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云
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建設的推進,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有的人甚至懷疑是不是課程出了什么問題,決定打退堂鼓,但筆者認為,只要你提高認識,按照下面的要求認真去做,你一定能走出課改誤區(qū),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一、端正思想,明確反思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以便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的目的是為了總結教學經(jīng)驗,探索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質量。反思中談到的優(yōu)點與不足,都是積累的資料、研究的素材,不應該作為考核與評價的依據(jù)。教師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反思課堂,并且要用學而不厭、從善如流的態(tài)度聽取同行的意見,收集教學信息,將同行的意見和自己的感悟一并寫入教學反思中。
二、提高認識,勤于反思
首先,要提高認識。一方面,教師自身的發(fā)展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師反思能力的養(yǎng)成是確保教師不斷再學習的基本條件。教師在個人反思或集體反思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個人或他人的優(yōu)缺點,從而拓寬專業(yè)視野,激發(fā)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動機。另一方面,新課程本身的發(fā)展需要教學反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任務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實驗、不斷完善的體系。教師是改革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等過程中來,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
其次,要勤于反思,堅持反思。目前,農村教師的課業(yè)負擔普通偏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名教師同時任教幾個班的情況還比較普遍,但這不是回避教學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業(yè)務上有所進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時間進行反思。教師不僅要有反思的意識,還要經(jīng)常性地認真總結經(jīng)驗,把自己在課堂實踐中的一些想法、做法、體會、感受等用反思日記或問題單等形式及時記錄下來,逐漸積累資料便于今后對比、分析、總結。
三、加強學習,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師的反思能力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自我監(jiān)控能力,就是對專業(yè)的自我檢查、判斷、評價、設計的能力。二是教學監(jiān)控能力,就是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對象和過程進行計劃、安排、評價、反饋、調節(jié)的能力。
反思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xiàn),當然,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要求,并采用合適的方法。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有:①最優(yōu)化原則。看課堂教學是否根據(jù)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耗費最少的教學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②目的性原則??唇虒W過程是否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圍繞課程標準優(yōu)化課堂結構,認真落實各學段、年段的課程標準。③整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各種教學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發(fā)揮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既考慮到對教材、教師、學生的優(yōu)化,又考慮到對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設備的優(yōu)化,使系統(tǒng)的各個要素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的合理結構。④教學和諧性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看實際教學中的教與學是否處于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中,兩方面是否和諧互動。作為研究的反思,應該是持續(xù)的、系統(tǒng)的。第五,要把反思結果運用于實踐。反思的目的在于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只有伴隨行為的跟進才有意義。
反思的基本方法有:①自我提問法。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②教學診斷法。即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通過自我反省或小組“頭腦風暴”,收集各種教學“病例”,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③行動研究法。即先確定研究問題,然后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并根據(jù)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調整,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④交流研討法。即教師間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產(chǎn)生思維碰撞,以促進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發(fā)展的研究方法。
四、掌握多種反思形式,明確具體寫作要求
一是問題單一。問題單一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有關實踐方面的內容。第二,對活動的性質與任務的認知等有關實踐材料、實踐任務的內容。第三,有關實踐策略方面的內容。如進行某個實踐活動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的優(yōu)點與不足是什么,它們應用的條件和情境如何?
二是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反思設計表,由對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學順序、教學組織、總體評價五部分組成;二是教學設計的詳細案例,也就是平時的教案。
三是交流反思札記。交流反思札記是教師將自己的課堂實踐的某些方面,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筆端,從而實現(xiàn)自我監(jiān)控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教師要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學習過程、學習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去反思如下問題:①成功之處。如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等。②失誤之處。如是否落實了“三維目標”、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是否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流于形式等等。③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維碰撞,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及時捕捉,并利用教學反思記錄下來。④學生創(chuàng)新。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等都源于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于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五、掌握有效反思的幾個要點
要解決好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確反思的內涵。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jīng)歷的再認識,但反思不等于回顧,反思需要結合回顧與思考。反思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教學反思是理性揚棄的過程。
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yè)成長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物”、思之有“據(jù)”,而反思的形式則可以不拘一格。我認為教學反思也應該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既提高教師撰寫反思的積極性,又使廣大教師通過有效的反思獲得專業(yè)發(fā)展。