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珊珊 王興旺 楊寅華 張 欣 徐秀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1620)
?
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平臺的紡織類高校紡織學科發(fā)展研究
尚珊珊 王興旺 楊寅華 張 欣 徐秀秀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1620)
以ISI Web of Knowledge平臺為數據源,檢索2009-2014年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天津工業(yè)大學七所具有代表性的紡織專業(yè)類高校發(fā)表的紡織類論文數量,并根據論文的引用頻次、分布情況和高頻關鍵詞,對以上各高校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為紡織學科發(fā)展提供借鑒依據。
ISI Web of Knowledge平臺 紡織類高校 科研能力 學科發(fā)展
紡織高校是紡織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科研基地,擔負著促進紡織技術進步和高層次的紡織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任,紡織學科的發(fā)展與紡織高校的科研教育能力息息相關。選取具有紡織背景的高校來調查研究更能代表紡織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紡織背景高校是指原紡織工業(yè)部所屬的紡織行業(yè)高校,但紡織工業(yè)部被撤銷后,這些高校歷經合并或更名,如蘇州絲綢工學院并入蘇州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由西北紡織工學院發(fā)展而成。江南大學前身為無錫輕工業(yè)學院,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更名為天津工業(yè)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可以追溯到浙江絲綢工學院,武漢紡織工學院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現(xiàn)又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等。這些高校的紡織專業(yè)人才濟濟,師資力量雄厚,紡織學科特色突出,在紡織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在部分領域能代表中國紡織的高水平。另外,中國是一個紡織歷史悠久的國家。如今,無論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還是行業(yè)的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進步,這些紡織背景高校都是學科的領頭軍,而且會做出重大貢獻[1]。
ISI Web of Knowledge(簡稱WOK)是Thomson Reuters公司開發(fā)的信息檢索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用戶可以檢索關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學科的文獻信息,包括國際期刊、免費開放資源、圖書、專利、會議錄、網絡資源等,可以同時對多個數據庫(包括專業(yè)數據庫和多學科綜合數據庫)進行單庫或跨庫檢索,可以使用分析工具和利用文獻管理軟件等。
高質量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特定時期內的論文數量反映所研究對象科研產出的多少,對科研產出的定量評價,反映高校科研水平及概貌。另外,科技論文的數量變化可以反映某一學科或技術領域的產生、發(fā)展以及未來的趨勢,從而為選擇科研課題、確定技術開發(fā)或引進教學設備等提供決策依據。因此,通過對特定學科的論文數量及其動態(tài)變化進行定量分析、評價和預測,并對高校的科研實力和科技競爭力作出客觀評價,不僅可以幫助科研人員了解目前科學研究的狀況、前沿及趨勢,還有助于高校的科研管理。
論文的數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科發(fā)展情況。文獻計量學研究也表明,當某個學科處于萌芽階段時,只有少數幾篇論文的發(fā)表,當它形成并發(fā)展時,其論文量就會逐漸增多,并逐步達到飽和的狀態(tài),隨后研究減少,論文量也將減少。論文數量是學科科研能力最直接的體現(xiàn)[2]。
基于WOK平臺,本文選取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天津工業(yè)大學七所紡織類高校作為研究對象,檢索主題定為紡織,檢索到2009-2014年這七所紡織類高校的科技論文數量,如表1所示。其中武漢紡織大學在這段時間內有過更名,在檢索時根據學校更名情況進行了分段檢索。
表1 七所紡織高校紡織類論文數量
從表1的紡織類論文總數上可以看出,東華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位于前三,分別為1138篇,394篇和354篇。其中,東華大學的紡織類論文數量明顯領先于其他紡織類高校,在全國同類高校及學科中排名第一。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和蘇州大學這三所高校論文總體數量相差不大,說明在科研生產力上有旗鼓相當之勢,尤其是江南大學最近幾年發(fā)展很快。從表1的論文數據看,這七所高校紡織類論文的產出數量也并非逐年遞增,而是呈一定的波動,其中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蘇州大學以及浙江理工大學的紡織類論文數量在2011年達到最高峰,但之后三年的論文數量卻都有所下降。西安工程大學和天津工業(yè)大學的紡織類論文數量相對較少,但數量相對穩(wěn)定。
表2 七所紡織高校的SCIE論文數量
本文再對上述七所高校的論文總量進行檢索,并根據檢索到的各高校總論文數量,計算出紡織類論文所占的比例,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看出,雖然武漢紡織大學的論文總數量相對較少,但從紡織類論文所占的比例來看,武漢紡織大學和東華大學基本相當,比例相對較大,說明紡織學科在這兩所高校的地位舉足輕重。同樣,西安工程大學在論文總量上遠遠少于浙江理工大學,但是,其紡織類論文的比例卻略高于浙江理工大學,說明其紡織科研實力在該校不容小覷。蘇州大學總的論文數量居于首位,但是其紡織類論文的比例較小,說明紡織學科在蘇州大學所占比重較小。
2.1論文被引用情況分析
科技論文的被引用情況是衡量其質量和其在行業(yè)內影響力的重要標準,對某一特定研究領域而言,質量較高的論文一般都具有較高的被引頻次。在一定程度上,科技論文被引用頻次的高低不僅揭示了學科走向、背景狀況、發(fā)展軌跡以及鄰近領域的相互滲透,而且還能揭示行業(yè)發(fā)展的前沿方向和熱點問題,能客觀評價論文質量和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紡織類科技論文的被引頻次還可以評價論文在紡織界的影響力[3,4]。
本文采用Create Citation Report功能統(tǒng)計分析了2009-2014年SCIE收錄的這七所高校的紡織主題的學術論文數量、被引頻次總數、平均每年引用次數和H指數(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東華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這三所高校論文的總被引頻次明顯高于其他幾所高校。蘇州大學的總被引頻次總數排在第四。值得稱道的是武漢紡織大學,其論文總數與前三所學校相比沒有明顯優(yōu)勢,但是其被引頻次總數較高,為211次。西安工程大學和天津工業(yè)大學的論文數量相差不大,但是天津工業(yè)大學的被引總頻次卻是西安工程大學三倍多,說明天津工業(yè)大學的科研產出質量較高??傮w而言,論文數量靠前的高校,其被引頻次總數和平均每年引用次數也相對突出,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些高校在注重論文數量的同時,也能保證論文質量。
H指數用于衡量機構中的科學家個人或團體科學家的生產力和影響[5]。由表3可以看出,東華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的H指數較高,說明其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為了進一步評價這七所紡織類高校科研成果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本文還研究了七所高校紡織論文的被引頻次分布區(qū)間(圖1)。高被引論文數量和高被引百分率是衡量學科科研發(fā)展力的重要指標。高被引百分率越高,說明該校論文的研究方向是紡織行業(yè)研究的熱點,同時也說明了該校論文的認可度很高。分析表明,各區(qū)間論文引用頻次,東華大學都明顯處于優(yōu)勢地位,說明東華大學紡織學科的科研實力雄厚,研究成果得到了專業(yè)人士的認可。綜上,紡織類高校在提高發(fā)表論文數量的同時,更要注重論文質量,才能走在紡織學科的前端。
表3 紡織類高校論文被引用頻次分布
圖1 七所紡織高校2009-2014年期刊論文總被引頻次分布區(qū)間
2.2論文在SCIE紡織來源期刊的分布統(tǒng)計分析
本文著重研究SCIE收錄的紡織類期刊刊載七所高校的紡織類論文數量,由于紡織、服裝類不直接包括在SCIE的學科分類中,因此,不能夠直接檢索瀏覽到紡織學科源期刊列表。為此,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基礎上,結合關鍵詞檢索方法查找出紡織學科目前被SCIE收錄的16種紡織、服裝類期刊。期刊的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文獻報道研究成果的影響力。表4統(tǒng)計了2009-2014年被SCIE收錄的紡織來源期刊中七所高校紡織類主題的論文分布情況[6]。
從表4來看,所統(tǒng)計論文發(fā)表在紡織來源期刊的并不多,東華大學、江南大學和蘇州大學分別約占論文總數的19.4%,20.8%和9.23%,這與紡織類院校轉向綜合性院校發(fā)展有很大關系。目前只有武漢紡織大學的校名還保留“紡織”二字,其他高校均開始了多學科發(fā)展。所統(tǒng)計論文發(fā)表在Textile Research Journal、Fibers and Polymers和Journal of Textile institute三種SCIE源刊上的相對較多。其中每所學校都有發(fā)表論文的源刊是Fibers and Polymers,但Fibers and Polymers在2014年的影響因子并不是很高,僅為0.881。而對于影響因子較高的Dyes and Pigments,只有武漢紡織大學的學者有論文發(fā)表,其他六所紡織類高校未有涉及。究其原因,一方面與Dyes and Pigments主題有關,此刊主題為染色及染料,偏化學方向;另一方面,與高校的學科設置有關,例如,東華大學的染色及染料方向分屬化工學科,而非紡織學科。另外,紡織學科影響因子較高的SCIE源刊Cellulose刊登江南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的論文數量高于東華大學和蘇州大學,說明此二所高校對纖維素有所研究。從表4顯然可以看出Wood and fiber、Fiber chemistr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Leather Chemists Association三種期刊,七所學校均無人問津。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Wood and Fiber多收錄木材或木纖維復合材料的加工、制造技術以及性能方面的文章,收錄的范圍較小,影響因子也相對較低;Fiber Chemistry為俄羅斯雜志Khimicheskie Volokna的英文翻譯版,收錄的是俄語作者的原創(chuàng)研究文章;Journal of the American Leather Chemists Association主要刊發(fā)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皮革基礎科學研究系和美國農業(yè)部東方地區(qū)研究中心的皮革科學研究論文或專題報告。
表4 七所高校紡織類主題的論文在SCIE紡織來源期刊中的分布情況
2.3從關鍵詞角度分析紡織類高校的科研方向
科技論文的關鍵詞是論文主題和關注點的反映。通過統(tǒng)計各高校所發(fā)紡織論文的關鍵詞,可了解各高校紡織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發(fā)展趨勢。通過對各高校發(fā)表論文關鍵詞的分析可以了解紡織的研究狀況、熱點、發(fā)展趨勢及前沿問題,從而正確預測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7]。對七所紡織類高校發(fā)表論文中出現(xiàn)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tǒng)計,整理詞頻高的關鍵詞,將各高校前八位的高頻詞列于表5。
表5 紡織類論文高頻關鍵詞及排序
由表5可以看出,七所高校的論文關鍵詞交叉很少,說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研究方向,擁有自己的特色專業(yè)。關鍵詞頻率較高的詞有“應用”、“紡織”和“性能”,說明紡織品的性能和應用,尤其是生態(tài)紡織品的開發(fā)與應用,近年來成為紡織學科的重要前沿領域之一。[8]
本文所選的七所紡織類高校科研實力雄厚,各有所長,各具特點,是眾多紡織背景高校的科研排頭兵,其整體科研水平及創(chuàng)新能力在不斷提升,并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從高頻關鍵詞來看,各高校紡織學科具有相似的研究方向,但又有各自的研究特色,各高校間可以相互協(xié)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紡織學科整體科研實力。其次,各紡織高校應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與紡織企業(yè)建立研發(fā)中心,促進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建立產學研合作聯(lián)絡機構,溝通紡織企業(yè)與紡織特色高校的合作意向,為科研人員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服務。企業(yè)為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經費保障,高校為企業(yè)提供科技成果,共建技術開發(fā)中心,建設產學研結合示范中心和科研創(chuàng)新體系,探索合作共贏的新機制。
[1] 周曉鷗,劉建平.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平臺的中國紡織背景高??蒲懈偁幜Φ挠嬃吭u價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2014(3):362-366.
[2] 李研.基于文獻的東華大學紡織學科科研競爭力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3] 王曉晨,王筠.2009--2013年14種圖書館學核心期刊載文被引分析[J].信息工作研究,2015 (12):105-108.
[4] 賈玉英.圖書情報學17種核心期刊載文被引分析[J].情報科學,2011(3):401-405.
[5] 邱嘉怡.2000-2006年SCI收錄和引用中山大學論文情況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3):3-5.
[6] 董政娥,陳惠蘭.SCI收錄紡織來源期刊分析及其投稿策略[J].東華大學學報,2009(1):34-38.
[7] 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fā)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 (05):60-68.
[8] 周燕子,平靜波,胡德華.2005-2009圖書情報核心期刊文獻下載頻次與被引頻次計量分析[J].情報探索,2011(2):40-43.
尚珊珊 館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