中最主要的兩大參與族群。作為畬、客老俵共同參與建醮的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按照相關參與人的不同族群構成,可細分成四種類型,如圖所示:

“畬客共醮”視角下的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分類

法事類型 族群構成參與角色 “畬客共醮”Ⅰ型“畬客共醮”Ⅱ型“畬客共醮”Ⅲ型“畬客共醮”IV型執(zhí)儀者畬族、客家畬族、客家客家客家組織者畬族、客家客家畬族、客家客家接受者畬族、客家畬族、客家畬族、客家畬族、客家

“畬客共醮”的贛南道教節(jié)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營造出一個錯綜復雜的動態(tài)網(wǎng)絡,其以音樂的紐帶和動人的展示,串接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歷史時空、不同的生命心境,頑強地延續(xù)著一方土地的傳統(tǒng)藝術與民俗精神。隨著研究的步步深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透過儀式中散落的樂聲,重構畬、客民眾觀念中那片深邃的文化世界。

[1]Merriam, Alan P..TheAnthropologyofMusic[M]. Evanston: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64:32-35.

[2]板俊榮、伍國棟.區(qū)域音樂文化的主體:樂人個案研究——以慶陽嗩吶藝人馬自剛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3):81.

[3][英]約翰·布萊金.人的音樂性[M].馬英珺,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7.

[4](清)李調元.南越筆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66.

[5]黃向春.贛南畬族研究[D].廈門大學,1996:18.

Whose Musics in the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s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JIANG Xie

(College of Music,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 Nanning, Guangxi 530022)

The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is a celebration expecting harvest and peace held by She and Hakka ethnic groups.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musical activities. People in the ritual musics include executants and constitutors and recipients three types of different participations in the crowd. These participations need to display their own ritu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living individual. The musics in the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s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tring together different people and affairs and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and life state of mind through the bond of music and the moving presentation to make tenacious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folk spirit of the land.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s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ritual musics; participants; She ethnic group; Hakka ethnic group

2016-07-20

蔣燮(1983-),江西南昌人,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鋼琴藝術理論。

J642.22

A

1671-444X(2016)04-0073-07

猜你喜歡
法事畬族贛南
文化三館講好贛南審計故事
審計與理財(2023年5期)2023-06-08 06:46:56
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簡介
影劇新作(2022年2期)2022-07-29 02:28:42
苗族東部方言民間信仰“巴狄扎”研究
唱支山歌給黨聽——記畬族三月三節(jié)
畬族三月三
畬族民歌
心聲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日本“網(wǎng)購法事”受歡迎
贛南臍橙整形修剪技術
贛南早臍橙在幾種中間砧木上高接換種的表現(xiàn)
苗族“巴岱”吃豬祀
治多县| 建宁县| 太白县| 同心县| 宜州市| 塘沽区| 巴中市| 鄂伦春自治旗| 磐石市| 泰安市| 高青县| 晴隆县| 乌鲁木齐县| 宝兴县| 锦屏县| 凤山县| 永新县| 蒙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古田县| 宁城县| 新源县| 错那县| 莆田市| 保定市| 抚州市| 丹寨县| 土默特右旗| 班玛县| 永丰县| 彝良县| 盘山县| 虞城县| 台北县| 南京市| 瑞昌市| 彝良县| 西昌市| 陇川县| 望城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